古诗语言鉴赏综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古诗语言鉴赏综合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语言鉴赏综合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
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
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
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3)体会寻常词语的蕴含。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
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
“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
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
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
次联“疾”、“轻”用得俱妙。
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
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
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
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
第三联写猎罢还归。
“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
“千里暮云平”。
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
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
如果我们在读诗时,既能体会全诗语言的风格特色,又能评析积极修辞手法,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那么,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就会比较到位、比较深刻。
三、命题形式与解题思路
1、一般提问:
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变式提问: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某一词领全诗题型的解题思路
一般提问: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3、小结:
解说表层含义:
字面意义①
表现景象②
分析深层含义:
表达情感③
突出主旨④
评价形式作用:
表达效果⑤
A.练字类:
答题的思路一般是:
找出炼的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字的语境含义→表达作用或效果(包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怎样的气氛,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等。
)
如:
例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1.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波、多、河)
2.诗评家认为“西风吹老洞庭波”中“老”字用得好,请分析其妙处。
(“老”用了拟人手法,写出西风吹皱洞庭湖水的情态,抒发了诗人得悲秋之情和迟暮之感。
B.鉴赏诗句类:
答题思路一般是:
指出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作用或效果(结构、内容、主旨)
如:
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这首诗的体裁是近体诗中的(五言绝句),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
(渔翁)
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个词语或句子,请简要分析理由。
(我最喜欢第一句。
这句话用叙事的手法写了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生动写出了渔翁生活的闲适和安逸。
“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关键,以下三句都是从这三字引出,是全诗的总起文字。
或(我最喜欢最后两句。
“纵然”、“只在”两个词语,一放一收,把诗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现钓者悠闲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注意: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运用了( )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
有些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或增加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C.语言特色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思路:
用一两个字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这样很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例题讲解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
“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
一种水草。
②酲:
Ché
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③鸥性:
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
狎(xiá
):
戏耍,玩弄。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案】
(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2);
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3、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
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五、练习训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10分)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①。
沙上并禽②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
①后期:
日后的约会。
记省:
记得清楚。
②并禽:
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1)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
”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
(1分)
(2)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3)结合全词。
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喜雨口号①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
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
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①口号:
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
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请说出诗题中“喜”的具体内涵。
答:
请简要分析“陇头禾黍知何似”中“知何似”用语的妙处。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
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②煮白石:
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
请简述理由。
(4分)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
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
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与洞庭
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
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
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
析。
(5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
精舍:
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刘熙载说过:
“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
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
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
题眼练习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
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输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
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昪:
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
低垂。
(1)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
(2)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怅望倚甚楼,寒日无言西下”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眼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
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诗后问题。
春居杂兴
[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
此诗系任所有感而作。
(1)请对首句中的“斜”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语言练习训练参考答案
1.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
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
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答案.
(1)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分标准:
本题1分。
填错、丢字、多字、写错字一律不给分。
]
(2)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
本题3分。
伤春,伤老,伤离别,3个要点各1分。
(3)(示例)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
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本题6分。
全诗思想情感,1分;
“云破”一句的修辞及其在句中的作用,2分;
“云破”一句和上下文的关系及对全诗的作用,2分;
答题表述有条理、流畅,1分。
3.
(1)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民生疾苦得以缓解而喜。
(答对一点得2分)
(2)答案示例:
“知何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想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4.
(1)“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
(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
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
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1分)。
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1分)(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以给3分)
(2)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
5.
(1)同意。
“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
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
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
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6.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
(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7.
(1)(3分)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
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答出拟人手法1分,赏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
(2)(5分)风格特征:
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
(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分)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
河”②意象奇特。
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
如“湘君”“清梦”“星河”。
(4分,每点2分)
8.
(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
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
(4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
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
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
(4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何拱向给3分)
9.
(1)“锁”字是诗眼。
“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之内,无法泄露;
而宫女
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
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
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已。
10.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倦”字。
(1分)本诗前六句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图。
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含蓄道出了“倦”。
(2分)尾联“空悲清夜徂”绾合了诗题“倦夜”。
(1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前六句写诗人“倦夜”的情景,后两句告诉我们诗人“倦夜”的原因:
“万事干戈里”。
“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
(2分)景情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1.
(1)“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帐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
(2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
(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12.(8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诗眼是“静”,(1分)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补充: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
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诗歌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描绘出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结句“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
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
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
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