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0517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

《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Word格式.docx

一所学校风气正不正、人心齐不齐、士气旺不旺,实际上说的也就是这所学校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习惯,文化是一种追求,文化是一种品牌,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文化是一种基因工程,文化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在学校管理当中,学校文化建设是首要的问题。

生态文化,即生长的文化。

学校是教师、学生工作、学习的载体,教师、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是课堂。

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就是有利于教师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建设。

农村教育的根本就是为每个学生负责,让他们学习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为落实学校“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促进师生共同成功为。

孩子的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学校以生态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努力做好“三篇文章”:

实行工作丰富化,引领教师梯次发展;

培养良好习惯,成就学生幸福人生;

构建生命化课堂,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全力打造和谐校园,提升师生生命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

(1)学校作为传承和创造文化的专门机构,自产生之日起,学校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但在中国,也许任何时候都不象今天这样,“学校文化建设”以如此确定、醒目的语词呈现在我们面前,成了一个教育界众口评说、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在中国改革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新课程的实施,教育改革的深化,对学校文化进行深入的理性研究和自觉的系统建构,更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200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

2006年4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如此紧锣密鼓的文件推出,昭示着近年来学校(含校园)文化建设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已在国家层面成了关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

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普遍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不仅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也具有引领、开拓和创新作用。

(2),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自身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

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亲和力、渗透力和创造力的总和与根本概括。

一所有品味的学校,往往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远的文化追求。

文化积淀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文化的蕴涵越深厚,发展的基础就越牢靠;

文化追求是改革创新的动力,文化追求越高远,改革创新的动力就越强大。

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是学校的立校之魂和向上之根,是学校的名气、招牌和形象识别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建设,就是最高层次的学校建设;

对学校文化的管理,就是最高层次的学校管理;

没有文化品味的学校,不可能成为高质量的学校;

没有文化品味的学校,其实是另类的薄弱学校。

而且,当今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舞台拥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要想在澎湃的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所学校要想在万校共行的激烈竞争中获得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也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实践意义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我们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

培养有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师生都能充分发展,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扎实的文化功底并能主动更新、自我完善的合格加特长的时代新人。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一天中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使师生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美丽典雅的绿色学校,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家园,精神的伊甸园。

让静态的校园生活变成充满文化内涵的活化的教科书,铸就特色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引导读好学校特色校本教材。

积极培育以“绿色人文”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营造自主、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

培育会学习、常健身、行为良好、爱好文雅、绿色环保的具有现代人文理念的人,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目标

我校是一所的农村学校,结合本校的实地、实际情况,“绿色生态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定为:

提升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形成丰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形成浓厚的学校文化特色,努力达到“通过校园文化,让学校精神起来”的目标。

创设浓郁的绿色氛围,注重硬、软件建设。

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校各学科教学效率,形成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教学,探索以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大教育模式,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

目标“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建设生态课堂,生态学校,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依法治校,实施人性化管理,营造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健康发展”。

实施以“发现孩子天赋,激活人生情趣,促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全体师生的生命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倡导绿色行为,文明行动,建设绿色生态的学校,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努力创建思想先进、队伍过硬、方法科学、质量一流的绿色生态的学校,促进学生和、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方法

1、创设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育人的基地,小学又是育苗的乐园。

因此在创办校园文化设计上,我们自己的设计思路是从四个方面考虑的:

一是精神文化方面(办学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

二是行为文化方面(发展战略、工作行为,如学校礼仪、校门设计等);

三是制度文化方面(管理模式,如升旗讲话、主题班会等);

四是物质文化方面(硬件建设、校园绿化等)。

本着校园文化源于师生、孕育激励师生的原则,达到润物细无声之目的。

2、让每面墙壁会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这里的每一堵墙都是学生每天需要面对的。

搭建了科学、艺术、经典三个平台,引导学生与科学对话、与艺术对话,与经典对话,通过对话,让校园每一堵墙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作用。

3、小版块大舞台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两大资源。

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文化建设,他们的感受将会达到新的境界,教育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在创建中队(班级)文化上,我们就做这样的尝试。

教室内各班都根据年级和学科特点开辟各类版块,让孩子的智慧在这里被启迪,孩子的梦想在这里展示。

4、“温馨提示”伴随成长

我们学校的每一个自然景观都渗透着育人的目的,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垣都默默地向学生展示着什么是真、善、美。

马克思说过: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造就人。

”师生沐浴着优雅的校园环境,感受着校园环境博大的胸襟,体验着校园文化带给我们巨大的教育魅力。

5、“绿色小课题”研究活动

⑴确定研究小课题。

课题组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相关知识,结合小学生理、心理、年龄等特点,编制成小课题,让学生体验到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如何为积极保护家乡美环境作出贡献等。

(2)争当“绿色小卫士”系列活动。

每年定期通过春游、秋游等形式,将学生带进大自然,了解家乡的大气、水、土地、家庭动物饲养场、野生动植物、名胜古迹、风景等基本生态环境知识。

(3)学校成立绿色护卫队。

每年要求每个队员栽种一棵树苗,栽培一盆花草,秋季组织评比。

(4)少先大队定期组织“争当绿色小卫士”、书法、绘画、摄影展。

各中队开展“知绿、栽绿、护绿”系列活动。

(5)学校成立绿色护卫队。

各中队开展绿色手拉手地球村活动。

开展“绿色农场大比拼”系列活动。

为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导向性、群众性、针对性、实效性,我们采取的研究策略主要有: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聪明才智,所有活动都由他们辅导。

——坚持“以生为本”,各项活动都让少先队员自己设计,组织全员参加,亲自体验,认真总结。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有活动都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升

6、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学生对事物的微小变化充满好奇,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高效课堂需要建设和打造,更需要保护和回归——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

根据学生情感发展认识的基础,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所喜好的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内容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让他们体会到教育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

使学生不仅受到教育,还体会到教育的快乐。

六、课题组具体分工:

顾问:

李金平张德强

组长:

靳建虎

副组长:

马庆风

核心组员:

秦艳云、卢俊学、王永飞、

组员:

靳增秀、张志平、梅英丽、马丽英、赵庆忠、李荣美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6——2009.9)(负责人:

靳建虎)

(1)搜集资料,做好积累归类工作。

(2)调查研究校园生态文化资源现状,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

(3)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4)成立子课题组,确定领题人及分工要求。

2、启动阶段(2009.9——2009.11)(负责人:

靳建虎、马庆风)

(1)加强培训,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举行该课题开题仪式。

(3)开展生态文化建设论证。

(4)邀请专家、领导来校讲座与指导。

(5)确立生态文化建设开发项目,撰写目标、方案内容、计划。

3、深化拓展阶段(2009.12——2010.7)(负责人:

(1)收集和积累生态文化开发的各种案例。

(2)继续组织研讨沙龙、教育论坛。

生态文化开发课题的开发,编制绿色教育校本教材,实施总结与评估,重点是整体检验成果,开发资源,提炼经验,探索本课题研究的评价体系及其推广应用价值。

(3)完善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方案、管理方法,编制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方案集、论文集。

(7)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4、总结提高阶段(2010.8——2010.11)(负责人:

靳建虎秦艳云)

(1)撰写研究报告。

(2)编辑、出版生态文化建设校本课程。

(3)编辑、出版生态文化建设案例集。

(4)编辑、出版生态文化建设论文集。

(5)总结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八、保障条件

1、组织保证: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形成课题研究网络,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机制保证:

制订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签订《课题研究责任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

健全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设立课题研究奖,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兴校,在学校形成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联动的工作局面。

3、经费保证:

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十、预期研究成果

(1)完成研究报告。

(5)形成一套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6)营造出校园生态德育环境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