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9517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docx

《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docx

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的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摘要】中信泰富作为中信集团控股并在香港上市的“紫”筹股,作为国资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代表,面对巨大的外汇风险,购买国际投行量身打造的外汇合约,却陷入巨亏的泥淖。

本文根据相关报道和评论,聚焦于损失最严重的澳元累积目标可赎回合约,以期权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分析合约在订立时的价值,以及合约的风险特性。

在此基础上,得出从事衍生品交易时应注意对衍生工具的分析以及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意见。

【关键字】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

一、中信泰富巨亏案

一)案例背景

中信泰富是港交所蓝筹股列表内的大型上市公司,并且其大股东是央企中信集团,业内人士纷纷称其为“紫”筹股,可见其综合实力之雄厚。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信泰富获得了澳大利亚的SINO-IRON铁矿投资项目。

整个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确定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期间,还将每年投入10亿澳

1元,作为后续工程开发的费用,保证设备人员的及时进场。

但是由于国内并没有外汇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因此中信泰富的该项交易就暴露在汇率变动的风险之下。

考虑当时的澳元兑美元的强势上涨的趋势,要锁定外汇的风险,必然需要借助于相关的衍生品市场,包括远期、期权、互换甚至是相关的组合物。

二)合约内容

2根据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的《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盈利警告》(以下简称《盈利警告》),在2008年7月,中信泰富为避免汇率风险,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13家国际金融机构签订了4大类的外汇衍生合约,分别是AUDtargetredemptionforwardcontracts(澳元累积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AUDdailyaccrual,Dualcurrencytargetredemptionforward和RMBtargetredemptionforward。

其中以澳元累积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损失最为巨大,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盈利警告》所披露的澳元合约下的权利义务主要有:

对中信泰富,当1澳元的市场价格高于0.87美元时,中信泰富有权利以0.87美元的价格,用美元

1参见丁洪:

《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示》,载《南方金融》,2009年第3期。

2见,访问日期:

2012年4月21日。

换取澳元,并且当中信泰富利润总额达5150万美元时,自动终止对手方每月交付澳元的义务;相应的,当1澳元的市场价格低于0.87美元时,中信泰富仍要以0.87美元的价格换取澳元,承接澳元的金额是汇率高于0.87美元时的2倍(相当于增加了杠杆),同时接受的最高金额为90.5亿美元;双方的合约期限是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

三)意义

鼓励企业走出去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而跨越国境必然意味着要承受国际汇率变动的风险。

中信泰富作为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先驱者,他的失败无疑具有更多的指导意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样的,我们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也是多方面的,从政府、市场、和企业自身均须重视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控制。

本文将从合约内容的解构出发,首先将所谓的“远期合约”转化为以汇率为计价的期权组合,根据相关的信息,形成大致的期权的数据列表;其次,构建损益图和期权的组合图,分析图表中所蕴含的信息;再次,分析期权的定价,主要是借鉴张晓东老师的蒙特卡洛模拟的数据推测,签订合约时,双方是否是公平的;最后结合上述的分析以及中信泰富的应急措施提出相关的意见。

二、澳元累积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的解构

一)合约损益图分析

从上文《盈利警告》中的相关资料,针对每一份合约,其执行价均为0.87美元/澳元,一旦汇率上升突破0.87时(在订立合约时,澳元兑美元的处于持续的上升通道中,一度超过0.9美元/澳元,这一利益的诱惑是相当大的),中信泰富每月实际上可以立刻获得相应的差价,锁定了汇率变动的风险时,“无偿”的获得了收益。

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首先对手方的银行在每一份合约中设定了敲出条件,即当每份合约的累积盈利超出150—700万美元时(根据合约头寸的大小及其他协议条件),合约作废,简而言之每份合约防范风险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收益存在封顶,一旦超出,中信泰富将再次暴露在汇率波动的风险下;其次,对手方在合约中加入了杠杆,一旦汇率跌破0.87美元/澳元,那么中信泰富需要以合约头寸的2-3倍的规模进行外汇的兑换,并且没有下限,可以说风险是敞口的,大致的收益分析见下图:

图1

乍一看,似乎这份合约就是中信泰富和银行签署的一份远期合约,双方并不需要向对方支付任何费用,只要在约定时刻以约定价格互相购买或者出售约定数额的澳元等外汇。

但是从众多学者和评论文章中,可以看出,该远期合约的本质并非课本上所讲的远期合约,其本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不同的衍生品组合,将其中的费用相互折抵。

对此,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这一合约是一份多个期权的组合,被称为累积期权,在香港被称为“accumulator”,有人形象的解释为“Ikillyoulater”的含义,可见这一累计期权的高风险性。

作为一项期权组合,从中信泰富作为澳元的需求方,希望通过期权来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一般的选择是:

买入一份看涨期权。

这样我未来最大的损失即为期权费,而未来可能的收益是无限的,见下图2:

图2

当然,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并不一定能找到这样的合约,或者即使能找到这样的合约,但因为中信泰富未来两年需求的澳元总额多达36亿澳元,相信也不会存在头寸如此之大的期权合约。

为此要通过外汇衍生品进行风险转移,势必

需要寻求场外的衍生交易。

通过图1和图2的比较,作为中信泰富的总收益图和买入一份看涨期权的收益图,要使得在合约订立时双方无须支付相应的期权费,那么中信泰富必然需要卖出对应价格的看跌期权,以此看跌期权的期权费收入冲抵买入看涨期权的费用。

考虑订立合约时澳元的汇率是高于0.87美元/澳元的,那么作为看涨期权是深度的实值期权,其价格很可能高于虚值的看跌期权,因此中信泰富往往被要求出售2个以上的看跌期权来弥补看涨期权的费用,而缺乏对期权定价能力的中信泰富,在深度实值的利益诱惑驱动下,即同银行等机构签订了上述的合约(损益图叠加见图3)。

图3

从上述损益图分析,其对应倒立的折线即为银行等投资机构的综合损益图,对银行等机构而言,其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支付敲出条件下的费用,而一旦澳元汇率跌破0.87美元/澳元,则在合约的2年有效期内,将能带来十分巨大的收益。

二)推测合约主要条件

由上文分析可知,澳元累积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本质是一份澳元的看涨期权和多份澳元的看跌期权的组合。

如何解析合约的具体内容,因为不清楚中信泰富在2008年7月中旬到底签署了几份外汇合约,只能从《盈利警告》中,以平均数进行推测。

根据中信泰富所需要的外汇的总额,项目投资的16亿澳元和两年中每年追加的投资10亿澳元,合计总共需要36亿澳元的标的头寸。

假若每期投入澳元并没有多大的波动,那么每月的交易头寸是1.5亿澳元的规模。

又根据最高的交易回报来看,每份合约的最高收益在150—700万美元左右,而最高的总收益在5150万美元。

而合约分数至少在13份左右,取上述两数据平均值,最后得出相对合理的设置是,中信泰富总共订立了15份合约,每份合约

的头寸在1000澳元,敲出条件是累积盈利350万美元。

根据合约的总头寸为36亿澳元,而合约设置的杠杆导致中信泰富最大的接盘量在90亿澳元左右,我们假定合约的杠杆是2.5倍,即购买一份澳元的看涨期权,需要向银行出售2.5个执行价相同的澳元的看跌期权。

参考澳元兑美元的汇率变动的K线图:

在订立合约时,澳元兑美元的汇率大致是0.97美元/澳元。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中信泰富所签订的合约的平均假设为:

三、期权的定价分析

上文通过图表的信息,直观的反应中信泰富在订立合约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以及其敞口的风险,单单从图表的反应看,确实最后风险的发生取决于澳元汇率的变动情况,显然中信泰富在澳元的汇率上的判断有着明显的错误,事后的汇

率反转直接导致了履行合约的巨大损失。

那么在订立合约时,对于中信泰富是不是有利的呢,0.1美元/澳元的汇率差是不是稳赚不赔的呢,本文尝试对这份合约内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进行定价分析,所依据的主要是张晓东老师的蒙特卡洛

3模拟形成的数据。

通过对澳元兑美元的汇率的波动率的假设来模拟定价:

初始汇率波动率(%)

0.960.970.98

2.0350.0350.0350.0

4.0348.3349.5350.0

6.0274.9316.8335.0

8.083.5178.4253.0

10.0-187.1-49.672.2

12.0-507.6-315-160.0

14.0-826.9-609.8-439.8

16.0-1140.3-917.9-724.5

20.0-1768.7-1523.1-1280.4

30.0-3341.8-3061.2-2833.9

因为合约的开始时间是2008年10月,到期时间是2010年9月,那么结合澳元汇率变动的月K线图,可以得出平均的价格为0.821美元/澳元。

以24个月的收盘价减去平均价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

最终得出收益率的标准差大致为

0.14之间。

0.12-

3参见张晓东:

《起诉高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页。

结合上述的波动率大约在0.12-0.14左右,那么查阅张晓东老师的表格,可以发现在初始汇率为0.97时,中信泰富在订立合约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亏损:

-315

609万美元,也即中信泰富所购买的合约的价值本身即为负值,一份万美元到-

看涨期权的期权费远低于其卖出的两份看跌期权的价值,那么即使每份合约可能让中信泰富获利350万美元,作为对手方的银行而言,他并没有多少损失。

显然由于国内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在从事风险管理时,没有专业的金融衍生品定价的团队,致使在与国际金融机构进行场外交易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即踏入对方提供的陷阱之中。

四、中信泰富案的启示

中信泰富案虽然已经过去,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思。

首先,从金融行业角度,正是由于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完整,特别是场外金融衍生交易不良发展,导致国内缺少一大批这一领域的人才。

其结果就是凡是暴露在汇率、石油、铁矿石等价格变动风险的大型国企,即希望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而规避风险,但却不断的陷入一个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

甚至某些国企因为不懂套期保值与投机的区别,在以为自身从事的是套期保值的情况下,本质上却从事着衍生品的投机交易,经受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从这一角度,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步开放有资质的投行、证券公司进入到国内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和研究中,对于这一领域的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从中信泰富这样的国企或中资企业角度而言,更应当注意的是投资选择和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问题。

在投资选择上,一是给予自身一个定位,到底是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还是可以适度的投机,显然作为国企的高管,普遍的情况是属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那么国企的定位应当是套期保值,包括政府下发的关于国有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交易的批文,也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只能从事套期保值相关的业务。

二是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套期保值的工具,明显的类似于本案例中的累计期权,以及TURN还有展期三项式这类合约,都是带有高杠杆高风险的投机工具。

在套期保值中,一般而言是选择方向相反、而数量、时间、类型近似的衍生产品,比如作为石油的需求者而言,就应当买入看涨期权以锁定未来的成本不超过某一水平;而作为石油的供应商,则显然是买入看跌期权,以在未来能够以约定价格向对手方出售其生产的石油,保证收益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

三是在面对跨国投行为你量身定制的衍生产品组合时,不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把未来输掉,特别是当某一商品物价被所有人都看好时,而对方有提供较实惠的价格让你直接可以赚取收益时,作为管理者要清醒的认识到,是否这一商品的价格已经走到了尽头,对方何以在一直看好情况下,主动看空这一商品,要知道作为国际投行,他们才是掌握着金融市场的定价权,他们才是金融市场信息的全面分析人。

最后,要知道这项交易的推出机制,对自己是否有利,特别是在高杠杆的合约下,如果不能退出,那么损失将远远大于我所能够对冲的商品的收益。

总之在套期保值的投资工具上,明确定位,谨慎选择合适的工具是关键。

在内控机制上,中信泰富在危机应对中暴露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不仅拖延年报,而且存在虚假陈述,最后甚至以某一高管的越权行为撇清整个管理层的责任。

参考发达市场国家的企业内控机制,一般需要在内部设立四层次的风险控制机制,包括最底层的衍生交易的操作员、衍生交易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机构以及以CEO为首的高层决策会。

将衍生交易的信息自上而下并自下而上的传输,保证信息的畅通。

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独立的会计制度,将从事衍生交易的情况直观的反应给监管机构和权益人,以保证外部监督的有效运行。

五、总结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表象是08年金融危机导致澳元兑美元的持续疲软所导致的结局,但究其本质而言,一是跨国投行充分运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在定价和组合上欺骗了我国企业;二是国内企业普遍缺乏风险管控能力以及缺乏金融衍生交易,特别是场外衍生交易的知识储备。

对此,不能寄希望于跨国投行作为我们的老师,而是要从自身的角度寻求解决办法。

健全金融衍生交易的法律制度、

建立国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有序的开展场外金融衍生交易并且大力培养金融人才才是应走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海龙,王慧:

《金融风险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版。

[2]张晓东:

《起诉高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3]贾若:

《OTC金融衍生交易的市场风险、定价风险与交易公平性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与监管》2009年,总第79期。

[4]李若山,吴益兵:

《企业如何管理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基于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港元案例分析》,《审计与理财》2009年第1期。

[5]丁洪:

《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示》,《南方金融》2009年第3期。

[6]牟昕盼,吴慧元:

《中信泰富杠杆式外汇期权投资巨亏的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2期

[7]王莹:

《中信泰富时间分析报告》,《现代商业》2009年第17期。

[8]蔡文津: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