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教案系列一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9174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教案系列一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教案系列一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教案系列一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教案系列一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教案系列一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教案系列一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教案系列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教案系列一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教案系列一Word下载.docx

1927年春,加入共青团,当国民党发动“四•—二”大屠杀之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革命处于低潮时,他毅然参加革命,积极投入反割头税斗争。

1930年在保定二师读书期间,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3年在北平加入左联并开始文学创作。

1934年在北平被捕,出狱后考入济南山东省立剧院表演系,1935年协助路一编辑《晨报》副刊。

1937年5月,梁斌在蠡县加人中国共产党。

1938年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先后写出《千里堤》等剧本以及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又据此改成中篇小说《父亲》,成为《红旗谱》的雏形。

1939年春兼任冀中游击十一大队政委。

同年带领剧社全体人员赴华北联大学习。

1941年任文艺干校副校长,1949年任湖北襄阳地委宣传部长兼《襄阳日报》社社长,1952年任《武汉日报》社社长,1955年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1980年为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后调入天津任文联名誉主席。

20世纪50年代后期,梁斌经过二十余年的酝酿和探索,成功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旗谱》。

作品问世,宛如平地一声春雷震动文坛,很快被改成电影。

《红旗谱》先后几十次印刷,印数高达500余万册。

随后出版的《播火记》、《烽烟图》也达到相当高的印数,是我国建国后创作界与出版界十分罕见的现象。

朱老忠、朱老明、严志和、大贵、运涛等农民运动的骨干和贵他娘、运涛他娘、春兰等朴实勤劳的农村妇女一时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作品影响走向海外,在世界文坛赢得很高的声誉。

《红旗谱》等三部作品被人们誉为“折射时代风云的一面镜子”。

2、文章写作背景 

梁斌从1935年开始酝酿《红旗谱》。

头十年中,他写了大量文章,《红旗谱》中很多人物、情节在这些作品中初具雏形,如《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

梁斌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一路走来,梁斌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将百姓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写进了《红旗谱》。

1953年6月,梁斌正式开笔《红旗谱》,一年后完成《红旗谱》第一部初稿。

梁斌的创作状态异乎寻常,他完全沉醉在《红旗谱》中,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

梁斌曾这样描述:

“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

黎明起床,略作洗漱,即开始写作。

早餐时间已到,我还没有写完一个节目,当我写完一个段落,饭时已过。

午餐晚餐无不如此。

有时写着写着,想起我还未吃饭,其实两顿饭已经过去了……” 

梁斌夫人散帼英回忆丈夫创作《红旗谱》时的日子说:

“他就像傻了一样,送饭就吃,不送就饿着。

不跟人说话,别人说话也不听,但谈起《红旗谱》中的人物时,他马上眉飞色舞起来。

写作之后,他脑子仍处在亢奋状态静不下来,除了失眠还是失眠。

” 

那时候,他脑子里除了《红旗谱》,什么都没有。

夏天和人聊完天,总忘拿扇子,一个夏天丢了100多把扇子。

夏天,武汉燥热,汗滴常会打湿稿纸。

为此,梁斌想出了一个“湿被单降温法”。

他把被单沾上凉水,挂在屋中,再打一盆冷水,泡上一块毛巾,实在热了,就用冷毛巾擦头、擦洗身上;

还热,索性把冷水盆搁到桌下,把两脚放在凉水里。

终于,共计120万字的《红旗谱》三部曲长篇画卷,即《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问鼎文坛。

三、速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卡片出示应掌握的生字,教师领读:

滹沱hūtuó

撅 

juē 

髭 

zī 

跳哒da 

仄zè

摩挲suō 

2.小组讨论,理清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朱老巩、严老祥、虎子、冯兰池、严老尚等。

环境:

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故事情节:

1段:

序幕2~27段开端 

28~78段发展、高潮 

79~80段结局 

81~86段尾声 

四、质疑研讨 

方法:

分小组研讨,最后老师总结答案。

(一)再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时代背景如何?

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文句吗?

讨论后总结如下:

1、通过人物的装扮描写,交代社会背景(冯兰池……他穿着蓝布长袍,青缎坎肩……,他把辫子盘在帽盔上……) 

2、通过人物语言描写,交代社会背景(朱老巩说:

锁井镇上,大半个村子的土地都是你冯家的……,土豪霸道们靠着银钱,土地,挖苦咱庄稼人……) 

3、护钟斗争后的环境描写,暗示古钟被砸,宛如砸在百姓的心上,使他们麻木的心灵渐渐苏醒。

作者通过上述描写,交代了小说的典型环境: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冀中平原,一方面反映了土豪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揭露了土豪恶霸的自私、凶恶、剥削的本性和老一代农民的觉醒与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

理清情节,感受朱老巩的英雄壮举 

让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一位同学来复述故事梗概,其他同学做补充,抓住文章脉络(可在课前布置预习) 

第一部分

(1)冯兰池要砸古钟。

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地点。

第二部分(2~80)朱老巩护钟。

其中包括:

准备护钟、舍命护钟、护钟失败三个层次。

第三部分(81~86)朱老巩含恨去世。

(三):

根据故事情节讨论:

1、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来护钟,锁井镇的父老乡亲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

找出反映他人反应的语段,指明朗读。

[讨论后明确]:

朱老巩准备护钟的决定一出,首先遇到的是老祥嫂和朱全富的劝阻,在朱老巩与冯兰池进行殊死搏斗时,锁井镇的父老乡亲除了严老祥站出来相助外,其他人却置身事外,眼睁睁看着,除了偷偷落泪外,没有人施以援手。

2、锁井镇的古老乡亲的这种表现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讨论后总结]反映了当时农民对土豪地主的嚣张气焰只会畏缩、胆怯、甚至已经麻木于地主的剥削,这就使冯兰池这样的地主阶级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也正是他们的袖手旁观,给朱老巩与冯兰池的斗争涂上了失败的灰色。

3、朱老巩护钟失败的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讨论后总结]这样的结局告示人们,要获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个人奋斗式的斗争,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四)人物形象分析 

1、尽管朱老巩护钟失败,但这位“燕赵侠士”的形象却鲜明地铭刻于我们的印象之中,这要归功于小说成功的人物刻画手法,那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呢?

给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

[学生讨论后明确]小说主要运用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主要刻画了朱老巩、严老祥、冯兰池、严老尚等人物。

2、分角色朗读朱老巩与严老祥对话、朱老巩与老祥大娘的对话、朱老巩与朱全富的对话、朱老巩与冯兰池斗争时的对话,小组讨论朱老巩是怎样一个人?

教师抽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 

[明确]朱老巩极富有正义感和叛逆精神,一听说冯兰池要砸钟,立即气愤填膺,揭露冯兰池的横行霸道,足显他的正义凛然、嫉恶如仇;

当严老祥提出斗不过人家“刀笔”时,他血气方刚要武斗,表现出的是刚刚觉醒的农民最初的反抗和斗争方式;

面对老祥嫂和朱全富的好心劝阻,他决心已定,足见他的毫不胆怯倔强叛逆;

当冯兰池危言恐吓时,他挺身而出;

与冯兰池唇枪舌战的斗争中,他毫不示弱,大胆揭发冯家的一笔笔昧心帐;

面对冯家爪牙举起的大锤,他义无返顾举刀护钟;

当中了冯兰池的调虎离山之计,致使护钟失败,他急怒攻心,一病不起;

即将含恨离世之际,他仍不忘嘱托后代,要坚决与土豪恶霸们斗争到底。

在朱老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燕赵之士的侠肝义胆,英雄豪气。

(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分步进行分析,也可综合分析) 

3.找出描写严老祥的语句,仔细品读,综合分析严老祥的性格。

(1)当听到朱老巩要和土豪霸道们对抗时,严老祥是什么表现?

反映他什么性格?

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讨论后明确:

严老祥具有怯懦的、委曲求全的性格,即使认识到“砸钟”背后的阴暗实质后,他仍然无法抛除已深入骨髓的软弱、自保意识。

这正是他弱的一方面。

(2)当看到朱老巩与冯兰池做着无畏斗争后,严老祥是什么表现?

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讨论后明确:

严老祥终于觉醒,勇敢地站在了朱老巩的身旁,与朱老巩并肩抗争。

这是他勇的一面。

[总结]由此看来,在严老祥身上表现出的是老一代农民觉醒的过程,他性格里兼具了勇与弱的因素。

4.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冯兰池、严老尚的性格特征。

(进行此环节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人物性格的经验,所以,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在这里教师只做些必要的引导和总结即可) 

[总结]冯兰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心黑手辣、仗势欺人、贪婪霸道、阴险狡诈。

严老尚则是地主阶级的帮凶,他老奸巨滑、阴险毒辣、狡诈虚伪。

(五)分析文章的主题 

学生活动:

根据以上学习,综合小说的背景、事件的经过、结果、以及双方矛盾,讨论小说的主题。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清末民初冀中锁井镇丧心病狂的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四十八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四十八亩的凭证古钟,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挺身而出护钟的故事,揭露了土豪恶霸的自私、丑恶的嘴脸,赞扬了朱老巩、严老尚等老一代农民的觉醒和敢于抗争的精神。

同时告示人们,要获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个人奋斗式的斗争,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六)学生活动 

情感交流:

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形象,谈谈喜欢他的理由。

五、写作借鉴 

1.景物描写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那滹沱河、千里堤、高高的白杨树,都充满着诗情画意,那地方风情、民风民俗都洋溢着乡土气息和民族感情,构成富有魅力的冀中风景画和风俗画。

2.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如朱老巩和严老祥关于护钟的对话,及朱老巩舍命护钟等部分,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活脱脱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

3.作品大量采用精彩的群众语言,通俗简练,自然流畅,雅俗共赏。

不但人物对话口语化,叙事写景也简洁明快,洋溢着浓厚的冀中乡土芬芳。

六、布置作业 

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写一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第二、三课时 

观看影片《红旗谱》,更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

备课参考:

烽火岁月

20世纪,对中国来说,可以说是革命与战争的年代。

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烽火硝烟,英雄辈出。

描写革命战争岁月的文学作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作家的创作中占据重要而显著的位置,成为文苑中夺目的奇葩。

革命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创作局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

反映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题材的有梁斌的《红旗谱》;

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有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这些作品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解放区,他们既是革命战争的参与者,也是革命战争的记录者。

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他们丰富的革命战争个人体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由于自身视角的局限,也使他们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人物刻画呈现类型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作家,以审视与回顾历史的视角,重新挖掘革命战争题材,从个体生命的自由与解放、民族精神的发扬与延续、人类命运的探索与反思的角度,建构民间的革命战争历史,呈现与以前革命战争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特点,尤其在叙事方法上,借鉴现代主义创作的理论和经验,有较大的突破。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是这些作品的代表。

《红旗谱》作为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作品,突出阶级斗争的主题。

小说主要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情节展开,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托,通过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刻画人物,艺术地概括那个风云四起的时代。

《红高粱》则以“我”的家族为核心,重点叙述“我爷爷”“我奶奶”和他们周围的人物,虽然以抗日战争为历史大背景,其中穿插着国共等多方势力的矛盾斗争,表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特征,但是主要是表现个体在战争环境中求生存、求自由的原始生命力,甚至透露出许多野蛮的欲望。

如果说《红旗谱》是宏观式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那么《红高粱》则是微观式地关注生命在时代风云中的呈现;

前者更多表现人物在斗争中推动时代风云的发展,而后者更多地表现人物在历史潮流的裹挟中被动地生存、反抗;

前者更多地呈现民族史的规模和框架,而后者更多地表现个人的生存轨迹。

17.关于《红旗谱》

新中国成立至一九六六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

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数十部影响广泛,极一时之盛。

这些作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和原则,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那一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以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流传至今。

■《红旗谱》综述

《红旗谱》是三部曲长篇小说,第一部《红旗谱》(1957),第二部《播火记》(1963),第三部《烽烟图》(1983)。

作者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

青少年时期即参加家乡的革命斗争,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投入抗日爱国的学潮斗争。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和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梁斌长期在冀中生活、战斗和工作,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他1953年动笔写《红旗谱》,1957年底出版,1962年开始写第2部《播火记》和第3部《烽烟图》。

这三部小说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冀中农民革命斗争的画卷。

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红旗谱》。

小说以发生在冀中的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学潮斗争为背景,通过锁井镇农民和地主恶霸势力几代人的斗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云和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面貌。

在艺术方面,小说也有突出的成就,风格雄浑而又亲切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风格、篇章结构、叙事手法也呈现鲜明的民族特色。

小说出版后,曾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并被翻译到国外。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某年秋天的冀中锁井镇。

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作为四十八村公产凭证的古钟。

农民朱老巩和伙伴严老祥奋力保护古钟,却中了冯兰池的诡计,大钟被砸毁了。

朱老巩悲愤交加,离开人间。

冯兰池斩草除根,逼死了朱的女儿,逼走朱的幼子小虎子。

二十多年后,当年的小虎子朱老忠带着妻小,怀着复仇的愿望回到故乡。

冯兰池惊恐万分。

这年秋天,严志和(严老祥的儿子)的儿子运涛、江涛,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二贵逮到一只价值连城的脯红鸟,冯兰池想据为己有,被孩子们拒绝。

冯老兰指使人将大贵抓去当兵。

第二年春天,运涛出外做工,遇到共产党员贾湘农,懂得了革命的道理。

朱老忠说共产党是农民的“靠山”。

运涛在村里宣传革命,和少女春兰相爱,这一切都让冯兰池嫉恨。

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运涛南下参加了北伐军。

大革命失败后,身为共产党员的运涛被投入监狱,已是保定二师学生的江涛决心像哥哥一样,继续革命。

1929年冬,中共保定特委决定组织农民进行反割头税斗争。

江涛回到锁井镇发动群众,朱老忠等农民积极投入到斗争之中,举行大游行,取得了反割头税斗争的胜利,朱老忠、严志和、大贵等人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冯兰池的儿子冯贵堂勾结官府,疯狂反扑,全县又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1931年秋,日本侵略东北,保定二师发动学潮斗争,反对日本侵略和政府不抵抗。

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

学潮失败,江涛被捕,学生多有死伤。

但是朱老忠并没有气馁,心里仍憧憬着革命胜利。

如果我们阅读同时代出现的革命战争小说,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具有一个共同主题,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知识分子,都是在尖锐的阶级斗争中,寻找同一个理想,走向同一条道路,最后自然得到同样的结局和归宿。

《红旗谱》被誉为“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它以断代史的形式,以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意识,诠释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反压迫与压迫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作者曾说过,他写作《红旗谱》主题就是要表现阶级斗争。

因此《红旗谱》开篇(即教材所选《朱老巩护钟》部分)就将激烈的阶级冲突推到读者面前。

这样鲜明的主题,不仅使我们看到作者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民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也使我们体会到革命战争小说的创作理念和时代背景。

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梁斌的《红旗谱》和欧阳山的《三家巷》(及《苦斗》等),是对于革命“起源”的叙述。

革命起源,是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主题之一。

在一些小说中,它通过对革命的参加者(主要是工农民众)投身革命的生活、心理动机的表现来实现,而在《红旗谱》等小说中,则直接描述二三十年代在乡村和城市革命运动最早的孕育、开展的情形。

据梁斌的回忆,为着写作《红旗谱》,他有过长时间的准备。

在作家看来,“史诗性”地概括中国农民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命运,需要安排相当宏阔的生活画面,和长卷式的结构。

因而,小说被构思为多卷本。

第一部《红旗谱》(1958)写30年代初在河北保定一带农村开展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潮。

第二部《播火记》(1963)主要写发生于1932年的高蠡暴动。

第三部《烽烟图》(1983)则写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斗争情况。

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几代人的生活遭遇,是各部的主线,而这一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为各卷的中心情节。

和《创业史》一样,《红旗谱》开头也有独立成章的“楔子”(《创业史》是“题叙”),讲述主人公或其先辈曾经的奋斗:

老一辈农民朱老巩和严老祥大闹柳林镇,赤膊上阵,拿铡刀拼命,朱老明对簿公堂,和地主打官司,但“都注定要失败”。

这为“正文”提供了铺垫和对比:

他们的后代在“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之后,斗争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小说完成了这样的“叙事”:

“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在《红旗谱》中,这一主题,主要通过对朱老忠等人物的“成长”(由传统农民的仇恨和反抗性,到获得由“时代”、由无产阶级政党所赋予的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

对于朱老忠等,当时的评论界不仅认为是小说突出成就的标志,而且是当代文学人物塑造的重要收获。

小说对这个人物的创造,切合了当代有关“英雄人物”创造的基本规则:

一是人物在小说整体中的中心位置,另一是人物性格所包容的阶级、时代的内涵,以及完美的理想化要求。

(选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红旗谱》自出版以来,一向被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如果将《红旗谱》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也确是一部具有史诗气度的小说。

作者曾说,他写这部小说,一开始就明确主题是写阶级斗争。

因此《红旗谱》一开篇便是一种震撼性的叙述,摆开了两个阶级生死冲突的阵势:

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地主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

”而第三部《烽烟图》的结尾,则将被压迫阶级不屈不挠的反抗推向了一种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时空:

夜深了,远远传来滹沱河里呜呜咽咽的流水声,那是渗彻人心的、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被压迫人民的心声!

那是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反抗的力量!

这种惊心动魄渊源深厚的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在小说中主要是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情节展开的。

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大敌对阵营。

当然,这不仅是一般的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对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进行的艺术概括。

小说的“楔子”所写“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和稍后侧写的朱老明“对簿公堂”,既表现了农民与地主势不两立的阶级冲突,更是意在揭示老一代农民传统的斗争方式的局限,即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无论是赤膊上阵,个人拼命,还是进行所谓合法斗争,中国农民都逃不脱失败的命运。

同时,它也是为即将展开的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斗争画卷追根溯源,从而使艺术画面获得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小说所描写的一系列事件,如第一部中的反割头税运动、运涛入狱、二师学潮,第二部中的高蠡暴动,以及第三部所写的卢沟桥事变后江涛、运涛、大贵等回乡组织抗日武装和人民政权建立的情景等等,虽然也反映了农民和地主阶级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但是朱老巩的后代们已不再像先辈那样自发反抗,而是日益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之中。

小说由此展示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转折,表现了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觉醒、成长的历史和他们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以阶级矛盾为主线,以农民为主要同盟军的中国民主革命史的文学建构。

(选自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尤其受到评论家的推崇。

朱老忠具有中国农民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朴实品质,同时又具有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斗争精神,当他寻找到革命道路后,又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朱老忠已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英雄,经过作者锻造,已经得到升华,成为革命斗争中新农民英雄和典型人物。

《红旗谱》对农民英雄典型的刻画,突出地体现在作者对朱老忠的创造上。

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

小说开篇所写父辈的斗争,采用虎子(少年朱老忠)的视角,从而赋予朱老忠以传统的反抗性格,揭示出他是在农民斗争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他的血脉中翻滚着父辈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他的身世中怀有着对地主阶级的血海深仇。

这构成朱老忠走向革命的基础。

而他走京下卫,闯荡关东的人生经历又炼就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坦荡的胸怀、过人的胆识,使他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农民英雄的性格气质。

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的革命觉悟了。

如果说,在第一部中,朱老忠作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形象,还只是铺垫,那么,在高蠡暴动时,他担任红军大队长,冲锋陷阵,暴动失败后,他不向敌人低头,又投入到抗日的烽火之中,则使其革命英雄的性格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展示。

作者出于对革命农民的衷心赞美,认为“对于中国农民英雄典型的塑造,应该越完善越好,越理想越好”!

因此在小说中还写了朱老忠作为朋友,是讲信义的朋友,作为同志,是守纪律的同志,作为长辈,是知心的长辈,作为父亲,是慈爱的父亲。

甚至作为丈夫,他与贵他娘夫妻生活也是“搭了十几二十年的伙计,没拌过嘴,没吵过架”,总是那么体贴如初。

这种塑造英雄人物的观念,十分切合那一时期的创作观念,现在看来,显然是有些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