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1156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8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docx

《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docx

第一章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国外贸易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古希腊和古罗马:

《商路图》、《周航记》、《商定指事》

(2)中东:

《道路与国王》

(3)十字军东征及地理大发现:

《宇宙志》

(4)资产阶级革命以来:

贸易地理学的兴起、发展、繁荣

西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

公元前9世纪,荷马史诗中有爱琴海和黑海沿岸的描述。

公元前5世纪赫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

)跋涉意大利、小亚细亚、巴比伦、黑海北岸,把世界分为欧、亚、利比亚(今非洲)三部分进行描述。

他认为研究历史要用地理观点。

他第一次把亚洲与非洲的界线从尼罗河改到苏伊士地峡,探索了尼罗河泛滥的成因、堆积的来源,计算了尼罗河三角洲堆积的年代,提出里海是一个封闭的大湖。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提出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概念,从月蚀时的地球圆形阴影证明地球是圆形体。

他提出地球有两个地极,两个温带和一个热带,温带最宜于人类居住。

他探索河流冲积、潮汐和海侵等自然现象。

在西方最早提出地理一词的是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6—前194)。

Geo是地球,graphy是描述。

合在一起是地球的描述。

他画过一幅世界地图,首先画出6条纬线,7条经线。

他利用西埃尼(阿斯旺)和亚历山大两地的太阳高度角和距离,计算地球的周长是25000英里,与今计算的误差不到百分之一。

古罗马斯特拉波(公元前64—公元后20)著十七卷《地理》,对西起西班牙、高卢(今法国)东到波斯、印度作了描述。

公元2世纪托勒密(90—168)著《地理学导言》(又译《地理学指南》)八卷,首创用圆周、球面等投影法制地图。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适应商业和航海需要,产生了《航海录》、《商路图》、《商业指南》等商业地理萌芽作品。

  7世纪后,阿拉伯人控制东西方贸易。

适应经商、航海需要,9,10世纪阿拉伯人的地理作品大批涌现。

雅达特编纂了《地理辞典》。

伊本·科尔达倍克的《道路和各国志》记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港口、物产和道路。

  从12世纪十字军东征到16世纪地理大发现,汉撒同盟的商业地理发展较快。

以卢卑克和汉堡为中心的汉撒同盟包括60几座城市,在3个世纪里控制波罗的海和北海一带的贸易。

在汉撒同盟的城市中,设有商人学校,讲授各国的物产、市场、港口、交通,出版有关的教科书。

  地图的历史更加悠久。

巴比伦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纪元前2700年绘制地图,距今已有4000余年。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地理视野,证实了地球的圆球形状。

地理大发现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地理学开始进入近代阶段。

  16世纪到18世纪末西欧出现一批地理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孟斯特尔(1489—1552)的《宇宙志》,记述欧、非、亚许多国家的地理概况,翻译成六种文字,发行46版。

17世纪德国地理学家瓦陵尼阿士(1622—1650)的《普通地理学》开始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的太阳中心说,提出专论地理学和通论地理学的区别。

前者描述特定地区,后者阐述一般原理。

19世纪初德国洪堡(1769—1859)与李特尔(1779—1859)奠定了近代地理学的基础。

洪堡的代表作是《宇宙:

世界的自然描述概略》,共五卷。

他最早采用计算气象要素平均值的方法研究气候,提出等温线概念,1817年绘制第一幅世界年平均温度分布图,提出大陆东西两端的气候差异和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类型。

他观测了地势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的垂直递减现象,研究气候与植物分布、植物外形的关系,提出平原植物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山地植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他最早运用地形剖面图和地理比较法研究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特别是气候学与植物地理学的一般原理。

李特尔通过区域描述和地面现象综合比较,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他强调地理学要以人地关系为主旨,提出比较地理学概念。

1817年李特尔的《地理学》第一卷出版,到1859年共出版19卷。

  此后,德国地理学界比较著名的学者和学派有拉采尔的地理环境论,柯本的气候分类法,彭克的地貌学,施吕特尔的景观学,赫特纳的地理学方法论。

赫特纳的《地理学:

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1927)在国际地理界有广泛的影响。

他认为地理学的传统领域是有局部差异的地球表面,地理学的重要方法是区域比较法。

  法国比较重要的地理学家和学派有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地相关论,马东的自然地理学。

白吕纳认为自然影响人,人作用于自然,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认为人地关系的变化以心理因素和物质欲望为转移,有或然论的色彩。

他着重研究人在地表所作的事业,分成三纲六月:

①非生产性占有的土地的实物,房屋和道路;②动、植物驯化的实物;③破坏性的开发实物,动植物的毁灭,矿物的开采。

马东是两次世界大战间最有影响的自然地理学家,着重研究气候学与地貌学,主张用干燥指数来识别干燥区。

他认为自然地理是区域研究的基础,同时试图把自然和人文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美国著名的地理学说有戴维斯的地貌侵蚀循环说,巴罗斯的人类生态学,苏尔的文化景观学。

戴维斯首次创立侵蚀循环理论,认为陆地自然面貌由侵蚀造成,认为地表形态是连续的,又有阶段的,是地球内部结构与外部营力的结合。

他把河流发育分成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地壳上升使河流复活。

他的学说奠定了景观分析系统的基础。

  英国比较著名的地理学代表是奇泽姆的商业地理学,斯坦普的土地利用调查原理。

俄国比较著名的是谢苗诺夫-天山斯基、阿努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说。

道库恰也夫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

他对土壤的成因作了比较科学的解释,提出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根据发生学原则对土壤进行分类,提出土地评价的自然历史方法。

2.中国贸易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奴隶社会:

《易经.系辞下》

(2)封建社会:

初始期、繁荣、没落期

(3)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前、改革后

地理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殷商的《周易·系辞》,其中说: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淮南子》的解释是:

“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璬、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

东汉王充的解释是: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唐孔颖达认为:

“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地理一词,既有地的含意,又有原理、规律的内容,是非常确切的概括。

关于地形的原理,成书于春秋末年的《考工记》指出:

“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涂矣”。

对《周易》中“地道变盈而流谦”一句,孔颖达的注释是:

“丘陵川谷之属,高者渐下,下者益高,是改变盈者,流布谦者也。

”关于环境保护、封山育林,荀子说: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釜斤不入山林,不灭其生,不绝其长也”。

关于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礼记·王制》说: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荡而无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1984)。

我国有十分丰富的地理古典文献。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海经》、《管子·地员篇》、《水经注》、《禹贡》、《史纪》中的《货殖列传》、《汉书》中的《地理志》等。

  《山海经》是战国后期的作品,分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

其中五藏山经最有价值,把全国山脉分为五个系统,有起始,有走向。

在记述水系的同时,记录了各地的植物和动物。

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记述的动植物有热带和亚热带特色。

西山经记述的动植物有温带和干旱区的特色。

北山经记述的动植物有草原和干旱区的特色。

山经记载昆仑山的火山活动,“南望昆仑,其光熊熊”,是我国最早记载火山的实录。

  《管子·地员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植物学和生态学著作。

书中分述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

丘陵分15个亚类。

山地分5个亚类。

土壤分3等7级90个种,阐述了地形、水文、土壤和植物间的联系。

书中将陆上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按12种描述,反映陆上植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地员篇重视人们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观点,认为:

“地者政之本,辨于土而民可富”。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472—527)在前人《水经》基础上写成。

《水经》相传系战国时作品,全文不过1万字,记述130多条河流。

《水经注》达30余万字,记述1252条河流,涉及地貌、植物、水文、水利、经济、民俗。

《水经注》引文436种,许多古代著作得以部分流传。

作者对海河、淮河、黄河中下游考察尤细,文字精练,语言新颖,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研究《水经注》,称为“郦学”。

  《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区域地理作品。

《禹贡》全文不过1189字,将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别描述各州的山、川、湖、泊、土壤、草木、物产、贡品、田赋、交通。

《禹贡》对九州土壤作了分类、分级。

在列国分治的时代,提出九州一统的观念,反映华夏统一的政治倾向。

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有《货殖列传》,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货殖列传》把全国分为山东、山西、江西、龙门碣石四个区,对各区的范围、位置、经济、物产、生活习惯和二十几座城池作了描述。

从史记起,历代史书都有食货志,记述田制、户口、赋役、仓库、漕运、盐法、杂税、铁法、矿冶、会计等经济和社会状况。

以地理命名的第一部著作是班固(公元32—92)编的《汉书·地理志》。

全书共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转录《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简介历代沿革。

第三部分转录刘向的《域分》和朱干的《风俗》。

最重要的是第二部分,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记载103郡国,1587县、道、邑、侯国,对每个行政区的户口、山川、矿藏、物产、经济、居落、名胜都有描述。

《汉书·地理志》比较系统地反映当时的地理和经济情况,是我国第一部以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沿革地理的先河。

以后24部正史中,15部有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还记载了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通状况。

其中“高奴(今陕西延安)有洧水,可燃”一语,是我国有关石油的最早的记录。

从晋朝开始,以行政区为对象的地方志大批涌现。

宋朝以后,地方志遍及全国。

据朱士嘉统计,我国共有地方志7413种。

到1976年编《全国地方志综录》,已超过8000种。

其中,县志占70%。

最后一部全国性方志是《大清一统志》,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起共修订三次。

最后一次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下限,又名嘉庆重修一统志。

各省有图表和总叙,分府、厅、州,共530卷。

  《元和郡县图志》是唐末宰相李吉甫(758—814)所撰,是正史地理志外流传至今最古的地理志。

全书按唐制分10道,47镇。

每镇附图。

至宋,图亡志存,名为《元和郡县志》。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元和郡县志》的评价甚高:

“舆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

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元和郡县志》对后世方志有很大影响。

  北宋乐史(930—1007)以宋初疆域为范围,引证著作200余种,编成《太平寰宇记》,共200卷,对农,林、牧、渔、药材记述较详。

乐史引证的著作大都亡佚不传。

后代编书大量引用《太平寰宇记》。

明末清初我国有两部与地理学有关的著作:

  一是顾炎武(1613—1682)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共120卷,引用文献一千余种,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军事的重要参考文献。

《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历代州域形势,分省方舆记要、川渎、天文分野等部分,分区记述地理形势、水利、粮额、屯田、设官、边防、关隘等。

  二是顾祖禹(1631—1692)的《读史方舆纪要》,按明末清初的政区,叙述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是我国沿革地理的大成。

该书记载“铜厂在德兴城东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用胆水浸铜,宋政和五年,雨水泉溢,所得最多”。

解放后根据这一记录,在江西德兴找到铜矿废矿渣堆和古炼铜区,发现一个大型斑岩铜矿。

  我国古代的探险、游记对地理学贡献突出。

东晋法显(337—422)的《佛国记》,唐玄奘(596—664)的《大唐西域记》,宋沈括(1031—1059)的《梦溪笔谈》是比较重要的佳作。

明郑和在1405—1433年间七次下西洋,随行人员根据沿途见闻写成《瀛涯胜揽》、《星槎胜揽》、《西洋番国志》等书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法显于58岁之年从长安,经河西走廊,越帕米尔高原到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经海路返回。

法显在佛国记中备述30余国的地理、民俗是研究西北和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文献。

玄奘于627年经河西、焉耆、天山南麓、塔什干、阿富汗,回程沿塔里木盆地南缘,于648年抵长安,著《大唐西域记》,记述100余国的地理、物产、商业、宗教、文化,为历史上塔里木盆地一带的变迁留下了宝贵的信息。

  明代徐霞客(1586—1641)用30余年时间,游历我国东南半壁,写成《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书中对喀斯特地貌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把水系中最大和最长的河流为主源的河源规则,确定金沙江是长江正源。

对喷泉、地热、植物生态、动物地理、气候、物候、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记载也很详实。

徐霞客拟订了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和名称,分析了喀斯特地貌的差异与成因,比欧洲对喀斯特地貌的系统分类研究早200年(任美锷,1984)。

此外,在我国浩瀚的文献中含有重要的地理信息。

晋代出土的《竹书纪

年》中有4000年前的地震记录。

根据8000多种文献编撰而成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对我国地震区划、地震预报、生产力布局有重大参考价值,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1984)。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学科,它具有地理性和动态性、社会性特征。

二.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1.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

(1)研究对象

Ⅰ.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贸易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中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

Ⅱ.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地理学科,从总体上看,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移动和组合配置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区域分异与组合规律,研究国际贸易地域组织及其发展规律,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与国际贸易地域系统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门边缘学科。

Ⅲ.国际间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都需要在一定空间(地域)上进行,并始终在空间与时间的相统一中表现出来。

国际贸易具有严格的区域性,其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价格结构等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国际贸易所依托的区位优势、口岸、通道、腹地深受不同国家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域内和域际所形成的独特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使国际贸易展现出不同的时空结构,因此国际贸易本身就是典型的地理问题。

Ⅳ.国际贸易地理就是要从地理学的区域差异性、地理环境、地域系统以及空间关联等不同层次和角度,来探讨国际贸易的诸种现象、过程、要素、客体及实务等有关问题。

国际贸易地理学要研究国际贸易的空间分布、结构组合与地域类型及其演变规律;作为上述形成依据的各种贸易联系的产生和变化规律及其经济地理基础;国际贸易在地域生产综合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Ⅴ.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与时间因素密不可分,即时间与空间是相统一的。

不同历史时期,商品交换地域分布特点、范围、格局及其商品结构都显示出不同特色。

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与地区分布具有必然的联系,因而需要从时间与空间相统一的关系中研究国际贸易的地理问题。

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地理格局,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核心与重点。

2.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性质——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贸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下进行

(2)政治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的最活跃的因素

(3)经济地理环境则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构成,关系到贸易对象的地理分布

(4)自然地理环境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尤其对商品贸易中的初级原料商品构成,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5)人文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宗教、语言、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市场状况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

三、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基础

2.地理环境和国际贸易的关系

(1)自然环境与国际贸易

(2)人文环境与国际贸易

(3)经济环境与国际贸易

3.研究主要经贸集团的地域组合特征及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

4.研究国际贸易运输网络及国际物流的心特点

从另外一个角度,国际贸易学研究的内容:

一是对影响国际贸易空间分布和格局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世界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点、变化

二是分析世界各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产业部门的构成与其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及主要经贸活动的关系

三是分析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空间格局、地区差异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国际贸易地理的任务

1.国际贸易地理的根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国际贸易地域系统的形成、分布、结构特征和运动规律,了解世界主要经贸区的经贸特点,阐明国际贸易的地域差异性原理以及国际贸易对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世界商品生产规律和商品市场变化,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商品流通与贸易地域组合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

2.在我国,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有关生产力布局与国际贸易网络联系,进出口商品及其流动分布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货流和贸易网络的地理调查、分析、预测、规划与区划,对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及诸种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进行条件评价和经济论证,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地理问题,以及参与国土规划、经济区划、区域开发、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等任务中有关贸易地理问题的研究工作。

五、研究和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方法

1.传统方法:

统计法、图表法、文献资料法

现代方法:

数理方法、系统方法、计算机方法

2.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必须重视对地理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是懂得地理数据和资料的重要性,并善于应用它去考察和解决问题。

如应用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的有关数据,去分析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从能源地理的角度,考察其对世界经贸活动的影响等等。

3.全面、连续、规范的数据资料,对区域分析尤其具有特殊意义,考察地区或国家经济贸易地域系统的结构、布局和内部机制,分析、预测区域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提供有力的帮助。

4.是对比法,也称比较法,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但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分类和比较,确定它们相同相异之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共性及差异性,并认识这些共性或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以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

例如按照研究对象的区别,可以把国际贸易地理问题分为部门贸易地理(如工农业)、区域国别贸易地理和贸易运输地理问题等分门别类进行分析考察。

统计图表等也常用于比较地理学的研究,如对国家或地区贸易地理的研究等。

5.进行国际贸易地理问题研究也可运用经济分析中的其他一些方法

归纳法。

即从大量事实依据中进行概括分析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演绎法。

即根据一两件事实而推测(论)出将来的可能后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根据有限的事实依据提出假说,然后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

抽象法。

即运用人们思维的想象力,从大量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舍弃表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的方法。

6.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这是当代经济研究中广为运用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就是用理论对各种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证实或预测,实证分析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本身不涉及价值判断问题。

规范分析则是以一定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怎样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规范分析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进行国际贸易地理研究既要注意国际贸易“应当是什么”的规范,同时也应注意国际贸易“是什么”的实证问题。

因此,进行国际贸易地理问题研究时,应当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世界经济与地理》教案(首页)

适用班级:

商B0821-23课时:

90分钟

第一章导论

1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2、分析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基础。

3、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重点、难点:

•重点:

国际贸易地理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难点:

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基础。

实施步骤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回顾

三、引入新课

举例

演绎

归纳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导入新课

国际贸易地理的概念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地理的内容

国际贸易地理的任务

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基础

 

10

10

15

15

20

10

10

 

 

板书设计: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国外贸易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贸易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1.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

2.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性质

三、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基础

2.地理环境和国际贸易的关系

(1)自然环境与国际贸易

(2)人文环境与国际贸易

(3)经济环境与国际贸易

3.研究主要经贸集团的地域组合特征及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

4.研究国际贸易运输网络及国际物流的心特点

四、国际贸易地理的任务

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实践应用

五、研究和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方法

传统方法:

统计法、图表法、文献资料法

现代方法:

数理方法、系统方法、计算机方法

课外复习、预习与作业:

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备考:

 

第一章导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一、国际贸易地理的地理学基础:

1.人地关系理论是国际贸易地理的基础理论

(1)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质风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它们是国际贸易的自然物质基础。

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2)当今地球上社会经济最繁荣、交往最密切、经贸活动最活跃的几个区域,也往往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三洲的沿海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伸入北极圈和南极洲的那些地区,由于位处高纬度,气候严酷,对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更大,故至今仍然是地球上经济、贸易活动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3)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环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内部经贸状况会形成明显的差异。

例如,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前沿阵地。

南美洲的玻利维亚100多年来一直是借道智利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活动;非洲的赞比亚,其传统的出海口在南非,由于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赞比亚被迫重开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道路。

(4)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海陆兼备的国家,不但拥有丰富的陆上资源和海洋资源,而且多有优良的港湾,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前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虽濒临三大洋,但却酷似内陆国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美国是地跨太平洋与大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