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9166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0 大小:73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18课时(讲授课)

如何做对“分析综合题”——比对技法例析

合作探究课时18

第19课时(习题课)

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五)

习题讲评课时23

[考题试做]

(2012·

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1分)

彻里,燕只吉台氏。

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

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

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

二十三年,奉使江南。

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

彻里曰:

“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遽止之。

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

廷臣顾忌,皆莫敢言。

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彻里辩愈力,且曰:

“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

”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

“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他栅②闻之,悉款附。

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

彻里》,有删改)

[注] ①学田:

旧时办学用的公田。

②他栅:

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给:

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

烦劳

C.民不胜其苦胜:

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

登记,没收

解析:

选B B项,劳:

慰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选C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

第二个“以”,连词,表修饰。

B项,第一个“且”,连词,况且,表递进;

第二个“且”,副词,将要。

C项,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

D项,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还是;

第二个表反诘语气,难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3分)(  )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选D A项,第一句是皇帝的行为,从侧面表现彻里爱护百姓;

第二句表现彻里忠于朝廷,不计个人得失。

B项,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

第二句表现彻里敢于直言进谏。

C项,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

第二句表现彻里克己奉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古今异义和省略句。

(1)“所以”是古今异义词,表凭借,用来……;

“安”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

“鬻”是动词,出售、卖。

(2)“毁诋”是同义词连用、诽谤、诋毁;

“失”是动词,丧失;

“左右”是古今异义词,侍从。

(3)“意”是动词,料想,猜想;

“良”是副词,确实、果然;

“致”是动词,导致。

答案:

(1)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

(2)(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

(3)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暴虐造成的。

参考译文:

他的曾祖太赤,担任马步军都元帅,跟从太祖平定中原,因为有功劳,太祖封赏他徐州和邳州,于是在徐州安家。

彻里自幼丧父,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了彻里,他在回答世祖问题时周详雅正,世祖很高兴。

彻里跟随世祖的大军征讨东北边境,回朝后,就向世祖陈述大军所过之处,百姓不能忍受干扰,饥寒交迫接近死亡,应该加以救济施与。

世祖听从了彻里的意见,于是赐给边关的百姓粮食、布帛、牛、马等不一,依赖这些得以活下来的人很多。

至元二十三年,彻里奉命出使江南。

当时行省上交的钱粮正紧缺,就出卖所在之处办学用的公田,用这些钱款缴纳给官府。

彻里说:

“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

”马上制止了这件事。

回朝将此事禀告给世祖,世祖称赞他并接受了他的意见和决定。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引荐重用他的党羽,探求考核(搜刮)天下钱粮,百姓不能忍受这种痛苦,自杀及在狱中死的数以百计,朝廷内外都动荡不安。

朝廷中的大臣顾虑畏忌,都不敢直言。

彻里却在皇帝面前详细陈述了桑哥做坏事、贪污误国、祸害百姓的罪状,言辞激烈。

世祖大怒,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

彻里辩解得更加有力,并且说:

“我与桑哥没有仇怨,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状而不顾自身安危,正是因为替国家考虑罢了。

如果害怕圣上发怒而不再直言,那么奸臣怎能清除,百姓的祸害又怎能平息!

况且要让陛下蒙受拒绝直言进谏的名声,我私下里很恐慌啊。

”于是世祖明白醒悟,立即命他率领羽林军三百人去没收桑哥的家产,所抄出的珍宝多至朝廷府库所藏的半数。

桑哥被杀后,彻里又奉旨到江南清查桑哥的姻族,有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他们都被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彻里往返江南,总共四次途经徐州,都过家门而不入。

彻里被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迁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州、漳州的大盗欧狗长久以来未被平定,彻里率领军队征讨他,号令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有来投降的人,就用酒食来犒劳并抚慰、打发他们离开,对他们说:

“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暴虐造成的。

现在既然归来,就是普通百姓,我怎么忍心加罪你们。

还是让你们回去耕田、采桑吧,安于你们的农事,不要担心。

”其他营寨听说这样,都诚心来归顺。

不久,欧狗被同党捆绑送到彻里的军中,彻里将欧狗斩首示众,被威胁跟从欧狗的人没有一个被杀的,汀州、漳州的叛乱至此被平定。

大德九年,彻里病逝,享年四十七岁。

寿终之时,他的家产不满二百缗,人们都敬服他一生廉洁奉公。

[锁定考向]

一、考纲在线

《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分析

近几年,江西省对文言文的考查情况如下:

年份

选材

考点分布

赋分

2012年

《元史·

彻里》

实词(给、劳、胜、籍)、虚词(以、且、之、其)、筛选信息、翻译

21分(翻译12分)

2011年

《纲鉴易知录》

实词(比、矫、指、夺)、虚词(以、而、为、于)、断句、翻译

2010年

王安石《临川文集·

王德用》

实词(薄、除、属、愀然)、虚词(而、于、之、乎)、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22分(翻译10分)

2009年

魏禧《卖酒者传》

实词(数、吾侪、捐、立)、虚词(为、所、之、乃)、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2008年

《左传》

实词1(克、如、贿、鄙)、实词2(病)、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综观近几年江西高考文言文试题,呈现出以下几种规律:

1.命题形式

江西高考文言试题题型相对比较固定,2011年开始分别考查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断句、文言翻译。

其中三个选择题,共赋分9分;

三个翻译,共赋分12分。

2.选材特点

选材紧扣考纲规定的“浅易”要求,但是大胆突破“传统”,每年均有新意。

人物传记、人物故事类仍会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性、议论性散文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3.考查内容

宏观上考点稳定,但是微观上会做细微的变化调整。

通观近五年的题目,可以看出各考点基本上覆盖了该考点的所有的文言现象。

如文言实词的考查:

2012年涉及名词活用,2011年涉及通假字,2010、2009、2008年涉及一词多义。

4.答案设置

从编制上来看,题目出在“课外”,但答案在“课内”。

“课外”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有学过的,题目是学生没有做过的;

“课内”的含义有二:

一是考查的知识是我们在教材中已学过的,二是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即可知道的。

所以,巩固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复习的关键。

      

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规律: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

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以及偏义复词等。

(一)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比现代汉语多,但是往往比较生僻。

常用词大多是一词多义的,这也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

词义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之分。

例如: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由此引申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等含义;

“手足”本义是“手和脚”,由此产生比喻义“兄弟”。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比喻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助于掌握词义。

1.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字。

例 句

解 释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名词作状语,_从小路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动词,夹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名词,期间

小结

规律

“间”有“jiān”“jià

n”两个读音,本义为“空间”“时间”,后来引申为“机会、夹杂、从小路”等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寒蝉凄切》)

经得起,忍受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能够,可以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并序》)

胜任

小结规律

“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

虚化成动词“可,能够”

(二)古今异义

古代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词义扩大。

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缩小。

比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感情色彩变化。

比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原指地位低下,“鄙”原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

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4.词义转移。

比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古 义

今 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劝学》)

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穷且益坚(《滕王阁序》)

困厄,处境艰难

贫穷

小学而大遗(《师说》)

小的方面要学习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给……看

上级对下级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父母兄弟等亲属

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三)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词类活用的字,请你将相对应的两项用直线连起来。

(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包括三类,即古今字、假借字和通用字。

 

类别

内涵阐释

举例

古今字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同一读音和意义的一组形体不同的字。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莫”通“暮”“说”通“悦”

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

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

“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这两个字就叫通用字。

“有”通“又”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含义。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教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散失

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区别

(五)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例如在“好歹你都要来一趟”这句话中,正反两面的意思都有,但在“万一有个好歹”这句话中,“好歹”指的只是“歹”,没有“好”的意思,“好”仅是一个陪衬。

由此可以看出偏义复词和一般并列复合词的区别。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加以阐释。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

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去来:

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车骑:

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文言实词推断6法

1.代入检验法

代入检验法是指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其是否恰当。

此方法简单易操作,是推断文言实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许,范令二人共语。

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不对。

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

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

“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

”王笑曰:

“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

”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

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

(选自《世说新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遇于范豫章许       许:

住处

B.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孰:

仔细

C.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让:

谦让

D.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造:

拜访

选C 本题可运用代入检验法。

A项代入义项译成“后来在范豫章的住所相遇”,成立。

尽管“许”的这个义项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我们仍可用此法判定该义项是正确的。

B项代入义项译成“王建武仔细地看了很长时间”,成立。

此“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的“孰”同,都通“熟”,作“仔细”讲。

C项代入义项译成“范豫章是王建武的舅舅,于是谦让地对王建武说”,语句通,但是不合理,因为范豫章是长辈,而且从上文看,王建武的做法又不当,作为长辈不可能“谦让”。

由此推断此项不正确,它应解释为“责备”。

D项代入义项译成“张玄便穿好服装去拜访他”,成立。

2.识别推断通假法

首先,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

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通“性”,翻译成“资质,禀赋”,意思才讲得通。

[例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

上选能统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

“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遂对曰:

“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耳。

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

“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A.二千石不能禽制    禽:

通“擒”,捉拿

B.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召:

通“诏”,皇帝的命令

C.不副所闻副:

相称

D.上闻遂对,甚说说:

通“悦”,高兴

选B 本题可采用识别推断通假法。

以上四个选项中A、D两项都含有通假字,A项“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官职名称,“禽制”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法,“禽”字按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禽”即通“擒”,意为“捉拿、擒获”;

D项“上闻遂对,甚说”中“甚说”是皇上听到龚遂的回答后的愉悦心理,“说”即通“悦”,意为“高兴”;

B项“召见”是文言文常见的词语,“召”就是“召”,不通“诏”,因而B项错误;

C项“副”的解释正确。

3.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可以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这种方法就叫“语法分析推断法”。

[例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选C 此题主要运用语法分析推断法。

A项,①名词,将领,作“有”的宾语;

②用在名词前作使动词,译为“使……为将领”。

B项,①用在“弓”前,意为“拉”;

②在文中由“退却”的义项派生出“离开、躲避”之义。

C项中两个“下”均为使动用法,“使……掉下”。

D项中两个“孽”的意义虽都源于“灾祸,戕害”,但语境意义并不相同:

①用于判断句,作名词,意为“受伤的鸟”;

②用于被动句,作动词。

4.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②“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①句联系前面语境可知,项羽对刘邦的做法不满,要攻打他,这里是项伯对刘邦的劝告之语,可知“谢”是“道歉,谢罪”之意。

②句联系上文可知,项羽赐给樊哙斗卮酒,因此这里的“谢”应是“感谢”之意。

[例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年四十,乃游京师。

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

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

“朕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