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1860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8页word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本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前言: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两年前我教过苏教版的同一个内容,细读曾写的教学反思,做得好的方面:

创设情景串有效地组织了教学,运用了摆一摆、圈一圈的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除法的意义,这些好的做法我会继续使用。

同时,两年前给自己留下了思考:

12÷4既可以表示“平均分成4份”,也可以表示成“有几个4”,那么是否可以将两种分法同时教呢?

延续两年前的思考,继续这个内容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思考先于研读:

本内容是概念知识,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正确理解除法的意义是以后会除法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本课内容是基础,也是关键。

这节课还有一些概念的教学: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用多种方式学习、巩固概念的掌握。

●对比两版教材:

同:

分两个层次。

先学习“平均分”,在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再“初步认识除法”,从“平均分”的实例中引出除法,认识除号、各部分的名称,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异:

对于平均分的结果,两种版本的教材侧重点不尽相同。

人教版侧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平均分的结果。

苏教版侧重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喜欢形象思维的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得出平均分的结果,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反推出平均分的结果。

我想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这个内容,因此,基础部分先不让大家大步走。

而苏教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两种版本的教案,尊重人教版的教材设计,确定教学目标: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平均分”的操作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和本质。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确定教学内容:

1、例4的教学。

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在操作中掌握除法算式的意义,

2、例5的教学。

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创设情景教学:

喜羊羊摘苹果招待客人大家玩积木吃点心闯关救懒羊羊

二、学生分析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保持持久。

用有趣的情景串、比赛形式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除法算式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为算式创设具体的情景,动手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景和实物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成品教案):

项目

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平均分”的操作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和本质。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并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数学故事:

“除号”的来历、12个磁性苹果教具。

学生准备:

18个小圆片、作业纸。

一、新授。

1、教学例4:

(通过“平均分”操作体会除法产生的必要,了解除号的由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过渡语:

今天喜羊羊特别高兴,因为家里来了四个小客人,喜羊羊从果园摘了12个最新鲜的苹果招待客人。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A、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B、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先拿4个,每个盘放一个,又拿出4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再拿出4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

C、师:

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你分的过程?

学生可能出现各种表示方法:

3Х4=12,12-4-4-4=0……这些算式都有道理,但有的方法很麻烦,而有的方法在别人理解起来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有个数学家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除法。

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除法。

(揭题)

12÷4=3(个)

除号

认识除号(课件形式呈现):

1659年,瑞士学者雷恩首先使用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这个符号简单又方便,使用它是数学上的一大进步。

书写除号:

除号先写一横,再在上下各写一个点,两个点要圆并且对齐。

请大家跟我一起伸出右手指,书空写“÷”。

读算式:

跟我读这个算式:

12除以4等于3。

学生齐读。

理解意义:

师: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同桌互相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师:

你能说说这个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吗?

生:

“12”表示总共12个苹果,“4”表示平均分成4盘,“3”表示每盘3个。

2、变式练习:

18面“做一做”。

过渡语:

吃过苹果,喜羊羊安排客人玩布娃娃。

A、有的小羊休息去了,只留下2只小羊。

喜羊羊把18个积木平均分给2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

动手摆一摆,根据摆出的结果写上算式的答案。

读一读算式,并说说它的含义。

B、过了一会,有个小羊也加入了这个游戏。

喜羊羊把18个积木平均分给3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

动手摆一摆,根据摆出的结果写上算式的答案。

读一读算式,并说含义。

C、好玩的积木游戏又吸引来了3只小羊。

喜羊羊把18个积木平均分给6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

动手摆一摆,根据摆出的结果写上算式的答案。

读一读算式,同桌互相说含义。

观察比较这三个除法算式,你什么发现了规律:

18÷2=9

18÷3=6

18÷9=2

(1)分的人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

(2)分的人数和每份数相乘的积是18。

3、教学例5:

(会求份数,掌握除法算式中每部分的名称。

过渡语:

喜羊羊为客人们准备了20个点心。

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他准备怎么分吗?

A、观察图片,怎么分点心?

(每4个放一盘)

B、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能放几盘?

C、学生动手在书上圈一圈。

汇报。

教师用课件进行演示,能放5盘。

D、“20个点心,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0÷4=5(个)

E、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

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F、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有谁知道?

(请知道的同学当小老师。

20÷4=5(个)

 

被除数除数商

G、学生读算式,说名称。

10÷5=215÷3=518÷2=9

H:

今天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比较例4和例5,观察这两个题目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相同点:

都告诉了我们总数,都是关于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问题。

不同点:

例4是告诉了一共多少份,求每份有多少。

例5是告诉了每份是多少,求一共有多少份。

4、变式练习:

第19面“做一做”

过渡语:

让我们和喜羊羊一起动动手、动动脑。

①先圈一圈,再写算式。

每堆6个,分成了()堆。

12÷=

每堆3个,分成了()堆。

÷=

每堆2个,分成了()堆。

÷=

同桌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请几个学生汇报。

二、巩固练习:

闯关救喜羊羊。

过渡语:

懒羊羊在大伙玩游戏的时候,它在草地上睡着了,不小心又被灰太狼捉住了。

我们必须用今天学到的知识闯过灰太狼设置的三个关卡,才能救出懒羊羊。

让我们一起去救懒羊羊,你们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

“魔法卡片”

6÷2=312÷3=48÷2=415÷5=310÷2=59÷3=330÷5=6

学生读算式,说名称。

师说名称,生说数。

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

“小帮手”。

 

独立看图,说说是要分什么,怎么分。

学生填写算式,同桌互相说说每个数在题中的意思,然后指名汇报。

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

“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说你列出的算式,并说说每个数在题中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

知识就是力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战胜了灰太狼,救出了懒羊羊。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12÷4=320÷4=5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读作:

12除以4等于3。

四、磨课过程及反思

第一次上课

 

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层次清晰。

层次清晰:

①通过“平均分”操作体会除法的意义,了解除号的由来;

②会求份数,掌握除法算式中每部分的名称;③巩固练习。

一环扣一环,课堂紧凑,过渡自然。

2、用有趣的情景串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保持持久,我引入了喜羊羊这个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人物,创设喜羊羊招待小客人分水果、分玩具、大家合力闯关救懒羊羊的有趣情景串,使课堂充满吸引力,让学生学得充实又有乐趣。

3、用各种方式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帮助学生的理解。

说一说:

结合图,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再说说整个算式的意义;摆一摆:

将18个学具,依次平均分成2、3、6份;圈一圈:

将12个圆片分别按堆6个、3个、2个圈一圈。

学生有了这样具体的操作,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

4、整合了教材。

将两个例题整合在一节课学习,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两个例题呈现出的两种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理解包含除。

将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里,每次拿4个每盘放一个,拿3次,每盘放三个,12里面有3个4,所以,每盘放4个;将20个苹果,每4个一盘,20里面有5个4,可以放5盘。

学生对于理解“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更容易,这样整合教学,降低了学生的难度,不过份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