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若干、教学挂图、有关阅读资料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介绍亚里士多德。
强调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
马克思,恩格斯称亚里士多德为:
“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
”
2、引入本课内容: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
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10倍。
引导学生简要理解“磅”是计量单位。
分析这句话: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段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重量越大,从高处落下来的速度越快;
反之,则越慢。
)
3、问题导学: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你同意不同意?
(可能有人说同意,也有人说不同意)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可以说是权威,他说的话简直就是真理,就他说的这个观点,在伽利略之前从没有怀疑过——引出伽利略。
4、问题导学:
伽利略是个什么人?
学生结合课本上的介绍以及搜集的资料交流。
伽利略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二十五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设计意图:
本环节反客为主,首先对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与伽利略的年轻做对比,更加突显出伽利略的敢于质疑权威的品质。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自主学习,对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为下一步展开教学做铺垫。
二、以学定教,确立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
正确,流利。
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词:
信奉、胆大妄为、固执
指名说一说这几个词语什么意思。
3、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4、交流收获
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在青年时代敢于质疑权威,大胆进行(),以()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多角度评价,不要求标准答案)
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的把握。
通过对伽利略的评价,来检验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创造一个宽松的表现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读中感悟,落实目标
面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想的?
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他又是怎么做的?
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句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1、出示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问题导学:
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是一种什么态度?
找出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全班阅读交流。
找出课文中体现人们态度的词语,如真理、信奉、责备等。
结合课文理解信奉的意思?
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拜。
可不可以换一个词语来表现人们的态度?
(深信不疑、绝对正确、不容质疑等)
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来: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理解这两个反问:
两个反问句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程度。
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
用横线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伽利略为什么会产生怀疑?
引导学生从课前预习准备的资料中寻找答案。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
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推理法:
十磅重的比一磅重的落的快,重的比轻的落的快。
十一磅比十磅重,十一磅比十磅的快。
一磅跟十磅拴在一块,一磅的慢,落的慢的会拖住落的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十磅的慢。
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例如趣味运动中的三人绑腿跑,体会跑的慢的就会拖累跑的快的。
联系实际进行感悟,效果比单纯的说教要好)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无知的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研读伽利略是怎么做的。
伽利略带着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高处落下来,总是()。
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没有关系。
小组讨论:
为什么要反复做许多次试验?
学生汇报:
(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面对权威不敢马虎;
对亚里士多德的尊重等等)
b.试验结果是什么,说明什么?
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
结果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误的。
引导学生总结——伽利略慎重地作出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没有急着宣布结果,而是采取了在比萨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的方式,让事实说话。
3、研读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
课件、教学挂图呈现课本彩图。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彩图。
问题:
那天在比萨斜塔下面为了许多人,这些人是来干什么的?
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的支持者,你会怎么说?
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模拟,演一演,说一说。
(要根据课文内容,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等语气。
除了当天在塔下围观的这些人,伽利略周围的人,会有什么表现呢?
(对伽利略进行劝告,阻挠,议论纷纷等,引导学生模拟情境演一演。
面对人们的种种不解,伽利略满怀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
结果如何呢?
(继续用实物进行情境模拟,可用较小实心球来代替铁球)
学生齐读相关段落。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么样?
为什么?
(学生自己演示惊讶的表情)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做不容置疑的真理,而伽利略却用事实推翻了他的话。
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学生默读勾画)
交流。
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在这个环节里面,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学习,通过对文字的推敲,理解,来提炼思想。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等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采取换个词语来表现的方式,对词语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层的理解;
在读书的过程中,对书中所描写的场景进行情境模拟,对人物的表情,神态进行想象,模仿,使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读出两个反问的语气来;
让同学们想象并表现一下伽利略在斜塔上成功试验后,围观人们的惊讶表情等。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写法:
a、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课文是如何表现伽利略品质的?
(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
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b、亚里士多德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总结:
权威也有犯错的时候,要敢于质疑权威。
2、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中的相关篇章
教育故事:
十字花科也有三瓣的花朵
(教材上讲常理下,十字花科是四瓣花,但是也有三瓣花的)
可以出示几句关于认真追寻真理的名言,不求学生理解,作为一个积累来用。
3、口语交际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对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果他们两个现在站在你面前的话,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呢?
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初步学习通过心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为下一步的读写结合课做好理论准备。
教学反思: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通过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等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二是通过对周围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来侧面烘托人物。
教学本文要抓住这两点,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设身处地去体会当时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所需要的勇气,所承受的压力。
同时,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进行情境对话,通过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通过最后的口语交际任务,把课堂进行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29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勇敢质疑博学
认真求证权威
公开试验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