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826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

主题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5课时)

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

态度:

引发思考,产生了解事物来源的愿望。

能力:

学会记录一周餐桌上的菜单。

教学准备:

事先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菜单,主食、副食及水果等,某一农作物的来源有一大致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2、全班探究活动。

让学生罗列出家里每天吃的主食有哪些?

再让学生观察书本第2、3页的图画,以看图说话的方式进行

全班交流,画面的餐桌上都有哪些食物?

根据学生的说话展开,“那么我们海盐这里出产哪些食物呢?

”你平常喜欢吃什么?

3、小组讨论。

观察并阅读图画周围乐乐和小文的话,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实例说明我们每天吃的事物都是从哪里来的?

”然后交流汇报:

“例如,玉米、大米等粮食都是在土地上种植出来的,白菜、萝卜等蔬菜也是在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鱼类等水产是从河湖、海洋中捕捞上来的,鸡、鸭等禽类、肉、蛋、奶等食物是通过养殖生产出来的。

4、阅读妞妞的话进行总结,食物的出处是什么地方。

5、课外延伸:

了解一种食物的来历。

调查家里一周的菜单,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餐桌上的发现

土地上种植出来的

食物的来源来自河湖、海洋

来自家养的鸡、鸭、牛、羊

教学反思:

让学生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

探究自己每天的饮食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由于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热烈。

引发思考,产生了解事物来源的愿望,课堂积极性高。

课题1、萝卜的故事(1课时)

教学目标:

态度:

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能力:

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知识:

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教材分析:

书中的五幅插图比较完整地展现了萝卜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萝卜的生长过程,萝卜成长的一系列图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还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来源。

现在请几个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把学生了解的情况简单记录在黑板上

大家了解得真详细,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2、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7幅图画,通过讨论的方式知道:

第一幅图画是播种:

在烈日下,按照一定的间距,爷爷用镐刨坑,虎子在弯腰把萝卜种子点在坑内,并把坑用土覆盖好。

第二幅图画是间苗:

因为播种的时候,每一个穴位里都要撒几颗种子,种子发芽以后,每个学位里都会长出一撮萝卜苗,但是不能够任其长大,因为那样萝卜就长不大。

所以要拔掉幼弱的萝卜苗,只保留一棵最健壮、长得最大的幼苗,这就叫做间苗。

第三图画是除草。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也会随着长起来,且和农作物争夺土壤里面的水分和养料。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气非常炎热,虎子和爷爷仍然必须在烈日下给萝卜松土和除草。

第四画是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

萝卜只有在疏松的土壤里才能够越长越大,因此在萝卜的生长过程中,要给萝卜周围培土。

第五画是灌溉。

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命脉,所以爷爷要注意给萝卜灌溉,保持萝卜生长所需要的足够水分。

第六画是收获。

收获的时候是用镐把土刨松,这样把萝卜拔出来的。

第七是画是在收获了好收成以后,虎字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3、进一步讨论。

“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卖掉?

”“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节?

4、阅读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帐目”。

引导学生讨论:

“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在帐目中,虎子家购买了象棋、球鞋、老花镜、食用油、电灯泡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家不能生产的,但又是生活中非常需要的。

所以用萝卜的收入购买回这些用品,用于日常生活,剩余的钱存到了信用社。

5、讨论,“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

自己家的父母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

6、学生总结:

学生通过对自己父母劳动的讨论能感受父母劳动的辛苦,从而感受到农民在土地上生产食物是十分辛劳的,我们应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发扬勤俭节约的作风。

7、家庭作业,选择合适的时节,在自家院子或地里种植少量的易活的蔬菜。

并做好种植记录,体验种植活动,感受劳动的愉悦和辛劳。

板书设计

萝卜的故事

播种间苗除草培土灌溉收获

教学反思:

书中的五幅插图比较完整地展现了萝卜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

通过五幅图学生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课题2、从种植到收获(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2、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时间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3、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态度:

1、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2、知道我们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从而产生自豪感。

3、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事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的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教学准备:

1、准备2005年的日历(应同时标注公历、农历、节气)、中国行政区图及用于标注的相关农作物的图例。

2、小麦的历史知识,玉米的历史知识,苹果、花生的历史知识(有的可以叫学生准备,利用各种途径寻找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3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这是为什么呢?

2、解决问题讨论。

请学生阅读本课题第一段的课文,讨论:

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光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

还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回家以后对父母和长辈的调查,谈谈海盐主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季节和时间,由此得出“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农作物,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结论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反季节作物,那要讲清科学的原因,也是利用了农作物的季节性特点)

阅读课文中虎子的话,结合观察教科书中的7幅图画,通过讨论知道在农村,一年中春种、夏管、秋收、冬闲的过程。

讨论:

结合你的生活体会,谈谈四季里温度和天气有什么特点?

“一年之中,农业生产为什么分为这四个阶段?

并归纳出:

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光照、温度适合农作物从种植到生长、到成熟的不同阶段,才有了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

3、教师讲解,

我们的祖先按照自然规律,按照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总结出:

一年里的二十四节气。

你听说过二十四节气吗?

学生自由讨论,结合书中的表格进一步理解二十四节气。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讨论:

二十四节气和平常使用的公历的联系。

例如:

春分是每年公历的3月21日,夏至是每年的6月22日,秋分是每年的9月23日,冬至是每年的12月22日,每年的变化不大。

公历是根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制定出来的,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公历的这种固定联系,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了不起。

谈话:

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集体朗读二十四节气歌,并背诵。

5、课外延伸:

了解一种农作物的由来,并把它的历史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1、导入。

“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出来的,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的,有的则是从外地运来的。

2、讨论,海盐出产的食物和从外地运来的食物,得出结论:

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区域性。

阅读书本第9页的课文。

再次讨论:

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

通过交流知道:

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低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3、给学生时间阅读书本第9页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通过分布图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从而引导学生探究:

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

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

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在本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可以分小组探究,把不同的探究内容分配到各个小组。

通过探究知道:

(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易结穗。

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

(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

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子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获了。

(3)学生还有其他探究的以资料卡片的形式记录,交流。

讨论: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觉得哪些条件对农作物来说是最重要的?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条件,其中光照、温度、水、土壤等条件是最重要的。

由于土壤、气候条件的不同,农作物有着不同的地域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

讨论:

“我们山区适合种哪些农作物?

3、探究活动;观察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

“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

4、阅读总结

5、课外延伸:

记录我们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板书设计

从种植到收获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

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区域性

要求的土壤、气候不同

教学后记:

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时间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同时还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课题3、妞妞的困惑(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

能力:

认清绿色食品标志

态度: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2、教师收集一些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包装,绿色食品包装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家里种的粮食作物,或这种农产品打农药吗?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

可是,由于这些年,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许多农产品中都有残留的农药。

对此,生活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也是妞妞的困惑。

2、全班讨论。

学生自主观察和阅读书本第11页的图画和课文。

问:

“面对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中有残留农药,我们该怎么办?

”通过讨论知道:

要购买有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商品,购买有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

教师出示这些产品标志。

师问:

“你在超市、商店见过贴有这些标志的这类农产品吗?

家长有没有买过?

”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自己见过、买过的绿色食品。

3、探究讨论。

“对于豆博士提出的问题,也是妞妞的另一个困惑,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集体讨论,利用事先查到的资料,调查的情况分析总结。

(农业生产既要保持增产,又要防治病虫害,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使用天然的有机肥料,也叫“农家肥”,像河泥、塘泥、人畜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