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M资料哲学字典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775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JM资料哲学字典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AJM资料哲学字典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AJM资料哲学字典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AJM资料哲学字典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AJM资料哲学字典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JM资料哲学字典文档格式.docx

《AJM资料哲学字典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JM资料哲学字典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JM资料哲学字典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的异化观。

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

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又称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现是:

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四、人的本质。

实践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全部社会关系得以形成和建立的根源。

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

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

宗教的产生是人性异化的后果。

五、思辨哲学

  speculative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上主张从概念世界推衍出客观世界,将客观世界隶属于概念世界,力图将世界的发展变化纳入思维构造出来的法则之中的哲学思潮。

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古典哲学家G.黑格尔。

六、共产主义是推动建立一个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无阶级和国家的社会经济体系的学说。

于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壮大。

共产主义的目的是提供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遗产的出路。

共产主义不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直指阶级社会的根源——私有制,也就超越了一切社会主义。

作为私有制的对立运动的产物,当私有制以其第一个形式——奴隶制出现时,原始基督教就出现了最早的共产主义,而此时共产主义却浸淫这小生产者的宗教狂热和平均主义;

而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开端,共产主义开始热衷于营建头脑中的城市。

伴随资本主义的曙光而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已经到达空前的高度,还不足以消灭私有制。

科学的共产主义是在现代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只有当私有制最终发展到其最完备、最高级的时期,也就是关于私有制的对立运动走向最终阶段时,共产主义才能获得消灭私有制的历史任务,只有在这时共产主义才不是表现为对一种理论的实践,而是关于历史实践的理论。

以马克思主义为开端产生了科学共产主义,其主要形式还有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和卢森堡主义等。

卡尔·

马克思被称为“共产主义之父”,尽管存在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版本的共产主义,如魏特林共产主义,布朗基主义,基督教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但或者是小生产者宗教狂热和平均主义的混合物,或者是无产阶级不发达时期的理论反映,或者是野心家头脑中的杜撰产物。

  马克思充分研究了人类的历史、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发现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七、新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不同场合把自己的哲学学说称之为“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八、否定之否定规律

  【注音】:

fǒudì

ngzhīfǒudì

ngguīlǜ

  【释义】:

亦称“肯定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

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

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以上定义和解释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论述,并且"

发展"

这个概念已经包含变化的方向(即向上)。

  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九、“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引用“卡夫丁峡谷”一词,过去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现在有一种新认识,那就是郭世胜提出,社会发展,不可能跨跃过、或跨迈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但是可以而且必须是踏跃过或踏迈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

这里既要注意理解跨过与踏过的区别,又要注意理解踏过与走过的区别。

踏过既不同于走过,也不同于跨过。

十、爱的宗教

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说”历来否定者多,本文辨析其思想内容、实质及其两重性,指出“爱的宗教”是无神论的同义语,它主张以文化代宗教,是人们维系情感需要的产物,它其实并不是宗教,而是人本主义哲学世界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的批判是有分寸的。

在现实社会中,它作为迷信的解毒剂、强权的缓解剂,作为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宗教消亡的中介,仍能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

说”历来否定者多,本文辨析其思想内容、实质及其两重性,指出“爱的宗教”是无神论的同义语,它主张以文化代宗教,是人们维系情感需要的产物,它其实并不是宗教,而是人本主义哲学世界观。

十一、交往形式

formsofcommunication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以表述生产关系的概念,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

又称为“交往方式”、“交往关系”或“市民社会”。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概念,它的产生过程是和马克思创立新的哲学体系的过程相适应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也使用了生产关系概念,但更多的是用交往形式这一概念。

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完全用生产关系概念代替了交往形式概念。

十二、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和阐发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深刻阐明了哲学与世界的相互关系。

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大学期间哲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马克思未来思想发展的新的起点和指导思想,成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编辑本段]一.形式逻辑

  

1.概述

   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它以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

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

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

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

  它要求思维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

这四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

2.具体展开

   任何具体思维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

任何具体思维,都涉及一些特定的对象。

例如,数学中的具体思维,就涉及数量与图形这些特定对象;

物理学中的具体思维,就涉及声、光、电、力……这些特定的对象;

政治经济学中的具体思维,就涉及生产关系、商品、价值……这些特定的对象。

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具体思维所涉及的对象是不相同的。

但是,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中,又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因素。

例如,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中,都要应用“所有……都是……”、“如果……那么……”这些思维因素。

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都需要应用的共同思维因素,就是具体思维的形式,或者说,就是思维形式。

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所涉及的特殊对象,就是具体思维的内容,或者说,就是思维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具体地加以说明。

  

(1)所有商品都是有价值的。

  

(2)所有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3)所有帝国主义都是要侵略的。

  上面是三个判断。

判断

(1)是属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具体思维,它涉及“商品”和“有价值的”这些特殊的对象。

判断

(2)是属于物理学领域的具体思维,它涉及“金属”与“有光泽的”这些特殊对象。

判断(3)是属于政治领域的具体思维,它涉及“帝国主义”与“要侵略的”这些特殊的对象。

这三个判断所涉及的特殊对象,就分别地是这三个判断的思维内容。

  我们用“S”与“P”来分别地代表“所有”后面的“……”与“都是”后面的“……”。

“S”与“P”都是变项,“S”叫做主项,“P”叫做谓项,我们可以用任何的具体概念去代换它们。

这样,上面三个判断所具有的思维形式就是,所有S都是P。

  我们再看底下几个例子:

  (4)如果一个产品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为了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那么这个产品不是商品。

  (5)如果金属遇热,那么金属会膨胀。

  (6)如果一切正偶数都大于1,那么1小于一切正偶数。

  (4)、(5)、(6)也是三个判断。

这三个判断各涉及不同的对象。

判断(4)涉及产品……;

判断(5)涉及金属……;

判断(6)涉及正偶数……。

判断(4)、(5)、(6)所涉及的这些不同的对象,就分别是判断(4)、(5)、(6)的思维内容。

  但是,判断(4)、(5)、(6)却具有一个共同的思维因素,即“如果……那么……”。

“如果……那么……”是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都需要应用的共同思维因素。

所以,它就是上面三个判断的思维形式。

  我们用“p”与“q”,来分别代表“如果”后面的“……”与“那么”后面的“……”。

“p”与“q”都是变项。

我们可以用任何具体判断去代换它们。

这样,判断(4)、(5)、(6)的形式就是,如果p,那么q。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关于判断方面的,下面我们举两个关于推理的例子。

  (7)所有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所有铁都是金属;

  所以,所有铁都是有光泽的。

  (8)所有正义的事业都是一定要胜利的;

  所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是正义的事业;

  所以,所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是一定要胜利的。

  (7)和(8)是两个推理。

我们研究一下这两个推理,就会发现,它们有着一些共同的因素。

它们都是由三个具有“所有……都是……”形式的判断组成的。

而且这三个判断都有这样的关系;

第一个判断的主项和第二个判断的谓项是相同的概念,第一个判断的谓项和第三个判断的谓项也是相同的概念,第二个判断的主项和第三个判断的主项也是相同的概念。

  如果我们用“M”,“P”与“S”去分别代表上述那些相同的概念,上面这两个推理的共同因素就是:

  所有M都是P;

  所有S都是M;

  所以,所有S都是P。

  这个共同因素,不仅是上述两个推理的共同因素,而且还是各个不同的思维领域都需要应用的思维因素。

因此,这个共同的思维因素是上述两个推理的思维形式。

  (7)这个推理的思维内容涉及:

“金属”、“有光泽的”与“铁”。

(8)这个推理的思维内容涉及:

“正义的事业”、“一定要胜利的”与“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具体思维中,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总是联系着的。

即是说,在具体思维中,没有不具有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也没有不具有思维形式的具体内容。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出,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是有区别的,思维形式对于思维内容又有相对独立性。

即是说,同一思维形式可以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思维内容。

因此,否认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密切联系,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但是,否认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区别,否认思维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各门具体科学都是从客观世界的统一体中,抽出某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例如,天文学是从客观世界的统一体中,抽出天体结构和演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从客观世界的统一体中,抽出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涉及思维内容方面的问题不是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对象,而是其他具体科学所研究的对象。

  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形式而不研究思维内容,这不是要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割离开来。

相反的,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正是为了使人们自觉地掌握思维形式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结合起来。

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割离开来,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结果,这是与形式逻辑毫不相干的。

[编辑本段]二.发展历程

  形式逻辑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中叶以前的形式逻辑主要是传统逻辑,19世纪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形式逻辑,通常称为数理逻辑,也称为符号逻辑。

1.传统逻辑

   传统逻辑通常把命题分为直言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并研究这几种命题的形式和推理形式。

传统逻辑还包括关于矛盾律和排中律等逻辑规律的理论,以及有关词项的理论。

  形式逻辑在欧洲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建立了第一个逻辑系统,即三段论理论。

其论述形式逻辑的代表作有《形而上学》和《工具论》。

继亚里士多德之后,麦加拉-斯多阿学派逻辑揭示出命题联结词的一些重要性质,发现了若干与命题联结词有关的推理形式和规律,发展了演绎逻辑。

而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则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中世纪的一些逻辑学家,发展和丰富了形式逻辑。

到了近代,培根和约翰·

缪勒则进一步发展了归纳法。

  在中国,形式逻辑的产生基本与欧洲同时。

代表学派有墨家与名家,此外还有儒家的荀子。

有意思的是,墨家研究逻辑为的是找到逻辑的原则,而名家为的是建立诡辩体系。

墨家对于逻辑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墨经》中,该书对于逻辑已有了系统地论述。

例如它区分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提出“大故(充分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与“小故(必要条件),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而名家的惠施则提出了“合同异”的诡辩原则,目的是取消概念的边界。

与惠施相反,同属名家的公孙龙则提出了“离坚白”的诡辩原则,认为任何独立的概念都有且只能有单一的属性。

名家提出了许多诡辩命题,例如“白马非马”、“鸡有三足”、“孤犊无母”、“连环无扣”、“白狗黑”以及“今适越而昔来”等等。

  显然,名家此种“开倒车”的研究方法是中国特有的,它能够建立其诡辩体系恰恰表明当时逻辑发育的水平很低,有着大量漏洞——因此名家才有机可乘。

不过,名家此举也使得这些漏洞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垫脚石——若要发展逻辑,就必须去克服名家的诡辩命题。

此外,名家的诡辩命题中也有合理因素——有的确实击中了形式逻辑的要害,这就意味着,除了形式逻辑之外,还有其他逻辑。

最后,名家的部分命题里,可能含有合理的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的认知过程的认识。

比如一个命题是“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这个命题若要成立,则必须以“地球是圆的”作为前提。

在当时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占主导的情况下,名家能有这样的认识是不易的。

再有一个命题是认为“飞鸟未尝动”,若做正解,应该是名家认识到我们对于“运动”的直观概念是建立在将归纳了两次静止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当时能做出这些判断实在不容易,可惜这些认识都是以诡辩的形式出现的。

  此后,形式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基本陷入了停滞。

  在古印度,公元前四世纪时,胜论派和正理派开创了因明学,至六世纪时陈那将其完善,称新因明学。

因明学,即形式逻辑。

2.数理逻辑

   它是现代形式逻辑。

之所以称为数理逻辑,一方面是由于在研究中广泛地使用了人工的符号语言,并发展为使用一种形式化的公理方法,同时也应用了某些数学的工具和具体的结果;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代形式逻辑的发展受到数学基础研究的推动,特别是受到深入研究数学证明的逻辑规律和数学基础研究中提出来的逻辑问题的推动。

数理逻辑之所以又被称为符号逻辑,是由于它使用人工的符号语言。

数理逻辑的创始人是G.W.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提出建立“普遍的符号语言”、推理演算和思维机械化的思想。

尽管莱布尼兹本人并没有实现他所提出的目标,但数理逻辑的发展却逐步(还没有全部)实现了莱布尼兹的理想。

G.弗雷格在1879年发表的《概念语言》一书中,建立了第一个一阶逻辑体系。

19世纪70年代,G.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

集合论,特别是第一个一阶逻辑体系的建立,是形式逻辑的发展进入现代阶段的标志。

3.形式逻辑在现代中国

   20世纪30至40年代,苏联曾把形式逻辑当作形而上学来批判,并把辩证法当作惟一科学的逻辑。

讲辩证法一定要批判形式逻辑。

在此影响下,当时中国也有人“宣判”了形式逻辑的“死刑”。

不过在1949年前这种全盘否定形式逻辑的思潮在中国还不属主流思想。

1949年到1950年间这种思潮也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1950年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发表后,中国才为形式逻辑“平反”。

然而“平反”并不彻底,跟苏联一样,形式逻辑仍带有“初等逻辑”的帽子,而“高等逻辑”自然非辩证法或辩证逻辑莫属。

否定、贬低形式逻辑不仅阻碍了逻辑科学的发展,而且造成诡辩盛行的恶果。

黑格尔曾十分轻蔑地评论过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设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冒出来的数理逻辑(第一个数理逻辑系统是费雷格于1879年提出的),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视为帝国主义时代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伪科学。

  1961年代才开始突破苏联50至60年代逻辑教材的某些框框,清除了苏联教材散布的种种常识性错误。

[编辑本段]三.对形式逻辑的批判

1.现实批判

   人的思维可划分为内容与形式。

  在研究方法上,形式逻辑企图将建立在有限思维内容之上的的思维形式推广到思维的全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要证明这一点,不妨假设形式逻辑确实是完备的逻辑。

那么不难发现,这种自诩为人类逻辑的典范的逻辑居然不考虑人的情感与好恶,这种自认为最善于解释的逻辑竟然用“因为A理论不符合形式逻辑的甲要求,所以它是错的”这种本质上是“因为错的,所以错的”,或者说“因为不符合我,所以错了”这种神学式的言论,这种立志无所不包的逻辑至少在生活事件面前是惨白无力——就可以断定这绝不是一种可以完整反映人类思维的逻辑。

  在思维方式上,形式逻辑本身遵循线性逻辑,或者说直线逻辑。

直线逻辑,是一种机器逻辑。

当你说“所有帝国主义都是要侵略”的时候,别人也可以说“所有落后国家都是要消灭的”。

很好——什么是工具?

就是你和你的敌人都能使用的东西。

人具有工具的属性,但工具不是人。

就是用于使用者的目的,或者说起点不同而会导致不同后果的东西。

另外,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怎么能统摄人的全部呢?

  在哲学属性上,单独的形式逻辑是孤立的、缺乏反身性的和虚设的。

  人的情感好恶与人的逻辑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但形势逻辑无力反映这一点。

它就像高唱“存天理,灭人欲”的儒者一样,对这种影响视而不见——甚至大加伐戮。

这也自然,因为在形式逻辑里,人就是机器——根本就不应该有什么情感和好恶。

于是,至少因果关系和类比关系,在形式逻辑里是说不清的。

黑格尔认为,孤立之中,没有对错。

于是,在形式逻辑指引下的学科,例如心理学,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康德界定的二律背反性的争论。

例如在人类发展的问题上,一派坚持遗传决定论,一派坚持环境决定论。

然后从实证研究到理论研究,耗费的口水都可以填平太平洋了,耗费的钱财都可以再修一条青藏铁路了,各自都有堆积如山的例证,但还是没结论——有人说,结论是,遗传与环境都有影响。

但是按照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然后再和稀泥的方式,就无法进行实验设计,也缺乏实用价值。

  接下来,看看作为审判官的形式逻辑。

他的宣判词是“判A有罪”。

为什么有罪呢?

因为这个命题“不符合甲规则”。

好的,为什么“不符合甲规则”的就是错的呢?

不知道。

所以,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形式逻辑,其缺乏反身性——自己的对错,连自己都说不清。

  再有,形式逻辑,对于生活观念是惨白无力的。

我在大街上看见一个人穿着衣服,我应该怎么做呢?

既没有证据证明衣服是他的,也没有证据证明是他偷来的。

怎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