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717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锦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锦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锦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锦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锦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锦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锦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锦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锦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诗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情感的诗句?

最后两句,前面一句点明了“怀念、追忆”,后面一句直接抒发了情感:

迷惘的、惘然的。

板书:

追忆惘然

从内容看,诗歌写的是对往昔华年逝岁的追忆,在追忆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惘然的心情。

这个是在首尾两联中就告诉给我们的。

那么是什么逗引起他对“华年”的追忆的呢?

由锦瑟,看到它五十弦,诗中说“一弦一柱思华年”表明他想起了过去的日子。

是锦瑟的五十弦逗引他的,好像李商隐有点无理。

“锦瑟无端五十弦”。

锦瑟五十弦碍你什么事了?

你干嘛要埋怨它呢?

看到锦瑟五十弦,就想到自己的很多往事。

“五十弦”是《史记》中一个典故,天帝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瑟,其音悲不可禁。

从而表现了李商隐现在的心情。

有可能是诗人听到锦瑟五十弦弹奏的繁复的音调,逗引起了很多的回忆,本来是他内心情感的郁积,却反而去责怪锦瑟。

这个“一弦一柱”让他回想起了太多的点点滴滴,所以心中无限感慨。

如果我们要读好这首诗,还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

应该读得更有节奏,应该在“锦瑟无端”的“端”后断句,“一弦一柱”的“柱”后断句,从而读出情感。

因为二三句都是写的典故,每个典故都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说“沧海月明珠有泪”它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沧海月明,一个是珠有泪,最好分开读。

根据大家的提示,我也想读一读,我读的时候,请大家特别关注中间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内心的惘然的。

三、细读,感知意境

㈠揣摩阅读方法。

有没有感觉到作者的惘然了?

(生:

感觉到了)是表扬我,还是……?

作者是如何表达惘然之情的?

作者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最后一句的音调听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惘然之情;

还有“庄生晓梦迷蝴蝶”也让人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像庄生一样神游化外的感觉。

我感觉你还是在表扬我,我也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当时的阅读体验。

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是感觉到挺美的,所以我就要探寻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惘然之情的,可是探寻的结果是我自己惘然了,诗中到底在表达怎样的思绪,是否有具体针对的事件,我是一头雾水。

而且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我相信大家和我的感觉也会差不多,知道这感觉哪儿来的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投影:

为什么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呢?

因为用典太多,而且每个典故意思都不一样,没有记叙实事,所以让大家一头雾水,雾里看花。

A.诗歌中用了大量的典故;

典故如果用得好,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

这里用典太多了,那么内容就太丰富了。

刚才她讲的是用典太多,如果典故中讲的都是可以代替作者自己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很清楚他想表达什么,但这里的典故并不能清楚地让我们感受到他到底想要讲什么,有什么跟他的实事有什么关系。

对,李商隐用典跟人家不一样,他另类,他着眼点并不在典故原来的事理,而是着眼于典故所传达的情思韵味,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绪。

除此以外,有没有其他原因了?

还没想好。

我们不妨与一般的抒情诗作个比较,看看这首诗情感的表现方法上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大家拿出昨天发的讲义,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历来备受推崇,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我们一起朗读一下。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表达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几个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愁苦、寂寥的心情。

作者描绘了一幅图画,在我们脑海中便形成了一种意境,让我们体味到作者的情感。

一般抒情诗有套路,它往往是借助于眼前景象的选择、组合,构建一幅完整的画面,创设一种意境,从而传达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大家再来看看李商隐的《锦瑟》,中间两联选择了哪些意象?

蝴蝶、杜鹃、海、月、珠、泪、蓝田、日、玉、烟

这些意象是诗人的眼前之景吗?

(不是)

如果说眼中所见我们称之为实景,那么这里的意象就应该是虚景了,所谓虚景,说穿了,就是诗人的心中所见,反映的是心境,是心象。

大家都做过梦吧,就跟你的梦境差不多。

也就是说,此时,诗人已经把自己的心灵世界直接作为了表现对象,呈现在大家面前。

【投影】B.以大量虚景入诗,呈现诗人内心。

这些意象能不能简单地连缀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呢?

不能

各意象之间的跳跃性太大,不受任何的时空限制,这就跟我们的梦境一样,上天入地,有时还搞点穿越。

所以,我们想要深达诗人内心,就要尽量还原诗人心中的画面,而要还原这像梦境般的画面,就得凭借我们的联想、想象去补充、丰富画面,唯有这样,才能感受诗人的纷繁意绪。

这就是我们本堂课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任务。

【投影】用联想、想象去补充画面,还原诗人心中的镜像。

㈡示范阅读

好,我们下面不妨就结合对诗中典故的理解,以这种方法去细细品读一下颔、颈两联。

体味一下,诗歌是如何表达惘然之情的。

先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品读心得:

只间两联四句中我最喜欢“沧海月明珠有泪”这句。

课文下面的注解告诉我们,这一句合用了“沧海月明”和“南海鲛人泣泪成珠”两个典故。

对于第一个典故,我没有明显感到它的感情色彩,而对第二个,我有直觉的悲凉感,于是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以鲛人泣泪成珠为主体形象的画面。

月明海静,蚌向月张开,蚌中珍珠得月之光华,显得分外晶莹。

月华如水,耀亮了珍珠,珠光若月,映射着大海。

意境虽清冷,却是那样的美。

但此时此刻,在清风之中,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似乎诉说着无尽的哀怨与彷徨、凄凉与迷惘。

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了。

清冷的意境中,又平添了许多寂寥和悲苦。

我不知道美丽和悲哀、失落怎么总是结合在一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呀!

此时,在我的心里,鲛人的形象已经渐渐幻化为诗人的形象了。

诗人在对华年逝岁的追思中,也许早已潸然泪下,内心一片凄冷的世界,充盈着无尽的寂寥与怅惘。

冷——怅惘

㈢阅读交流

我刚才首先理解典故,然后借此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从而体味诗人的情感。

好,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也交流交流,根据我刚才的方法,读一读,体味体味,把你认为最美的你最喜欢的诗句挑出来。

好,我们交流一下。

(指名答)

1.蓝田日暖玉生烟

我最喜欢“蓝田日暖玉生烟”,诗歌中四个典故其实都是讲作者淡淡的哀思,它们都是以这个相贯穿的,并且是作者人到暮年郁郁不得志的情感,但是又相对独立,前面是以美丽、悲哀相结合,而这一句让我感觉到更加的苍凉。

因为“日暖”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是一种温暖的色调,“玉”给人稍微有些清冷,但还是非常温润的、美的,但是它下面又说到表现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这样一种美好的东西,它虽然在我的眼前,却不能触摸到它,就是我只能看到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情感其实比看不到它更加的难过。

让人有一种模糊的距离,更让作者感受到十分的无奈和凄苦。

说到我心里去了,她首先对整首诗的情感意境作了一个准确的把握,然后重点感受了一下这一句,她认为这一句在一种暖色调的前提下,又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在一种温暖的心理镜像之中,又蕴含着清冷所带来的对美好往事触摸不到的迷惘。

还有没有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

刚才下面有同学问我,这个“蓝田日暖玉生烟”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想啊,这种温暖的色调反映的是温暖的心境,必然是作者想起了一些让他感到内心温暖的往事,那么,这一句是不是就仅仅表现了诗人回忆美好往事时的内心温暖的感觉呢?

不是的,刚才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个典故,“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代表了“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诗家之景。

所谓“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就是你远看则有,近看则杳,也就是作者回忆那些美好往事时,感觉那些美好就在那里,想要走近它,却又像那缕缕轻烟一样飘散了。

那丝丝缕缕的轻烟又难免使作者陷入一种往事如烟的虚无缥缈之境了。

暖——怅惘

2.望帝春心托杜鹃

我最喜欢的是“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句,讲的是杜宇本来是个帝王,后来失国身死,化为杜鹃鸟,整日啼叫,直至口中流血。

这里的春心指的是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整个典故表现的是凄苦、悲凉的情感。

我觉得李商隐也是有春心的,但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这让他生活上很悲苦、凄凉。

这典故与他自己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能很好地体现他凄苦悲凉的心境。

好,知人论世了。

还有喜欢这一句的同学吗?

我读了这一句就仿佛看到一只杜鹃,它在人间的二月,遥望着人间的美好景色,那是一种和和睦睦、其乐融融的景象,它就无声地流下泪,吐出血来,表达了它对一些美好事物的渴望,但永远得不到的悲苦和失望,只能遥遥望着那些事物,但永远接近不了的无奈和悲苦。

你想象的画面很准确,但杜鹃是会叫的,你说它是无声的远望。

那就是杜鹃啼叫。

这位同学是通过想象画面揣摩情感,他不仅有典故分析,而第一位同学更多的是结合典故分析。

两位同学感觉都挺准确的。

这里面用了杜鹃啼血这个典故,杜宇是因为失去国家,国破家亡了,他化为杜鹃日日悲啼,那么作者是因为失去什么?

结合“春心”的理解,他失去的是青春、爱情、理想等等,这一切可能的美好事物。

所以当作者在追忆往事时,当他意识到,青春再也不在,理想破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已远离作者而去,再也无法追寻,作者的心里除了空虚幻灭,还能剩下什么呢?

只能是无尽的伤痛、悲哀和无奈怅惘。

哀——怅惘

我们同学的理解真的很容易到位。

我本来还设计了一个问题,正如刚才同学所讲的,这句诗所呈现的画面是单一的,只有一个形象——杜鹃啼血。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给它增添一个背景呢?

或者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增添一个怎样的背景呢?

后来我一想,这问题完全是多余的,根本不需要背景。

我们就让这幅画面留下大片的空白,甚至连天空这样的背景都不要,我想,那种伤痛,那种悲哀、那种迷惘,可能更是铺满在纸上,充斥于我们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假如让你们加背景,你们会加什么背景?

我会加春天,因为杜鹃是春天出现的。

是江南的春天,还是北方的早春?

应该是北方的春天,因为肃杀凄凉的感觉才能更好地衬托出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衬托?

正面的衬托。

有没有不同意见?

我觉得应该是秋天,江南的秋天。

刚刚度过春天、夏天,这样感觉会更加凄凉。

因为刚刚度过美好的时刻,这时候又失去了一切。

好,两位同学其实加背景的一个最高原则是依托于背景的衬托来表达情感。

那么,我想的是什么呢?

跟大家不一样。

我想的是前一句。

对蝴蝶,我一直感觉特美好,而且感觉它特快乐。

我觉得用这种快乐的画面来衬托凄楚悲哀的心情,便形成一种极大的落差,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假如要读好这一句,最关键要读好哪个字?

“托”

请一位同学来示范一下。

(一生读)

是呀,托的是春心,所寄托之物却是杜鹃的悲啼,这种反差怎能不让人心痛呢?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接下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刚才在下面转的时候,我发现好多同学都喜欢这一句。

喜欢这一句,是因为首先蝴蝶是非常美好的意象,庄生在梦里梦见他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却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化为了他,我认为他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谁,或者说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就是那种迷惘,一个“迷”字,能看出他其实化为蝴蝶,蝴蝶是个美好的意象,但是他醒来后发现,现实跟梦境有一个极大的落差,所以内心的无措、迷惘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我替你稍微理一下,我觉得你这里面讲了两种情绪交杂在一起。

首先从蝴蝶是一种快乐的形象入手,觉得他内心可能有一段时间是挺快乐的,然后这种快乐过去之后,就是迷惘了。

(生点头)

我觉得这里写梦,他迷梦,他是分不清梦和现实,我觉得他也是分不清回忆和现实,迷失在对过去的回忆当中了。

太精准了。

回忆和现实,他已搞不清了。

大家的感觉都很准确,但我估计可能还有些同学不能完全感觉到位,如果我们跟着庄生、跟着作者一起做一下那个关于蝴蝶的梦,我想我们的感受可能会更深一点。

大家把眼睛闭上,想一想,想我成了蝴蝶了。

我成了蝴蝶,在你的眼中,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这个世界本来是站在人的角度,现在站在蝴蝶的角度,世界变得更大了。

它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

首先想到蝴蝶,我就想到春天,因为春天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蝴蝶。

蝴蝶是很美好的事物,然后我就想到与它相似的花,因为花是很美丽的,古往今来,有很多人用花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一种喜爱,对生活的一种向往,所以,我觉得对蝴蝶可以用花来陪衬它的美好。

蝴蝶是离不开花的,我们可以想象,在自然的世界里,你化成蝴蝶了,你可能看到什么呢?

你可能看到小朋友在花丛中奔跑,你可能还看到花儿的悄然绽放,你可能还听到了花儿的喃喃细语,你可能还听到鸟儿的雄雌鸣和,情意绵绵。

总而言之,这蝴蝶就着花丛把“鸳鸯蝴蝶梦”唱了个酣畅淋漓。

也就是说,此时,作者像庄生,也像我们一样,已经乐而不知身处何处了。

但是这种快乐,就像梦一样,是很短的,特别就像破晓之前的梦,一下子就醒了。

我们推想一下,作者或者庄生或者你我这样美好的梦醒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一种失落、一种空虚、一种幻灭、一种迷惘。

(生应和)

我们刚才做的这个梦其实就是印证了刚才同学的解说。

乐——迷惘

师总结:

中间两联四幅图画虽然各有主色调,但作者或喜或悲、或冷或暖的心理感受早已纠缠在一起,哪里分得清了呢?

这种种心灵景观在作者心里时隐时现,我们知道,诗人在极度的迷茫失落之中,他已经意乱而情迷了,他的内心纠结于希望与绝望,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再也走不出去了。

意乱而情迷

带着刚才的体会,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来读一遍,把那种惘然之情读出来。

四、总结及作业

最后总结一下,对于这样一首另类的,以大量虚景入诗,直接呈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抒情诗,我们是怎样解读的。

理解典故还原画面

紧抓意象感受诗境

想象联想体味诗情

我们首先结合典故的理解,紧抓蕴含丰富情感的意象,然后通过感情的灌注和想象的补充,还原了诗人心中的镜像,从而感受到了作者时光追忆中的伤痛、怀念、无奈、迷茫。

可是怎样的往事让诗人如此“惘然”呢?

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也像那些专家学者那样,多收集一些资料,做些研究,也许你也会有新的见解。

锦瑟李商隐

乐哀追思年华

惘然

冷暖意乱情迷

《锦瑟》教学反思

江苏省南通中学夏立东

面对这样一首意蕴丰富的诗歌,我不能引导学生们把它当作快餐来吃,非细细品读、慢慢咀嚼不足以体会其妙处。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我在“教什么”上纠结了很久。

由于这首诗歌意境朦胧且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如果采用常见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努力地探究诗人那一特定时刻的情感根源,结果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谓的“多元解读”,这对于学生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和魅力感受和领悟力毫无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设定在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还原诗人那一时刻真实的生命状态,鉴赏诗人表达情感所采用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对以这首诗为代表的这类诗的解读方法。

其次,如何教会学生层层剥笋,从表面的文字直抵情感的、思想的内核呢?

解决这个问题尤其难。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着重考虑了这样两个问题:

1.强化课堂的铺垫。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可能一下子就引入核心问题,那样容易造成课堂上的“冷场”现象。

比如学习《锦瑟》这首诗时,如果直截了当地问“作者是如何表达惘然之情的”,效果肯定不会好,学生也许无话可说或者不知从何谈起,即使能勉强地一问一答,也可能把丰富的知识生成过程简单化了。

于是,我进行了三次铺垫。

第一次,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吟诵,以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

第二次,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中总结出一般古典抒情诗的抒情套路,并以此为参照物,找到解读此类诗歌的方法;

第三次,在细读品味环节,和学生交流深入阅读后的“品读心得”,根本目的在于给学生接下来的自主阅读作一个示范。

在这样的层层铺垫中,学生的鉴赏的兴味逐渐浓厚,知识体系逐渐形成,能力的内化渐显端倪。

2.强化感性的阅读。

生活本身就是感性的,文学正反映了感性的生活。

所以对文学的欣赏需要更多的感性的体悟。

首先是吟咏。

吟咏的教学意义在于:

通过反复吟咏,使这首诗的语言刺激学生本有的诗歌语言经验世界,并使之产生反作用,从而直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

“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采用了多样的诵读方式:

齐读——听吟诵——教师读——学生自由读;

并且,在过程中突显了这一环节的目的,那就是体味、把握诗歌情感。

比如,学生齐读和听王更生教授吟诵,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王教授吟诵情感的投入,由此顺势进入对诗歌情感的揣摩,再接下来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思考如何通过朗诵把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最后再以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自由读检验和强化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其次是想象。

个人心绪的真实再现,需要靠想象,这种想象主要基于读者与作者在情感情绪上的“息息相通”。

这种再现,是作者的,有时更是读者的。

因此,在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后,我和学生达成了共识:

“诗歌以大量虚景入诗,来呈现诗人内心,我们想要深达诗人内心,就要尽量还原诗人心中的画面,而要还原这像梦境般的画面,就得凭借我们的联想、想象去补充、丰富画面,唯有这样,才能感受诗人的纷繁意绪。

”于是,在我作了充分的示范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这个环节中,学生联系典故,紧抓蕴含丰富情感的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以自己的理解去还原了诗人心中的镜像,从而感受到了作者时光追忆中的伤痛、怀念、无奈、迷茫。

显然,这是种用形象感受形象的方法。

如果作为文学批评,这可能不利于学说的确定性,但在鉴赏中,特别是在初学鉴赏者的学习中,却远远比单纯的理性术语评价来得深入。

而且,也许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正由此而体现出来了。

上完课后,感受很多,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语文课一定要上成语文课。

语文是用语言文字来打动人心提升人性的课程。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能从人人可见文字表层,挖出未必人人能见的深意,是一个充满创造乐趣的过程;

第二,无论多么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语文课总会有“意外”发生,尤其当把更多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时,自然“意外”迭出,这就要求我不断加深加厚阅读积淀,才能求得课堂上的从容调度;

第三,课堂推进中,所有称得上技巧的教学手段,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规律。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注:

《锦瑟》是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之“诗从肺腑出”板块中的第四首诗(前三首:

《蜀道难》《登高》《琵琶行》)

《锦瑟》课例评析

连云港市教研室马长根

一、三个层面: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展开,即教什么的问题;

2.课堂活动的安排与推进,即如何教的问题;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即如何学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展开。

“生与死这是个问题”,叫什么,不叫什么这也是个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这应该不是一个问题。

有人说语文好教,也有人说难教,所有人都来听语文课,而且都可以指名道姓地进行点评,这是因为语文教材是显性的,它的立体是一篇文章的整体呈现,教什么,教多少,怎样教,由教师自己来定。

一篇文章可教的内容很多,这就涉及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即语文的核心价值。

而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从文本中的核心价值挖掘语文的核心价值。

《锦瑟》一课从诗歌的整体感知、雾里看花的感觉、赏析诗歌的方法入手,从典故、词语的品味、揣摩传情等一步步推进,加上对“惘然”、“冷暖”、“乐伤”等的理解,符合诗歌的教学规律,是一堂诗歌教学课,也是一堂很好的语文课。

第二个方面,从课堂活动的安排与推进的视角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执教老师注重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创设情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表达来说出他们的感知、感悟,讲述自己的见解、理解。

本节课活动的推进非常巧妙。

在如何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这一环节,理解很难,因为这首诗本身就是一首研究了千年的“谜”诗。

执教老师采取迂回、推进的方法,用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从意象找方法,非常巧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从实到虚,再回到实,便于学生的理解,为后面加深对文本的体悟打开了一扇通道。

第三个方面,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而语文的体悟必须凸显这一过程。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离不开感受,有了感受体验,阅读就不是视线的流动,而是自我认知的又一次灿烂和超越。

本节课,学生在体悟这个环节做得比较好,从典故、词语等不同角度,每人有不同的看法。

二、两点建议:

语文课应再语文一些;

高中语文课的教育立意要有高度,教育思想要有深度,教育活动要有力度,教育内容要有厚度,教学的设计要把握好跨度,教学内容的展开要把握好角度。

《锦瑟》实录

一、简介作者及其诗歌特点。

一提起李商隐,大家都知道他是晚唐著名的情歌王子,他的爱情诗是那么的深入人心,比如说我们熟悉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最擅长以海量的典故渲染出深厚的古典韵味,用清丽而意蕴深微的文辞将心灵世界展现给我们。

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的诗歌往往使人在感受到美的同时,却又很难说得清,他在说什么事呢?

他在表达什么情呢?

这首诗它既最为人们所喜爱,也是最晦涩难懂的。

二、诵读,初步感受。

过渡语:

看来学习这首诗还是很富挑战性的哟。

1、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诵这首诗,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轻重音以及节拍的长短变化。

2、齐读。

评价:

读出七言律诗二二三的节奏出来了,可我总觉得你们的读书声有点像工厂机器运作时的那种“咔咔咔”,节奏太均匀了,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就被淹没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