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题诗的传奇过去的诗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243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叶题诗的传奇过去的诗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红叶题诗的传奇过去的诗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红叶题诗的传奇过去的诗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红叶题诗的传奇过去的诗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红叶题诗的传奇过去的诗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叶题诗的传奇过去的诗歌Word下载.docx

《红叶题诗的传奇过去的诗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叶题诗的传奇过去的诗歌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叶题诗的传奇过去的诗歌Word下载.docx

“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从此,对白居易鼓励提掖。

这个故事成为中国诗坛的一段轶闻。

顾况与白居易的轶事是他步入老年之时。

本文所说他题红叶诗的时候还年轻,顾况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德二年(757年)进士及第,天宝年间他才二十多岁,在长安游学。

顾况是性情中人,年轻人血气方刚,当时胆子也不小,敢于和皇帝的禁脔酬和,而且说什么“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说得好听一点是同情那位作诗的宫嫔,如果给他上纲上线,说他是在引诱宫嫔,调唆那位宫嫔的不满,给他套上一顶“用心歹毒”的帽子也不为怪。

不过顾况大幸,他所处的年代文字狱还不甚流行,没有因此遇到什么麻烦。

十几天后,有一名顾况的朋友来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捡起后交给顾况,诗曰: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这首诗写得比上一首明快,显然,这位红叶上的题诗人为得到知音而感到了欣喜,但也表达出了人不如树叶,失去自由的遗憾之情。

这个故事的情节到此为止,顾况也没有因此有什么艳遇。

但是这件事情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记。

从此以后,这个深宫题诗人虚幻缥缈的身影可能会一直在他的头脑里飘拂闪现。

题诗之叶 

多为梧叶

顾况与宫嫔红叶题诗的故事应当发生在晚秋时节,此时能变为红色的树叶很多,其中颜色最为鲜艳的可能是枫叶。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其中有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就是深秋季节枫叶艳红的色彩。

还有一种是黄栌叶,每逢晚秋,栌树叶子变红,灿如火焰,形成北京“香山红叶”美景的正是黄栌等树木的叶子。

而且栌叶面积较大,适宜在上题字写诗。

但是如论树叶的面积,梧叶比枫叶、栌叶更大,孟棨所撰的《本事诗》中就说题诗之叶是梧叶。

不过梧叶入秋后,颜色转黄,并不是红色,如此说来,孟棨所说的这个故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不能称为“红叶题诗”,应该是“黄叶题诗”。

不过之后确实发生了几个红叶题诗的故事。

宋人王铚著《侍女小名录》(又名《补侍儿小名录》)中说,唐德宗时,一名叫贾全虚的进士在宫外御沟中捡到一片题有诗句的红叶,文中注明是红叶,不过没有指明是栌叶还是枫叶。

叶上诗句内容不详,估计也是“深宫幽怨,愿得真情”之类的意思。

这个贾全虚显然是个情种,看了红叶诗后居然得了相思病,终日恍恍惚惚,茶饭不思,“怀恋其人以至泣下”。

男子汉哭哭啼啼,很是引人注目。

唐德宗知道后,问后宫中何人在红叶上题诗?

宫女王凤儿不敢隐瞒,承认是自己所题,唐德宗乃将王凤儿赐给贾全虚为妻,了其想思之愿。

不过历代有一些文史专家认为王铚这个人治学不严谨,喜欢作伪书,编故事。

贾全虚、王凤儿并无其人,可能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故事只能姑妄听之,当不得真。

唐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试,考试结束后,卢渥在京师遍访名胜,一次散步至禁苑外柳林中,发现从皇宫御沟中漂出一片颜色鲜艳的红叶,隐隐约约上面似有墨迹,他捡起一看,叶片上题有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诗句透露出作者苦闷的心情,盼望随流水漂出的红叶能将自己的心思告诉宫外的世人。

卢渥看了后深为感触,便将红叶收藏起来。

有一年,唐宣宗下诏,将一批宫女放出,准其择配,嫁给朝廷和地方上的官吏。

卢渥其时在范阳做官,也被准许得到一名宫女为妻。

洞房花烛之夜,卢渥突然想起御沟漂叶之事,将珍藏的红叶取出,问新娘是否认得叶上题诗是宫中何人手笔?

新娘拿起红叶,仔细一看竟然是自己的亲笔手迹,而眼前的夫君,是当年拾捡红叶之人。

她感慨地说:

“当时所题,不谓君得之。

”说完,吁叹不已,泪如雨下。

(见唐人范摅著《云溪友议》或宋人阮阅著《诗话总龟》)

北宋人刘斧编撰的《青琐高议》中有一则名为“流红记”的传奇故事,说的是唐僖宗时,诗人于佑在皇宫御沟中拾到一片由宫女韩氏题诗的红叶,于佑“喜其句意新美”,将这片红叶藏在身上,另外检了一片红叶随手和了两句诗:

“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置御沟上流水中,流回宫中后恰巧又被韩氏捡到。

不久,唐僖宗下令放出一批宫女。

于佑在朋友韩泳的帮助下,娶了一名宫女为妻,这位宫女刚好是在红叶上题诗的韩氏,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佑的竹书篮里看见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说:

“此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

”于佑便将当年的事情告诉了她。

韩氏说:

“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

”于是开箱取出她收藏的那片红叶,叶虽枯萎,墨迹犹存,于佑一看,正是当年自己写下的。

两人惊喜交加,慨叹天道有缘,相对感泣良久。

自两人互相在红叶上题诗到后来结为夫妇,中间已相隔了悠悠十载光阴。

事情竟然会如此凑巧,于佑和韩氏这两人真正是有缘之人。

“红叶题诗”的故事所以感人,在于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珍惜。

这些故事的内容含蓄、细腻、温婉、迷蒙而又带有无奈、伤感的情怀。

小小的一片红叶,被故事中的男女当事人作为神圣的宝物而珍藏,梦牵魂绕,历经岁月而不弃,实际上他们是在内心深处珍藏了一种美好真挚的情感。

历代有不少诗词作者对“红叶题诗”的故事反复吟诵,宋代词人张炎《渡江云·

次赵元父韵》词中有:

“惟只有,叶题堪寄,流不到天涯”的句子。

南宋词人张孝祥在《满江红》词中写道:

“红叶题诗谁与寄,青楼薄倖空遗迹。

”元人朱德润在《题红叶题诗图》诗中说:

金殿风微拾坠红,题诗聊寄玉沟东。

芳情有意随流水,细字无心学断鸿。

别馆乍凉霜透幕,长门深夜月移宫。

才情偶尔成佳配,不道周南有国风。

一片红叶,能让深墙内外、素昧平生的一男一女发生了巧妙的连结,并且最终成了佳偶。

这样的姻缘,人们都明白,从几率来看,非常微渺。

“才情偶尔成佳配”,而更多的宫女依然是“长门深夜月移宫”,在凄凉孤独中度过一生。

所以人们只是将它当作传奇故事看。

世事苦涩 

人鬼殊途

正因为红叶题诗成了传奇,在后人嘴里,这个传奇演化成了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

故事说,唐末僖宗年间,进士李茵在御苑边游览,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有题诗。

李茵将红叶捡起,收贮在书箱里。

后来僖宗在战乱中躲避到了蜀地,李茵也在百姓家避难。

见到一个流落民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宫女职务之名),名叫云芳子。

云芳子不仅美丽娴雅,而且很有才学,李茵与她甚为投机,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李茵收藏的那片红叶,感叹说:

“此妾所题也。

两人一路上相携相扶。

到了绵州时,遇上了一名宦官,这个宦官认出了她,一把将她抓住,问道:

“你不是云芳子吗?

怎么跟人来到了这里?

”逼令上马,将她强行带走,李茵眼睁睁看着云芳子被人拖走,心如刀割。

那天晚上他独宿在旅店里,想起云芳子不由泪下。

这时云芳子忽然推门回来了,她对李茵说:

“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

”李茵十分欣喜,于是与她结为夫妻,两人相伴回到了李茵的家乡襄阳。

相亲相爱,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几年后,李茵得了病身体逐渐消瘦,有个道士说他被鬼气所缠。

要为他作法打鬼,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

“那年在绵州,实已自刭而死。

但感君之深意,不忍弃君,故相从耳。

人鬼殊途,何敢贻患于君。

”说毕置酒赋诗,李茵与云芳子抱头痛哭,酒后云芳子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见《太平广记》、《北梦琐言》)

这个以红叶为连接物的人鬼相恋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叙述了一对有情人被活生生拆开,从此殊途相隔,不能相见的悲剧,令观者留下深深的怅惘。

“红叶题诗”发展到后来,在一些风流才子手里产生了变异,脱离了原先爱情故事的内涵,变成了一种观赏的情调、一种珍玩的器具。

明代才子高濂身居杭州,高濂追求生活的品质,写了一本名为《遵生八笺》的书,书中归纳“秋时幽赏”十二条,第一条就是到“西泠桥畔醉红树”赏玩红叶。

如何赏玩?

他有两种玩法,一是在“影醉夕阳”“霜红雾紫”中携小舟,吟赏中“得一二新句”,以红叶笺书之,“临风掷水,泛泛随流,不知漂泊何所”,这种玩法潇洒飘逸,非常浪漫。

二是晚上“月夜相对,朝烟凝望”,此时“露湿红新”,迎着西风,任凭西风将湿红之叶飘在身上,而体味所谓“秋色怜人”,这种玩法缠绵悱恻,迷蒙委婉,据说别有异趣,但恐怕一般人还玩不来,玩得不好,会受风寒,患上感冒。

清人李渔将“红叶题诗”视为风流佳事。

这位大才子、大玩家据此设计制成了一种如秋叶状的匾额,在上面题上诗句,挂于自己房前,“御沟题红,千古佳事。

取以制匾,亦觉有情。

”将此匾取名为“秋叶匾”。

这些后代的文人雅士将“红叶题诗”只是看作为一种寄情遣怀的赏玩方式,而对“红叶题诗”故事中蕴含的世事艰辛苦涩、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置于一旁,这就离了谱。

红叶题诗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唐朝。

也不是偶然的,在唐代,嫔妃宫女数目之多令人难以想象。

杜甫在他的诗歌中有“先帝侍女八千人”之句,白居易也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之说。

实际上宫廷里的女性远远不止这些。

唐太宗时,大臣李百药上疏曾说到:

“无用宫人,动有数万”。

《新唐书·

宦者上·

序》中记载:

“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

”这个数字可能达到了两千年历代封建王朝的顶峰。

刘达临先生算了一笔账,唐朝的人口最多的时候是天宝十三年(754年),共有5288万余人,假定其中女性占一半,有2600多万人,那么宫中4万多女性,大致上占了当时妇女总人数的600分之一,即平均每600名女子中,有1名要入宫充任宫嫔。

(《中国古代性文化》)

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一人独霸了这么多的女性,不知造成了多少怨女旷男,人世间会增添多少悲剧。

宫中的女性除极少数封为后妃,绝大多数生活凄凉,命运悲惨,即使是后妃,荣华富贵常常也不能享到尽头,除了极个别几位因儿子做了皇帝,而得以享皇太后之尊外,大部分因为年老色衰或者其它原因,被皇帝抛弃,甚至死于非命。

风流天子唐玄宗原来还有一个妃子名叫江采苹,容貌秀丽,体态轻盈,擅长舞蹈,舞姿飘逸、柔美。

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因她酷爱梅花,称她为“梅妃”(梅妃的事迹出于宋代传奇小说《梅妃传》,新旧唐书等正史无载。

唐玄宗夺媳杨玉环入宫封贵妃后,三千宠爱集一身,冷落了梅妃,梅妃后来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

一次唐玄宗偶然想起梅妃,派人悄悄送给梅妃贡珠一斛,梅妃吟诗辞谢,其诗名《谢赐珍珠》: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唐玄宗读后心中郁然,令乐府为诗谱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

这首诗流传甚广,甚至传到欧洲,据说先是翻译成英文,被大诗人歌德从英译本译为德文。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携杨贵妃等人逃跑,不久长安城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

战乱平息后,唐玄宗自蜀地归长安,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发现她胁下有深深的刀痕,唐玄宗痛哭流涕,见者也无不感怅。

宫人杜秋娘原先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歌姬,她是一名才女,以作七言诗《金缕衣》而著名,诗云: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李锜后来举兵反叛朝廷,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入皇宫为奴,为宪宗所爱,当上了他的妃子。

宪宗被宦官害死后,她在穆宗时被委派为漳王的保姆,因为漳王受诬陷,她被株连赶出皇宫,遣回乡里,老来饥贫交迫,孤苦伶仃。

诗人杜牧一次过金陵,在秦淮河岸边听到有女子唱出的歌声,音质甜美,如同银铃一般。

他请歌唱者近前一见,发现演唱者竟是一位满头白发,衣裳褴褛的老太,杜牧问其姓名,方知原来是名冠一时的杜秋娘,杜牧怅然有感,写下《杜秋娘》诗,叹息她命运的悲惨,发出了“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的深沉感慨。

大量的宫女在宫中地位低贱,因此所受的迫害和痛苦比妃嫔还要严重得多。

她们常常会被加上莫名其妙的罪名,随便地被处死,生命如同草芥。

宫嫔受皇帝宠幸应该是件好事了吧?

也未必,可能也会是一场大祸。

传奇小说集《绿窗新话》(作者皇都风月主人,生平不详)里有记载,越地(今浙江地区)向唐宣宗献上了一名美女,宣宗十分宠爱,数日内赏赐无数。

有一天他忽然闷闷不乐,说:

“明皇宠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

”左右奏言可以放还,宣宗却说:

“放还我必思之,可赐鸩一杯。

”这个可怜的宫嫔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毒死了。

宣宗在唐朝十多位皇帝中还算是比较贤明的一位,历史上还有“小太宗”之称,他有感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以至天下纷乱,有所省悟,无疑应给予肯定,但是他出于狭隘、自私的心理,而将美女处死,这种残忍的行为令人愤慨。

对于宫女们来说,即使性命保全,但是人生的幸福与她们无缘,从天真活泼、豆蔻年华的少女到两鬓斑白、步履迟缓的老人,她们生命的光彩在深宫中的煎熬中逐渐消失。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唐代的宫女为终身制,被发放出去只是帝王心血来潮时的临时行为。

唐顺宗“出宫女三百人于安国寺,又出掖庭教坊女乐六百人于九仙门,召其亲族归之。

”唐文宗曾经两次放出宫人,一次“内庭宫人非职掌者,放三千人,任从所适。

”另一次“出宫人四百八十,送两街寺观安置。

”与数万留在宫中的宫人相比,放出的只是一个零头。

虽然如此,但也为历代史家好评。

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诗中说: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诗句以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宫女述说往事的口吻道出了她们心中的辛酸,以前气派辉煌的行宫现在变成了寂寞寥落的旧房子;

以前美艳动人的宫女,现在都成了垂垂老矣的白头老妪,她们空守着破败的昔日豪宅,诉说着唐玄宗当年的故事……

白居易在《上阳人》中对宫女的生活作了描写,其诗云: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

大量的良家女子被置于后宫,受到森严的宫规约束和压制,受尽凄苦,人性起码的权利,遭到了无情的剥夺,加上帝王的暴虐淫威、后妃的妒忌欺凌,同辈的排挤倾轧,她们内心的苦楚非常人所能理解。

因此当时很多宫女多以题诗寄情作为一种心理宣泄,以此打发凄凉和寂寞的愁苦时光,但能得到知音回赠,实属罕见,可以想象送出红叶诗的宫女当时得到酬诗后欣喜的心情,但更多的是痴痴地在御沟边等待,等啊等,日复一日,不知等了多少时日?

到头来往往落空。

至于要从中连结成一段“姻缘”,机会更是万分渺茫。

《本事诗》中还有一段故事。

唐天宝年间,玄宗命宫女裁制军衣,分赐边塞军卒。

有一士兵于短袍中得诗一首,云: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重取后身缘。

这显然是一首情诗,不仅深情款款,还要结缘来世。

士兵看了后惶恐不安,隐匿不报,这可是杀头之罪!

赶紧上报;

主帅也不敢隐瞒,直奏朝廷。

唐玄宗见诗写得不错,以诗遍示六宫,说:

“此诗是谁所作?

说出来,朕不加罪。

”有一位宫女出来承认诗是自己所作,自言万死。

玄宗起了怜悯之心,不仅没有怪罪,还降旨将她许配给那位得诗的士兵,并对那名宫女说:

“我给你结今生缘。

”边塞的士兵们为之感泣。

这个故事缺乏普遍意义。

这只是帝王一时兴起,他决不可能会想到后宫几万名宫女也应该结今生缘,将她们全数放出。

当然,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宫女们也会以某种形式反抗。

有一年正月望日,唐中宗和皇后微服出宫,在市上徜徉游览,让一批宫女陪同,一些宫女趁人多拥挤之际,悄悄溜走,史书上蔑称她们“皆淫奔不还”。

一个个如鱼归江海,寻找自己的归宿去了。

唐传奇中还有一则名叫《无双传》的故事,作者薛调,故事发生在唐德宗建中年间。

官宦家小姐刘无双与书生王仙客自幼青梅竹马,因泾原兵变刘家受牵连,无双没籍为宫女。

无双入宫后,被分派洒扫皇家陵园。

王仙客得知消息,找到一位叫古洪的押衙,求他帮忙救出无双。

古洪想出一个妙计,从茅山道士那儿弄来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药丸,然后派人乔装宦官前往皇陵,说是皇上有诏,赐毒药令无双自尽,无双吞下药丸顿时气绝身亡。

接着,古洪以亲属名义,用百匹丝绢赎得无双的尸体,三天后药性退去,无双复活。

王仙客携刘无双远走他乡,从此隐姓埋名,得以白头偕老。

故事离奇曲折,富有艺术魅力。

但结局处理过于离奇,因此后人怀疑虚构成分居多,只不过是表达写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唐代诗歌中的一些宫怨诗,大多出自宫外文人雅士的手笔,这些文人雅士的宫怨诗,缺乏亲身感受,只能代抒怨情,有的还是借题发挥,另有寓意。

而这些红叶上的题诗由宫女们亲手写出,让人们直接听到了宫人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心声。

不过在战乱时,这些女子的命运更为悲惨。

唐朝后期宦官掌权,藩镇作乱,尤其是唐僖宗(862~888年)时期,兵荒马乱,更为黑暗。

唐僖宗李俨,十二岁时即位,他从小由宦官田令孜服侍,李俨即位后称他为“阿父”。

田令孜大权独揽,唆使皇帝玩耍淫乐,大肆挥霍,宦官们也乘机搜刮民财。

乾符元年(874年),关东旱饥,州县继续催征勒索,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僖宗李俨逃亡成都,黄巢失败后,他于中和五年(885年)还京师。

数月,即再奔凤翔,旋又走兴元(今陕西汉中东)后又返京,皇宫中的宫女有的遭到了黄巢军的凌辱,有的虽然逃出了京城,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唐僖宗回到长安后,痛斥那些来不及出逃以致成为黄巢姬妾的勋贵女子和宫嫔,“世受国恩,何为从贼?

”这些女子中有位居首者对曰,“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

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

”这样的回答理直气壮,掷地有声。

作为帝国元首的唐僖宗和带兵的将帅,这些大男人只顾自己逃命,却责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不能以死相拼,保全贞节,这是什么逻辑?

连欧阳修所著的《新唐书》也对僖宗评论说,“其本始不正,欲以正天下,其可得乎?

对这位女子义正词严的反驳,混账透顶的唐僖宗却根本不予理会,“上不复问,皆戮之于市。

人争与之酒,其余皆悲怖昏醉,居首者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

”(见《资治通鉴》)

这种人为的悲剧让凡是有一点良知的人都会洒泪,当时“人争与之酒”,显示出民间百姓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以这种方式,对这些苦命女子给予了充分的怜惜和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