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资源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6991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林资源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林资源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林资源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林资源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林资源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林资源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北林资源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林资源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林资源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某一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的中、长期发展和运行的战略部署。

内涵:

以人为本(系统总体和谐,部分层次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承载力的前提、量到序的标准、优到适的目标。

6.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环境规划?

(1)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体现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三同时)

(3)政府及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工作,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7.简要叙述资源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

规划名称、规划背景、项目基本情况(自然、社经、土地等)、规划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规划范围、规模、目标、进度及任务、规划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各单项工程规划、配套工程规划等)、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与评价、项目组织管理、规划主要成果(附表、附图、工程设计图件等)。

程序:

编制规划大纲、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估、生态环境和功能区划、规划设计与方案建立、规划方案的分析与决策、规划的调控体系、实施与执行。

8.简要叙述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观点及在资源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基本观点:

(1)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

(2)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中,任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

(3)系统任何一个成分不可无限制发展,其生存与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害另一方的代价,否则自己会失去生存条件。

应用:

(1)是规划的理论基础,规划不能忽视人类内部利益关系的协调,应确保人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同时必须考虑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2)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9.简要叙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则是什么?

两个基本观点:

坚持以人类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

但却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与投资,以耗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方式求得发展;

坚持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得发展与消费时,应同时承认和努力做到使自己得机会和后代人得机会相平等;

而不要只想先占有地球得有限资源,污染它得生命维持系统,危害未来全人类的幸福,甚至使其生存受到威胁。

三项基本原则:

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

10.简要叙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对资源环境规划的启示?

(1)物物相关原理:

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因此在开发利用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各种食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该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

(2)相生相克原理: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占据一定的未知,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因此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不得任意向生态系统引进原来没有的物种,也不应该随意消除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物种。

(3)能流物复原理: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不断循环。

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能量,就必须设计出能量利用率高的系统;

人为因素的干扰可能对物质循环造成不良影响,超过一定的限度可能使物质循环失衡,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4)负载有额原理:

任何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都有一个限度,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纳污染物的能力和忍受一定的周期性外部冲击能力。

当超过负载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

(5)协调稳定原理:

只有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能稳定而持续。

因此要使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才能维护生态平衡。

(6)时空有宜原理: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生态特征,并随时间变化。

因此要因地、因时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战略。

(7)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生物在哪里生活和如何生活。

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将适宜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引入,以填补空白生态位,不仅可以抵制病虫和杂草侵入,还可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

(8)整体效应原理:

系统整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大于系统各组分功能之和。

因此要从整体出发,合理规划,将各组分和亚系统纳入统一安排,比例合理,协调发展的轨道,使系统总体功能发挥最佳。

(9)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系统结构决定功能。

因此对系统的调控可从结构入手,首先建立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的系统结构,才能走上生态环境建设与物种组合优化同步发展之路。

总启示:

在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总是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

因此资源环境规划不仅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结构、特点,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方向、方式和程度,也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和发展速度。

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好3个子系统的关系。

11.简要叙述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系统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等)及其对资源环境规划的启示?

(1)增长极理论:

区域和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而不是各区域同时增长,而且,增长的过程各不相同。

整个经济系统的增长首先表现在这些优势经济单位的率先增长,然后带动其它经济部门的增长。

启示:

优势区位率先发展,最终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2)点轴系统理论:

点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

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样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

发展轴应当具有增长极的所有特点,而且比增长极的作用范围更大。

确定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确定中心城市和生长轴的发展时序,逐步使开发重点转移扩散。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a.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区域的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居民呈散布状态。

城市之间在性质和规模上没有从属关系或等级关系,城市与乡村之间交流不多,道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低,没有形成网络。

b.过渡阶段:

区域经济较快增长,主要发生在城市,铁路、公路、水运运输开始出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得到加强。

但区域内部的空间不平衡,远离城市的边缘地区仍然处于极不发达状态。

c.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

区域经济开始进入强烈动态增长期。

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网络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

区域中原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第二级和第三级中心也逐步成长起来,在上一阶段形成的单一“中心一边缘”结构逐步演变为多核心的结构。

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交流日趋活跃,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等级体系开始形成,边缘落后地区也因此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d.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

在这个时期,区域社会生产力因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得到高度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形成,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就业、收入、消费水平和选择机会等方面的差异逐步消失。

区域内的空间和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

城镇居民点、服务设施及其影响范围都已形成了各自的等级体系。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结构在较高的水平上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12.简述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城市化地区、主要农产品主产区?

主要城市化地区:

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

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

、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

、长江中游地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重庆经济区、成都经济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

主要农产品主产区:

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七区二十三带”的主要区域。

13.简述资源环境调查的内容都包括哪些?

(1)自然地理环境调查,包括地质岩石、地理地貌、土壤及地面组物、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2)自然资源调查,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景观资源;

(3)社会经济调查,人口和劳动力、基础设施情况、社会经济及产业、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14.简述土地利用专题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1)查清村庄、农、林、牧、渔场及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限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限;

(2)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限图;

(3)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

(4)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区划范围等,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

(5)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建议。

15.简述水土流失专题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侵蚀类型:

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化学侵蚀。

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及其侵蚀强度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

16.简述森林资源专题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了解和掌握区域范围内森林资源信息,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生长规律、环境条件等。

17.简述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力?

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18.简述资源环境优化有哪几种数学方法?

资源利用优化:

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方法,动态规划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

土地资源结构优化:

综合平衡法,数学规划法,类型配置,小班配置

水资源优化: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19.简述3S技术在资源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1)土地退化监测:

遥感与GIS的结合是进行土地退化动态监测、分析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可以提供对土地退化现状的及时定量分析,还能从时空不同尺度提供对土地退化状况的动态监测和快速评价,为控制、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2)水土流失监测

(3)土壤侵蚀监测

20.荒漠化防治的几个相关概念。

荒漠化:

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四种类型。

沙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在干旱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的土地利用等因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沙漠:

指地表被深厚沙土覆盖的干旱和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带。

沙地:

是泛指地表覆盖丰厚松散沙的土地。

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区和干燥的亚湿润区。

戈壁:

主要指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由于细物质被吹失后形成的地表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的荒漠景观。

沙化土地:

是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致使农田、草场、森林、林地等生物生产力或经济生产力下降,自然植被长期丧失,裸地率增加,地表覆盖沙物质的土地。

21.简述沙漠化综合防治体系。

见ppt本科水土保持类资源环境规划

22.简述防沙治沙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哪些?

其中植物固沙措施有哪些?

(1)植物治沙措施:

封沙育林育草,草场改良与人工草场建设,飞播造林种草治沙,人工造林固沙。

(2)工程治沙措施

(3)水力治沙措施

(4)风力治沙措施

(5)化学固沙措施

23.简述我国草地资源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草地面积减少。

中国草地面积正以每年65~70万hm2的速度净减少。

(2)草地质量不断下降,退化严重。

我国北方和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公顷草地产肉为3.73kg,产奶为4.02kg,产毛为0.45kg,低于世界草地生产的平均水平,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

(3)草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4)由于超载过牧,滥垦等人为因素,致使草地生物物种减少,鼠、虫危害严重。

另外,气候干燥,灾害性天气增多,影响着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5)法制管理不力,滥垦过牧现象严重。

(6)草地建设投入不足。

国家用于草原建设投资平均每公顷不足0.5元钱长期入不敷出的经营方式,导致草地向沙化、盐碱化等退化方向发展。

24.什么是“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其定位和任务是什么?

是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25.谈谈你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认识?

(是什么,做什么,由谁来做,如何做)

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是将城市的主导产业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加工转向其它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对原自然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从而规避经济社会发展、自然人文环境的衰退,达成城市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其它系统之间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变革,

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个城市再造、社会再造的过程,并且贯穿于资源型城市每一个阶段发展,力争早作准备。

具体转型内容包括:

根据自身优势寻找不依赖原有主导资源的新型主导产业并调整产业结构;

建立资源型城市的创新体系,培育与发展一种新的推动力与创新力;

完善与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法规体系,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完整的供给与补偿机制。

资源型城市转型主体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

要根据可操作与务实、立足现实、目标高远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并存等原则,把希望建立在可能的基础上,立足现在,挖掘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塑造竞争优势,讲有条件的转型和有可能的转型。

转型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能把转型模式僵化,在一般情况下最好选择具有一定弹性的模式比较有利。

26.请以你的家乡或者熟悉的地区为例,为即将编制该地区的《城乡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设置规划研究框架,并指出本地区城乡资源环境规划的重点?

27.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国情,为了优化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等各种要素的配置,优化现在与未来的要素配置,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上关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内容。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突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开发理念。

把自然条件适宜性作为开发基础,把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作为开发的原则,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

(2)区分不同区域具备合理的主体功能的开发理念,根据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从而改变了我国各地忽视自身条件、盲目追求GDP和工业化等统一目标的发展指向,引导各地步入因地制宜确定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正确轨道上来。

(3)控制开发强度和调整空间结构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国土空间布局规划的核心抓手和操作途径。

一方面,在尊重自然条件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组织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区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比例关系,制定点-轴-面的空间形态布局方案;

另一方面,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有节制地开发,保持适当的开发强度,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自然秀美。

28.请你谈谈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与认识:

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其新形势下国家如何推进生态文明?

(1)产生背景:

中国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生态困境(资源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危机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生态危机威胁到我国的社会安定、生态危机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2)内涵(自然观、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在自然观上,要求尊重自然,树立生态自然观;

在价值观上,要求承认自然的价值,树立生态价值观;

在生产方式上,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生态化;

在生活方式上,要求适度消费,树立绿色消费观。

(3)如何推进生态文明:

a.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

大力建设海洋强国。

b.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有效减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是下大决心化解产能过剩;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c.以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为突破口,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狠抓节能减排降低消耗、水资源节约利用、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d.以加强污染治理为着力点,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

坚决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切实保护生态系统;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e.以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进一步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市场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

f.以促进绿色、低碳消费为重点,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快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有效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