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4941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古包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蒙古包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蒙古包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蒙古包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蒙古包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蒙古包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蒙古包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包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古包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蒙古  

蒙古包

包(Mongolianyurts)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据《黑鞑事略》记载:

“穹庐有二样:

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

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

蒙古包美食(17张)

,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

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

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

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

多数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蒙古族传统民居。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

一圆形天空,通烟气。

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

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多用在蒙古语中“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文化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

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

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

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作简单,便于遗弃。

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

这就要求有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

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

进入畜牧

  

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

据《呼伦贝尔概要》载:

“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

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

”“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

”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

“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

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

亦做"窝裹陀",又称"

宫帐"

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

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

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

据鲁不鲁乞记叙:

"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

有一次,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

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

有这样的情况,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

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

《黑鞑事略》徐霍注云:

"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

"《蒙古秘史》云:

"

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

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

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

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

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

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

据《水晶鉴》记载:

有天宫之帐曰宫帐"

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

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

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

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礼仪

如果您看中了或喜欢上了某个蒙古包的样式, 

或者您也想自己动手设计一款让自己心动的蒙古包,在内蒙古,有许多的这样的厂商可以为您提供个性化的蒙古包制作,比如内蒙古比较有名气的内蒙古心意达蒙古包厂,它们不但在为蒙古居民提供着家居式的蒙古包,还在为中央电视台提供演出用蒙古包,在一个追求个性化的今天,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

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

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

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

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

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

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那。

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

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

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

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

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

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

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

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

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

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

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

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

作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

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

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

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

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

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

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

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

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

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

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

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

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

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毡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

门由框定。

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

毡门要吊在外面。

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

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

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

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

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

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

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

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

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

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

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

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

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

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

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

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

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

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

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

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

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周边要镶边和压边。

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

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

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

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

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

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

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

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

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用压条。

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

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外罩

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

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和乌尼的腿平齐。

外罩的襟多缀带子。

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

有云纹、莲花、吉祥图案,刺绣的非常美丽。

胡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利。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

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

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

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

上边吊在门头上。

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带子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

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

(可以保证其中的人的安全性)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

分内围绳和外围绳。

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

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

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

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

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

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

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

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

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

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

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条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

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

前面四根,后面四根。

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流苏一样垂下来。

尤其是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

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

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它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顶压绳的作用。

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是压绳更准确。

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捆压得更妥贴,大风吹不起来。

捆绳坠绳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

坠绳是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

蒙古人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

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哈雅布琪

  哈雅布琪,是围绕围毡转一圈将其底部压紧进行封闭的部分。

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芦苇、木头,冬天用毡子做成的。

暖季的哈雅布琪是卷成一个圆棒形的,无风天折起来放好,有风时围上。

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几层毡子摞起来做的,上面纳有花纹。

蒙古包后的木杆

 蒙古包后面总是立着一根光秃秃的木头杆子,人们十分敬重它,平常不准外人走近。

据说,汉朝的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王流放在北海边。

他刚到不久,降将李陵便奉命来劝苏武投降。

被苏武痛骂一顿,还要举节棒打他,吓得他慌忙逃走。

从此,匈奴王不给苏武饭吃,苏武便自己开荒种粮食。

不论是放羊打草、种地做活,还是行居坐卧,出使的节棒一时也不离苏武的身边,日久天长,节棒上的飘带和旄球都磨掉了,他还是带在身边。

当地牧民见了,都非常敬佩他。

苏武被汉朝迎接回国后,当地人民怀念他,便都在蒙古包后边,立了一根光溜溜的木杆,作为苏武当年时时留在身边的节棒的象征。

编辑本段优越性

 蒙古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造出了用木料、毛毡建造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

蒙古包不但能够经受大自然的考验,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适合环境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

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

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

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

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

大风来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

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积起来。

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蒙古包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这归功于它的形态构造。

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对搭得“陡”一些,再把顶毡盖上,雨雪很难侵入。

包顶又是圆的,雨水只能从顶毡上顺着流走。

但是,雨天蒙古包的压力会增加,而且蒙古包承受二千---三千斤的压力,是很寻常的事。

蒙古包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蒙古人很懂得力学知识,架木制造的十分科学,把压力都分担了。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没听说一个冻坏的。

因为其一,包内有火,牛羊的粪就是最好的燃料。

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

其三,还可以在包内盘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么会冷呢?

 蒙古包冬暖夏凉。

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

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适应游牧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从事游牧生产,蒙古包的应运而生,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搭盖迅速:

 搭盖蒙古包,什么季节,什么地方都行。

只要地面平整一些,周围水草好就行。

蒙古包因为是一种组合式的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一个女人都可以搭起来。

到一个新的地方,把它从车上或骆驼乘上卸下来,等人生着火熬好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2.拆卸容易:

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几倍。

围绳、带子都是活叩,很容易解开。

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

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很快能卸完。

 3.装载方便:

蒙古包的架木--哈那、乌尼、套瑙、门、都是分开的。

外面覆盖的顶毡、围毡都是单个的,任何一件,一个女人都可以举起来放在车上。

蒙古包用骆驼驮运,用车装载,都特别适合。

千百年来已经形成固定程式,想也不想就装载完了。

 4.搬迁轻便:

除了套瑙以外,架木全用轻木头做成,以便搬迁是轻便易行。

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为游牧经济服务的,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没有多余的东西。

如果是有钱人家,就把东西放在轿车里,去什么地方都很方便。

一般的人家,有两三峰骆驼或两三辆勒勒车就行了。

放牧也好,打仗也好,都是连家一起走的。

所以蒙古语有一个习惯的说法,把"

家园"

称为---格日特日格(家车)。

修造方便

 蒙古民族一直自己制造蒙古包。

蒙古高原有的是山林,木料不用发愁。

剪下羊毛擀毡子,外面搭的东西就有了。

剪下驼马鬃、尾,就可以搓成围绳和带子。

所用的料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拆卸。

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

蒙古包可以扩大,可以缩小。

但是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

儿子成家的时候,都要盖一座小巧的新包。

以备今后生儿育女,扩大毡包。

扩大毡包的时候,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了。

蒙古包这种制作容易,修理简便的特点,使蒙古人使用它到现在。

永恒日晷

 蒙古人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着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来计算时间。

蒙古人使用日晷大概很久。

据学者考证,从匈奴时代开始,蒙古包就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搭盖。

计算时刻最标准的蒙古包应是四个哈那(十四个头)。

六十根乌尼(门头上有四根乌尼),门冲东南开,这是当初的规定。

根据日光照进套瑙外圈、乌尼头儿、乌尼中间、哈那头儿、哈那中间、被桌、正座垫子、东面垫子、碗架腿子等划分时间。

根据这种划分的时辰,可以有钟点,有秩序的安排一天的营生。

总之,在家的人从蒙古包看日影,外面的人看太阳照在自己身上的影子,晚上看月亮和星星。

  蒙古包计算时辰从兔(卯)时开始(按现在六点),到鸡(酉)时结束(按现在十八点)。

因此蒙古包本身就是日晷。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人,至今还是靠看日影过日子的。

由内知外

蒙古包是毡子搭的,外面有什么动静很容易知道。

尤其是深夜,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牧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游牧部落从事牧业经济,尤其是羊群不入圈的季节,狼和鹰猖獗的时候,兵荒马乱的年代,蒙古包的这种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

相对农业民族的房屋来说,蒙古包更适合从事牧业经济,有别的居室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明亮殿堂

蒙古包给你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

蒙古包是一个半球体,蒙古包的套瑙开在当顶上,日出日落阳光都能照进来,因此始终敞亮。

蒙古包的圆顶开在上方,烟尘很容易出去。

套瑙和门口离得很近,空气容易交换。

蒙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光,始终洋溢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

 其次,蒙古人经过几千年来的实践,把毡包的各个部件用精巧的工艺制作出来,使它有着独特的美感。

从远处看,它像草原上一颗洁白的珍珠。

走近一看,毡包上的花纹更加清晰美丽。

蒙古人在制作毡包时,在顶毡、顶棚、围毡的边上,都要用驼毛和马鬃马尾搓成细绳缝上去。

在雪白的毡上镶上一条黑边,黑白分明,看起来非常美观。

在围毡上箍紧的三条宽大的围绳,与其交叉的六条绳索,把蒙古包捆出一种独特的形状来。

在顶棚和围毡衔接的地方,为了防止风灌进去,用皮条做成吉祥图案,在包顶缠绕一周,是毡包显得更加好看。

另外,蒙古包的底部,用纳有云头花纹的毡子或刻着花草的木头,做成墙脚围子。

蒙古包的毡子也很讲究,周边纳有各种花纹,中间是吉祥图案和云文图案。

蒙古包绣纳的毡门,也格外美丽。

门头上的毡子或门框横木,也要绣刻各种花纹,增加美感,包顶的外罩更是占尽风光。

外罩也叫"

有腿的顶毡"

用外罩布苫上顶毡,把套瑙那么大的一片正好挖掉即可。

有了外罩的蒙古包,从哪个方向看也是莲花瓣、云头花。

外罩有红有兰,宛如红莲青莲。

有了外罩的蒙古包,比一般的蒙古包更为鲜艳夺目。

 包内部也有自己独特的美。

一则蒙古包的架木---哈那、乌尼、套瑙、门等做工讲究,架木和苫毡很般配。

二则在地面铺满纳绣的毡子,用各种颜色毛线镶出边来,中间绣上云纹和吉祥图案,看起来非常美观。

三则蒙古包里的家具,从佛龛开始,到被桌、箱子、竖柜、碗架,无不彩绘刀马人物、翎毛花卉、山狍野鹿之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坐在这样的蒙古包里,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