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478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文案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引言

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的可获得数据显示,2008年1-

11月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1,078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近20%,再考虑到对上下游产业,包括钢铁行业、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拉动作用,其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毋庸多言。

中国的汽车工业虽然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贡献,整个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无论是从生产技术,供给方的市场竞争,需求市场的培育,还是政府政策的产业扶持方面来看,都还并不成熟。

因为存在规模经济特性,汽车市场生产方面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通过横向的兼并重组将有助于发挥其规模经济优势,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汽车行业中出现几个大的厂商对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额度形成寡占格局,也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政府的产业政策更是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到来。

本报告将展开对中国汽车市场结构现状的分析,揭示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背后的逻辑,对其未来的走势提供一个简单的展望。

具体而言,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目前国际国内涉及到汽车产业的相关研究的一个简述;第二部分,简述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从发展路径的角度说明国内汽车生产方面的市场结构现状,并理清其内在发展逻辑,说明是何种要素在影响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第三部分,对最近几年国内汽车行业的现状进行梳理,通过统计数据说明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政策导向,竞争程度的实际情况,并分析此种现状如何影响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第四部分通过对未来发展的展望,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将走向何方,政府和企业将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汽车市场的垄断和竞争将会以何种方式演化。

一、相关理论研究简述

汽车行业的经典理论其实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寡头理论。

因为一条生产线需要达到百万辆数量级的产量才能保证规模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汽车市场中只有不多的几家生产企业,这样,汽车市场的竞争就是天然的垄断竞争。

因此,相关文献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

一方面是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是市场结构和价格战。

以下对经典文献的简述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

开。

国外的汽车市场发育成熟较早,因此,大部分经典文献都是比较早的。

Bresnahan(1987)分析了1955年美国汽车市场中的一次外生的产量冲击引

发的价格战,并通过经验研究(empiricalstudy,现在通常被学术界译为实证研究,对应的是positivestudy,不确)说明一个稳定的市场结构中汽车生产企业之间会形成勾结,而一旦有了一个外生的冲击,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此时,重新瓜分市场份额的过程会是一轮激烈的价格战,通过价格战形成新的市场份额体系后,勾结会再次达成。

另一方面是关于垄断竞争条件下产品差异化研究的。

这方面的经典文献包括Stiglitz&Dixit(1977)等。

Stiglitz&Dixit(1977)通过分析一个系统中的一批企业如何通过最优的产品差异化生产来实现给定需求下的最大化利润。

这篇文章的研究表明,市场中大量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多样化策略不是随机的自然行为而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决策。

这样,就为我们认识汽车行业竞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在此基础上,Dasgupta&Stiglitz(1980)又引入了R&D在决策中的地位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由于这一部分理论分析主要集中于研究产业组织中的一般性的微观个体行为,很少有文献直接就汽车产业的竞争展开具体研究。

StevenBerry,JamesLecinsohn&ArielPakes(1995)是结合汽车产业做出的发表在最好杂志的引用率最高的研究。

他们集中分析了如何通过建立一个框架来分析近二十年来美国的汽车市场中寡头竞争环境下关于成本和需求的相关参数。

之后的大部分关于汽车行业的数值分析都是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由于具体分析涉及到相当复杂的计量回归,在此不赘述。

W.Parry,M.Walls&W.Harrington(2007)做了一个关于汽车外部性及相关政策的分析,发表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上,对汽车产业政策的发展产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文讨论了与汽车使用相联系的外部性的性质和大小,包括对局部的和全球的污染、油耗、交通拥堵以及交通事故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燃油税、炼油标准、汽车产业规制等相关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这篇文章问世后的大部分汽车产业政策的制订都参考了这一文献的结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小排量化和新能源主导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建国以来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

1.发展历程简述

第一个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1953诞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

这一阶段初步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国产汽车产品从无到有,技术从起步到逐渐有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1978年到20世纪末。

中国汽车工业在这二十年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从商用车到乘用车,开始全面发展。

这一阶段也是我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

此时期的特点是:

商用汽车发展迅速,商用汽车产品系列逐步完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型汽车、轻型汽车供给不足得到改变;轿车生产的基本格局初步奠定,整个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汽车工业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严重的行政管理的束缚,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使中国汽车工业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与此同时,国内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摸索了对外合作、合资的经验。

第三个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以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为标志,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的阶段,开始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民营资本开始进入,自主品牌逐步站稳脚跟,市场中主体多元化进程逐步展开。

国内汽车行业的格局主体正是在上述三个阶段的演化中逐步形成的。

2009

年,我国汽车产销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

其中,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车生产企业分别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比亚迪、华晨和吉利。

这些企业中,一汽、东风和北汽是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成立的,上汽,长安、广汽和华晨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成立并逐步发展壮大的,而奇瑞和吉利这样的民族品牌是在最近十多年间抓住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增长快车道,汽车需求急剧上升的机会进入市场并分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比亚迪则是由一家电子企业抓住机会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对中国的汽车市场的早期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关键词是毫无疑问是一汽、二汽(1992年改名东风)和北汽。

这三家汽车生产厂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早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上汽的迅速崛起带领着中国的汽车工业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接下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加入WTO对国内汽车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这一波浪潮,各地纷纷将汽车产业列为地方的支柱产业,上马了大量的汽车生产线。

长安、广汽和华晨是它们中的佼佼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份额,并逐步做大做强,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世纪以来,民营资本和民族品牌在汽车市场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吉利和奇瑞是它们杰出的代表。

最近几年,随着油价的逐步攀升和环境问题日渐受到关注,小排量车和新能源汽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追捧,比亚迪从一家电子企业起家,杀入汽车市场并成功的分得一杯羹正是此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纵观中国汽车工业这一时期的发展,走过的道路曲折而艰难。

其间,既有计划经济背景下为国家的赶超战略进行的研发与探索,也有市场导向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获取利润而展开的激烈的竞争以及与国内外不同品牌及企业的合作。

但只要我们稍加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其实并不依赖于政府到底有多重视汽车工业的发展而更受对汽车的需求的影响。

计划经济时代的销

售配额直接决定着汽车的产量,也同时决定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后放松了市场准入,同时也因为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了大量的汽车需求,直接拉动了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

然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固然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了巨大的提升空间,单凭高涨的需求却并不能保证中国汽车工业能从幼稚产业走向成熟,获得国际水平的竞争力,通过对高端技术的掌握而真正的做大做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的事实说明,“市场换技术”并不能带领中国汽车工业走上现代化的强盛之路,,只有通过建立独立的高端零部件生产线,并辅以强大的独立研发能力,才能使国产汽车获得更高水平的竞争力。

在此方向上,中国的民营汽车企业创造出了令世人侧目的成绩,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创出了一条新的可行的道路,那就是以自主的研发为基础,推出完全自有的品牌,并在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业标准,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赢得属于自己的位置。

通过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清楚的逻辑,它受到市场需求的推动,却又被严重制约于国内相关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

这两者的共同作用直接决定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走向。

在汽车行业,价格改革和放松管制并没有扮演其他行业那么重要的角色,是市场的开放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推动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育和壮大。

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产业决策主要有三项:

1994年国务院颁发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2004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讨论通过报国务院批准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及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这三次重大产业决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将继续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

2.早期政策的影响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影响最大的早期政策当推1994年颁发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以下对该政策做些简单的分析。

虽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过程,包括在政府的经济管理综合部门、专业部门之间,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协调、协商;听取了行业内专家的意见;吸收了汽车工业企业的意见等,但由于仍然以在政府和行业内部讨论为主,因

此主要反映的是政府管理部门和制造部门的意见,以及汽车工业企业的利益。

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角度看,其公开性、透明度、广泛性是不够的,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也是很低的。

这样,该政策就出现了一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重汽车生产,轻市场环境。

该政策的着重点在于供给,也即汽车工业生产能力与规模的发展。

在解决供给方面,又着重于汽车整车的发展。

由于是一个着重于供给的产业政策,因而对具体的汽车生产企业如何发展,甚至具体产品如何发展,做了细致、明确的规定,对市场环境的改善、消费需求的扩大、汽车发展引起的外部经济问题等方面,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措施和政策不够具体、有力;二是计划经济色彩浓厚。

该政策仍然带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和政府行政管理为主的色彩。

具体表现在:

对许多应当以企业为主的事情,做出了比较细致的规定;政策手段的选择方面,比较侧重于行政手段。

具体的政策手段中,直接管理手段比较多,间接管理的诱导性手段比较少;三是与国际脱轨。

在其政策手段的运用、组成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不够,存在着诸多与WTO有关条款相矛盾、抵触的规定与政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并且逐步落实有关承诺,这些规定与政策自然失去了效力;最后一个是对民营企业重视不够。

该政策的覆盖面主要是国有企业与合资企业(而且是其中比较大的企业),对民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样就导致了上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走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