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要李炳南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3612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讲要李炳南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论语讲要李炳南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论语讲要李炳南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论语讲要李炳南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论语讲要李炳南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讲要李炳南上.docx

《论语讲要李炳南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讲要李炳南上.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讲要李炳南上.docx

论语讲要李炳南上

《论语》讲要开卷语

《论语》,记至圣先师言语之书,自古为学者所必读。

至圣孔子,谈学论道,答弟子时人之问,所言皆至理。

语与诗书易礼春秋,凡所指点,皆扼一经之要。

故欲读圣贤书,求真实理者,当自读《论语》始。

雪庐老人,东鲁纯儒也。

早年入衍圣公幕,后随孔上公迁寓台中。

暇时勤宣内典,教授儒经。

晚年深感时风不竞,圣教不彰。

乃设《论语》讲习班,广接文教各业有心人士,定期讲习。

此即老人讲授言辞,学者笔记之,名为讲要,连载明伦月刊。

老人辞世生西,诸弟子议以此记入其全集。

逐以明伦所载之文,编辑成册。

分由诸子校雠,再经修润。

淹迟至今,始告付印。

《论语》二十篇,为鲁论篇数。

其中章次,不相联属。

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艺为纲,俾学者知其要指。

道乃人之心体,即《中庸》云,天命之谓性。

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动,而人不自知。

德者由体所起微动之相,亦即初动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

仁与艺,皆是体相所发之大用。

仁者亲也,厚以待人,推至于物,乃用之根本。

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以与一切艺术技能。

读《论语》者,要在知有是道。

知而修之,如此渐与俗习相远,与天性相近。

修至极处,如此无俗习,而唯自性,即至圣人之境。

圣人通明无碍,无所不能。

修是道者,须依事相而行。

礼乐以至百工,施于政教百业,皆事也。

事本于仁,去争行让,公而无私。

初由勉强而行,后如此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动念是道,圣功成矣。

二十篇中,诸章经文,有说体者,有说相者,有说用者。

学者以此四纲,绎其经义,纲举目X,其庶乎学之有道矣。

《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

习者,习其所学圣言圣行也。

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也。

使学而不习,习而不恒,皆非夫子所曰学也。

如学夫子温良恭俭让,而好奢如故,与人争夺如故,学习云何哉。

又如学恕道,如此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须如子贡终身行之。

《论语》二十篇,皆当如是学。

诗书易礼春秋,亦如是学。

必如是,乃能希圣希贤也。

民国九十二年第二癸未季夏月记者敬识

论语讲要

李炳南老居士〔雪庐老人〕讲述

弟子徐醒民敬记

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

学,觉也,也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故论语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

,。

,。

,。

孔夫子说:

“学习圣贤教导,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依教奉行,法喜充满;道业有成,远方有道友来访能把自己所得,广益人群社会,岂不是很欢乐的事。

假假设时机不合,不逢知音,空怀大才,无处去用也不可牢骚不平,自伤中和。

应该养气持志,不怨不尤,等待时机,随缘而不攀缘,这才是君子!

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

研究任何学问,首先要学做人,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之精髓。

学习这里指的是中华圣贤文化,大体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事。

也是人人离不开的事,怎么个学法?

必须专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孔子的学行准如此,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是中华历代圣贤文化的精粹。

○:

,,;,,。

,;,。

有子说:

“一个人如果在家孝顺父母,与兄弟朋友和睦友好,就很少会冒犯长辈,不冒犯长辈,决不会扰乱社会治安、违反国家法律;君子凡事求根本,只有具足根本,才能在社会上做事;孝亲尊师、友爱朋友,是仁义的根本〞

有子,孔子弟子,名假设。

务者求也,本即根本。

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如此得其仁,得其大道。

何谓根本,孝悌是也。

○:

,。

善于辞令〔巧言〕、以容貌悦人〔令色〕之人缺少仁义,鲜仁之人〔缺少仁义道德之人〕,难与共事。

所以看人不要被花言巧语所惑,也不要被外貌迷住,要看看他是否仁义忠厚。

○:

,,。

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

孔子尝曰:

参也鲁。

然勤能补拙,夫子之道,终由曾子一以贯之。

曾子说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

一为人办事是否尽忠、是否尽力;二省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不欺骗朋友,也不自欺;三省学习圣贤教导,能否依教奉行。

○:

,,,。

治理有千乘这样的大国,有五种要道:

慎重、守信用、节俭、博爱、使黎民百姓按照自然规律做事。

道,作治字讲。

乘,兵车也。

古时能出千辆兵车,谓之大国。

治大国,敬为慎重。

信者诚信。

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对民诚信。

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

爱人者,人也爱他。

使民以时者,顺从自然规律,保护环境。

此五者,治国之道。

○:

,,,,;,。

作为学生、晚辈,应该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友爱朋友,做事慎重而讲信用,亲近有仁人志士,然后在学习其他知识,包括科学技能

孔子以五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技能。

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

后为文学,以与科学知识。

孝:

养父母之身、培父母之志,贫士菽水承欢,即是尽孝。

出外友爱兄弟、朋友,行为慎重,做人做事言而有信。

泛爱众:

以一颗慈悲之心博爱天地万物,起码做到老吾老以与人之老,幼吾幼以与人之幼。

亲仁:

亲近有仁德之人。

泛爱众:

具有慈悲心,爱护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亲仁必须选择,泛爱众,却不能选择,应该具有平等的爱心。

行有余力:

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

弟子求学,当先以此五事为本。

行此五事,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再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

○:

,,,,。

,。

子夏说:

“圣贤之人,轻视美色;奉侍父母竭尽其力,为公司、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全身心投入;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然未学圣贤教导,其实已经依教奉行了〞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贤贤,上贤字作贵重讲,下贤字作贤德讲。

易色,易作轻字讲,色是美色。

此明夫妇之伦。

夫妇重德不重色,以正人伦之始。

事父母能竭其力,此理之当然。

君者国之领袖,国为大团体,既曰事君,如此必先公后私,故曰能致其身。

公教人员,食于民,当以民事为先。

交友必须信实,办事、言语,皆无欺,可谓有信。

五伦为学之本,行在五伦,即是学矣。

○:

,;,,。

君子不庄重,如此无威仪,学习效果就不好,知识不巩固;要亲近忠信的人,交朋友要交和自己一样有追求仁义道德的人,如果与自己这些志向背道而驰,就不要交友,更不能交不三不四的人做朋友,自己有过错,不要怕改正,一定要痛改前非!

主,亲也,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

学须有师,交友必慎!

惮,难也。

有过,勿难于改也。

君子具足四重。

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言重如此有法,行重如此有德,貌重如此有威,好重如此有观。

此处好字即是嗜好。

嗜好高雅者,如琴棋书画等,如此有可观。

学者言行貌好皆须学其庄重。

○:

,。

如果人民都能慎重治理丧事、依时追念祭祀祖先,自然民心厚道。

丧尽其哀,祭祀祖先如此必诚必敬,是为不忘本。

○:

,;,?

、、、、;,。

子禽,弟子陈亢。

子贡,姓端木名赐。

子禽问,夫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国,必与闻其国之政,此为求得之耶?

抑其国君自愿与之为治耶?

子贡回答说,这是夫子以温良恭俭让的德行以得之。

如果说是求来的,这种求的方法根本不同于别人。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具此五者,可谓不求之求,乃令列国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干人之政,故愿推诚咨以政事,实由人君自与。

○:

,;,。

观察为人子弟是否尽孝的方法:

父母在世,但观其心志是否肖父。

例如父有善行,如此承顺之,有不善行,如此几谏之。

父母殁,乃观其行为。

居丧三年,哀思犹假设父母存,不改于父母之善心善行。

如此可谓孝矣。

○:

,。

,。

,。

,,。

礼,讲规矩,不能乱。

但在用时,应当以和为贵。

先王,是先代的帝王。

先王为政之道,即是制礼用和。

礼由先王所制立,历代虽有增损,但以用和为最美。

然而如果无论小事大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如此于事有所不行。

既知和为贵,然而专门用和,不用礼来节制,此亦不可行。

○:

,;,;,。

讲信用特别重要,但讲信用必须符合道义,只有符合道义的信用才能广为宣传。

史记苏秦传,庄子盗跖篇等,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尾生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未来,大水忽至,而尾生为了守信,竟抱桥柱,不肯离去,被水淹死。

像尾生这样守信,即是不近于义。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是恭敬人,自己要卑逊,但要近于礼,也就是要符合礼节,这才能远离耻辱。

如果恭而不合礼,便是耻辱。

所以不能卑顺过甚。

男女婚姻必须慎重选择,必须内心相爱,不失其亲,不贪图对方的财色,这样的婚姻,才能传宗接代。

○:

,,,,。

求学求道的人。

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

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专心求学为君子立身处世三个原如此。

君子做事要有远见,区分事之好坏,好事多做,目前虽好,会造成后患的不能做;君子说话要慎重,是为慎于言。

慎言可使其守信合义。

就有道而正焉:

有道,是有道德而学有专长之人。

君子所学如有疑问,如此去请问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其指正。

可谓好学也已:

以上所说而行,可以说是好学了。

○:

,,?

,,。

,,?

,;。

子贡问:

人虽贫穷,而无谄求,人虽富有,而不骄傲,何如?

孔子回答说,这样做差不多了,然而未假设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好。

无谄无骄虽可,但不如乐道好礼。

贫而乐道,如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这比无谄更好。

富而好礼,如此能以恭敬待人,虽对贫贱之人亦能待之以恭敬,这比不骄更好。

子贡即悟孔子之意,便引诗经卫风淇奥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诗问孔子,乐道好礼,此义就是诗上所说的切磋琢磨吗?

在诗经尔雅释器中说:

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子贡领悟,无谄无骄,还是不足,须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始能成德。

犹如骨象玉石经过切磋琢磨,始能成器。

孔子乃称许子贡。

从此可以与子贡谈诗了。

告诸往而知道来者:

意思是孔夫子告诉子贡前面的,子贡就知道后面的,能举一反三。

诸,之也。

告诸往,是孔子告之子贡以乐道好礼,而知来者,是子贡知引诗以解其义。

孔子称赞子贡的悟性,能深入义理;诗须悟性,会诗如此能鉴往知来。

盛衰兴亡之事,皆能预知。

子贡悟性好,所以可与言诗。

其实贫富不必担忧,财富由财布施而来,如果这辈子贫穷,说明以前财布施少,今生更应该尽力行善积德、努力布施,须知万元不多,一分不少,全在布施之发心;今生富贵,皆由前世布施而来,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今生更应该不遗余力乐善好施,才有源源不断的财富。

○:

,。

患是忧患。

不患人不知我,但患我不能知人。

学为君子,有道而人不知,属于天命,无可忧患。

假设我不能知人,实为大患。

为领袖者不得贤才,求学者不得良师益友,都是君子的忧患。

○:

,,,。

为政者,广义指一切政治领导人,狭义指国家元首。

政是政治,德是道德。

国家政治本于道德,合理、利民,如此得民众拥护,譬如北辰之得众星围绕。

众星譬如大臣与人民。

拱,引申为围绕。

人君安居其所,而得臣民围绕拥护,实由人君为政以德而然。

中国文化尊重德性,无论国家领袖,机关首长,甚至为家长者,皆应以德为本。

○:

,,: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孔子取舍诗经的原如此,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无邪,就是人们看到以后,不会产生邪恶的念头,现在很多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以与游戏都在渲染杀盗淫妄,令人身心浮动,所以应该防止这类污染,还有一些有名气的歌星、影星说话使人思邪,这些都是不好的。

○:

,,;,,。

采用法制治国,民众如有不遵者,如此齐之以刑。

齐作整字讲。

即用刑罚来整饬之。

这样所得的效果,民众为苟免刑罚,乃服从政令,然非心服。

刑罚稍弛,民如此犯法,而不以为羞耻,是为无耻。

管子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维。

国民无耻,亡国之日,不问可知。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以道德导民,如有人民不从政令者,如此以礼整饬之。

如此,所得的效果,便是人民有羞耻心,而且归于正。

严格要求自己,做事遵从社会道德规X。

○:

,,,,,,,,。

孔子说:

我十五岁即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

三十而立:

至三十岁,已学有所成,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

到四十岁,达到对宇宙法如此、自然规律不疑惑。

遇事可以行权。

五十而知天命:

到五十岁,更深入知道宇宙法如此、自然规律。

六十而耳顺:

到六十岁能将宇宙法如此自然应用,达到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踰越法度。

顺心而为,所作所为都自然合法,也就是起心动念都不离乎道。

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

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

五十知天命,是悟境。

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

,:

,。

,;,,。

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

懿,是他的谥号。

孟懿子问孝,孔子答复为无违,即不违背自然规律,不违父辈的教导,不违背中华传统文化,这就是孝道。

樊迟御:

樊迟是孔子弟子,名须,为孔子御车。

孔子告诉樊迟说,孟孙向我问孝,我答复他无违。

孔子惟恐孟孙不了解无违之意,所以告诉樊迟,以便转为孟懿子解释。

樊迟曰,何谓也。

樊迟亦不了解无违何意,故问孔子何谓也。

孔子就以生事葬祭三句解释其意义。

生,事之以礼:

父母健在时,为子者以礼事奉父母,一切皆合礼制。

死,葬之以礼:

父母去世时,以礼办理丧葬之事。

如棺墓地等,都要符合礼制。

祭祀时所用的祭品,都要遵从礼制,最好采用素食品祭祀。

○,:

孟武伯是孟懿子之长子,名彘,武是谥号。

孟武伯问为孝之道。

孔子答复,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为子忧愁。

唯子有疾病时,父母忧之。

皮毛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伤,孝之始也。

○,:

,。

,;,。

子游,弟子,姓言,名偃。

子游问行孝之道。

孔子答复他说:

今之行孝者,唯说能养。

例如以饮食养父母,这就是孝吗?

孔子语气一转,便说:

我们养犬马,也是养,但一点敬意都没有,如果人子只能养父母,而不能恭敬父母,这与犬马有何分别呢。

敬与不敬,是人兽之别。

○,:

,,,,?

子夏问行孝之道。

孔子答复他说:

以饮食养父母,不算是难事。

唯以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才是难得。

一个孝子,与父母相处时,心中自然和顺欣悦,形之于外,便是和颜悦色。

此色是孝心的表现,能养父母之心,所以是难。

孔子说了色难之后,即举事例说明。

教师有事,弟子代劳。

有酒、有食,弟子奉请教师饮之食之。

弟子事师如此,如果人子事亲,仅是如此,难道孝道仅仅就是这样吗?

事师着重于尊敬,事父母如此着重于亲子之情,须有和颜悦色,所以只拿事师之道来事父母,不足以为孝。

○:

,,。

,,!

回,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

孔子与颜回谈话,谈了一整天。

孔子讲,颜回听,顺畅无碍。

颜回只在听,不问一句话,好似愚人。

回退出之后,我省察他私下所作所为,亦足以发挥所闻的义理,其实不愚。

诸弟子中或有认为,颜子不问,是愚者不能问。

所以孔子赞美颜回不愚。

颜子默而识之,寡言笃行,正是他人当学之处。

所以孔子说颜回不违如愚。

○:

,,;!

!

前面孔夫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如何知人,此章视观察三句经文就是知人的方法。

常事曰视,非常曰观。

察,审也。

视、观、察,以浅深次第为义。

视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

这是从近处看。

只看眼前之事,尚不足以了解此人。

观其所由即是观非常之事。

这也可以说,从远处看此人如何办事。

观察此人过去所作所为,从此人做事为着什么目的,进一步认识此人。

察其所安就是详察其办完事情之后,他的表情如何,以明其本意。

行善而安之,如此善日进。

有过而安之,如此恶日积。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廋,是隐藏之义。

用以上的方法,即由其人各种事迹去观察,便能知道他是何种人,是君子,是小人,皆能显然,他何能隐匿其实情。

○:

,。

已经读过的书,再加温习思维,古人叫做温书,也就是温故。

尚未读过的书,现在研读,以求了解书中所载的事理,即是知新。

温故知新,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

如此好学,可以为人师。

○:

器是器具,一器一用。

舟行于水,车行于陆,各限其用。

君子不器者,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

而是凡有利于大众之事,皆可为之。

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

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

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

○,:

,。

子贡问,如何为君子。

孔子答:

君子先其言而行,言后于行。

如此,言行相符,即是君子。

这里也说明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

,。

周比二字,古注或作公私讲,公就是周,私就是比。

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

平时修养,亦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

此即周而不比。

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

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

君子就是无私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

○:

,。

读书而不寻思书中的义理,如此罔然无所得。

读书不求甚解是不行的。

不读书,只凭自己思索,终无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怠而已。

○:

,。

攻为攻书,即读书。

孔子讲中道,读书不能攻乎异端即是偏执一端,或不能执两用中,如此皆有害。

另外异端的邪说也不能涉与。

○:

,。

,,。

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

诲汝,就是教汝。

孔子呼子路之名说:

我教你,使你明白下面这个道理,如果对于某个事物你知道,就说你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假装知道,这就是求知的方法。

其实君子求知必须求真知。

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得到。

○,:

,,;,,。

,,。

子X问从政之道,孔子说:

多闻就是博学。

学无止境,虽然博学,仍有不能完全了解之事,此即是疑。

有疑可以存而不论,不可妄加论断,是为阙疑。

慎言其余,如此寡尤:

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如此不免有失。

虽然多见,尚有危疑不安于心之事,亦须阙而不行,是为阙殆。

慎行其余,如此寡悔:

指无疑惑之事,亦须中道而行,恰到好处,无过无不与,行动慎重,就少后悔之事。

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这是从政之道。

○:

,;,。

哀公,鲁君。

问孔子:

作为国家领导人应该这样做,才能服住人民?

孔子对以举错之道。

举用正直为公之人,舍置曲枉自私之人,人民如此服。

假设举用曲枉,舍置正直,民受其害,如此不服。

○:

,?

,,,。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谥康。

康子乃问孔子,要使人民对上恭敬尽忠,以与劝勉人民为善,应该怎么办?

孔子答曰,君行孝道仁慈之政,以庄严面临民众,如此能使民敬君。

君以孝道教民,并能以慈待民,如此能使民尽忠。

君能举用善人,而又教化不能之人,如此民自能听劝而行善。

○:

,。

,,?

或有人问孔子,子何不为政。

孔子答意,虽然不在官位,只要在家施行孝道,友爱兄弟朋友,亦是为政。

孝友是为政之本,除此之外,何事算是为政。

○:

,。

,,。

为人必须有信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就如车无轮胎,如何行走?

无信之人,妄言妄行。

不知其可,即是一事无成,更谈不上学道。

○:

,,;,,。

,。

子X问十世者,世为朝代,意问此后之十代,其制度变易如何?

孔子先征以三代之沿革,后答以未来。

殷有天下,依于夏朝之礼制,有损有益;原有而不合时宜者,废之,谓之损;其为时需而原无有者,立之,谓之益。

周有天下,依于殷朝之礼制,其所损益亦然。

其或继周而有天下者,亦必依于周礼而损益之。

如是虽百世亦可知也。

礼之根本也,即五伦十义也。

○:

,;,。

非自己祖先而行祭祀,是谄媚之举。

义所宜为者,而不为,是无勇也。

○,,,。

孔子说,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

这种事,季氏犹可忍心为之。

他还有何事不可忍心为之,如果我们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还有何人何事不能容忍。

八佾舞,由舞者执羽而舞,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如此八八六十四人。

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季氏是鲁桓公的后裔,为鲁国的卿大夫,他在其家庙中用君王之舞。

此是严重的僭礼行为。

学儒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方能希圣希贤。

否如此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所以孔子严斥其非。

○。

,。

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

雍,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在周颂臣工之什里。

彻,通作撤。

天子祭宗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祭馔,今三家祭祖,亦以雍诗歌之而撤。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是雍篇中的两句诗文。

孔子引之,以讥评三家之非。

王侯天子祭祀态度严肃,祭礼规矩,三家之堂未达到天子条件,不能这样祭祀,是为失礼。

○:

,?

,?

仁,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

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人而不仁,如此无谦让敬人克谐无夺等美德,虽然行礼奏乐,并无实质意义。

所以,人而不仁,奈此礼何,人而不仁,奈此乐何。

此即不仁之人必不能行礼乐。

○,:

,,;,,。

林放,鲁人,为孔子弟子。

林放请问礼的根本。

孔子先以大哉问称赞他,然后解答。

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

吉礼是祭祀,凶礼是丧事等。

孔子略举礼与丧,为林放解答根本之问。

中国一切学问皆重根本。

孔子答复林放说。

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

丧,与其和易简单,宁愿哀戚。

○:

,。

诸夏指中国。

亡,无也。

夷狄,通称外族。

如,等同。

夷狄是外国,虽无礼乐教化,犹有其君,不同于诸夏这样目无君主。

○,:

旅,祭名也。

鲁大夫季孙氏要去祭泰山。

泰山是在鲁国与齐国境内的天下名山,为五岳之长。

只有天子能祭,以与鲁君、齐君在其境内能祭。

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也要去祭泰山,这是严重的僭礼。

孔子便问冉有说:

你是他的家臣,你能阻止他吗?

冉有回答不能。

孔子遂叹曰:

岂可说泰山之神尚不如林放乎。

意谓,普通人如林放者,犹知问礼之本,泰山之神,岂不知礼。

祭祀符合礼,神始受之,否如此不能受。

○:

,。

,,。

此言君子与人无争,假设必曰有所争,其为射箭乎。

射为六艺之一,自古战阵所必需,平时如此有射艺比赛,讲求射礼。

射礼行于堂上,升堂与下,皆揖让,胜负皆饮,负者先饮,胜者陪之。

唯在射时,各显其艺能,求中其正鹄,是谓之争,不同于小人,故曰其争也君子。

○:

,,,?

,。

巧笑倩兮三句是诗,硕人这篇诗,是为卫庄公夫人庄姜而作。

据诗序说,庄姜贤美,但庄公惑于嬖妾,而疏庄姜,卫人闵之,故有此诗。

子夏读这三句诗,读到素以为绚兮,便问孔子说:

何谓也。

巧笑倩兮,巧好的一笑,面颊便展露美的笑容。

兮,是语助词。

美目盼兮,美目一转动,黑白清楚,十分灵活。

素以为绚兮,素,是指面颊与美目。

绚,是指笑倩盼动的情况。

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

子曰,绘事后素:

孔子以比喻答复子夏。

绘事,是绘画之事。

素,是缯或绢之类的丝织品,普通是白色,可以用来绘画,如后世画家所用的画纸。

绘画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是为素地,然后始能在此素地上施采绘画。

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

这句话既是比喻,如此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这是美的素质。

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

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以绘事喻诗,子夏由诗而悟礼,故曰:

礼后乎。

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之人学不到礼。

礼后,就是礼在忠信之后。

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已矣。

学诗,要有悟性,以悟言外之意。

商,是子夏之名。

子夏能悟孔子言所未言,所以孔子说: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

,。

夏朝的礼,孔子能说。

但须取得证明。

然而,为夏朝后代的朝代,不足以为证。

殷朝的礼,孔子也能说。

然而,为殷朝后代的宋国,不足以为证。

文献不足故也:

古人不在,文史记载也不足以证明。

足如此吾能征之矣:

如果足以证明,如此孔子能将所说的夏殷之礼可以与之对证。

夏殷之礼,孔子能言,必然能知。

虽然能知能言,尚须寻求文献,以为征信。

这里是孔子强调言必有所据。

○:

,,。

禘,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

因为禘礼自荐血腥开始,而灌又在血腥之前,是知灌时尚非禘礼,所以孔子自既灌而往不欲观。

此为孔子仁慈之心。

○。

,。

或人问孔子,禘祭之礼,其说何如。

孔子先答曰不知。

然后伸出手掌,告诉或人,谁能知道禘礼之说,谁即对于天下复杂之事,了如指掌。

○,。

,。

无论祭鬼祭神,都要如鬼神现身在前一样。

祭祖先,一心想象祖先就在眼前。

这样竭诚的祭祀,始有感应。

孔子因事或因病不能亲祭,而使人代祭。

无由亲自竭诚想象,不能感应。

故此次祭祀如未祭然。

○:

,,?

,,。

王孙贾,卫大夫也。

奥:

室中西南隅谓之奥。

古时房屋坐北朝南,门向南开,而偏近于东,如此西南角为隐深之处。

尊者居之。

祭五祀中的中溜神,亦在此处祭之。

灶:

设在厨房,炊煮食物之器名,五祀中有灶神。

媚奥媚灶两句,是当时的世俗语。

中溜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