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1984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Word格式.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Word格式.docx

概念

引起原因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设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烈、新异变化、对比、指示)

(2)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主体的知识经验)

上课时窗外飞进一只小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老师讲课时提高音量或降低音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

有预设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1)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3)对教学内容的间接兴趣

(4)主体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

(5)人格、动机、主观能动性等

(6)过去的知识经验。

学生上课认真听课

有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

有预设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熟练和自动化

开车、盲打、织毛衣

知识点四注意的品质

品质

注意的广度

(范围)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一目十行

注意的

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外科医生长达数小时连续地做一个手术

注意的分散是注意集中的相反状态,是指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

小明被教室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

注意的起伏是指注意的周期性变化

把一只表放在你能听到滴答声的地方,即使十分专心也会感到时而听得到,时而听不到

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边唱歌边弹琴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注意的转移

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吃完饭开始学习

知识点五印象形成

效应

特点

应用

社会刻板

效应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

认为女生都比较小心眼,男生都比较强壮

晕轮效应

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以致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特征的判断(当我们认为某个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出相似判断)

一白遮百丑,长得漂亮的人能力强

首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最新印象

投射效应

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知识点六意志品质

对立面

自觉性

能够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

受暗示性和独断

果断性

能够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自制性

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任性和怯懦

坚持性

能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

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

知识点七动机冲突

冲突类型

双趋冲突

两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力,只能选一个靠近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

两个目标,都具有威胁性,只能选一个逃避

前怕狼,后怕虎

趋避冲突

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既想吃又怕长胖

多重趋避冲突

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同时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

毕业找工作,想去国企,但觉得赚钱少;

想去私企,但觉得累

知识点八气质的类型

气质类型

代表人物

胆汁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张飞

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

王熙凤

黏液质

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机

林冲

抑郁质

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林黛玉

知识点九智力理论

理论名称

人物

观点

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

智力包括两种因素:

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智力形态论

卡特尔

智力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

智力主要由以下八种能力构成: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知识点十学习动机理论

分类

理论

名称

主要观点

行为

主义

强化

巴甫洛夫

斯金纳

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

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人本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

而人具有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

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

阿特金森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

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趋向成功的倾向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更快更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

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免因失败带来的挫败感的心理倾向

趋向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行为动机

自我

效能感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

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经验、言语信息、情绪唤起等

知识点十一学习迁移的分类

分类标准

根据迁移的

效果的不同

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掌握阅读技能有助于写作技能形成

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学习汉语拼音对学习英文字母的消极影响

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的不同

顺向

迁移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前摄抑制

逆向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倒摄抑制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

水平

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完了“苹果”的概念后学习“梨”的概念

垂直

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了“角”的概念后,再学习“直角”“锐角”等概念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

一般

也叫非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具体

也叫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学习“日”“月”对学习“明”的影响;

掌握了加减法对做四则运算的影响等

知识点十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

方法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

(1)做笔记

(2)记忆术

(3)提问

组织策略

(1)写概要

(2)纲要策略:

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1)设置学习目标

(2)浏览阅读材料

(3)产生待回答的问题

监控策略

(1)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

(2)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3)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

补救措施:

遇到难题跳过去,先做简单的

资源管理

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

注意自然条件和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

进行自我激励,包括激发内在的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等

外援资源

管理策略

(1)学习工具的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电脑与网络等)

(2)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老师的帮助、同学间的合作与探讨等)

知识点十三学习理论

理论

提出者

具体学习理论

理论要点

实验

行为主义

桑代克

尝试-错误理论

准备律、练习律、

效果律

饿猫迷笼实验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条件反射

(获得与消退、分化与泛化)

狗进食摇铃实验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原则

(强化、惩罚、消退)

老鼠的黑箱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充气娃娃实验

认知主义

苛勒

完形顿悟说

由旧完形发展成

新完形

猩猩取香蕉实验

布鲁纳

认知发现学习论

认知结构、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

皮亚杰

维果茨基

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个体根据经验主动构建认知结构

人本主义

罗杰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

教学观

以学生为本

知识点十四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类型

条件

行为发生

频率

记忆技巧

正强化

给予愉快刺激

增加

给你你想要的

负强化

撤销厌恶刺激

拿走你不想要的

惩罚

正惩罚

(呈现性惩罚)

呈现厌恶刺激

减少

给你你不想要的

负惩罚

(撤销性惩罚)

撤销愉快刺激

拿走你想要的

消退

无任何强化物

什么都没有

知识点十五社会学习理论的强化

特征

直接强化

有外界刺激,强化给了自己

学生上黑板做题,受到老师表扬

替代强化

有外界刺激,强化给了别人

其他学生看到上黑板做题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后,也纷纷上黑板做题

自我强化

无外界刺激,自己强化自己

儿童观看电影中的暴力镜头后攻击行为增加

知识点十六知识学习的方式

方式

上位学习

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学习

学生已经学习了“百灵鸟”的概念,再学习“鸟”的概念

下位学习

(类属学习)

原有认知结构中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概念的概括水平时发生的学习

学生已经有了“鸟”的概念,再学习“百灵鸟”的概念

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上位关系,而只是并列关系时发生的学习

学生学过“百灵鸟”的概念后学习“杜鹃”的概念

知识点十七技能的分类

操作技能

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做操、打字、开车等

心智技能

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阅读、写作、心算、分析等

知识点十八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因素

解释

问题情境

与表征方式

情境中事物的空间排列方式、刺激与个人的知识结构的接近性、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的数量都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已有的知识经验

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就在于专家具备大量的知识与经验

思维定势

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原型启发

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动机与情绪

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利于问题的解决

情绪对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影响:

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知识点十九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年龄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

2-7岁

(1)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2)“泛灵论”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4)出现符号功能

(5)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1)形成守恒观念(典型标志)

(2)借助具体事物,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3)思维获得可逆性

(4)思维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

12-15岁

(1)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

(2)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3)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

知识点二十认知方式

分类依据

认知方式

对客观环境的依赖程度

场独立型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

场依存型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权威人士的影响

反应时间

和精确性

沉思型

碰到问题时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因而反应时间长,错误少

冲动型

在回答问题时,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知识点二十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

四阶段

年龄阶段

道德判断标准

自我中心阶段

2-5岁

自我中心主义,强调个人的意见和要求

权威阶段

(他律阶段)

5-8岁

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具有权威性,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

可逆性阶段

(自律阶段)

8-10岁

把规则看成是灵活的,意识到规则是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考虑到用犯错误者的想法去评定错误

公正阶段

10-12岁及以后

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知识点二十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

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是否能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与利益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是否能取悦别人,好孩子定向

遵守法规与秩序定向阶段

是否维护社会秩序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道德法规可变,满足大家的利益即可修改

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知识点二十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结构

道德认知

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品德的核心

道德情感

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行为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

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二十四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

问题

表现

治疗方法

焦虑症

(考试焦虑)

心情极度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刻板,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心跳加快,过度出汗

(1)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

(2)采用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

(3)提高学生的挫折应对能力

抑郁症

持久的心情低落

(1)给予学生情感支持与鼓励

(2)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学生消极的认知状态

(3)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愉快

强迫症

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如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

(1)药物治疗

(2)行为治疗

(3)建立支持性环境

(4)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厌学症

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1)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纠正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3)对学生自身而言,调整心态,要有自信心

(4)将素质教育的推广落到实处,要让教育成为大众的、快乐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