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91189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8.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ppt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自然灾害概述,涵义、成因及其分类普遍特点危害分布概况,一、自然灾害的涵义,灾害通常是指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危及人类生存条件,并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事件。

灾害是地球表层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综合作用的产物。

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

自然变异;人为影响。

自然灾害:

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灾害,人为灾害,地球圈层自然变异引起自然灾害,1.按照主因进行分类“天灾”和“人祸”互为因果,交叉出现:

自然人为灾害;e.g.太阳黑子活动电磁干扰通信受阻飞机失事人为自然灾害e.g.过度采伐水土流失2.按照成灾过程进行分类

(1)突发性自然灾害;

(2)缓发性自然灾害。

人为因素为主因的自然灾害,自然变异为主因的人为灾害,二、自然灾害的分类,3.按照统计管理口径进行分类(各国不同)我国政府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1)气象灾害

(2)洪涝灾害(3)地震灾害(4)地质灾害(5)海洋灾害(6)森林灾害(7)农业生物灾害,二、自然灾害的分类,冻雨,春雪,冰雹,气象,暴雪,洪涝,风暴潮,旱灾,水旱,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质、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7级地震,继而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多个国家,遇难者人数约22万人。

海洋,森林,蝗灾,锡林郭勒部分草原鼠灾肆虐饿急了还吃活羊,生物,4.按照灾害先后作用进行分类(基于灾害链角度)

(1)原生灾害

(2)次生灾害(3)衍生灾害举例讨论:

以地震灾害为例地震引发火灾生产生存环境灾害,原生,次生,衍生,二、自然灾害的分类,5.按照灾情的大小进行分类“灾度”:

灾度是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主要指标:

(1)人员的死伤数量;

(2)为社会经济损失的折算金额。

按照灾情的大小一般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分巨、大、中、小、微等五个灾度。

也有分为特别重大(简称“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种自然灾害。

(分级)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doc,二、自然灾害的分类,6.其他分类按照发生和波及的地点地域分类、按照成因等分类,如:

陆上灾害水上灾害空中灾害城市灾害非城市灾害,二、自然灾害的分类,1.必然性与普遍性2.多样性与影响性3.随机性和韵律性:

地质、气象、洪涝4.突发性与渐变性:

地震、滑坡、干旱?

5.群发性和链发性:

灾害群、灾害链我国四大灾害链:

寒潮大风灾害链、地震灾害链、台风暴雨灾害链、干旱灾害链地震滑坡洪水海底地震海啸水灾6.一定程度的可预防性和可控制性:

气象、地质、森林等灾害,时间或空间相对集中,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自然灾害的危害方式与破坏效应危害方式Note:

自然灾害的危害或破坏效应,要看对于社会经济要素与的素影响。

主要包括:

承灾体类型、数量、密度、价值、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破坏后的可恢复性等。

四、自然灾害的危害,2.自然灾害所造成危害的具体体现对人类本身的危害生理&心理对经济财富的损害物质&非物质对城镇、工业、农牧渔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人类遗产、森林等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危害行业对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运输交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危害人类生存&社会交流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与社会环境等,四、自然灾害的危害,五、我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与分布特点,基本概况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有74%的省会城市以及60%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

6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或干旱灾害威胁。

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

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2006-201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借鉴损失年均占GDP的1.56%,死亡人口总数103811人。

2010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doc,2.地质地貌和水文气候特点,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小山脉东西南北纵横交错,同时从西到东的阶梯地势特点十分明显;气候特点是从北向南纵贯寒带、温带和热带,气象条件复杂;大江大河和湖泊较多,但分布不均;海岸线蜿蜒绵长,也是人口、城乡社区和经济布局的密集地带。

主要山脉山系,水系状况,海洋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西北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我国自然灾害带域分布,第二部分:

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应急体系的基本框架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科技教育支撑体系自然灾害应急机制,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应急体系的基本框架,应急体系基本架构图,应急体系基本架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监测、预报及预警体系,各项应急保障体系,科技教育支撑体系,信息传播疏导体系,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制定了30多部有关自然灾害防治应急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包括: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气象法、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防沙治沙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抗旱条例、水文条例、防汛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人工影响天气条例等。

其中,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根本依据和准则。

1.法律法规,一、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体系,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家部门预案地方应急预案(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特定事件或活动预案,2.应急预案体系,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国家防洪抗旱应急预案,

(1)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2)铁路防洪应急预案;(3)铁路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4)铁路地质灾害应急预案;(5)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6)草原火灾应急预案;(7)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9)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10)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11)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12)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13)赤潮灾害应急预案;(14)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15)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16)中国红十字总会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基本体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应急管理模式集中模式:

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所有应急管理资源,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如南宁、深圳。

分散模式:

应急管理系统和指挥中心相对独立,决策层次多,责权分治特点明显;大多数地区和城市实行这种基于职责权限的灾害应急管理模式。

联合指挥模式:

重特灾害情况下,各方抗灾力量抗灾力量在党委政府领导下,联合组成指挥部,共同研判灾情,会商决策,统一指挥,综合协调。

平战结合模式:

把握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平时主要抓预防监测和应急准备,灾害发生时全力投入抗灾。

三、应急指挥平台体系,2007年6月,国务院对提出建设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总体框架内容和建设思路,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注重内容、讲求实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进行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

国务院应急平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计划单列市应急平台20个有应急职能的部门应急平台100个部门值班系统。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基本架构示意图,应急平台功能模块结构,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国务院应急平台总体方案已经完成,包括应急指挥场所布局、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和数据库。

部门应急平台:

各示范部门都已完成了方案设计,关键性技术工程建设环节以及有关数据库、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基本完成建设。

国土资源部、地震局和气象局已经完成有关综合应用系统的建设,安监总局、林业局和总参作战部等综合应用系统正在建设。

在自然灾害方面:

以水利部应急平台为例,通过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形成了雨水情的实时报送网络,建设了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WEB水情查询系统、水情会商系统、洪水预报系统、对外信息发布系统等,以及水利通信网、水利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等。

四、监测预报预警体系,通过建立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了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灾害遥感监测业务体系气象预警预报体系水文和洪水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海洋灾害预报系统森林和草原火灾预警监测系统沙尘暴灾害监测与评估体系,五、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来源渠道:

灾区的自救、互救队伍;政府调集的救援队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

类别:

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矿山救护、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领域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与决策支撑队伍。

六、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设立了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等1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内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都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救灾仓库建筑面积13.8万平米(含中央级物资储备库),库容近40万立方米。

超过250个地(市)和超过1080个县(市)建立了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点。

七、科技教育支撑体系,制定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

启动了一批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科技项目。

在国家科技项目、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地方科技工作中,资助和安排实施一批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项目,以及气象、地震、地质、海洋、水利、农林、雷电等方面的专项科技项目等加快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加大综合减灾科技资金投入;建设综合减灾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综合减灾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综合减灾的人才培养基地;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

八、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第三部分: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象灾害的概念、类别及特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状况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基本定义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天气气候原因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灾害。

狭义与广义气象灾害狭义:

天气、气候因素直接导致的灾害;广义:

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一、气象灾害的概念,包括:

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风、大(浓)雾、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雨涝,等。

二、气象灾害的具体类别,龙卷风.mpeg,视频:

台风的形成.wmv,种类多:

气象灾害分20余种,细分甚至可达数十种、上百种之多;范围广:

一年四季,各种地势,都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高:

我国平均每年发生重大气象灾害达24.8次;持续时间长:

同一种气象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群发性突出:

某些灾害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诸多地区连锁反应显著:

气象灾害往往引发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灾情重:

19802005年间,在自然灾害事件中,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75%都与气象和水文灾害有关。

三、气象灾害的特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2005年出台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2006年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出台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31个省级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预案已经出台出台了统一的气象预警规范(见下页)气象应急管理体制和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气象部门的公共服务体系;气象技术装备及应急管理能力得到较大增强。

四、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