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1879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揭示玉米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

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丰产增效、低排放的栽培技术途径。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筛选对消减气候变化具有补偿作用的推广品种各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

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丰产增效、低排放的栽培技术方案2-3份,农田排放降低20%以上;

提出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品质、土壤地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

发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定量表述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不同生态区域气候变化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对玉米生产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价标准。

出版专著1部以上,申请专利3-4件。

支持年限:

2017-2020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2.水稻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

针对气候变化对水稻在丰产增效过程的不利影响,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沿黄河不同生态区域,重点研究气候变化(温度和光照等变化)与水稻生产系统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和综合影响程度;

探索气候变化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

研究水稻产量和品质及环境效应指标对气候变化(增温、寡照等)的适应机制,揭示水稻丰产优质、稻田固碳减排的生理生态机制;

构建水稻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模式。

【约束性指标】筛选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补偿作用的推广品种各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

提出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品质、土壤地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

提出不同区域和水稻类型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型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案2-3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20%以上。

【预期性指标】阐明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东北、沿黄河不同生态区域水稻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土壤地力的影响特征与机制,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稻生产的环境代价;

出版专著1-2部,申请专利3-4件。

3.小麦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

针对气候变化与小麦丰产增效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重点在黄淮海和江淮不同生态区,研究气候变化与小麦生产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的关系和影响程度;

明确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系统影响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

揭示不同区域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

构建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模式。

【约束性指标】筛选可消减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推广品种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

提出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

提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案2-3份;

【预期性指标】阐明气候变化对黄淮海、江淮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土壤地力的影响与机制,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小麦生产的环境代价,阐明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调控机理,揭示消减气出版专著1部以上,申请专利3-4件;

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农田管理与生物学调控过程与机理。

二、关键技术研究

4.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术

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中气象灾害多发和重发的特点,以预防和减损技术创新为核心,在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重点研究灾害发生规律,构建由农业气象数据库结合区域农业生产信息系统和GIS的不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平台;

筛选提出有效防控技术,构建减灾保产技术体系。

【约束性指标】明确粮食主产区气象灾害发生规律,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3套以上,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平台1个以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准确率提高18%以上;

构建不同作物减灾保产技术体系6套以上,开发减灾产品3个以上;

减灾保产技术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

【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篇以上,其中高水平论文8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件,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

5.东北北部春玉米、粳稻水热优化配置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东北北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研究适应机械化作业的丰产优质抗逆品种筛选与评价;

开展理想耕层构建、深松耕翻合理作业、轮作体系等技术创新研究,形成黑龙江省玉米水稻主产区符合经济、高效、环保、绿色的施肥技术体系及环保防控体系。

【约束性指标】建立春玉米、粳稻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核心区各1万亩,玉米单产分别达到1,150公斤/亩和690公斤/亩,水稻单产分别达到800公斤/亩和700公斤/亩;

筛选优质高产抗逆春玉米新品种3个以上,粳稻品种2-3个;

构建区域特色春玉米、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4项;

研发春玉米和粳稻丰产增效的物化产品各3项以上,获得专利各3-4件,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节本增效80元/亩,【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降低,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

6.东北中部春玉米、粳稻改土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东北中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研究抗逆丰产关键技术;

开展中低产产量与效率双低条件下的根层与冠层建成期、功能期和衰退期“调土壮根、调源强库、调肥增效”等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杂草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研制玉米田、粳稻田化学除草复配制剂;

开展玉米、粳稻病虫草害规模化(航化)、一体化防控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建设春玉米、粳稻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亩产分别达到1,250公斤以上、820公斤;

建设核心区各1万亩,亩产分别达到775公斤和725公斤;

筛选丰产优质抗逆春玉米新品种3个以上,水稻2-3个;

构建春玉米和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各3-4个,制定技术规程各3-4项;

创新春玉米与水稻丰产增效的物化产品各3项以上,获得专利3-4件,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

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粮食品质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肥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明显降低。

7.东北南部春玉米、粳稻密植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东北南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开展主要土壤类型高产耕层构建原理和配套耕法技术及秸秆还田C/N优化、微生物调节原理和机械化深还田、免耕播种等技术研究构建不同生态类型区的高产高效种植及农田水肥精量高效管理模式,研发节肥节药关键技术。

【约束性指标】建设春玉米、粳稻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单产分别达到1,250公斤/亩、840公斤/亩;

建设春玉米、粳稻核心区各1万亩,单产分别达到780公斤/亩、680公斤/亩;

筛选玉米和水稻丰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各3个以上;

构建春玉米、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4套,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

创新玉米与粳稻丰产增效的物化产品各3项以上,获得专利各4-5件,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

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粮食品质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肥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显著降低

8.东北西部春玉米抗逆培肥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东北西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开展分区域早熟、抗逆、宜机收玉米品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进鉴选一批早熟、抗逆、宜机收品种,为促进玉米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构建立适应不同区域的耐旱耐寒栽培技术模式,开展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菌剂研发、与秸秆还田配套的新型耕作制度与水肥管理模式等技术效应研究,构建水肥一体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约束性指标】建设春玉米超高产攻关田50亩,单产达到1,200公斤/亩;

核心区1万亩,单产达到800公斤/亩;

筛选早熟、丰产、适合机械化栽培的春玉米新品种3个以上;

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

构建春玉米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4-5套,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

创新春玉米丰产增效物化产品4-5项,获得专利4-5件;

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玉米品质得到显著改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明显降低2%-5%。

9.黄淮海北部小麦-玉米周年控水节肥一体化均衡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黄淮海北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筛选适应不同生态区的节水、早熟、丰产、优质小麦玉米新品种,形成两季作物一体化肥水运筹和光热高效栽培技术,构建耕地土壤培肥技术模式,创新两季作物肥水协同的资源高效技术体系,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重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体系,建立网络化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和防控决策支持系统。

【约束性指标】建设小麦、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亩产分别达到650公斤、750公斤;

建设小麦、玉米核心区各1万亩,亩产量分别达到600公斤、700公斤;

筛选出节水、优质冬小麦和夏玉米品种各2-3个;

创新小麦-玉米周年丰产农机农艺融合均衡增产技术1-2项,构建小麦-玉米周年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套,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

研发物化产品6项以上,获得专利3-4件;

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降低2%-5%。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粮食品质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显著,实现节水压采、节肥增效、丰产提质目标,对水资源过度利用地得到有效控制、耕地质量逐步提升。

10.黄淮海东部小麦-玉米周年光温水肥资源优化配置均衡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黄淮海东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筛选适应于淮海东部(山东)节水、丰产、优质、抗逆冬小麦和夏玉米新品种,构建光、温资源的周年优化配置技术模式,创新周年轮作条件下耕层土壤结构调控、秸秆还田土壤增碳等关键技术,建立主要气象灾害成灾监测预警平台和麦玉抗逆减灾稳产技术体系,研制周年轻简化绿色生产技术。

【约束性指标】建设小麦、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亩产分别达到650公斤以上,900公斤以上;

建设小麦、玉米核心区各1万亩,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30公斤,玉米亩产达到750公斤;

筛选出节水、丰产、优质、抗逆冬小麦和夏玉米新品种各2-3个;

创新小麦-玉米周年丰产农机农艺融合均衡增产技术1-2项,构建小麦-玉米周年丰产增效技术模式2-3套,制定相应技术规程;

研发物化产品6项以上,获得专利4-6件;

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降低2%-5%。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粮食品质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显著,对本区域粮食生产水资源过度利用地得到有效控制,耕地质量逐步提升,节本增效80元/亩。

11.黄淮海南部小麦-玉米周年光热资源高效利用与水肥一体化均衡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黄淮海南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开展气候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丰产抗逆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技术,构建小麦、玉米丰产增效精准施肥、节水灌溉和水肥耦合技术,创新麦-玉周年肥水协同的资源高效技术体系,研究麦-玉两熟制农田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培肥丰产增效耕作技术体系,建立麦-玉两熟农田抗逆减灾稳产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约束性指标】建设小麦、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两熟平均亩产达到1,550公斤(小麦700公斤/亩、玉米850公斤/亩);

建设小麦、玉米核心区各1万亩,两熟平均亩产达到1,400公斤(小麦650公斤/亩、玉米750公斤/亩);

创新小麦-玉米周年丰产农机农艺融合均衡增产技术1-2项,构建小麦-玉米周年丰产增效技术体系2-3套,制定丰产增效技术规程2-3项;

研发物化产品6项以上,获得专利3-4件,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粮食品质显著改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显著,对本区域粮食生产水资源过度利用地得到有效控制,耕地质量逐步提升,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明显降低。

12.江淮东部稻-麦周年全产业链技术整合与省工节本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江淮东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研发稻麦两熟茬口衔接、减肥节水、秸秆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并构建相应技术模式,集成适合于不同经营主体的新型稻麦生产技术体系,创新不同尺度稻麦生产系统的大数据平台和手机APP技术服务模式。

【约束性指标】建设水稻、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水稻单产达到900公斤/亩、小麦达到600公斤/亩;

建设核心区各1万亩,水稻单产达到720公斤/亩、小麦达到500公斤/亩;

筛选出稻-麦周年丰产增效优质小麦、水稻品种各2-3个;

创新稻-麦两熟制水稻和小麦的肥料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关键技术2-3项,构建稻-麦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套以上,制定丰产增效技术规程2-3项;

创新稻-麦周年光热资源优化配置和节肥节药一体化丰产技术2-3项,形成物化产品6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3-4件;

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粮食品质得到改善,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轻简化水平显著提升,本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资源过度利用得到有效控制,耕地质量逐步提升,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明显降低。

13.江淮中部粮食多元化两熟区周年光热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施肥节本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江淮中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开展周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产群体构建研究,创新有区域特点的可持续优质丰产增效技术模式,研制不同水资源分区优化水肥交互管理模式和节水保肥管理技术体系,建立有机物还田条件下大田耕整地与土壤改良培肥一体化运筹技术模式,构建三大作物主要病虫草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一体化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约束性指标】建设稻-麦和麦玉两熟类型高产攻关田各100亩,周年亩产分别达到1,400公斤,建设核心区各1万亩淮丘陵区稻-麦两熟核心区周年亩产达到1,290公斤(水稻740公斤/亩、小麦550公斤/亩);

沿江淮平原区水稻小麦两熟周年亩产达到1,190公斤(水稻740公斤/亩、小麦450公斤/亩),沿江淮北平原区麦-玉两熟核心区周年亩产达到1,320公斤(小麦620公斤/亩、玉米700公斤/亩);

筛选出周年丰产增效优质水稻、小麦、玉米品种各2-3个;

创新稻-麦、双季稻(再生稻)、麦-玉一年两熟水稻、小麦、玉米的肥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关键技术2-3项,构建稻-麦、双季稻(再生稻)、麦-玉周年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4套,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

创新稻-麦、麦-玉周年丰产增效技术4-5项,形成物化产品6项以上,获得专利4-5件;

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粮食品质显著改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显著,对本区域粮食生产水资源过度利用地得到有效控制,耕地质量逐步提升,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降低2%-5%。

14.长江中下游北部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光温高效利用与水肥精确调控节本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长江中下游北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开展“籼改粳”及水稻品种结构调整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形成稻-麦、双季稻精准定量、水肥一体化管理的节本丰产关键技术,研究水肥一体化、中低产田改良、耕作改制、培肥土壤、种养结合、控药等低碳绿色栽培关键技术。

【约束性指标】建设双季稻(含再生稻)超高产攻关田50亩,双季稻单产1,300公斤/亩,单季稻单产900公斤/亩,再生稻单产1,000公斤/亩;

核心区1万亩,亩增产8%以上;

筛选出稻-麦周年丰产增效优质水稻品种3-4个、小麦品种1-2个;

创新稻-麦、双季稻两熟制水稻和小麦的肥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关键技术2-3项,构建稻-麦及双季稻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4套,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3-4项;

创新稻-麦、双季稻周年机械化丰产及节肥节药一体化丰产技术3-4项,形成物化产品6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3-4件;

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粮食品质得到改善,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轻简化水平显著提升,本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资源过度利用得到有效控制,耕地质量逐步提升,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降低2%-5%。

15.长江中下游南部双季稻周年水肥高效协同与灾害绿色防控丰产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长江中下游南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研究双季超级稻丰产稳产水肥高效协同利用关系及调控技术,研究单、双季超级稻穗粒均衡协同及产量丰、稳形成机制、水肥高效利用及防衰壮籽机制等关键技术并构建技术模式,构建双季稻全程机械化丰产栽培技术模式,研制形成双季稻水肥药一体化节本丰产技术模式。

【约束性指标】在湘中东丘岗盆地区、湘北环湖平丘区和湘南丘岗山区三个双季稻生产的主要优势区域建设双季稻超高产攻关田50亩、亩产分别达到1250公斤;

核心区1万亩,1150公斤;

筛选出双季稻节本丰产增效品种各5-6个;

创新双季稻药、肥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关键技术3-4项,构建稻作系统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4套,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3-4项;

创新双季稻机械化生产及节肥省药丰产技术3-4项,形成物化产品6项以上,获得专利4-5件;

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季稻机插秧率提高10%。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粮食品质显著改善,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轻简化水平显著提升,有效控制本区域粮食生产肥水资源过度利用,耕地质量逐步得到提升,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显著提升,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明显降低。

16.长江中下游东部双季稻区生产能力提升与肥药精准施用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长江中下游东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创新耕作制度、用养结合、肥水调控等技术并构建技术模式,建立以促进腋芽萌发和提高成穗率为核心、适应机械化收割的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建立主要病虫草害生态调控、精准施药高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双季稻农机农艺融合丰产高效技术模式。

【约束性指标】建设双季稻超高产攻关田50亩、双季单产1,250公斤/亩;

核心区1万亩、双季单产1,100公斤/亩。

筛选出双季稻丰产增效品种各4-6个;

创新双季稻肥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关键技术2-3项,集成稻作系统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4套,制定丰产增效技术规程3-4项;

创新双季稻机械化生产及节肥节药丰产技术3-4项,形成物化产品6项以上,获得专利4-5件;

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18%。

【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粮食品质显著改善,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轻简化水平显著提升,有效控制本区域粮食生产肥水资源过度利用,耕地质量逐步得到提升,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显著降低。

17.长江中下游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水肥耦合与肥药精准减量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针对长江中下游西部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开展水肥药一体化精准减量提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不同生态条件和稻田种植制度下水稻耕、种、收、干全程机械化及前茬机收、秸秆还田与机械化育插秧和直播水稻高产高效技术调控及农机农艺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丘陵旱地带状套作玉米丰产增效关键技术模式。

【约束性指标】建设中籼稻、丘陵旱地带状套作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一季中稻亩产770公斤,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900公斤,玉米亩产650公斤;

建设水稻核心区1万亩、丘陵旱地带状套作玉米核心区5,000亩,一季中稻亩产680公斤,中稻+再生稻亩产820公斤,玉米亩产550公斤;

筛选出适合不同稻作区的水稻丰产增效品种5-6个;

创新不同稻作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关键技术2-3项,集成多元化种植稻作丰产增效技术模式3-4套,制定相应技术规程;

创新多元化种植水稻丰产增效及节肥节药丰产技术3-4项,形成物化产品5项以上,获得专利4-5件;

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