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1558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静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静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静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静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Word格式.docx

《静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Word格式.docx

目前,我县确立了以果品、洋芋、蔬菜、药材、养殖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促进我县农业收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调整的背景:

1.自然条件的制约

静宁属于北半球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发展农业的条件主要有:

气候资源:

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较强,光能生产潜力大。

绿色植物干物质的90-95%来源于太阳的光合作用,只有5-10%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矿物营养形成的。

因此,产量高低、潜力大小主要决定于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多少。

我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深居大陆内部,多数月份云量少,空气干燥,因此,具有较长的光照时间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热量适中,时空变异较大。

全县年内气温具有变化较平缓、日温差较大的特点,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的积累。

降水少、变率大。

由于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的影响,降水量呈现出降水少,时空变化大的特点。

境内年平均降雨479.3毫米。

就时间而言,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夏、秋两季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81.4%,(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雨量的17.0%)。

且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大值1964年为690.4毫米,最小值1971年,降雨量为228.5毫米。

目前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地形破碎,山区面积广大。

地处黄土高原上的静宁县丘陵沟壑处,境内黄土梁峁起伏、大小沟壑纵横分布,地形支离破碎。

山地多,平地少。

由于降水稀少、黄土疏松、植被稀少、夏秋多暴雨等原因,使本地大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又一限制因素。

③土壤类型多样,肥力不足。

④灾害频繁,农业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自然灾害有旱、冻、雹、病、虫、涝、风、地震等八灾。

其中,旱灾最多,“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危害面积广,减产幅度大。

雹灾年年有,对局部乡镇的农作物常常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频繁,造成危害的次数少,但危害程度严重。

阅读材料:

民国九年(1920年)12月震灾惨烈,邑进士王午天先生有诗云:

山火爆发焰飞腾,东倒西倾地失恒。

自昔曾闻田变海,于今亲见谷为陵。

乾坤旋转伊胡底,魄动心惊怯不胜。

广厦万间零落尽,何年屋宇又重新?

宏观我县农业自然条件,优劣俱存,长短各异。

主要表现在光如热资源比较充足,但降水少,变率大,淡水资源明显不足;

山地广、平地少,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类型多样,肥力不足;

自然灾害频繁。

(二)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

目前,东西部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特别是在经济、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制约着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安定、国防巩固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发展经济,民盟提出了开发西部的战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费孝通、钱伟长二老风尘仆仆多次往返于西北和西南的崇山峻岭间,建言献策。

西部开发也为我县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开发西部环保要先行,西部、特别是西北部生态环境脆弱,因而,大开发不是大开挖,必须建立起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系统。

(三)WTO对农业的严峻挑战

1.原则:

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多边经济组织,致力推进商品贸易、知识贸易。

前身为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1995年成立WTO(国际三大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资金组织、WTO)。

2.宗旨:

①提高生活水平,有效解决充分就业、大副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追求;

②扩大货物服务、生产的贸易,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

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保护环境,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需要的不同方式;

④积极努力地确保发达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获得与其经济发展份额相适应的利益。

3.基本原则:

(略)

①无歧视原则;

②最惠国待遇原则;

③国民待遇原则;

④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⑤互惠贸易原则;

⑥透明度原则,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料未来的市场;

⑦对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原则;

⑧关税减让的原则,征收关税都不能超过已定税额;

⑨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

4.我县迎接WTO的社会经济背景

经济现状: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的以较快提高,传统观念得到很大转变,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农业占比重较大,综合生产能力在提高,农业由自给型向初级商品经济转变。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东西卖不出去,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低),经济发展增长缓慢,小农经济普遍存在,只重局部不看全局,在现有制度下,人的破坏力全部发挥出来,创造力不足。

5.加入WTO指导思想、目标、重点

指导思想:

顺应经济全球化局势,遵守WTO规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

目标:

我省第一步:

2001——2005年过渡期,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竞争能力;

2005——2010年,按照WTO规律做事。

我县也有相应的步骤。

重点:

1.重视粮食生产安全,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抓紧调整结构,河西较好,河东定西较快——河西大规模种植粮食,中部药材种植,因而在比较优势、比较利益的前提下改革)

2.加大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将小农经济转向规模化生产;

3.增加农业收入,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进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三、把握发展机遇,构建静宁农业发展模式,走好调整产业结构之路。

新世纪接踵而来的沙尘暴天气一次次的敲响环保警钟,人们愈来愈深刻的认识到关注发展、关注生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刻不容缓。

素有“陇上要地”之称的静宁,这里历史悠久,人才代出,但恶劣的自然条件又使静宁以“苦甲天下”而著称。

西部开发、WTO为静宁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良机,迎接挑战,促进农业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综观全局,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确立生态优先的原则,以环保定发展,以发展促环保。

结合我县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历史技术等因素,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之路,既走“123”发展之路。

即,围绕一个核心,走好两条路子,确立三重保障。

(一)树立人才观,围绕人才求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人才是关键,,关注环保、科技兴农、综合治理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

长期以来,由于我县经济、历史等原因的影响,使个别知识分子出现“孔雀东南飞”、县里开花别地红的现象。

在农业第一线指导生产的技术人员少,尤其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农业科研的人才更少。

培养人才,教育要先行,继续加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投入,稳步扩大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让更多的学子接受更多的现代教育,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关注环保、关注生存与发展队伍中来。

一方面,要从自家土里“刨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环保意识,让更多学子走出校门,迅速成为发展地方经济、保护地方环境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不断从高小揽才,我县是一个教育大县,历年来,高考上线人数一再刷新历史记录,但出去的多,回家的少,尤其是具有真才实学、具有经验与理论、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人才更少。

县委、政府结合我县“十五”规划,确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工程”措施,使更多优秀毕业生踊跃“凤还巢”;

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力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做到“用事业留人”,也用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深入生产第一线,为我县可持续发展出策出力,变智力优势为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环保优势和发展优势。

二、走好两条路子。

一是以生态学为指导,继续坚持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大农业、立体农业之路,使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县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干旱是我县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种植业受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制约很大。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逐步走向深入,“南果北梨”的格局初具规模,林产品的收入,已成为许多农民主要的经济支柱。

目前,把握西部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抓住农产品相对充裕时机,适当压缩自给性作物的种植规模,扩大林牧业生产。

在论证、试验的基础上,引进推广适宜种植、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绿化树种、优质牧草,坚持“乔、灌、草田相结合”原则,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形成“茆梁灌草山腰园,平地良田阡陌连”的立体农业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种草绿化、果园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种草。

2000年我省被列为全国牧草制种核心区之一,“甘肃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在我省开始实施,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亦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我县大农业发展的“生力军”,而且,小草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巨大效益,切莫等闲视之。

二是坚持走科技兴农,加快集约化之路。

现代化的农业就是科学化的农业。

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告别粗放型,劳动、资金、资本三要素中,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走科技发展之路是时代的必然。

围绕新技术推广、新品种繁育,搞好“三高一优”(高新技术、高产、高效、优质)示范区,普及地膜覆盖栽培,温室大棚蔬菜生产、集雨节水灌溉等技术;

利用各种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差、空间差及其它生物学特点,发展套作等立体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使农产品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发展名优、新特品种,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抢市场,形成集中发展,集约经营。

1999年,我县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县,“实行生态改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梯田建设为基础,造林种草为重点,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规模开发等方面初见成效。

今后,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采取调整结构带动、深化改革推动、增加投入拉动、科技兴农牵动等措施,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农业。

(三)确立三个保障。

一是资金保障。

调查显示,资金成为我县许多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产条件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县确立了以果品、洋芋、蔬菜、药材、养殖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为此,县上专业银行投放专项支农贷款897万元,平均每个支柱产业不足200万元,数量太少,且部分信贷社的投向偏离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农业贷款仅为贷款总量的40%,且由于贷款手续的繁杂,穷人贷款难、“人情款”等现象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用社支农信贷职能的充分发挥,影响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

二是水源保障。

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1997年,世界149个国家的排名中,我国仅居第110位,成为世界13个水资源最为贫乏的国家之一。

而静宁地处西北,水资源尤为紧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我县在开源节流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今后,在继续推广成功经验的同时,在开源方面结合气象部门,加大对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力度,采取高炮、火箭、焰弹等,大力发展人工增雨作业;

加大对北峡、南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节流方面,在经济状况较好的乡镇,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能比畦灌节水1/2—2/3);

适应我县多山地、丘陵的现状,通过提灌,使水能够上山,确保农、林、牧各业发展;

强制淘汰浪费水多的器具与设备;

将污水净化,加以利用提上日程。

三是管理到位。

长期以来,在林、草种植方面,重种植、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疏于管理,使许多树木“春天种、夏天拔、入冬倒了罐罐茶”,难逃“近春虽青青,明年折作薪”的厄运。

使植树造林成为真正的“植数造零”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县地表裸露、降水量不足,土壤干旱,树苗成活率低,另一方面是管理不到位,人为破坏严重。

今后,以提灌工程引水上山为前提,以谁绿化,谁受益为原则,通过单位包干、出租、招标等多种途径,促进林牧业发展,相关部门在管种(树)、管收(税)的同时,进行果品等农产品信息的收集、整理、指导等工作;

政府部门力求营造好果品营销大环境,在农村就地培养果品经纪人,引导果农、果商走内联外引,创名牌、讲品牌、创市场,变主动等待为主动探索,把握市场主动权。

此外,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因特网等新闻媒体,更好发挥新闻在当地生态农业方面的宣传、指导、教育作用。

宣传西部开发方针、政策,培养全民环保意识,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另一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我县交通、通讯、市政、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政府工作职能、劳动者素养、淳朴民风、外贸信息、法律保障等软件建设,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环境保护服务。

二、开发旅游资源

我县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容纳大量劳动力,可以促进商品流通业、发展连锁经营等。

县城地理位置优越,西距省城兰州200公里,东距六盘山森林公园仅40公里,距古城西安350公里,距中国道教第一山地崆峒山只有170公里。

国道312线有近40公里从境内经过,是丝绸古道的必经之地。

据普查全县共有各类文化遗址284处,其中古文化遗址146处古墓群(点)49处,古城址9处,古堡6处,烽火台6处,古寺院5处,化石点6处其他遗址2处,这些遗址遗迹中,有成纪古城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站院清真寺,番子坪遗址等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县还有五台山,西岩寺山,九龙山,东峡,珍珠林兴隆寺,仙人峡等许多自然景点。

有革命纪念地界石铺红军长征红纪念馆,有文庙等古代建筑,有新建的集怀古祭祖,文化娱乐,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成纪人文景观。

(一)主要旅游景点简介:

自然风光

1.文屏晨曦文屏山位于静宁城南2公里处,又称娘娘庙山,东与峰台山相望,南和五台山毗邻。

山上建有十一殿,两楼,两亭,两庙,一洞,一天梯,是静宁城周有名风景之一。

每年古历七月十二日,是文屏山庙会日,这天,山上人来人往,香烟袅袅。

正如庆圣楼两侧的对联写道:

“诗歌舞蹈戏剧争奇斗艳,管竹琴弦锣鼓万乐争鸣”。

2.东峡日出:

东峡水库位于城东4千米的南河干流东峡上峡口,是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的一座中型水库。

经过四次改建,现在库容为8600万立方米,占静宁县水库容积的一半。

这里是城区用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城川一带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

3.五台秀色:

五台山位于城南1.5公里处,原为翠屏山西峰,因山势五叠而得名。

五台山,昔日庙宇建筑,造型奇特,主要殿宇雕梁画栋,亭台洞窟小巧别致,结构严谨。

面山乔灌木盘根错节,遮天蔽日,道路蜿蜒崎岖,石阶重重叠叠,奇峰危岩,引人入胜。

长期以来作为静宁人民游览胜地之一,曾留下不少乡里贤达、文人墨客登山时的即兴赞诗山顶俯视,县城及城川一带的风景尽收眼底。

有诗写道“身蹬五台山,翡翠接蓝天。

鸟瞰静宁城,锦绣铺满川。

4.仙人峡谷:

《隋书地理志》中,有成纪县辖龙马城、仙人峡的记载。

仙人峡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稀世奇观,也是葫芦河流经的最大峡谷。

出静宁城南,沿葫芦河南行25公里,便见奇峰错列,危峡夹岸,幽谷窄隘,众壑纵横,水流斗折蛇行,南北百里,东西数丈,此即仙人峡。

谷中无径,须涉水、攀石、爬崖、履沙方可进。

谷内《仙人桥》尤如苍龙凌空飞出;

《一线天》内幽谷盈香;

《龙马城》则巍巍立于崖上。

顺流而下,天宇崖、鲁班幽子、一掀土、世堡子、鱼跃堡等到更让人目不暇接。

峡谷内除了有众多的胜景古迹外,两岸亦有极多的远古陶器出土。

仙人峡还藏有金、银、铜、铁、煤等矿物,这在《新唐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可以想见古时这里是钟灵毓秀之圣地。

仙人峡与传说的伏羲、女娲降生地成纪水及成纪城仅一山之隔,10多里之遥。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观此峡其,一言其是。

〈史记〉等到古代文献多次记载黄龙见成纪之事。

仙人峡是成纪县最可能见黄龙之地带。

仙人峡以龙马出、鲤鱼跃,仙鹤翔而显神奇;

因伏羲、女娲居处而闻名于世。

5.九龙秀色出静宁县城西北五公里处,国道312线北侧,蜿蜒起伏的一道山脉,称九龙山(亦称救龙山)。

其正面与古时静宁八景之一的西岩寺山遥遥相望,右侧成环抱状,左隔狗娃河毗邻马圈山,形胜独特,有藏龙卧虎之势,堪称静宁一景。

相传,汉刘秀起兵西行讨伐隗嚣曾于此遇难得救。

光武登基后钦题“救龙山”,遂得名。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九龙山的庙会,相传这天是玉皇大帝的圣诞。

庙会期间,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万头攒动,香烟缭绕,鼓乐喧天,旌旗翻飞,甚为热闹。

每当春回大地,九龙山上野花竟放,蜂蝶飞舞,古椿百态,状似蛟龙出水,玄鹤展翅,犹如耕农扶犁,宫娥掌灯,。

至秋高气爽,登高极目,山势开阔,阡陌纵横,田园织景,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真乃一处游览胜地。

古代建筑

1.古成纪城遗址城纪古城位于治平乡刘河村东南一华里处,原面积36万平方米。

今存约14万平方米,西北部和东部残留城墙长490米。

遗址内文化层堆积深厚,塌陷断面上发现五口秦汉时的井,地表散见大量建筑残件,城外四周秦汉墓葬众多,出土不少文物。

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文庙又名孔庙,在现静宁一中内,原建筑面积1.8706万平方米,今存大成殿、戟门牌坊(部分)。

文庙建于明初,其庙坐北朝南,依次以大成殿、戟门、牌坊门楼为轴线,组成主体建筑。

大成殿到戟门两侧配有厢房,戟门两侧有耳尾。

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清真寺位于县城站院巷内,该寺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原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

建筑布局依西向东,以礼拜殿、邦克楼、牌坊为轴线,南北两侧配有厢房。

1967年邦克楼、牌坊和两侧厢房被拆除,仅存礼拜大殿。

1980年恢复宗教活动,礼拜大殿和部分占地又成为宗教场所。

革命纪念地

红军楼位于高界乡界石铺村,原名“庆圣楼”,清光绪三年(1877年)建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中国工农红军曾先后三次途径界石铺。

红一方面军在此楼前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散发战利品。

后来当地群众把该楼改名为“红军楼”。

红军楼西侧张家院里的一间小屋,毛泽东曾住宿过,1980年拨款修复,现为陈列室。

民俗风情

1.静宁庙会庙会亦称“庙市”,是我国的市集形式之一。

静宁城乡也有许多庙宇,山场。

如隍庙、关帝庙、东岳庙、龙王庙、五台山、文屏山、关堡山等。

每年从正月开始,各庙便依次举行庙会,直到入冬为止。

2.静宁年俗静宁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如春节、正月十五、五月五、八月十五等,为乡民们提供了一个纵情游乐、施展才艺的空间。

(二)旅游事业发展规划。

我县临国道312线,交通便利,素有“陇口要地”美称。

静宁毗邻庄浪,通渭,秦安,西吉,隆德等兄弟县,客流量相对较多,给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地理优势。

在立足现状、稳步推进、注重生态、适当超前的原则,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完成成纪文化城三期工程和绿化。

成纪文化城设计独特,建筑造型古朴典雅,经过这两年的大力宣传,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为了把文化城建成一处高标准旅游景观,要按照文化城的整体规划要求,多方筹措资金,坚持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和绿化工作,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2.开发古成纪遗址,修建“华夏第一忖”。

位于县城南部的古成纪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36、6万平方米,东西两边留有城墙545米。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首先要采取有利措施,在城墙两边退耕拦网,保护好城墙不被河水冲刷和人为破坏;

其次在遗址修建“华夏第一村”。

村内模拟原始氏族部落群居生活模式,修建伏曦祠堂,成纪历史博物馆,伏羲大殿,成纪宾馆等建筑物。

同时,充分利用南部乡镇举办果品交易会,庙会等形式,吸引游客。

3.建成以五台山,文屏山为轴心的的自然生态风景区。

五台山,文屏山距成纪文化城1`5公里,与文化城遥望相对,两山植被初具规模,近年恢复修建了部分古建筑。

为此,利用五台山,文屏山现有自然环境,聘请专家,精心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在大力抓好县城南北两山退耕还林,美化城区环境的前提下,修建五台山自然生态风景区。

在设计上除恢复历史古建外,突出新,奇,特,增建现代游乐设施,把东峡建成水上游艺风景区。

4.建设葫芦河文化长廊。

葫芦河发源于陇山之脉——月亮山,全长296公里,流域面积10793平方公里,静宁境内长70公里,流域面积2193平方公里,由于沿途七峡八川,忽放忽收,状似葫芦,又因伏曦诞生于葫河流域,古老的民族崇拜始祖伏曦和她的化身葫芦,因此把祖先河命名为葫芦河。

葫芦河古老而神奇,拟在静宁城之威戎段20公里处河岸开发建设葫芦河文化长廊。

拟建的的葫芦河文化长廊设想是建有碑林、雕塑、厅台、葫芦溏、树木草坪,建设风格上努力把葫芦河文化长廊建设和沿岸高效农业开发结合起来,把河域治理和造林绿化工程结合起来,把弘扬古老文化和现代化鹭游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5.抓好东峡自然风景区建设。

重点利用库区峡、石、水、林等自然条件,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造林植树,突出搞好绿化。

着力搞好拓建峡区道路及停车场,增建仿古式门楼,增设水上游乐设施。

把东峡建成水上游艺风景区。

6.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为真正把纪念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教育和旅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拟利用馆内现有空地修建大型展览厅,对纪念馆进行扩建,改建,彻底改变纪念馆周围环境,逐步开展一条龙服务,以吸引省内外游客。

7.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宣传静宁。

我县人文资源丰富,“成纪文化”令人瞩目。

三皇之首伏曦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成纪是伏曦的诞生地,是成纪文化的发祥地,汉代“飞将军”李广,名将,抗金英雄吴介,吴磷,刘琦,为康熙盛世做出重大贡献的慕天颜等都是民族英雄。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加大研究力度,编辑出版静宁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