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五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Word格式.docx
《领域五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域五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报要求:
由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
业务咨询:
胡明昕0371-
专题2:
核电用起重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围绕“华龙一号”、“CAP1400”、“M310”等堆型所需的环行起重机、装卸料机、乏燃料起重机等重要装备,开展起重机起升机构防单一故障、起重机自动消盲、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优化设计及抗震分析、核辐射环境下电控集成、核辐射环境下安全监控等核心技术研究。
研发出适用于核电站运行要求的高可靠度、高安全性、高智能化、轻量化的系列化起重装备。
首次无故障工作时间≥250h,当量平均无故障时间≥320h,平均修复时间2h,使用可用度≥0.98,起重机吊钩水平投影中心在整个起升高度范围内与环形厂房中心的偏差不大于5mm;
形成年产各类型核电用起重设备100台以上的生产能力,制定10项企业标准,行业标准1项,申请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胡明昕7
专题3:
能馈式地铁牵引供电双向变流器研制与应用
开展变流成套装置系统接入方案设计,包括系统接入方案、保护方案、运营工作模式设计;
研究双向变流装置容量设计,确定装置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条件,进行装置的散热设计,电磁兼容设计;
开展双向变流装置控制技术研究,包括牵引回馈双向变流母线控制、冗余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
开展双向变流装置试验技术及应用研究,包括厂内试验技术及现场挂网试验技术。
研制出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双向变流装置样机,额定电压DC1500V,牵引电压范围DC1500-1650V,回馈电压范围DC1650-1800V,效率≥98%,电流谐波≤3%,装置须在现场实现示范应用,并实现相关新产品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制定企业标准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专题4:
智能化农业作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针对我省农业机械智能化程度低、专业化机械类型缺乏等问题,研究开发导航、控制、互联网等与农机一体化融合执行装置;
研究设施园艺及林下作业的小型智能机械;
研究集喷雾、中耕施肥、打顶作业、收获装卸等作业模块化设计与技术整合的田间作业装备;
研制农业作业机械远程控制系统;
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农业作业过程监测系统,开展智能化农业作业装备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开发。
研制出智能农用无人机及远程监管控制、智能手机人机交流控制等配套系统并精确耦合,载荷达20公斤以上、续航45分钟以上,推广应用1000台套,推广应用面积500万亩次,突破无人机智能化相关关键技术10项;
申报或授权专利15项以上。
研制出适合复杂作业环境的小型智能农机及农业作业机械远程控制系统,突破农机智能化相关关键技术10项。
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申报或授权专利15项,打造优势科技团队;
探索形成智能化农业作业装备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开发的管理模式。
刘彦宾0371-
领域二:
新材料
专题1:
IC芯片超精加工用特种异型金刚石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针对制约大规模集成电路、IC芯片、单芯片多处理器(CMP)、光电材料、光伏材料等高精、高效加工材料需求,开展特种异型金刚石成核控制、高温高压晶型控制、超声分散剂清洁柔性提纯、高效分选、异型金刚石自动分选检测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研发IC芯片超精加工用特种异型金刚石。
开发出IC芯片超精加工用系列特种异型金刚石,高强度晶型一致性≥80%,磁化率≤3×
10-5SI,建立特种异型金刚石生产线1条,形成年产1000万克拉的生产能力,制定企业标准1项,申请专利4项以上。
专题2:
自锐型高强度磨料金刚石的开发及产业化
针对国产高强度金刚石耐磨性、自锐性差的问题,以改善粗颗粒、高强度金刚石的自锐性为重点,开展新型六面顶压机合成腔体的组件结构设计、高精度智能化温度-压力控制系统设计、新型高效触媒成分设计、温度场差分控制、具有“层岩结构”高自锐性金刚石单晶合成等关键技术研发,研制系列自锐型高强度金刚石。
开发出强度在12kg级以上的高强度自锐型金刚石,建设12kg级以上的粒度为35/40目、40/45目、45/50目的系列自锐型高强度金刚石生产线1条,达到6亿克拉/年的生产能力,申请专利4项以上。
专题3: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新型电解质盐开发及产业化
以提升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性能和安全性为目标,开发适用于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电压、长寿命和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电解质,满足未来动力电池对电解质需求。
研发出规模化生产系列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如双(氟磺酰)亚胺锂、双草酸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四氟硼酸锂、二氟磷酸锂等的工艺技术,研制的新型电解质纯度不低于99.5%,单个金属离子含量<
10ppm,阴离子<
50ppm,水<
100ppm,不溶物<
300ppm,形成系列化新型电解质锂盐年产1000吨的生产能力,申请专利5~10项。
专题4:
百吨级电子级多晶硅工程化项目
针对高端电子科技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电子级多晶硅市场的需求,研发具有无定型硅产出率低、多晶硅产品结晶致密、硅棒生长可控且纯度高、节能环保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
开发具有较优物料流量及流量比、较优电流和电压配合参数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工艺;
改进现有硅烷CVD炉内件结构,开发成熟的硅烷CVD法;
开发循环氢气和硅烷的吸附净化工艺技术,提高精馏装置的控制水平,提高工艺运行的稳定性,解决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推广及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集成创新示范高纯度、低能耗电子级多晶硅制备技术,选择硅烷热分解工艺、交流电法、吸附净化循环气,开发无废气产生、节能环保的电子级多晶硅制备工艺,申请专利10-12项,生产规模达百吨级,实现低能耗、高纯度的电子级多晶硅规模化生产。
专题5:
T800S干喷湿纺碳纤维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针对军民两用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方向及新能源汽车等工业领域对高强、轻量化碳纤维材料的重大需求,开展T800S干喷湿纺碳纤维大容积聚合、高速干喷湿纺原丝制备、低成本预氧化及碳化等核心工艺技术研究,研发高性能原丝/碳纤维制备关键装备,突破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件用国产碳纤维成本高、质量稳定性差等技术瓶颈,实现T800S干喷湿纺碳纤维规模化低成本生产,完善国产碳纤维规格型号,进一步拓展国产碳纤维在军民两用航空航天领域及新能源汽车、工矿等工业领域的应用规模。
形成低成本T800S干喷湿纺碳纤维和关键装备国产化成套技术和工艺包,碳纤维拉伸强度≥5.88GPa、拉伸模量≥294GPa,拉伸强度CV≤5%,实现低成本、高稳定性工业级T800S干喷湿纺碳纤维千吨级产业化生产,年生产规模达到1000吨,申请专利5~10项。
领域三:
汽车零部件
智联车载光学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以满足智能汽车制造为重点,进行智能汽车关键技术研发,探索面向智能汽车的高效可靠信息安全体系,重点开展复杂行驶环境下自主式和协同式动静态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车载摄像模组小型化设计和EMC稳定性技术,车载镜头高清晰度、大视场、小畸变理论和技术,动态轨迹线辅助泊车系统软件设计,系统集成应用及其产品生产工艺等的研发,为实际车辆的人、车、环境信息采集和智能交互应用提供保障。
开发出具有耐环境性、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玻塑混合材料的高清晰度、大视场、小畸变车载镜头,以及新型车载摄像模组和360°
AVM无盲区全景系统并在样车上应用,形成年产500万只车载镜头和100万套车载摄像模组的产业化能力,申报专利8项以上,形成技术规范、标准3项以上。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底盘关键零部件研发及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
针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重大技术需求,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传统产品上的应用为核心,开发新型传动系统、新型减震装置、电动转向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及模块等新型汽车底盘零部件或总成;
以实现智能化生产为目标,研发国内首创、高度自动化的汽车底盘零部件总成生产线,实现批量生产,满足生产方式的升级换代要求。
开发出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配套产品,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和实现配套供应;
研制出生产过程需要的关键智能装备,建成实际应用生产线,实现相关新产品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形成技术规范、标准2项以上,申请专利5项以上。
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开放合作)
依据《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豫政〔2016〕12号)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要求:
“突破高集成度的电驱动总成、集成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针对传统电动汽车三相异步电机电驱动系统存在功率密度低、效率偏小以及高效控制依赖于速度传感器的问题,基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研究基于新型拓扑结构的无速度传感器电机驱动总成及其控制技术,突破无速度传感器电机控制、高效铸铜转子设计与应用以及双三相电机冗余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的新型电机驱动总成,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实现电驱动系统全速段无速度传感器控制,在无速度传感器的条件下,转速范围不小于0-6000r/min,堵转转矩不小于额定转矩的2倍,电机驱动效率提升不小于3%,运行允许的缺相数量不小于2相;
申请发明专利8项以上;
建设年产5万套/年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5亿元。
由企业牵头申报,联合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或国际领先的境外研发团队,合作各方应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和针对本项目的合作协议,鼓励产学研合作。
郭建8
领域四:
现代农业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根据市场对优质小麦加工需要,选育出适宜我省广泛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强筋、弱筋专用小麦新品种,针对专用优质小麦新品种特点研究其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和专用粉、面制品加工技术,形成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探索专用优质小麦育种--订单--大面积生产--面粉加工的全链条技术模式和组织管理机制,实现优质小麦生产、流通和产后加工等全产业链有效衔接,促进河南小麦产业转型升级。
育成强筋或弱筋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3个,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小麦—强筋小麦(不低于二级)和弱筋小麦标准;
研究配套出育成专用优质小麦新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项以上;
在河南优质小麦生态适宜区建立已育成优质品种万亩产业化示范方15个以上,专用优质新品种累计示范应用300万亩以上;
构建产供销加对接平台体系1个,履约万吨以上生产订单10个以上;
开发育成优质品种专用粉或面制品新产品3个。
申请或授权专利类知识产权5项以上;
探索形成覆盖专用优质小麦育种--订单--大面积生产--面粉加工全链条技术模式和组织管理机制。
由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
刘彦宾3
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目前我省道地珍稀中药材品种退化严重、栽培技术不规范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中药材资源收集保护、选优扩繁种植研究,建立工厂化育苗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中药材质量标准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建设道地中药材仿野生规模化种植基地,推动道地中药材良种化、药源基地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化,打造我省中药材品牌。
针对我省3种以上道地药材,选育审定新品种5个以上,建立珍稀中药材工厂标准化育苗示范3600平方米以上,建立千亩以上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基地2个;
建立中药材标准化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5万亩。
实现年产值2亿元以上,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9项以上,探索形成覆盖珍稀中药材工厂化育苗—规范化种植的全链条技术模式和珍稀中药材“品牌”管理模式。
肥料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新型肥料产业化
针对当前我省农田施肥中化学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面源污染加剧、土壤板结和酸化凸显等问题,重点研发新型肥料增效剂、缓释剂、稳定剂、土壤修复剂,开发新型增效肥料与功能性土壤调理剂产品;
进行新型增效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产品施用的增产提质、土壤生态环境效应评估;
研究不同种植体系新型增效肥料与土壤调理剂的施用方法与技术标准;
开展新型肥料的产业化开发。
研发新型肥料增效剂、缓释剂、稳定剂、或土壤修复剂产品4种;
突破新型增效肥料生产关键工艺技术4项,制定技术标准3项;
创制增效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产品3种;
提出增效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施用技术3套,在不减产的前提下,平均减少肥料用量15%以上;
申请专利5项以上;
建立年产10万吨的新型肥料生产线1条,年产1万吨的土壤调理剂生产线1条。
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
打造优势科技团队;
探索形成覆盖新型肥料产品—生态环境评价—技术应用标准的全链条技术模式和新型肥料产业化开发的管理模式。
兽用疫苗新型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发应用及产业化(开放合作)
依据《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豫政办〔2017〕11号)对推动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要求:
积极发展绿色农用产品,积极发展兽用疫苗绿色农用产品,创制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等重大产品,重点提升兽用疫苗等优势产品综合竞争力。
针对猪圆环、猪伪狂犬、鸡新城疫等重要动物疫病,及现有免疫佐剂存在依赖进口,有残留,易产生副反应,质量难以控制,稳定性差等缺点;
充分发挥我省中草药资源优势和生物制品产业优势,促进现代中药与兽用疫苗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开展以中药免疫增强剂为佐剂的新型兽用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
研究以甘草皂苷、芦荟胶、当归多糖、粘多糖、生物碱等中药成分为免疫增强剂的疫苗,解析作用机理;
熟化中药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开展质量标准研究;
筛选新型中药免疫增强剂处方,确定中药免疫增强剂纳米乳等疫苗的生产工艺;
制备高效绿色的新型兽用疫苗,建立疫苗免疫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开展同类产品对比性研究;
研究开发防治动物重大疫病、环境友好型、高效绿色无残留中药免疫增强剂疫苗并产业化,保障食品安全。
开展新型兽用疫苗的临床应用研究,对新型兽用疫苗进行产业化开发。
研制1~2种安全高效无残留的新型中药免疫增强剂,开发2~3个新型免疫增强剂疫苗,达产后,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
获得科技成果2项以上,申报发明专利4项以上。
领域五: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诊断类产品(体外诊断试剂、检验仪器设备),针对临床重大疾病的诊断需求,解决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设备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其产品分析灵敏度、均一性、特异性及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全自动体外诊断体系等医疗器械高端产品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针对体外诊断试剂所需的关键原辅材料的研究,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针对患者预后康复开发新的医疗器械产品,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保证其作用确切、效果显著。
充分发挥医疗器械自主研发的能力,实现国产医疗器械逐渐取代长期进口的局面。
企业应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体系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风险管理、制定产品技术要求、进行注册检验和临床验证,并通过医疗器械GMP认证。
在研产品应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2个,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产品2个,申请/获得专利核心技术不少于2项,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年产值应达到1000万元以上。
刘慧杰1
领域六:
资源环境
城镇生活及工业园区污水污泥处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针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以及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成本高、运行管理复杂、资源化利用不足、环境二次污染、稳定化减量化程度较低等难题,开发低成本的污泥稳定、脱水、减量和资源化技术,研发成套装备并实现产业化,解决污泥处置问题。
形成一套成本低、效率高、管理方便、资源化利用程度高的工业污泥处理技术及装备,申报国家专利2项以上,建设污泥处理工程,要求处理系统能量自给并最大可能对外输出能量,污泥减量化达到90%以上且实现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无害化。
生物基化学品绿色高效开发利用与产业化示范
开展以植物蛋白等废弃物为原料合成生物胶粘剂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生物胶粘剂制备新工艺,开发生物胶粘剂生产设备,形成生物胶粘剂的合成关键技体系;
开发生物胶粘剂用于生产绿色人造板材的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
实施生物胶粘剂和绿色人造板材产品示范。
获得植物蛋白合成生物胶粘剂的关键技术和新工艺2项以上;
开发生物胶粘剂生产设备1套以上;
开发生物胶粘剂用于生产绿色人造板材的关键技术1项以上;
开发生物胶粘剂用于生产绿色人造板材的成套设备1套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4项以上;
参与行业或国家标准制定1以上;
建成年产20000吨生物胶粘剂及1万立方绿色人造板材的产业化示范工程各1个。
污染地块修复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究工业污染地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污染物)污染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研发集成修复工艺技术、研制修复材料,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修复装备,并进行工程示范。
根据不同重金属(铅、铬、镉、汞、砷)污染程度和用地目标,研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修复工艺技术、研制修复材料,研制配套设备,形成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并进行工程示范。
形成至少1套完备并有推广价值的有机物污染地块修复技术(包括其使用的修复材料和修复设备),使重度污染地块的人体健康风险降低90%以上,使中度和轻度污染地块的人体健康风险降低到可接受风险水平(依据国家污染地块风险评估方法和标准);
建立2个以上的典型有机物污染修复示范工程;
申报国家专利2项;
制定此类修复技术的省级地方技术指南1项。
研发出不少于2种有推广价值的重金属污染地块修复方法,使重度污染地块的人体健康风险降低85%以上,使中度和轻度污染地块的人体健康风险降低到可接受风险水平(依据国家污染地块风险评估方法和标准);
研制出2种以上修复材料产品;
研制出1种以上成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