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解析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1504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解析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年解析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年解析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年解析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年解析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解析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年解析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解析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解析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城市化、

人口问题

城市人口年龄结

构、人口数量变

化及其地域差异、人口数量变

化、增长率、出

生率、死亡率

从统计图表中有效数据,获取、分

析、判断与整合信

数据统计表

5~7

工业区位、产业布局

中国三次产业重

心的空间分布及

其移动(变化)

趋势

运用经纬网知识产业布局知识,进行空间思维、综合分析

坐标图(空

间分布)

地球运动

经纬网、晨昏线时空变化、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变化、直射点的移动

空间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计算能力

光照变式图

36

非洲自然地理

经纬网、等高线、水系、地形类型及判断理由、水文成因、河流三角洲形成条件

空间定位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和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成因的能力

区域图(刚果盆地)

自然地理、

39

(1)、(3)

中亚自然地理

中亚气候和河流水文等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空间定位能力、分析、读图忆图、对比思考和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

区域图(中亚地区)

2006年—2008年:

思维量加大;

调动和运用知识力度加大,死记硬背内容减少。

特别突出的是对地理事象形成原因的分析,运用区位理论对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区位进行选择或评价。

2008年试卷特点:

1.试卷稳中有变,变中求稳,不回避重点,进一步注重考核信息提取、逻辑推理、知识运用能力

2.难度稳中有升,自然地理比重大,数理分析题型比例大

3.试题新颖灵活,设问巧妙,问题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课程理念

4.综合题题量减少,分值增大,给考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同时加大考生区分度

思维考查力度加大,不仅严谨还有开放、不仅迁移还有反三,具有一定的创新特质

(二)2008年命题趋势对2009年备考的启示

1.深刻理解考纲并在复习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考纲(大纲版)

要求目标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

息,理解试题要求

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

容和价值,并对其

进行分析和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

科的信息,形成综

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

题的形式和内容

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的运用相关知

识和有关信息,认

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

用相关学科的知识

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

现象,准确描述

和解释事物的特

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并作出正确

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

察事物,对事物进

行学科的和跨学科

的描述与阐释,意

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

演绎、比较、概括

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

确、表述清晰、逻

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

的原理和方法论证

和探讨问题,体现

创新性思维。

⏹四项要求分别是审题、析题和答题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即考生的思维水平的表达过程,这一过程在新课标考纲中被细化为13项具体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可以参考。

⏹正确审题:

发现收集信息——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考查对信息的发现、捕获、理解、判断和敏锐程度等思维能力)。

⏹思维搭桥:

通过比较、判断、整合、迁移、演绎、推理等思维过程将已有知识与试题建立联系(考查思维速度和品质、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

⏹组织答案:

通过表述、描述、解释、阐释、论证等形式完成考查要求(考查思维能力层次和心智发展水平)。

⏹立足于测试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强调对整体把握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考核目标和要求有明显的梯度,以实现高考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新课标考纲中13项具体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审题过程的具体要求

·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解题过程的具体要求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a)地理数据、(b)地理概念、(c)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d)地理原理与(e)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a)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b)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c)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d)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e)基本的地理观测、(f)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答题过程的具体要求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a)地理概念,(b)地理事物的特征,(c)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d)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答题过程的具体要求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了解常见试题指导用语,按要求做答,要文字准确,条理清晰,扣准得分点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

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用科学的观点和正确的地理思想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判断——从已知的前提出发,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律,推出新的结论。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3.对2006-2008年综合题的分析

表三2006-2008年全国Ⅰ卷非选择题

考试内容

2008年

(5小题)

36。

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判断地形

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⑵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河流水文成因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地貌形成原因

39.⑴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各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

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水资源多寡的原因

土尔扈特在回归造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

自然条件评价

2007年

(8小题)

36.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工业区区位评价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

为什么

39.

(1)-(4)判断降水分布、特征及说明成因

降水分布、特征、成因

40.(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城市区位分析

(4)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交通区位评价

2006年

(9小题)

36.

(1)-

(2)中国地形区认定

中国地形区分布

39.(3)说明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沙尘暴的成因

(5)在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

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次

读图

40.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地理事物分布特点

(3)比较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交通区位特点

(4)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

(5)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线路的选择。

分别写出目前经过A、B、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名称。

铁路名称

指导用语中频率最高的是“说明”、“分析”和“判断”

说明(或比较)地理事物(要素)空间分布与特点,

判断(或指出)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说明判断理由(或成因)

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

分析(或评价)区位因素

渗透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几乎涵盖了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演绎、概括等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综合应用,死记硬背的题型逐渐被淘汰,思维能力要求逐渐提高。

二、2009年后期备考策略和方法

(一)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主要策略

1、宏观策略:

内容整合,专题归类,试题整编,题型归纳,思维建模

2、微观策略:

以题带法,解法建模,题型建模,联系迁移,举一反三

3、调整好考生心理,充满信心迎接挑战

(1)宏观策略:

内容整合、专题归类、试题整编、题型归纳、思维建模。

专题的主要任务是

(1)建构知识框架

(2)分析要素关系(3)总结知识规律(4)比较知识异同

(5)归纳知识特征(6)拓宽知识层面

建立专题的目的是

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

自然与区域;

人文与区域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专题设计思路:

分块、串线、织网

分块:

四大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图表,渗透学科方法

串线:

纵向知识梳理——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线索,形成知识结构。

促进知识类化——迁移知识,进而类比推理——举一反三。

织网:

横向知识联系——以问题为载体,调动和运用原有知识,综合分析,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

Ⅰ主干知识系列

专题一地理过程的原理和规律

专题二地域差异的特征及成因

专题三人地关系的协调和问题

Ⅱ区域热点系列

专题四世界主要热点区域

专题五中国主要热点问题

Ⅲ地理图表系列

专题六地理信息分布图类

专题七地理信息关联图类

专题八地理统计图表类

Ⅳ考核目标系列

专题九空间定位题型

专题十地理计算题型

专题十一信息提取题型

专题十二知识运用题型

地理计算类专题

1.时间计算题型

2.距离计算题型①水平距离计算②垂直距离计算③比例尺运算

3.统计数据计算题型

如何发挥专题复习的作用

第一步:

教师示范引领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专题整理示例

第二步:

启发学生建构、分析专题的“模式”

第三步:

在答题过程中应用所建构的模式,并学会灵活应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完善答题思路

(2)微观策略:

以题带法、建构思路、形成模型、联系迁移、举一反三

要求考生:

总结规律与模型,联系迁移并能举一反三。

成因类型试题总结;

原理类型试题总结;

分布类型试题总结。

在四大板块复习中渗透学习方法

1、自然地理的复习方法——借鉴理科学习方法

①理解原理,强化迁移

②建构知识体系,把握逻辑与规律

③通解同法,多题归一,以不变应万变

熟练掌握地理原理,加强灵活应用训练

地球运动原理和规律

大气运动原理和规律

水体运动原理和规律

地壳及地表物质运动原理和规律

原理和过程示意图

分布规律模式图

解题思路模式图

建议在复习中做到:

建构知识框架。

通过表格、网链形式使书本在脑海中条理清晰。

(二轮注重删繁就简,深化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精选经典题,以题带法,归纳题型、解题方法、技巧和规律,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争取收到做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

 

 注重基本思路,熟练通法通解

“突出方法永远是高考试题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备考中重视“通法”,重点抓方法渗透。

2、人文地理的复习方法

试题特点:

以区域为背景,以图像为载体,围绕热点和能力考查设计情境,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以及对人地关系的评价与反思。

理论应用

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

人口理论

经济地租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复习策略:

根据教材案例,提取地理事物的共性,依据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建立答题线索,分类化归,超越教材,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区位问题类型判析

类型1:

评价区位布局是否合理

类型2:

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类型3:

分析某类最佳区位的选择

类型4:

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类型5:

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比较法、综合法

区域地理复习重点:

区域空间地理位置的认定

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描述

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原因的论证

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规律的分析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概括

(二)提高审题-析题-答题能力

1、归纳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审题方面:

①空间位置不明,区位要素错乱

②地理概念不清,问题解答错位

③审题丢三落四,信息提取不全

答题方面:

①概念混淆、原理模糊、规律不清

②思路混乱、盲目堆砌、缺乏逻辑

③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回归

④表述随意、缺少术语、常有错字

2、研读考纲,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讲究方法,突破瓶颈,提升能力

(1)归纳学生平时易混易错的地理概念:

地方时与区时、时区与区时

寒流与寒潮;

西风漂流与西风带;

水体与河流;

河流与水系;

灌溉水源与水资源;

水力与水利;

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要素、气候因素(因子);

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锋面与气团、气压与气团;

冷锋面过境与冷气团过境;

亚洲高压与副热带高压;

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

自然带与植被类型;

绿色农业与绿洲农业;

水土流失地区与荒漠化地区;

水土流失与泥石流;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地域类型;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策略:

模糊不清的概念——回归课本,吃透内涵

易混淆的概念——比较、区别

(2)常见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要点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构建描述模式,具体灵活应用

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往往从分布成因(隐含)入手

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要点的描述——按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因果关系展开

①构建地理特征描述的基本思路:

位置特征(半球、经纬度、海陆及相对位置)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

旅游资源的特点描述

农业生产特点描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描述

工业地域类型、工业区的特征描述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描述

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同一日期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

气压分布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洋流分布规律;

海洋盐度和温度分布规律;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海洋资源分布规律;

气象灾害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③等值线分布描述:

一条等值线走向的一般描述——关注折点,分段描述;

一组等值线的一般描述——关注等值线数值变化规律和递变方向,不仅有对递变方向的描述还要有定量的描述。

(3)说明(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

太阳辐射分布成因;

气候成因、气温分布成因、降水分布成因、温差分布成因;

海水盐度分布成因、海水温度分布成因;

地形、地貌成因;

河流水文特点成因;

地质灾害分布成因;

气象灾害成因;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渔场形成原因;

盐场形成原因;

城市形成原因;

探索教材之外的陌生度较高的案例(地理现象)的成因……

立足原理理解;

加大探究力度;

构建思维线索;

形成答题思路。

构建地理成因分析的基本思路:

首先区分是自然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原因,或两方面共同原因.

自然原因:

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

人为原因:

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

注意题目要求是对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还是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4)对地理事物形成或运动过程的描述

•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七带六风-季风

•太阳对地表加热不均匀-气流升降-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风向垂直等压线-风向平行等压线-风向斜穿等压线

•地球公转-黄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热量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对地面保温的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水体循环过程

•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

逻辑推理;

寻引导果;

顺序表述。

(5)认真、全面审题,获得关键有效信息

文字信息:

重要概念、关键词语、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关联信息、指令信息、限定性信息等

图象信息:

图象标题信息;

点、线、面事物的空间分布信息;

图中与图例文字、数字信息;

图文关联信息等

数字信息:

数量信息、序列信息、结构信息、变化信息

隐性信息:

延伸性信息、内在联系性信息、因果联系性信息等

(6)形成解题规范、思路与技巧

►原因(自然、人为)     

►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负面)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意义(两端、中间)  

(7)渗透新课程理念,加大探究力度,提升思维水平

3、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每日一题,以一当十,借题发挥

错因归类,诊断开药,一日一“例”

①讲经典题,练典型题。

跟踪反馈,及时补漏。

错过不错,会做不错。

扬长补短,超越自我。

②看懂题意,找准题眼,回归课本,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规范,书写工整,重视战术,放松心理,排好时间,百战不殆。

一图多练;

借题发挥;

适当开放,加大探究。

4、关注地理学科永恒的热点问题

人类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

全球变暖的原因、后果、解决措施;

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后果、解决措施;

酸雨形成、危害、分布、解决措施;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人类活动与气候;

海洋环境问题产生;

台风、洪涝、干旱、寒潮带来的灾害,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三、突破考生“高原现象”的途径

1、学会回归课本,在书本知识系统化上取得新突破

请你将以下的地理概念组成具有联系的知识结构

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断裂构造带地质作用岩浆活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褶皱断层断块山背斜向斜

有色金属矿地震滑坡泥石流大理岩地热石油天然气水

2、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在调动和运用知识上取得突破

3、案例典型化,构建思维线索,在知识迁移上取得突破

4、学会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在地理思维上取得突破

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把握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在审题、答题过程中要对所给的信息和题目的要求全面把握,使得题目所给的信息、题目的要求与自己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建立广泛的联系,并且能够有效筛选,准确组织试题的答案,努力提高答题的质量,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创新和拓展。

对试题的信息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非常重要环节。

市教科所:

刘小平

二00九年三月二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