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1426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Word格式.docx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Word格式.docx

17′-33°

48′,东经110°

58′-113°

49′,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全市现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

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南阳市农业生产结构总体状况

南阳市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市,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

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棉花占全省20%、全国4%,油料占全省13%、全国%,小辣椒约占全国的1/3,肉类总产约占全省13%、全国1%。

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棉基地。

“南阳黄牛”居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南阳黑猪”在全省享有盛名,南阳柞蚕居全省首位。

全市有宜林面积1384万亩,占全省的1/4,林木覆盖率%。

林、果、药和土特产品资源丰富,有松、杉、泡桐等用材林木30多种,苹果、猕猴桃、柑桔、大枣、板栗、油桐、生漆、银杏等经济林20多种,中药材有山茱萸、辛荑、杜仲、桔梗、丹参、半夏、全蝎、血琥珀八大名产。

西峡的猕猴桃、山茱萸、南召的辛夷、桐柏的木瓜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卧龙区的月季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月季之乡”,桐柏的板栗被命名为“河南省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全市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个。

农业各业内部结构

以2010年为例,全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千公顷,比上年增长%,其中:

小麦种植面积千公顷,增长%;

棉花种植面积千公顷,下降%;

油料种植面积千公顷,增长%;

蔬菜种植面积千公顷,增长%。

全年粮食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

棉花产量万吨,下降%。

油料产量万吨,增长%。

肉类总产量万吨,增长%;

禽蛋产量万吨,增长%;

奶类产量万吨,增长%。

“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连续5年超百亿斤,粮食商品率达到68%。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农用拖拉机万台,下降%;

农用运输车万辆,增长%;

农村用电量亿千瓦小时,增长%,化肥施用量(折纯)万吨,增长%;

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千公顷。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以天冠集团、娃哈哈集团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产业群,以新纺、南纺集团为代表的棉花加工产业群,以宛西制药、普康集团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产业群,以南阳清真食品、南阳肉联为代表的肉类加工产业群,以三色鸽、乐牛、绿白奶业为代表的乳制品加工产业群,以群英会集团为代表的烟叶加工产业群等一大批产业化龙头组织群体,全市已建成新野蔬菜、香花辣椒、双龙香菇、夏馆山珍、皇路店花生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16个,其中年交易额上亿元的8个,专业市场年交易总额达亿元,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初步形成[2]。

2南阳市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农林牧渔发展不均衡

2000~200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增长了%、%、%、%,但林业、渔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百分比则从2000年的%和%下降到2005年的%和%,这与南阳市较优越的林业、渔业资源是不相称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都处于变迁状态。

农业自然资源所包括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动物和植物等都是丰富多样的。

只有把这些条件优化利用,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增加农业收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

目前南阳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中,有的区域着重发展盈利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项目(例如发展棉花种植业),而忽视了水资源利用的限度和农业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潜力的进一步发挥。

另一方面,制度安排和政策落实的绩效。

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要求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政策落实。

但是,无论是改革前还是在改革后,该市未能完全达到这种要求。

长期片面的“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政策造成了种植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也制约了农林牧渔业的协调发展进程。

同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发展政策由于相关市场发展滞缓、政策与农业生产现实脱节、政策宣讲队伍素质较低等原因未能及时有效落实。

这使“大农业”生产结构出现了这样的失衡现象。

农民自身素质偏低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

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

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

二是小农意识浓厚。

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

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

三是自身封闭。

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

  究其原因,一是对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民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现有的专业学校在培训经费价格上农民自己难以自行解决。

三是培训内容单一,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

培训只注重了实用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文化素质教育;

培训多集中在县城,农民参加一次要跑很远的路,很不方便,有的农民就不愿意去。

四是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还不够健全。

五是文化事业发展缓慢,不利于推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边远山区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乡镇文化站、村级远程教育没能很好发挥作用。

农业生产结构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差

农业生产结构不仅应该是一个自适应系统,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强的外部适应力的系统。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商品化、受需求约束较大的产业。

进入新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小生产直面大市场,家庭作坊式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以及过小的耕地经营规模,由于科技水平和市场因素的制约,难以适应越来越变化的市场形势。

在南阳市的农业产出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主要体现在农业品种结构、产品结构的科技含量较少;

再加上有些农民缺乏较强的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没有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严重影响了农业各部门之间物质能量转换关系的建立与完善,影响了农业商品率的提高。

同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生产需求未能向多样化、高级化发展,这对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乏力

首先,南阳市农业结构的调整缺乏有效的制度与组织保证。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

然而,当前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人口为基础进行分配承包的。

土地的稀缺性、农民就业机会的有限性和就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市居民在待遇上的不平等性、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性、部分农民对土地长期形成的高度依赖性等都制约了土地的流转速度与规模,加之近年来国家实行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客观上使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有效土地流转机制难以形成与运作。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农民适应市场经济、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3]。

其次,农业技术研究与实际脱节,没有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前,南阳市农业技术研究中存在重视增产技术研究,忽视优质技术研究;

重视产中技术研究,忽视产前、产后技术研究;

偏好常规品种技术研究,忽视开发南阳特色农产品技术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市场引导,效率不高。

南阳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现状

针对这些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南阳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的推动本市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结构调整

南阳市明确提出“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效益”的发展思路,科学筛选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巩固、提升粮、棉、油、烟、林果、蔬菜等农业十大支柱产业的同时,确立了黄牛、中药材、小辣椒、食用菌等四大特色产业。

其中,黄牛年饲养量已达400多万头,存栏280万头,出栏150万头,居全省第一位;

中药材种植面积130万亩,山茱萸、辛夷花的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60%;

小辣椒种植面积150万亩,总产量26万吨,产值近15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

食用菌总产量已接近8万吨。

从南阳各县、区看,已初步形成县县有特色支柱产业、区区有特色主导产品的发展格局。

淅川县的小辣椒、畜禽、林果、水产等四大特色产业年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3%,新野县蔬菜、畜牧和棉花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6%,唐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来自于黄牛、林果、瓜菜等主导产业;

镇平县玉雕、地毯、金鱼三大主导产品畅销国内外,仅丝毯加工业就吸纳了23个镇、42个专业村、1万多个专业户、3万多个劳动力,年产值4亿元,税利5000万元;

西峡县建成猕猴桃基地万亩、中药材基地20多万亩,果、药、菌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在全县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到62%、61%;

邓州、方城、内乡的优质烟叶,社旗的“三粉”加工,卧龙、宛城区的优质无公害蔬菜,南召的辛夷、柞蚕、鸭、河鱼,桐柏的黄羊、大枣和板栗等产业、产品,也都形成了规模和特色[4]。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以产业化带动结构调整

南阳市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他们扶持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上马了以转化粮食为主的燃料乙醇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投资2亿元,在唐河、镇平两县发展脱毒红薯120万亩,带动百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仅此一项农民可收入4亿元。

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地建立山茱萸生产基地20万亩,带动20多万农户从事药材种植,药农户均收入750元。

新野县良种猪科技示范园股份制企业向周边三省20个县、市提供种猪3万余头,发展中小型猪场80多家,带动养殖专业户1500多个,年出栏生猪5万头,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

目前全市共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7个,带动农户近80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5%以上。

抓流通建市场,用市场拉动结构调整

南阳市把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推进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先后建起各类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61个,初步形成了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乡村集贸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网络,不仅拉动了特色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而且促进了小城镇建设,拓宽了劳动力就业渠道,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

西峡县双龙镇依托香菇产业,通过多渠道筹资,建起了一个规范化市场,市场从业人员万人,年交易额7亿元。

淅川县依托10万亩辣椒基地,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120亩的香花辣椒城,年吞吐辣椒近1亿公斤,成交额达6亿元。

依托30万亩蔬菜基地而建起来的新野县中心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量7亿公斤,交易额亿元,成为豫鄂陕交界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各级政府还鼓励支持农民经纪人参与农产品营销,全市年经营额在10万元以上的农民经纪人已发展到1100多人,年交易额达5亿多元。

推进科技进步,为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

南阳市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上,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发展的路子。

他们通过技术成果有偿转让、拍卖或有偿技术服务等形式,吸引了50多个科研单位和高校的100多位高科技人才到南阳从事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指导。

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把南阳作为“科技示范市”,建立了新科技、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和研究生培训基地,并与河南农大等高校在南阳实施技术合作项目446个,使南阳区域特色经济在较高的起点上启动运行。

在引进科技的同时,南阳还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相继建立了多专业、多类型的科研站所和科技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淅川小辣椒研究所从美、意、日、韩等10多个国家引进40多个品种,反复进行对比试验,选择适应性强、表现好的优良品种,在全县推广。

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在新品种选育、低温气调保鲜等20多个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果品增值效果显著。

市、县、乡三级共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200多个,面积达80万亩,初步形成梯次布局、三级联动的科技引进、示范、推广网络。

卧龙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引进组培脱毒快繁、工厂化育苗、自动化设施、无土栽培等数十项先进技术和100多个名优品种,深受农民欢迎。

近年来,南阳各地还以“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灵活多样的技术培训,使近200万农民都掌握了一两项先进实用技术。

创新机制,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南阳市按照市场规则和经济规则办事,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把区域经济当作市场竞争的主体,将土地、产权、资本、技术、品牌等一切可以吸纳的生产要素当作资源来经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具体做法是实行“三制”。

投资业主制。

改变过去由政府统一研究发放贷款、平均安排财政无偿资金的做法,把用于农业发展的各项贷款和财政扶持资金,改由开发主体承贷承还,业主自负盈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西峡县宛西制药公司经过2次股权重组,由业主投资经营后,总产值由2001年的亿元增加到去年的8亿元,利税由35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

运作公司制。

由政府指导或创造条件组建以民有民营为主的农业公司,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镇平的玉神集团、地毯集团,西峡的宛西制药、神菇集团,淅川的宝春源等企业,都在建立基地、培育品种、创新机制、带动农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潜力。

科技承包制。

唐河县通过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50多个科研单位、100多位县外专家、400多名县内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承包服务,共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60多项,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增长额中分别有50%和30%来自科技进步[5]。

3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扩大舆论宣传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发展高效农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的位置。

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把推进高效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

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不断增加高效农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各有关职能部门都要紧紧围绕发展高效农业这个主题,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技术服务[6]。

二是扩大宣传,营造发展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建设现代农业的舆论氛围。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介绍发展高效农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和典型案例,增加农民对高效农业的认识,引导农民按照市场导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进一步制订规划,明确相关政策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调整农业结构是一项长期任务,按照生产科技化、产品优质化、产业规模化、布局合理化、投人多元化的思路,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各地要专门制订规划,明确相关政策,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7]。

加快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进一步打响特色品牌,发挥高效农业的规模效益。

突出“名、特、优、新、精”的多样化,避免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对品种的市场需求而造成单一种类对市场冲击带来的季节性亏损。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休闲农庄、观光农业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收增效。

今年两会也指出“要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大力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实现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又必须依靠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来实现。

”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我市农业科技推广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加大资金支持,创造融资贷款条件

要按照投入多元化的思路,积极发展高效农业。

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方面的支持,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推广高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整合各级各类支农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高效农业项目库,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是积极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服务农村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制定完善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拓宽业务范围。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关于农民的问题,十七大提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要作用。

这是解决农民再生产能力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另外,农民党员干部的远程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措施,能够为农村培养一批致富的带头人,也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

实施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发展。

结合发展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切实改变农民素质偏低的状况和人力资源与发展高效农业不相适应的局面。

大幅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造就一支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劳动者大军。

充分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的热情,增强群众创业意识[8]。

着力引导他们提高4种素质:

一是市场竞争的意识,二是艰苦创业的品格,三是团结协作的精神,四是敢想敢干的勇气。

 

参考文献

[1]乔永信.安康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D].四川: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南阳市统计局.南阳经济统计年鉴-2010[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宋松岩.新时期南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5)

[4]河南省南阳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调查[N].经济日报,2003,

(1)

[5]朱云申.发展特色农业合理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J].河

南农业,

[6]王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结构的问题与对策[J].农场经济管理,2008,(5)

[7]胡金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J].农业装备技术,2008.

[8]韩冰华,柯新利.咸宁市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4,(6)

TheStatusquoofAgriculturalstructureandoptimizationpolicyinNanyang

Abstract:

ForNanyangwhichfocusonagriculturaldevelopment,theresearchofitsagriculturalstructurehasvitalsignificance.Thepaperstudiesthegeneralsitua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ionstructureanditsinternalstructure,analyzessomeproblemsanditscorrespondingreasons,andmakeananalysisofthestatusquoofitsagriculturalstructureadjustment.Onthisbasis,thispaperputforwardsomeoptimizationpoliciessuchasprovideingeffectivepolicyguidance,increasingfinancialsupport,andimprovingculturalleveloffarmers

Keywords:

Nanyang,agriculturalstructure,agriculturalstructureadjust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