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分析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Word下载.docx
《马原分析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分析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Word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镜头二:
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
前东德地区大都将选票投给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而人口占据多数的前西德地区则主要将选票投给了二战后西德的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
11月28日公布的最终的投票结果是:
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卡尔﹒马克思。
前3名的得票总数为:
阿登纳57万,马丁﹒路德52万,马克思50万。
二战结束后,德国饱经世界大战硝烟的洗礼,沦为战败国,百废待兴。
阿登纳带领德国人民摆脱了纳粹的统治,走出了二战的阴影,并创造了二战后复苏的“经济奇迹”。
因此,阿登纳在德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在投票的人看来,追求自由、公平社会的卡尔﹒马克思是最应受到敬仰的,有朝一日,他将成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马克思在东部的五个州获得了40%的投票,但在西部只获得了3%的投票,差距十分悬殊。
此次评选得到了德国民众的热烈响应,参加评选的人数达到330万,候选人也多达1300位。
德国民众先是从这130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100名最伟大的德国人,然后从中评选出了10名最伟大的德国人,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位外,另外七位是被纳粹屠杀的反希特勒战士索菲。
斯谷尔和汉斯﹒斯谷尔、著名音乐家巴赫、发明西方印刷术的约翰斯纳。
古腾堡、“铁血首相”俾斯麦、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镜头三:
马克思被英国媒体评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
2005年6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
”展开调查。
经过一个月的评选,7月1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著有《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伟大共产党人先驱、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卡尔﹒马克思最终以27.93%的得票率脱颖而出,被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
而排在第二位的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姆,他的得票率为12.67%,以6.8%得票率位居第三位的则是伟大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
这次选举共有3.4万人投票,能够进入“十大”的全部都是西方哲学家。
生于20世纪的“十大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兼数理逻辑学家维特根施坦,以及提出可否定原理的英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家波普尔。
数学家兼逻辑学家罗素,以及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沙特在一个月前的初选虽然能够进人“二十大”,但最终未能在“十大”排行榜中占有一个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BBC评选“最伟大的哲学家”过程中,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号召其读者把马克思从候选名单上拉下,希望读者选休谟。
《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而资本主义是有效的,等等。
但英国公众得出了自己的决断。
很多人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內容。
马克思能够在英国这样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么受欢迎,让发起这个评选的栏目主持人梅尔文﹒布拉格都深感吃惊。
他认为:
马克思似乎对全世人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他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问题: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二缘何首推马克思
20世纪末的l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亦有译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或“千年第一伟人”的)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
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
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从互联网的分布和覆盖密度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说,这次BBC网上投票结果,主要是反映了西方知识界、思想界精英层的评价和判断。
但是,这个让我们很多“东方”人“匪夷所思”的事实和消息,却正印合了我近十多年来观察、思考的种种内心所得,内心所悟。
1986-1987年,我以《科技导报》副主编身份常驻美国波士顿。
这里是美国哈佛、MIT等诸多著名学府的聚集地。
其间,这些一流大学不时有各种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会的活动公告。
当时我就有一种内心的震动一一马克思在西方,特别是在学界、思想界,不仅未因其曾向西方社会宣布“可怖”的“幽灵”而被“拒而远之”,相反,他始终被尊为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一直被关注,被研读,被研讨。
可以说,西方学界、思想界对人类思想、人类文明的那种无偏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给我以震动。
由此,我开始思索西方思想界何以如此看重、如此敬重马克思的深层缘由。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把握当今的“天下大势”?
马克思一生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一生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目标,并留下了鸿篇巨制。
他的理想社会的实质性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
(1)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的极大丰富;
(2)社会每一个成员,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公平、公正;
(3)社会每一个成员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全人类的解放。
至于如何最终衡量、检验或标识这些目标是否实现了,马克思也提出三条检验标准,这就是:
(1)是否消灭了城乡差别;
(2)是否消灭了工农差别;
(3)是否消灭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差别。
马克思还以自己学说的科学性为依据充满信心地预言,构成上述理想的社会主义因素,将首先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大量涌现。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环顾世界,放眼全球时,不禁要对马克思当年关于理想目标描述的实质性、概括性,以及他预言的科学性、准确性而惊叹不已。
因为,任何一个领略了马克思的理想实质内涵的人,任何一个尊重客观事实,又遵循科学理性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发现,这些发达国家、社会,在它们各自的主流方面,确实是大大趋向、接近了马克思理想目标。
一百多年后,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确实普遍在这些最发达的国家、地区的社会中大量涌现了。
在这里,马克思的伟大,完全不是靠信念、信仰,更不是靠空洞的教条说教来征服人的,而是靠历史演化、客观事实,靠经过检验的科学性让人信服、敬佩的。
我想,这是不是也是人类社会在20世纪近百年的种种大实践、大对比之后,在20世纪末几乎全球一致,毅然重新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模式的根本性缘由之一呢?
发达国家、社会何以会趋向、接近了马克思的目标呢?
这个问题还需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病根的剖析、判断和“治病”对策说起。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庄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病根在于它的生产不断社会化,而资本却不断地高度私人垄断化。
正是对这个“病人膏肓”诊断的据实性、深刻性和科学性,使得身处这种现实险境中的西方经济学界、社会学界不得不严肃地看待马克思的这个“警世忠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木三分的判断,震撼了一切有科学理性的人们的良知和心灵。
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根本病害,不仅有诊断,也有针对性的治世方剂。
“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正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病根提出的一剂“内科疗法”的药方。
当然马克思也提出过“外科手术”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一次性了断”的设想。
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就像其他一切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一样,马克思作为一个社会学、经济学界的科学家、思想家,就他面对的课题,提出种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方略,是很自然的。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爆发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马克思关于“幽灵”的警告和预言,关于生产高度社会化,而资本高度私人垄断化的总病根的诊断,一下子变成了笼罩西方社会的现实。
在一片惊恐绝望中,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主张,被罗斯福总统采纳。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罗斯福新政中,影响最深、最远、最有根本效应的干预对策,就是把马克思的“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通过立法程序,变成了可操作、可执行、可运行的法律法规。
无怪乎,罗斯福施行新政之初,受到大垄断家族财团的强烈反抗和攻击,公开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是“共产主义代理人”。
时至今日,当年靠马克思“三大良方”法律化疗治几十年下来的结果,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北美,还包括北欧、西欧、大洋洲等资本主义社会,也纷纷推行马克思的“三大良方”)不仅生产更加高度社会化了,而且一个个著名的家族垄断财团,从美国的洛克菲勒到德国的西门子都历史性地萎缩、消失了。
在美国,如今,2.75亿人口中的60%,均为持股股民。
这实际上的含义是:
除去非成年人口外,几乎所有社会成员人人持股。
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政治家中有远见的智者,“活学活用”了马克思的救世良方,终于使当今的资本主义不仅消除了垂死的迹象,反倒活力四溢,生机勃然,甚至大面积、大范围地出现了社会主义实质因素的成长。
西方思想界如此一致地把马克思推举为“千年第一伟人”时,在他们内心涌动的思索、理性和真诚中,难道不正衬映着这一大段历史的反差和历史的实证吗?
马克思的理念:
当今世界文明发展主潮的汇流点
当前,国内外对马克思,对马克思理论、理想目标存在两种极端的态度和思潮。
一种是鉴于20世纪大半个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实际上是教条式、主观式的社会实践)的不大成功,而主张完全放弃马克思的理念和理想;
另一种则认为马克思百年前所说的一切论断,皆为革命经典,不得怀疑,不得更改,只认“经典”,不认社会历史实践的沧桑,也不认当前的鲜活现实。
我认为,这两种极端倾向,都是未从历史实践的全局、社会演化的最本质层面观察问题、判断问题的结果。
如果我们真正能从实质上看问题的话,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致命病根的诊断和“幽灵式”的警言,以及相应的疗治对策,不是都被社会实践、历史演进所检验、所证明了吗?
而且其中许多预言,已变成了现实的理性社会形态,成了有长远意义的一种方向引导。
当然,马克思主义要保持活力,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
不扬弃,不代谢,就难以有突破,难以有新的位置和空间。
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种种观点、观念、设想,乃至方案、方略,就需要今人据实践检验的结果来重新判断,重新取舍,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
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在市场条件下的资本、资本积累、资本家和“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实质含义,进而更新一些观念和意识。
1.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惟有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一举夺魁呢?
西方思想界如此看重,如此敬重马克思的深层缘由到底是什么?
2.案例作者从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及其实现的维度阐述了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深层缘由。
你认同他的观点吗?
为什么?
案例三一个永恒的“幽灵”
一个“幽灵”,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在它诞生150多年后的今天,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徘徊。
当年,欧洲的一团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为了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处境酷似150年以前,一方面它面对着全世界一切反动势力对它的“神圣围剿”,它的希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践,被视为洪水猛兽;
另一方面它仍“幽灵”般地在世界各个角落游荡,被视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而没有这种遗产,也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的许多预言曾被历史的发展所否定,他所期盼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没有在他生前得以发生。
但是,这并不妨碍马克思作为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思想家的地位。
引人注目的是,苏东政治大地震以后,当以“胜利者”自居的西方意识形态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之际,国外特别是法、英、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少学者,面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问题,更加潜心于深层次的研究,先后举办了各种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性研讨活动,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从世界范围看,马克思的思想一直为那些试图寻求历史之谜的人们所关注,其价值也一直在被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
事实证明,当今世界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重新激起了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情,面对现实生活和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人们仍然希望到马克思那里去寻找思想武器。
今天,国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亡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告别马克思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上世纪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焦点,而且这场争论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否定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观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把苏联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回事,认为苏联极权主义的失败即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寿终正寝,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这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建树的理论全盘否定,对马克思开创的事业一笔抹杀。
例如法国著名的“马克思”家M.昂利在其<
论马克思主义危机:
死亡面面观》一文中认为,苏东剧变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所引起的,其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的“污点”;
英国右翼历史学家P.约翰逊也预言说,“由于失去苏联国家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将在20年内消亡”。
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是针对当时的资本主义提出的理论体系,如今已失去了效用,不能指导当今的社会现实。
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
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和《大失控与大混乱》两部著作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靠不住”,“不能给一个政治上觉醒和活跃的世界提供框架”,因此只能“告别马克思”。
现在国外理沦界几乎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深刻的危机,但对于“危机”的看法并不一致:
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则认为,这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危机,而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造成的危机;
而法国的M.昂利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危机”同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自1845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批判之时起,这种危机就已经出现了。
总之,他们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理论缺乏内在的生命力,把它当作一种过时的、封闭的体系而加以拒绝;
另一方面,又把马克思主义纯粹当成一种极端的政治工具而加以反对。
重读马克思
提出“重读马克思”的研究思路,本身就蕴含着两点基本的判断:
一是认为被阅读的文本本身是有价值的;
二是认为被阅读的文本又是需要重读的。
前者意味着对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的体认,后者则包含着对长期以来人们解读马克思思想状况的反思。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思想存在着片面的阅读视界,因而使传统的理解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为此需要对马克思的原著进行重新解读和“再认识”。
西方学者认为,“重读马克思”之所以成为必要,在于我们既需要借助“重读”去纠正以往对于马克思思想的片面认识,也需要通过“重读”去重新认识和发现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来看,原来人们基本上是沿着阶级斗争的视界去解读马克思主义。
形成这一阅读视界有其复杂的背景,它既与强调阶级斗争为基本特点的俄国版本有关,也与各国共产党人长期处于残酷的阶级斗争环境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有关。
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尤其偏好重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和《人类学笔记》等著作。
超越马克思
“超越马克思”的观点也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认为马克思的有关理论显然已被历史的发展所推翻,因而一系列论点都需要加以变革;
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在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形态。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决不会“现存地”成为当代人手中的有力武器,从而充分地显示其当代的功能,因而在继承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超越马克思,成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
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言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得不合时宜,因此必须正视马克思学说的时代局限性问题。
这是因为:
第一,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不能认为他们当时已拥有了人类的全部知识;
第二,理论出现断裂与重构是常见的事;
第三,任何人无法预见新知识、新技术、新政治格局的到来。
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话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但是今天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确实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他尤其提到了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传媒技术的新发展。
他认为,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一些原有的结论变得过时,从而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发展。
这种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而需要超越的认识,体现了国外整个马克思主义阵营在苏东剧变后对马克思主义新反思的重大成果,也是加速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重建马克思
威斯康辛一麦迪逊大学的E.J.赖特等人面对苏东剧变所造成的影响,率先存公开发表的著作中喊出了“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口号。
他们指出,有些政权声称马克思主义是自己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思想酵素,但它们的垮台导致学术界许多人怀疑马克思主义纲领的有效性。
现在人们怀疑的不仅是个别的公式,而是整个方式。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一元的思想大厦而被摧毁,也许是无法挽救的”,但是“各个片段却都是大有思想前途的”。
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宿格拉斯﹒凯尔纳认为,苏联的解体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终结,而只表明教条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的终结,“一种开放的、非教条的和更加质朴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依然存在,它将继续为现时代的批判理论和激进政治学提供理论的和政治的源泉”。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建立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框架。
他们把历史唯物主义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了比较,提出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这对于破除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机械化的倾向有积极意义。
现在“重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已成了一种引入注目的学术倾向,《新左派评论》等杂志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讨论,表明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已由部分修正进入到新体系构建的阶段。
回到马克思
“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刻是回到马克思最佳、最合适的时候”,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编辑埃伦.克米辛斯.伍德在《回到马克思》一文中如是说到。
在他看来,今天全球化或普遍化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资本逻辑发展的结果,这个逻辑就是积累、商品化、利润最大化和竞争的逻辑,而且它们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和自然本身的所有方面,其方式也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二三十年前所不能相比的。
所以他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比以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有效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
无独有偶,有影响的美国报纸《纽约时报》,不久前也发表了题为《回到马克思》的长文,该文引用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一位领导人的话:
“我长期呆在华尔街,我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正确的。
现在我绝对相信,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出色方法。
”
西方社会这种“回归马克思”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马克思思想的热烈回响。
各个学派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了深入的解读,一方面从经典原著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多视角的探索;
另一方面从当代社会实际出发,对新出现的问题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和回答。
他们重点涉及如何应对后冷战时代和全球化时代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积累了不少具有启示意义和创新意义的思想资料。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态势和重大的理论突破。
1.“一个永恒的‘幽灵’”一一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被国外的许多学者所关注,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哪一部分内容?
2.“告别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超越马克思”、“重建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各自的内涵及诠释?
3.不论是“告别”还是“回归”,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永恒“幽灵”的注目。
结合此案例,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适用性。
专题二案例(案例四-案例六)
案例四什么是哲学
观点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有”的一门学问。
他说:
“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
……哲学也是一样,它是惟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
”“我们必须说明,研究那些在数学上称为公理的真理,和研究实体,究竟是一门科学的工作,还是两门科学的工作。
很明显,研究这两种东西是一门科学的工作。
这就是哲学家的工作。
”“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这门学问与所谓特殊科学不同,因为那些科学没有一个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所以很明显,当有一门科学把各种‘有’的东西当作‘有’来研究。
既然无论在哪里,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那个最根本的、其他的东西所依靠并赖以得名的东西,那么,如果这是实体的话,哲学就必须掌握各种实体的各种本原和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实体及其属性、事物存在的根源、各门科学共同遵循的原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观点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的观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威廉·
文德尔班认为:
“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文德尔班还认为,哲学绝不能脱离价值观念,因为它始终受价值观念的强烈影响,哲学问题就是价值问题。
观点3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哲学观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
一切涉及超手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