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1303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体格检查

P98次/分R:

20次/分BP:

160/80mmHg

整体状况:

神志清,精神可,面红耳赤,体态偏胖,语言清晰,声音高,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有力。

皮肤及淋巴结: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粘膜无出血点、结节、黄染。

头面部:

头发无脱落,头皮无结节,眼、耳、鼻及口腔未见异常。

颈部,无抵抗强直、压痛及肿块,气管居中,无瘿瘤。

胸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罗音,心尖搏动及浊音界正常,HR9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血管:

未见异常。

腹部:

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包块,肝脾未及,胆囊无压痛,肾区无叩击痛。

二便及排泄物:

未见异常。

脊柱四肢:

脊柱无畸形,强直,叩击痛。

专科检查:

神清,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颈软,左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左侧腱反射+,右侧腱反射++,左上肢肌力0-1度,左侧髂腰肌力3度,胫前肌,腓肠肌肌力2度,左侧划趾无反应,皮肤针刺觉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右基底节高密度灶。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年近半百,失于调养,损及肝肾之阴,阴虚无以制阳,肝阳上亢,迫血上行,上扰清窍,下阻筋脉,故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肝亢,脉络瘀阻之象,病位元神,与肝肾有关,属本虚标实。

西医诊断依据:

1、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两天。

2、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颈软,左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左侧腱反射+,右侧腱反射++,左上肢肌力0-1度,左侧髂腰肌力3度,胫前肌,腓肠肌肌力2度,左侧划趾无反应,皮肤针刺觉无异常。

3、CT:

4、有高血压病史。

初步诊断:

西医诊断:

脑出血

中医诊断:

中风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治则:

平肝潜阳熄风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藤(后下)15克生石决明(先)30克夏枯草30克黄芩10克牛膝15克山栀子10克菊花10克水煎服

西医治则:

1、脱水降颅内压:

甘露醇125MLIVGTTQ12H

2、脑保护治疗:

脑复康注射液250MLIVGTTQD

3、平稳血压:

蒙诺1#QDPO

4、保护胃粘膜:

NS20ML+信法20ML/IVGTTQD

5、保持大便通畅。

6、测神志,瞳孔,呼吸,脉搏,血压Q4H

 

实践技能考试考核概述

考试内容就是大纲里的30种病种。

n

(一般说出题多在各个系统病中最多发e的病名里出,比如1咳嗽,2喘证3胸痹4心悸5胃痛6腹泻7腹痛8痹证9消渴140中h风11腰痛12血证)

第一站:

病例书写

病例书写不要看的太难,一般是随即抽样内容大致是一个正常病例的错乱排序。

一般不是很乱,最难的就是让自己总结主诉。

这方面考生一定要下功夫。

尤其是对于伴随症状,及多个诊断的病例。

下来就是整理相关内容按正常病例格式化。

内容一定是考题上存在的。

考试内容范围据当场问卷调查,辨证比较简单,证型也典型。

但是还是要求考生有比较深厚的基本功,所以平时还是要好好的看书。

方剂背不过不要紧,重要的是大体写几味药。

剂量也不作严格要求。

最后一定把医嘱写上,比如慎起居、调饮食、防寒保暖等。

第二站临床操作

这一关的分数不如第一关好拿。

因为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在里面。

不过应付还是要沉着。

一般是西医一道中医一道。

相对来说西医方面的比较简单。

比如前辈考的有“试述听诊顺序。

”、“请简单操作腹部的体格检查”等。

而中医方面的考察好像比较难。

范围不定。

有前辈考过“试述按诊的方法和顺序”,因为临床多采用西医方面的体格检查,提到这个题目有些蒙了,因为当场是口头叙述和现场操作,所以印象中的东西不能调理的表达出来,并且考官还会问一些旁及的内容,就给实际增加了难度。

因此我们在考试时不要怯场。

记住:

你面对的是病人,心里一定要打硬仗。

对于这一关复习时一定要全面,在发行新版的中医诊断学上,可以找到好多考试内容。

第三站病史采集临床辩答医德医风

1、病例采集是关于问诊的基本功的考察。

内容是看似比较散乱的症候群,然后结合自己的分析进行条理化问诊,这方面的内容见本论坛(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答题技巧)一文。

不过,中医考生还应把舌象脉象问清问准。

2、临床答辩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功即记忆的背功。

题目多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内容,考试题型主要有三种。

A简述某某病的主证、治法、方药。

B简述某某病的病因、病机。

C简述某某病的各个主证、治法、方药。

A型题近年来考察的最多,属于常规考题,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会抽到B型题,相对来说,是逐渐犯难。

从历年考题看,后两类题目的出题范围大多在病因比较重要,临床表现鉴别难度大的病种之列。

比如C型题,可能集中在腹泻、痢疾、痹证等。

不过,这两类题目一般不会出,也逐渐被淘汰。

答辩这一类题目时,应注意,考生应把主证、副证网络全,尤其舌象、脉象特别重要,这是近年来对中医类考生考察的重点之一。

一般考生答完后考官不会为难考生,但是不能忽略主观因数的存在,如前辈答完归脾汤后,考官会问一些问题,比如归脾汤中木香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行气以防滋脾)。

考生遇到这样的题目一般要乐观,不是很难,当然不全是特殊配伍之类。

也会问及舌象、脉象的临床意义,比如风湿热痹证的脉象滑数,而临床湿热证的也见于濡数脉。

应该区别并回答准确。

也会题临床鉴别方面。

所以我们复习应全面。

3、关于医德医风

医德医风对于年轻的医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答题主要是临床发挥,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品德规范化,中医类考生,多读孙思邈的《太医精诚》。

当然近年来也会有关于医疗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

建议考生多收集关于此方面的内容。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沉着、大方,不能怯场。

因为医师考试实践考核不但考核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考核年轻医师的心理素质。

中药学

第一单元药性理论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其内容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一、四气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在药物的作用程度上,寒重于凉,热重于温。

此外,还有一种药,药性平和,作用和缓,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一般而言,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作用。

而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

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因此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还有淡味和涩味,不止五种。

五味的产生,首先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应。

和四气一样,通过临床,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

五味代表药及主治病症分述如下:

1、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行气药、活血药、解表药多具有辛味。

多治表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穹活血化瘀等。

此外,辛味还有濡养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2、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多用于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并解药石中毒等。

3、酸有收敛固涩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为酸味。

多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五味子生津止渴等。

4、苦有泻热、燥湿、坚阴的作用。

即有清泻火热、泄将气逆、通泄大便作用。

多用治热证、火证、喘证、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大黄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

5、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

治大便燥结、痰核、癗疬、瘿瘤、徵瘕痞块等证。

如芒硝泻下通便、海藻、昆布消散瘿瘤、鳖甲软坚等。

6、淡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证。

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

7、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上。

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下;

浮,即向外发散,趋向外;

沉,向内收敛,趋向内。

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与疾病表现的趋向性相反。

一般而言,发表、透疹、升阳、涌吐、开窍药有升浮作用;

收敛固涩、泻下、利水、潜阳、镇惊安神、止咳平喘、止呕药物有沉降作用。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要素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关,并受炮制、配伍的影响。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

一般而言,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多为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

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多为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药物的升降沉浮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

一般而言,花叶、枝、皮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

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多为沉降药。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有关:

药物的炮制可以转化其升降浮沉的性能。

有些药物酒制升,姜炒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如大黄,属于沉降药,经酒炒后,大黄可清上焦火热,治目赤头痛。

配伍的影响,一般而言,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四、归经

就是某药对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此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作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

如心经多心悸失眠;

肺经多胸闷喘咳;

肝经多胁痛抽搐等。

如朱砂、远志能治心悸失眠,说明归心经;

桔梗、杏仁治胸闷、咳喘,归肺经;

白芍、钩藤治胁痛抽搐,归肝经。

五、毒性

毒性与副作用不同,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可危及生命。

毒性包括急毒、慢性毒、特殊毒如致癌、突变、致畸性、成瘾等。

剧毒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较接近,有严重后果。

有毒:

天南星、甘遂等。

小毒:

常山、吴茱萸。

大毒:

巴豆、川乌。

第二单元药物的配伍

中药的配伍有七种情况:

1、单行就是用一位药治病情单一的疾病。

如独参汤。

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加原有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能加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石膏与知母配合,加强清热去火的作用。

3、相使就是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提高主药的功效。

黄芪配茯苓,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芒硝配大黄,可加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4、相畏就是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所抑制。

如生南星生半夏的毒能被生姜所抑制。

5、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

如生姜能减轻生半夏、生南星的毒。

相畏、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

6、相恶就是两药合用,一种药能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即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就是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加强毒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

详见十八反、十九畏。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芨、白蔹;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即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篱芦。

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是产生或加强毒副作用,为药物配伍禁忌。

二、妊娠用药禁忌

1、禁用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

2、慎用有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之品。

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慎用的药可以根据病情使用,禁用的药绝对不能使用。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1、影响剂量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或作用竣烈的药物,开始剂量应轻,逐渐加量,中病即止。

此外,花、叶、枝、皮等质轻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

矿物介壳、质重、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大。

鲜品用量为干品的2—4倍。

苦寒的药物不要久服,免伤肠胃。

名贵药材减少用量。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一般而言,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剂的用量大;

单味药比复方中用量大;

在复方中主药比付药用量大。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五岁以下小儿用量为成人的1/4,五岁以上为成人的1/2.

4)季节与剂量的关系

夏天苦寒降火的药用量大,冬天发汗解表辛温大热的药多用。

一般而言,中药内服常用剂量为5—10克;

部分用量大,为15—30克;

新鲜药用量为30—60克。

2、有毒药、峻猛药、名贵药的用量应记住。

三、中药的用法

一般而言,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煮沸后煮3—5分钟即可;

补养药用文火煮,煮沸后煮30-60分钟;

特殊煮法:

1、先煎指难溶于水的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它药。

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龙骨、牡蛎、寒水石、紫石英等。

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先煎45—60分钟降低毒性,再下它药。

2、后下指芳香药,久煎使有效成分降低,它药煎沸5—10分钟后加入。

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豆蔻、沉香等。

另外,有些药久煎会破坏其他药的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3、包煎指粘性强、粉末及带绒毛的药物,应包好与它药同煎,防止药液浑浊引起咳嗽或沉于锅底,加热时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

4、另煎贵重药材另煎2—3小时,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如阿胶、饴糖等。

.

6、泡服如藏红花、胖大海等。

7、冲服如三七、朱砂、姜汁等。

8、煎汤代水如玉米须等。

第五单元解表药

一、概述多具有辛味,入肺、膀胱经,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解表药还需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配伍。

邪在卫分,温病初起,应辛凉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配伍。

使用解表药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或久用,以免损伤正气。

二、辛温解表药

1、麻黄辛温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本品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用于外感风寒表示证,恶寒无汗,脉浮紧。

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咳嗽气喘。

本品宣肺平喘作用强,配伍杏仁宣肺平喘。

3)水肿兼有表证。

与生姜、白术同用,如越禆加术汤。

2、桂枝辛温心肺膀胱发汗解表温经止痛助阳化气

1、风寒感冒表实无汗,如麻黄汤;

表虚有汗,如桂枝汤。

1)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

风寒湿痹,与附子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胃寒腹痛,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

血寒经闭,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

胸痹心痛,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2)用于阳虚证。

痰饮证,如苓桂术甘汤;

蓄水证,与茯苓、猪苓、泽泻同用,如五苓散;

心悸,脉结代,与炙甘草、人参同用,如炙甘草汤。

3、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1)用于外感风寒,阳虚外感。

外感风寒表证,如九味羌活汤;

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沉,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用于疼痛证。

风寒头痛,如川穹茶调散;

风冷牙痛;

风湿痹痛,如独活寄生汤。

3)用于寒饮喘咳,如小青龙汤。

注意:

1—3克,阴虚阳亢头痛、肺燥阴伤干咳忌用。

反藜芦。

4、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行气和胃

1)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痰多,与杏仁同用如杏苏散;

兼有气滞者,与行气药香附同用,如香苏散。

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偏寒者,与藿香同用;

偏热者,与黄连同用;

偏气滞痰结者,与半夏、厚朴同用。

5、荆芥辛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1)用于外感表证,药性平和,风寒风热表证都可用。

风寒者,如荆防败毒散;

风热者,银翘散。

2)-麻疹不透,或风疹瘙痒。

如透疹汤,消风散。

3)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风寒者,如败毒散;

风热者,如银翘败毒散。

4)用于吐靵下血,多用荆芥碳。

6、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用于外感表证。

为风药之润剂,风寒、风热均可用。

风热者,与薄荷、连翘同用;

风湿者,如羌活胜湿汤。

2)用于风湿痹痛。

如膉痹汤。

3)用于破伤风如玉真散。

7、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

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风湿痹痛,以项背、肢节上半身疼痛为宜。

8、藁本辛温归膀胱、肝经。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用于风寒表证,特别是巅顶头痛。

9、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1)外感风寒。

2)用于阳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

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如川穹茶调散。

为治疗鼻渊头痛之要药。

如苍耳子散。

3)用于疮疡肿毒。

4)用于带下证。

10、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证。

发汗力弱,为辛温解表剂之辅助品。

2)用于呕吐。

止呕效果佳,为“呕家圣药”。

胃寒、胃热呕吐皆可。

为加强止呕作用,可用姜汁泡半夏、竹茹等止呕药。

11、注意:

可解半夏、南星毒。

用于阴暑证。

夏日乘凉饮冷,如香薷饮。

1)香薷辛温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煎服应冷服,利水消肿应浓煎。

12、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祛风通窍除湿止痛

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13、辛夷辛温归肺经散风寒通鼻窍

14、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15、西河柳辛平归肺、胃、心经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麻疹已透者,不宜用,量大令人心

三、辛凉解表药

1、葛根辛甘、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用于项背疼痛,表证发热。

风热者,如柴葛解肌汤;

风寒者,如葛根汤。

2)用于热病口渴及消渴症,如玉泉散。

3)用于湿热泻痢及脾虚泄泻。

4)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如升麻葛根汤。

2、柴胡苦辛寒,归肝胆经。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

为治疗少阳证之要药。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如小柴胡汤。

外感发热,如柴葛解肌汤,或柴胡注射液。

2)用于肝郁气滞,如逍遥散。

3)用于气虚下陷。

久泻脱肛,胃下垂,如补中益气汤。

3、升麻辛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用于风热头痛,如升麻葛根汤。

2)用于多种热度证。

3)用于气虚下陷,如补中益气汤。

4、菊花辛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如桑菊饮。

2)用于目疾,虚实目疾均可,为眼科良药。

3)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头痛。

4)用于疔疮肿毒。

5、桑叶苦寒甘,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止咳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咳嗽。

如桑菊饮。

2)用于肺热燥咳,如桑杏汤。

3)用于肝火或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如桑麻丸。

6、薄荷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1)用于外感风热,如银翘散。

2)用于风热雍盛,咽喉肿痛。

3)用于咽喉肿痛。

4)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7、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1)用于外感风热,如银翘散。

2)用于麻疹初期,如透疹汤。

3)用于热毒疮肿,痄腮喉痹。

8、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1)用于风热表证,咽痛喑哑。

2)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如消风散。

3)用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如蝉花散。

4)用于破伤风。

9、蔓荆子辛苦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止痛

10、淡豆豉辛苦甘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11、浮萍辛寒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12、木贼甘、苦平归肺、肝经散风寒退目翳,止血

第六单元清热药

一、清热药,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药性寒凉。

应用本药时,要分清里热部位,以及里热虚实。

里热兼有表证,先解表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

气分热兼有血分热,应泻火药与凉血药同用;

热毒盛者,应泻火药与解毒药同用;

热盛伤津者,与生津药配伍;

脾胃虚弱者,应配伍补气健脾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中病即止。

二、清热泻火药以治疗脏腑气分实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药性多甘寒或苦寒,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用于急性热病之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及气分实热证之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脏腑实热证。

1、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用于气分实热之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与知母相须为用。

加强清热泻火之功,如白虎汤。

2)用于肺热喘咳,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胃火上炎,,牙痛,如玉女煎。

4)用于疮疡不敛。

煅用。

2、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气分实热证。

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咳嗽,痰黄粘稠。

3)用于阴虚证。

阴虚燥咳,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

骨蒸潮热,与如知柏地黄丸。

阴虚消渴,配麦门冬、天冬如二冬汤。

肠燥便秘。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不应使用。

3、栀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1)用于热病心烦,与黄连、黄柏、黄芩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