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0516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必修上册语文《12齐桓晋文之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王道”和“霸道”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

“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孟子名言(背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活动一】

书声琅琅——自由朗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准断句。

【活动二】知识梳理

【活动三】整体感知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动四】咬文嚼字

1.曰:

“臣闻之胡龁曰: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钟。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孟子提出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目的何在?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这一段文字孟子是如何说理的?

【活动五】合作探究

1.孟子在本文所阐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

2.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

3.学完本文,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

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方面有什么收获?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

“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

“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

“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

“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

“可以。

(齐宣王)说:

“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

“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

‘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

‘牛(牵)到哪里去?

’(那人)回答说:

‘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您说:

‘放了它!

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

‘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你说:

‘怎么可以废除呢?

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

“有这事。

(孟子)说:

“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

(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

“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

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

“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

(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

“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

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

“《诗经》说: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

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

“(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

“不相信。

(孟子说: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

《诗经》说: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

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

“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

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

“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

“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

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

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

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

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

(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

“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

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

“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

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

“(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

“(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

“楚国会胜。

(孟子)说:

“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

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

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

“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一切不守社会秩序的行为,没有不做的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罚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从事礼义呢?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文本基础整合】

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

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

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

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7、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

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

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

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

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

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

即“以桑树之”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五、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4、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piān)小无以,则王(wàng)庖厨(páo)罔(wǎng)民放辟邪侈(bì)

B.忖度(dù)彼恶(wū)知之吾惛(hūn)衅(xìn)钟

C.便嬖(bì)商贾(gǔ)庠(xiáng)序鸡豚(tún)觳觫(hú)

D.赴愬(sù)不赡(shàn)孝悌(dì)莅(lì)中国胡龁(h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红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保民而王(安定、安抚)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护)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怜悯)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

D.天下之类欲疾君者(憎恨)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通达)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无以,则王乎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以君子远庖厨

D.从而刑之欲辟土地,朝秦楚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C.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D.莫之能御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5.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

就。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

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

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

足。

6、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甚矣,汝之不惠。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百姓之不见保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臣未之闻也。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构怨于诸侯    

C.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D.彼且恶乎待哉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废衅钟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若无罪而就死地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C、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D、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0、下列加红的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则王许之乎许:

答应B.百姓之不见保保:

安抚

C.何以异异:

区别C.天下可运于掌运:

运转

11、下列加红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②今恩足以及禽兽③百姓之不见保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

12、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

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

盍:

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3、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      )

14、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任重道远(《论语•泰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5、明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16、其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四、默写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

及陷于罪,,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

王欲行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考对接】,完成9—12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

“汝能饮酒否?

”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曰:

“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曰:

“几何数?

”曰:

“子母②四百金。

”卖酒者曰:

“何忧为?

”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

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

“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

价毋亏乎?

”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

又召诸子贷者曰:

“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

”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

曰:

“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

”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

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

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

客多负,私怏怏曰:

“卖酒者乃不长者耶?

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

”雪霁,客偿博所负行。

卖酒者笑曰:

“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

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曰:

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

或问之,曰:

“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

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

①平事:

评议事情。

②子母:

利息和本金。

③责券:

求取借据。

④谈五行:

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群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

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吾侪:

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

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立:

订立

10.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忧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