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10305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改革开放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

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别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性,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当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是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他说: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

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

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案例: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发展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看法时说: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

  在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中的宇宙的根本规律的高度,去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之间的矛盾。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这种根本不同在于,旧社会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毛泽东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这些矛盾在解决了以后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驱散了形而上学无冲突论的迷雾,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去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

二是它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既相适应又需要不断解决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结束“文化大革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同时,他又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和解决了毛泽东同志遗留下来的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次序问题。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从来都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

先是人们在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形式下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当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旧的生产关系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时候,人们就改变这种旧的生产关系,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

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却把后面这种情况当成了事情的全部,认为“先要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大大地发展全部生产力,这是普遍规律”。

在实践中出现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

对此,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农民开始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指出: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个组织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处理生产力大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本来面目。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须调整和完善的地方。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主要是: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加以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解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不完善的方面”和“某些环节上的缺陷”。

但是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同志认为“不完善的方面”和“某些环节上的缺陷”主要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及残余。

这在实践中表现为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一系列“兴无灭资”的方针政策,以后更发展成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文化大革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观点的同时,又坚定不移地实行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移,并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他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这就为通过改革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从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同时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我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虽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阐述。

斯大林在早期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始终没有把它当作全面性问题提出来。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创立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形成了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前提。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解决了以后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

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这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

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所谓“又相适应”,是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从而能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优越性,必须坚定不移,长期坚持;

而所谓“又相矛盾”,则是指刚刚建立起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很不成熟,还很不完善,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是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途径的对比中阐明这一观点的。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一思想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使社会主义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社会矛盾。

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他要求全党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

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等等。

这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认识、调整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是完全正确的,是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但可惜的是,未能坚持下来,而是在国内外新出现的复杂形势下很快改变了,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中,我们正是通过深入具体地研究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才坚定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体制的信念与决心;

也正是通过坚持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改革的手段打破体制障碍,调整社会利益结构,不断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才不断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践证明,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

而一些就其性质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因此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邓小平突破了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在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毛泽东的观点是“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观点是“改革动力论”。

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这一正确主张基础上,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从而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同时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第二节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改革的内容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变化、不断深入。

改革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改革是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序幕的。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改革发源地”小岗人感恩邓小平

  安徽有个凤阳县,那是明代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凤阳县有个小岗村,那是中国改革的发源地。

  严俊昌等十八户农民用“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这一简单明了的分配方式,使中国由此开始走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

  当然,没有邓小平的支持,坚冰难破;

没有邓小平的魄力,也难有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的今天。

  在凤阳县小岗村,身体仍然康健的严俊昌,说到历史、谈到现在,归跟到底一句话——没有邓小平,他们摁手印“分田地”的“救命之举”早已是“亡命之举”。

  1978年初的一个夜晚,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农民召开社员会议,穷急了的社员提议,决定改已有的“包干到组”为“包干到户”,到会的十八户同意“瞒上不瞒下”,将应上缴的国家集体粮食交齐后,实行“包干到户”,并按下了红手印,这份秘密协议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原中国革命博物馆)。

  小岗人一夜间静悄悄的“激进”举动,开启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大幕。

  石破天惊。

“大包干”一开始,各方责难纷至。

有人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有人认为是“机会主义”做法,交锋非常激烈。

在1975年,村民严金昌在房前屋后种植了三分多地的生姜、辣椒、大葱、柿子,喂了两头肥猪,年收入八、九百元人民币,都被以“走资本主义道路”、“暴发户”名义批斗了三四次。

大包干引起的争议可想而知。

  小岗人的命运面临抉择。

在这一历史关节点上,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

  在邓小平的直接支持和设计下,中国农村改革有步骤全面展开,到1985年,延续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状况,而且引发和推动了城市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小岗村“大包干”的带头人、当时的生产队长严俊昌反复说的就是“如果没有邓小平,就没有小岗的今天,我至少也是‘现行反革命’,活不到今天!

”谈起邓小平,他以中国农民的朴实话语,表达了对邓小平的钦佩和感激之情。

  在小岗村友谊大道,正在组织村民外运“小岗”葡萄的村委会主任严德友说:

“邓小平的一席话,使得我为父辈命运的担心消除。

父辈们是幸运的,小岗是幸运的、中国农民是幸运的。

邓小平顺潮流、顺民意的举动,历史不会忘记,小岗人更不会忘记。

  时至今日,小岗的腾飞之路已经搭就。

小岗人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优质葡萄产业;

与中国经济效益最佳村的江苏张家港长江村结成“姊妹村”,共谋发展;

大办村办企业,发展集体经济;

利用“小岗”品牌,着力兴办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严俊昌说,纪念邓小平、感恩邓小平,目的是什么?

说明中国还要认同改革,加大改革,按照邓小平制定的路线走下去,就不愁富不起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改革推进到了城市,核心是放权让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物价改革。

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进入新世纪,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

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确立,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许多深层次的因素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而表现为现实生活中许多突出的矛盾,如三农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腐败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政府职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与权力运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息息相关。

因此,当前改革的任务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权力运作方式,必须让政府部门的利益非市场化、权力非市场化。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

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为我们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奠定物质基础。

同时,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改革,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

  2、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我们改革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基本标准,普遍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根本标准,具体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及时分析、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经验的结果。

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从确立到实践标准到确立生产力标准,再到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得到肯定,并在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