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导论第八章网络艺术.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90882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3.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艺术导论第八章网络艺术.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新媒体艺术导论第八章网络艺术.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新媒体艺术导论第八章网络艺术.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新媒体艺术导论第八章网络艺术.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新媒体艺术导论第八章网络艺术.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媒体艺术导论第八章网络艺术.pptx

《新媒体艺术导论第八章网络艺术.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艺术导论第八章网络艺术.ppt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媒体艺术导论第八章网络艺术.pptx

,第八章网络艺术,相互孤立的计算机是远远不够的。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接入电话线并与之融合为强力的混合系统,计算机的深远影响才真正展开。

凯文凯利(KevinKelly),第八章网络艺术,约翰西蒙的网络作品每一个方块,1997年。

在图上有1024个方块,是由32行和32列组成的。

这些小方块在黑白的组合中变化着,但你也许难以想象,仅第一行的变化方式就有4.3亿种。

完成这4.3亿种变化需要在一台计算机上连续不停运行1.36年,而完成第二行的所有变化则需要58亿年。

01,网络艺术概述,第八章网络艺术,第一节网络艺术概论,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开始与电话线相连,使得每个计算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在艺术领域,计算机也很快从一种绘画、动画或声音的创作工具变成了艺术家合作和展示的新方式。

1984年,网络合作项目电子咖啡馆(ElectronicCafe)就是一个先例。

这个项目不仅发掘了网络程序的潜力,并且如同一个预言,十几年后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咖啡馆真的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

尽管互联网早期已出现了基于文本的艺术作品,但直到90年代中期,一批图像浏览器如Mosaic(1993)、NetscapeNavigator(1994)和InternetExplorer(1995)的逐步普及,网络艺术才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艺术。

第一节网络艺术概论,网络艺术(NetArt)也被称为互联网艺术(InternetArt)、连线艺术(NetworkedArt)或网站艺术(WebArt)。

网络艺术包含基于文本的网络艺术、浏览器艺术、图像站点、网络行为艺术、网络视频音频艺术和网络监控艺术等很多类型。

本章的重点将梳理这些类型的关系,并着重介绍浏览器艺术,以及借助移动手机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媒体的网络艺术形态。

网络艺术的特征之一是拥有全球性的受众。

通过网络,文本和图像能直达千里之外的浏览者。

如果有高带宽支持,表演和行为也能够通过即时视频方式进行互动。

网络艺术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赋予艺术家们更多的独立性,他们可以不受传统美术馆或画廊评审机制的控制或影响。

90年代,随着网络和网络工具的开发,艺术家们很快为网络的自由性所吸引。

第一节网络艺术概论,1993年,在万维网还没有正式发布之前,荷兰的琼亨斯科克和比利时的德克佩斯曼前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硅谷进行了一次探访。

这场旅行刷新了他们头脑中关于影像和声音的认知,因为他们发现在网络提供的平台上,影像和声音乃至动态关系都发生了改变,这种借由二进制代码重新转译的影像方式在网络上会引发行为连接的可能性。

美国之行结束后,亨斯科克和佩斯曼创立了Jodi网站。

这个网站就承载了他们把网络视为一种艺术媒介的使命。

他们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新的数字艺术革命,那就是一种数字形态的达达主义式拼贴,电子文本和闪烁的图像形成这一艺术革命的开幕式。

Jodi网站改变了很多人对网络的固有观念,人们忽然发现网络不仅是一种发布信息的手段,它如同绘画、摄影、录像艺术一样,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形态。

因此,Jodi网站的意义就在于它在网络发展之初就提示了这样的可能性,艺术家可以借用网络这种新的技术手段进行艺术表达和创作。

第一节网络艺术概论,第一节网络艺术概论,通过艺术家们的先锋实验,网络艺术的独立精神被凸显出来。

网络艺术作品较少通过官方或其他机构审查和控制,这使它们有机会突破传统画廊、博物馆的体制,并迅速传播至全球受众。

因此,艺术家和受众的交流更为自由。

受众可以在家中就享受与作品的互动体验。

网络艺术的出现,也代表了艺术和技术新的创造结合。

网络艺术见证并事实上推进了基于数字技术的软硬件发展。

比如,由于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的出现,鼠标和键盘等外设都可以省去,受众直接用手指触屏就可以更人性化地体验网络艺术作品。

同时,网络艺术也随时对网络的问题和危机做出反应。

比如在浏览器普及之后,早期的艺术家个体网站没有受到浏览器的支持,濒临消失。

一些艺术家和美术馆提出了收藏和展示早期艺术家网站的想法,不仅使网络艺术作为一种文献找到了归档和展示的出路,也提醒人们浏览器既是方便的工具,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权力话语,第一节网络艺术概论,软件与游戏艺术往往由艺术家自己或合作编写代码,在操纵和运行中实现艺术创作。

软件和游戏艺术包括了交互性绘画和音乐软件,算法艺术(AlgorithmicArt)和生成艺术,数据转换、网络艺术、游戏艺术等。

其中,网络艺术由于有大量艺术家从事并创作了大量作品,因此常常被独立出来进行讨论和分析。

以数据为基础的艺术(DatabasedArt)不必借助实体形式,也与传统媒体关联性较少,被认为是少数的纯粹的“数字艺术”。

软件艺术,很多网络问题反而成为了艺术家们转换视角进行艺术创造的契机。

尽管黑客、电脑病毒通过网络传播往往被人们批判,但一些艺术家借鉴黑客和病毒等视觉形式创造作品,譬如不断蹦出的电脑视窗、网站链接错误等提示,艺术家们把新的网络视觉经验和互动体验作为数字艺术的新主题和研讨对象。

甚至,一些艺术家本身也具有黑客的身份,他们更希望用网络艺术推进社会问题的深层次讨论,难道黑客真的只属于电脑和网络吗?

其实现代社会结构是与黑客这样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兼具黑客身份的网络艺术家其实反而在表达不愿意受操控的态度,以及怎样反操控。

02,万维网上的艺术,第八章网络艺术,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提摩西朱克力统计,1995年有5000名艺术家拥有自己的网站,而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已上升至数十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家的创作领域进一步扩展。

还被认为是新兴事物的网络在艺术创作中逐渐成为一种观众参与的平台。

而在此过程中,一些艺术家不满足于在网络上进行简单的作品展示,他们希望以一种新的模式完成作品,即通过观众的点击与操作成就作品的完整性。

由于网络尤其是万维网是对多人同时开放的,因此这种独特的交互性将艺术与公众结合得更加紧密。

1994年是网络技术与艺术的一个分水岭。

网景(Netscape)公司发布了第一个商业网页浏览器,这意味着网络从电脑专家学者的研究工具变为普通大众的交流平台和工具。

对于艺术家来说,网络成为变革艺术观念的武器。

网络艺术不仅改变了很多人对于网络的固有观念,也改变了艺术的展示和创作方式。

网络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形态,艺术家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艺术表达和创作。

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一、万维网概述美国国防部建立的阿帕网于1969年拉开了数字网络的序幕。

伯纳斯-李基于实验室的开发工作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全球超文本项目万维网(TheWorldWideWeb,WWW)。

最初的万维网于1991年正式发布,早期主要为教育、研究机构所使用,成为免费的信息分享方式。

1974年,录像艺术之父白南准提出“电子高速公路”一词,预言了未来的数字网络趋势。

1979年,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设立了交互电子项目课程(InteractiveTelecommunicationsProgramme)和学术项目。

万维网通过超链接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和影像的结合方式。

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一、万维网概述这三幅图片是约翰西蒙用来表明文学作品、图像作品和网络作品信息组织与传播方式区别的。

文学作品,图像作品,网络作品,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一、万维网概述在第一幅图中可以看到文学等信息的传递依赖于读者在头脑中整合信息之后的发散与想象,而第二幅图显示出图像吸引眼球的直观属性,而在第三幅图即网络浏览中,艺术家将观点通过网络抛出,其发展的方向是发散、分叉的,它取决于观众的点击和选择。

因此,网络在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讨论和体验空间。

我们会看到一些艺术家尝试以网络艺术作品审视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区别。

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一、万维网概述在这个网站中,创作者以新的方式呈现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本书的一些章节,但屏幕上的文字闪烁如此之快以至于观者根本看不清楚。

然而,这正是创作者哈鲁卓恩(HarruZohn)的用意,他在用这样一种形式传递他对本雅明主张的理解,即“观众无法在复制和转译中理解作品的原意”。

同时,这个作品也体现了网络艺术的特质之一不稳定性。

和实体艺术不同,网络艺术作品尤其是基于万维网的艺术作品需要更新和维护,它们随时会消失或转移。

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二、文本与图形的超链接在网络中艺术家将观点通过网络抛出,其发展的方向是发散、分叉的。

而这种从一个文本跳接到另一个文本的关联方式被称为超链接(hyperlink),它成为网络构架的形式基础。

由于每个人的选择不尽相同,因此超链接往往被一些艺术家借以建立其作品的动态结构。

女艺术家珍妮霍尔泽(JennyHolzer)往往以语言代替造型,强调以语言传达的观念即是创作的核心。

霍尔泽希望与所有民众进行广泛性的对话,而不只是局限于艺术的世界。

因此,她运用广告牌、海报、T恤、汽车保险杆上的贴纸、铜牌、公园的长椅,以及球场的记分板等媒介将她的理念拓展至专业人士和艺术评论以外的地方。

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二、文本与图形的超链接,珍妮霍尔泽的网络作品请改变信仰,1998年。

在作品的主页上,通过观众的选择来确定不断被更新的信条。

在网络作品请改变信仰中,浏览者可以选择多个信条,也可以看到与其选择的信条相关的信条。

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二、文本与图形的超链接与珍妮霍尔泽以语言文本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相反,美国艺术家马特姆利坎(MattMullican)的创作则以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图形为中心。

在他的个人网站上,他通过五个单纯的色块和方圆等几何图形的组接构成层层深入的关系(它们似乎可以概括他对人的头脑乃至整个世界的理解。

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二、文本与图形的超链接,网络艺术也提供了艺术家们展示自己作品乃至创作过程的平台。

如同录像艺术家借助录像记录和挖掘艺术创作的过程,一些艺术家通过网络鼓励观众和拜访者的交流互动。

美国女艺术家谢丽尔多尼根(CherylDonegan)的拜访工作室(StudioVisit,1997):

谢丽尔多尼根将自己的工作室以虚拟的形态在网络上展出,观众可以通过点击摄像机、胶片、电视等热键看到她的绘画情况,操控画面的变化甚至是复制艺术家的指纹等。

美国艺术家彼得哈雷(PeterHalley)所创作的方块涂鸦(ExplodingCell,1996):

方块涂鸦鼓励观众绘制和改变作品,观众在简单的点击中完成对作品的涂鸦,增强了主动操作的快感。

这些创作都注重观众参与的趣味性,将艺术创作简化至儿时的游戏般轻松。

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二、文本与图形的超链接,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二、文本与图形的超链接,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三、万维网艺术的延展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提升,网络艺术作品也从以文字、矢量的图形为主发展到丰富色阶的图像,并结合声音、视频等丰富的手段。

因此,艺术家们在网络创作中,越来越模糊了艺术与设计的边界,文本、字体、绘画、图像、图形、版式、声音、视频等在创作中融为一体。

首先呈现出的鲜明现象之一是艺术家把网络作为一个汇聚艺术家的平台。

比如除了趣味性之外,彼得哈雷的作品就提出了新的议题,即网络艺术作品如何被纳入艺术收藏和展览。

在大多数画廊和美术馆还没有向网络艺术伸出橄榄枝之前,艺术家们往往自发地组成团体或搭建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提升了网络艺术创作的合作性。

例如英国艺术家杰克提尔森(JakeTilson)建立的网站(),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三、万维网艺术的延展杰克提尔森的作品三餐通过日常主题与全球网络受众进行互动。

三餐中,网络受众可以选择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虚拟点餐,并上传他们的照片。

第二节万维网上的艺术,三、万维网艺术的延展同时,万维网艺术也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