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1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8371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1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1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1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1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1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1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1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1篇Word文件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1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通过观察绿色小卡片,估计小卡片的面积;

然后,想办法知道小卡片的面积,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想、动手摆、动口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

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三,搞好课堂训练,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

学生推导出公式后,接着解决美术社团中手工区地面的面积、材料区的面积,这既是对新知的巩固应用,也让学生在巩固中迁移出了正方形面积的公式。

另外我还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需改进之处:

1、课件不够精致 

由于前一天晚上教案的个别地方又进行了修改,所以幻灯片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由于刚从临沂回来特别累,所以做完课件后没检查,导致出现了顺序性错误和知识性的错误并存的尴尬场面。

这就是在解释为什么长5厘米就能摆5个小正方形时,本来是先演示摆的过程的,结果吧下面的结论一起放出来了,而且还打成了:

“一条线段”长几厘米就能摆几个小正方形。

评课的教研员说得很对,这不是线、面混淆了吗?

出现了这样原本可以避免的知识性的错误,我真是惭愧不已!

2、对时间的掌控和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在让学生明确长几厘米就能摆几个小正方形这一环节,本来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可是我把它复杂化了,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而在让学生摆三角形进行验证时用时也太多,这就导致后面的巩固应用环节和整理复习环节时间仓促,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信心不足导致心理障碍。

本来准备的比较充分的课,可是到了真正上场的时候,看到那么多听课老师,一下子就紧张起来,结果有些地方就忘词了,甚至把重要的环节都差点忘了。

如:

学生拿出绿色卡片后,本来是想让学生先估一估的,结果先说了让学生想办法,幸好又想起来了,就又插进去了,弄得我自己极不自然。

我想这主要是自己信心不足,患得患失导致了的心理障碍吧。

总之,通过这次的交流活动,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必将带着一颗永不满足、虚心好学、不屑追求的上进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多看书多学习,多做笔记、随记,相信经过不断的积累,我的业务能力肯定也会有质的飞跃。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

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

宽”和“边长×

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但部分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还是容易把周长和面积混淆,应加强辅导。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

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

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摆一摆,从直观到抽象,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

在这节课中,我还运用了迁移。

利用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课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

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

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最后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主动获取知识,领悟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尝试、实践,发现规律,亲身体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

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从“猜想——实验——发现——应用——创新”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思维的训练,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观。

当学生意识到用面积单位直接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很麻烦时,我适时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求面积的方法呢?

”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地发现到长方形面积和长、宽的关系。

再根据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了教学重点。

利用课件演示手段,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怎样计算桌面的面积;

怎样计算篮球场游泳池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

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引导学生探究算理与算法的统一。

学生已有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知识和经验,课堂上围绕学生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究整百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探索、尝试、交流中扩展和提升对口算乘法的认识,在获取数学知识中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与估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与估算乘法》教学反思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出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有了问题就必须解决,从而,每个同学都积极动脑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探究新课环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析得出各种口算方法,强化了学过的动脑、动口能力。

适时引导学生总结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的简便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撑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材把估算方法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制作年历》

《制作年历》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学会交流 

在实践活动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学会合作与交流。

在小组制作年历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如教材上展示的“谁设计花边”“谁写每一月份的日期”“谁标重要节”等。

另外,在制作活动完成之后还进行了制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在展示中,学生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欣赏、借鉴别人的优点,培养了承认他人、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2、注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了年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教师的提问“你们的年历还能做什么”,引起学生的讨论与思考。

《重叠问题》

《重叠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

接下来我对这一课做一个反思:

一、研读教材。

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二、反思教学环节 

为了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创设了“装苹果”的游戏情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黑板上的两个圈圈重叠,直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重叠问题”。

同时让学生对韦恩图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1、注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为新课标明确指出:

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 

2、课堂重视小组讨论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讨论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当学生发现统计表上名单和总人数不符时,我让学生先让小组同学讨论,然后再合作画一画,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知识冲突,从而进行韦恩图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3、重视算法的多样性。

新课标提倡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算法和解法,因此在学生根据韦恩图列式的过程中,当学生列出8+6-4=10(人)时,能够让学生说出其它不同的算法,并说明算理。

几点不足:

1、提问不够明确,提问的有效性不够。

在学生发现统计表上和人和参赛总人数不等时,我马上就问学生“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吏直接”,学生还没有充分感受到这个知识冲突,马上要让学生讨论并尝试画图,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要画什么?

要怎么画?

只有部分聪明的孩子知道要懂得根据黑板上的圈圈来画。

这个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整个流程。

2、对课堂的调控不够。

由于前面没上好,课堂的节奏有点乱了,后来学生以展示不同算法时,第一同学说出了8+6-4这种基本的算法,后来想引导学生也可以分三部分来列式,用2+4+4这种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的含义。

让两位同学来展示都没有展示我想要的结果,结果就急了,没再让其他同学来说想法。

我原本是要体现算法多样的,可以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和我设计的初衷有所出入,这也是比较失败的一个地方。

3、文本的执行力有待加强。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的话太多,太啰嗦了,怎么看也像一个有近两年教龄的人,好像是刚毕业出来的。

甚至比我以前还差劲。

后来想想,我觉得可能是在教学设计上有问题,环节之前设计不够紧密。

三、练习的设计 

两道课内两道课外的,体现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第1题,是为了巩固韦恩图各部分含义,对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

在讲评练习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先后次序,培养学生思考和解题的有序性。

第2题学生可以自己画图分析,也可以不借助图进行思考,旨在实现由具体到抽象,提升学生思维层次,引导学生找出重复部分,直接点数,或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第3题和第4题,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根据文字信息,并把文字信息转化成韦恩图进行分析解答,层次相对拔高。

特别是第4题,让学生根据总人数来求重复部分人数,学生会求,可能并未真正理解。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

和平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

nbsp;

<

br>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

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

打下基础。

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天安门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平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

所以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材似乎表达也不是很清楚。

天安门城楼抽象成类似天安门的图像后,学生已能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后面大量的练习都是以实物图来判断的。

比如字母A、B、H和国家的国旗、各种标志等。

学生就要从颜色,形状等来判断。

但是由于印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疑惑。

是不是什么时候A都是轴对称图形呢。

如果不是抽象出来,天安门城楼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何谓“完全”?

什么是对称轴?

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

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

“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

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

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爱学、善学、乐学的习惯。

1、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课堂上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例如:

,利用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并勾画,用剪刀剪下来,再结合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重视自主学习的过程。

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

例如,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解题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是问题清晰化、明朗化。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

教材先通过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为素材教学例5,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

接着运用此规律教学例6,也就是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我通过阅读教材、教参和新课标,认为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去教学这一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会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至于“商中间为什么要写0”这一点学生根本不知道,只是盲目地按照老师所讲述的分东西的例子模仿着进行计算,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数学的活动中了。

所以,在教学时我准备采取以下策略:

1、创设现实情境,重视有意义的计算、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头开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若是单纯的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通过创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情境,把计算与故事相结合,激发兴趣。

首先在故事情境中出现猪八戒、悟空、沙和尚和唐僧4人分4个西瓜,平均每人吃1个西瓜 

列式4÷

4=1(个)引出后来悟空、沙和尚和唐僧一个西瓜没有吃到,既而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片断1]师;

我们来看一幅画,谁给大家来讲这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

猪八戒非常积极说:

“我来分。

”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

谁会算?

师:

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

下面请你们自己列式计算。

(二)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知道不学不行 

[片段2] 

在学生试算的过程中,当算到十位上的0除以3时,很多学生遇到了困难。

这时,我问学生:

“0除以3究竟等于多少呢为什么?

生1:

0除以3等于0,因为悟空、沙和尚和唐僧一个西瓜也没有吃到所以0除以3。

生2:

等于0,因为把0个东西平均分给3个人,什么都分不到。

你们真会动脑筋。

现在你能算出0除以4、0除以9、0除以376分别等于多少?

为什么?

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三)德育融入教学中 

从导入故事中参与德育教育,教育学生从小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和爱护。

(四)生活中体现数学 

让学生从喜洋洋一家去旅游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的是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

所有知识都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亲身体验出来的,教师只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同时我也感觉到了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个西瓜都没有了,如何分配3个人?

怎样用算式来表示”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确切。

“0÷

3”的算式出的太快,部分学生理解不透。

而且整个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跟不上。

对于学生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真诚的鼓励,正确的评价,将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第六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