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悼念一棵树》教案5 沪教版第五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8151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悼念一棵树》教案5 沪教版第五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悼念一棵树》教案5 沪教版第五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悼念一棵树》教案5 沪教版第五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悼念一棵树》教案5 沪教版第五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悼念一棵树》教案5 沪教版第五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悼念一棵树》教案5 沪教版第五册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悼念一棵树》教案5 沪教版第五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悼念一棵树》教案5 沪教版第五册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悼念一棵树》教案5 沪教版第五册Word下载.docx

”下面我们就先看看诗人悼念的是怎样美艳的一棵枫树。

2.建构:

(课件展示) 

活动任务:

想象,描绘 

活动步骤:

1.自由朗读诗歌;

2.勾画描写枫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诗句;

3.整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口头描绘枫树的形象。

3.进行:

学生自主朗读、勾画,想象、描述。

4.展示:

学生描述,师生共评。

教师点拨,再作描述。

(重点:

细致入微,富有创造性) 

师:

难怪诗人说:

(屏显)“我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久的姿态,血液里流着枫叶的火焰。

” 

㈡ 活动二:

但是当如此美艳的枫树突然有一天被人伐倒,如此美好的事物被人一点点撕破展示在诗人面前,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波澜呢?

2.启动:

① 老师来读第一小节: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湖边山丘上/那棵最高大的枫树/被伐倒了……” 

② 老师读的有什么问题吗?

这不是一样吗?

(讨论: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一句的内涵:

枫树死得太可惜了!

秋天本应是枫树绽放生命最美的季节,可它还是一棵苍翠的枫树,哪怕再给它多留一天的生命,一场秋霜过后,定会红遍漫山遍野!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是充满希望的时候,迎着朝阳的枫树该有多美!

可是它就是在这样一个季节和时间被伐倒了。

这岂止是让人感到可惜!

) 

③ 左拉说过:

“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

”(屏显)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和文章和作者对话,我们要能倾听出文字背后的声音。

第一节诗人要说的话,我们已经听懂了。

下面把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可以吗?

(多生试读) 

3.建构:

(屏显) 

倾听,倾诉,质疑 

1.仔细默读2-14小节;

2.倾听:

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3.倾诉:

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质疑:

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4.进行:

学生自主默读、揣摩、朗读。

5.展示:

下面开始用朗读的方式向他人倾诉诗人的心声。

举例:

组织甲同学朗读一个小节后,问乙同学:

你听到了诗人在说什么?

再问甲:

是这样的吗?

然后反复朗读。

(如听不出,就再读一遍,直到听出为止;

或改为让乙读,让甲听;

实在没办法,只好由甲自己说出来。

)(读出来,读进去;

重点小节,反复朗读,甚至背诵。

介入:

你为什么把这个词读这么重?

(都、家家、每、但、却、还、哦、也)如果你是这棵枫树,此时你会说一句什么话?

你想象一下白鹤和老鹰来到后会怎样?

6.深入:

有没有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的小节?

组织其他同学用朗读的方式帮助他听懂,实在不懂,改为口头解释。

我有一个小节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请同学帮帮我。

(屏显)最后一节:

“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补充问:

这是不是有点矫情,夸张,大惊小怪?

(组织讨论,最好有点多元化的解读,如敬畏生命、惋惜生命、忧虑环境等——第一次讨论:

主观性解读。

在不依赖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大家个性化的解读都是合情合理的。

① 诗人牛汉说过:

“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诗的。

”看来,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

那么这个“特定的生活情境”是什么呢?

② 诗坛硬汉——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是当时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1955年,“七月”诗派领袖胡风含冤被捕,牛汉也牵连入狱,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被下放到湖北古云梦泽之地劳动改造。

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役之下,诗人蓬勃的诗心诗情却没有湮灭:

“……而到了‘文革’后期,当苦难到了它的尽头,郁结在诗人心头的悲烈之情丰盈涌动,他在七十年代前期的浓重暗夜中受到不屈的心灵之光的召唤,写出了系列诗篇……这些涌动着雄性的血,爆发着激愤的生命之火的诗,是诗人用他毕生的苦难铸成的……” 

相信这些资料,会给同学们的理解以很大的帮助。

③他还说:

“我这个人以及我经历的一切坎坷、屈辱都无法和诗剥离。

我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我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

读者如果能从我的诗中感受到历史的疼痛,我就知足了。

请同学们发表看法:

枫树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

(力求对枫树的象征意义有所认识:

自我形象的写照;

“文革”中含冤去世的知识分子;

被砍伐、被遗弃、被践踏而依然正直、高贵的生命—第二次讨论:

客观性解读。

7.再深入:

其实,在那样一个指鹿为马的疯狂年代,被践踏的生命又何尝只有作者和胡风呢?

(课件展示)请看大屏幕:

①贺龙,这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元帅,1969年,被迫害致死。

②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彭德怀彭大将军,1974年在北京含冤去世,享年76岁。

③性格刚烈的傅雷,不甘受辱,1966年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④我想给大家讲一讲最后的老舍:

下面是老舍夫人的回忆——那天老舍被打得皮开肉绽之后,已经站不起来,有人怕他当场被打死,就把他拖到附近一个派出所。

几个红卫兵听说他是“反革命”,马上又进屋你踢一脚,他踹几下。

我知道消息已经是晚上了,到派出所把他扶回了家。

第二天,听说我离家不久,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上一本《毛主席诗词》就出去了。

走到院里,他见4岁的小孙女在那里玩,还把小孙女叫到面前,拉着孩子的小手说:

“跟爷爷说再见。

”老舍出门后,就一直往北走,走到太平湖边,坐在那里读起了《毛主席诗词》。

整整读了一天,天黑以后,他头朝下、脚朝上投进了那一汪平静的湖水。

一直找到第二天下午,才有人告诉我,太平湖有一个老头儿投水死了,好像是老舍。

我找到湖边,见到他已被人捞上来,平放在地上。

他嘴、鼻皆流着血,上身穿白衬衫,下身穿蓝裤子,脚上的黑色千层底鞋子,白色的袜子等都干干净净。

可见那是他把头埋进水中之后,自己用双手硬性扒住湖崖石头淹死的。

在“生命与尊严哪一个更重要”的质问面前,他选择了尊严,选择了人格的完整和高大。

他的死是对那个疯狂年代的控诉!

⑤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就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也不能幸免遇难!

8.总结:

这些雄伟美丽的枫树呀!

这些与大地相连的生命哟!

就这样被伐倒了……下面再读最后一节肯定和刚才不一样了!

带着理解读,带着想象读,带着感受读!

(齐读、再齐读、背诵) 

下面我想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合作为大家朗读全诗,同学们最愿意听谁朗读?

(推荐后音乐声中对读) 

9.教师深情总结:

诗人说:

“我悼念栋梁之材,民族的伟大人物一个个地倒下,是可悲的。

如果专指某一个人的倒下,就太没价值了。

”(屏显)可以推想,诗人创作这首诗,更多地是着眼于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既是对饱受摧残、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个体、包括自我的痛悼,更是对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满目疮痍的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痛悼!

10.让我们带着所有的理解和感受,深情地齐诵这首诗!

(师生齐诵)(机动环节)下课!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不可重复的一段生命历程,每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是师生一次精神的探险,并为此收获丰厚愉悦的高峰体验。

那种没有思维含量的浅表对话,是对语文教学的异化和戕害,造成学生对语文情感上的疏离和轻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

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这节课中,为了体现深度对话的理念,我着意做了以下工作:

1.导入:

教学从学生和标题的对话起始,激起阅读期待,简洁快捷,直奔主题。

2.吟诵:

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巨人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范读、自由吟诵,自由朗读、仔细默读,男女对读、师生齐诵,还有用朗读倾诉感受——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取得的理解,在头脑中进行了一个复杂的加工、修正的心理过程,而后诉之于恰切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停顿、情感表达出来;

而这个表达又必然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即“读进去,读出来”。

朗朗的书声裹挟着个性化的理解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传递、撞击,必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掀起情感的波澜。

3.勾画、想象、描绘:

可以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并且可以把自己对课文的感知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是与文本创造性的对话。

在描绘中,学生既对课文做出了自己创造性的改变,又表现出了自己对课文感知的创造性。

朱光潜说:

“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靠读者帮忙才行。

读者的想像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欣赏。

”在这种对话式的言语交换中,学生和文本都被改变了,或者说,对话参与者相互改变了对方。

从一次富有成果的对话交换中突现出来的自我,是一个比过去更加扩大了的自我。

4.倾听、倾诉、质疑:

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听,用诗人牛汉的思想感情倾诉,即学生的旧有语感图式对诗歌的同化、顺应,也是诗歌对学生旧有语感图式的开拓、改造。

倾听倾诉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沿着诗歌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诗人牛汉的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诗歌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质疑则是向文本扣问、提出深度对话请求的过程。

5.资料介入:

当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前理解”不够时,学生的视野便远远小于文本的视野,使这个本来就稚嫩的对话者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补充了“文革”中作者、老舍等人被践踏的遭遇,使对话在“平等”中得以延续和深化,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6.旨归:

在对话中,教师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相关资料的适时引入、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以及对话情境的巧妙创设,这些都伴随着“对话”进行的始终。

就在这种立体、丰富的自主“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

正所谓:

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二、活动建构:

活动建构的理念,有两方面的含义:

1.语文活动化:

当代课程论认为,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学习是学生的生活,也是他们的生命实践。

新课标中,出现“活动”一词,达24次。

活动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

”(《现代汉语词典》)可见,“行动”是活动的根本属性。

巴金说:

“只有写,你才会写。

”听、读、说也不例外。

语文课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课,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实践的组织者、参加者、参谋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于使学生进入主体地位,乐于并善于进行读写听说实践。

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到:

让学生达成知识的积淀,能力的提高,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构,无疑,“活动”是最好的平台。

  2.活动语文化:

“目的”是活动的旨归。

活动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远离文本的自由发挥,表面上课堂上你来我往,轰轰烈烈,其实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而是以研读文本,学习语文为目的,整个活动要始终围绕着“语文”这个主题展开。

活动中语文的“含量”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甚至是成败。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大的活动:

1.活动任务:

①自由朗读诗歌;

②勾画描写枫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诗句;

③整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口头描绘枫树的形象。

2.活动任务:

①仔仔细细默读2-14小节;

②倾听:

③倾诉:

④质疑:

“活动任务”明确,“活动步骤”清晰,“活动目标”则是隐含着的:

活动一的目标是:

从赏析诗歌最本质的东西——意象入手,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雄伟美丽的枫树形象,然后再看它是如何被砍伐、被分解的——“把这个美好的东西一点点撕破了给人看”,这便产生了情感的张力;

有了张力,便有了情感的波澜和阅读的期待。

活动二的目标是:

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不但形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而且促成学生之间的碰撞交流——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密林,穿行在字里行间。

在标识活动任务的词语中,“想象”和“倾听”虽是悄悄进行的内隐性活动,不容易直接评价,但是学生实际上要经过多个从文本中“进进出出”的揣摩、整合与加工,与文本多次的“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再加上“想象”和“倾听”分别为“描绘”和“倾诉、质疑”提供着思维的支撑,它们的质量,就直接关涉着活动的展示质量,所以这两个词语含义下的活动,思维的含量很高。

“描绘”的要求是“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倾诉”的要求是“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包括“质疑”在内,这都是外显性活动,它期待着生动形象的描绘,期待着声情并茂的吟诵,期待着各抒己见的讨论。

而在这些“读、画、想、说”“揣摩、吟诵、讨论”的活动“场”中,潜移默化地建构起了素养和人格的大厦。

附课文:

悼念一棵枫树 

※牛汉 

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

——摘自日记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忽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1973年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想北平》教学案苏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布置预习:

老舍对北平有怎样的情感?

他笔下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作家简介:

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二、导入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

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

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

  三、研读文本

  1.(1—3)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

  (“我真爱北平。

”?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

  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

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明明反复说“说不出”可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

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它在我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2.(4—7)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

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3.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

  Ⅰ衬托手法。

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Ⅲ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

  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

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Ⅳ语言通俗纯净、简洁亲切还有点幽默诙谐。

  4.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

  想北平是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呢?

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知识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我的北平”,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把对北平的爱上升为对母亲的爱的地步,并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和北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的关系。

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

  北京是大都市,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它的整体结构让人快乐而安适,还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因此北京虽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照样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

  5.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因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

因为入情,所以感人至深。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

  四、作业布置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不少于3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