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新诊疗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7259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新诊疗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妇科新诊疗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妇科新诊疗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妇科新诊疗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妇科新诊疗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科新诊疗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妇科新诊疗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新诊疗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科新诊疗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脾虚型: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血热型: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血瘀型: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西医诊断:

(1)基础体温测定,了解有无排卵及黄体功能。

(2)测血中雌、孕激素水平,促性腺激素水平。

(3)诊断性刮宫

(4)必要时可建议患者宫腔镜检查

二、治疗

1)一般治疗

1.改善一般情况,纠正贫血。

2.出血期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

3.流血时间长者可给于抗炎治疗。

4.适当应用止血药。

2)辩证施治

肾虚型

肾阴虚证

治疗法则: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

左归丸加减

熟地15g、山药15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

菟丝子10g、鹿角胶9g、龟板胶9g、川牛膝18g

肾阳虚

治法:

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加减

制附子9g肉桂6g山药12g熟地20g

山萸肉15g枸杞12g菟丝子12g鹿角胶6g

党参12g黄芪12g当归9g

杜仲12g炙甘草6g

脾虚型

补齐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加减

党参12g黄芪12g白术20g熟地20g

当归9g黑姜9g升麻6g甘草6g

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

生地15g、地骨皮10g、炙龟板9g、牡蛎粉10g、

阿胶9g、黄芩6g、藕节9g、陈棕炭6g、

甘草6g、焦栀子9g、地榆6g

血瘀型

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崩汤

当归9g、川芎6g、三七3g、没药9g、

五灵脂9g、丹皮炭9g、炒丹参6g、炒艾叶6g

阿胶9g、龙骨9g、牡蛎9g、乌贼骨9g

3)中成药治疗

云南白药一支,温开水冲服。

宫血宁胶囊,每次两粒,日3次,温开水送服。

独一味胶囊每次三粒,日3次,温开水送服。

4)刮宫治疗

反复出血或出血多,保守治疗无效,不能除外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可行分段诊刮,既可迅速止血又可明确诊断。

三、难点分析

崩漏有的以崩为主,有的以漏为主。

或崩漏交替出现,二者常互相转化,故临证时须根据情况变化审其轻重虚实。

但由于患者症状多不明显,故应根据年龄、体质、季节、平素月经状况综合诊断辩证施治。

四、临床疗效评估标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①临场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②无规律阴道出血停止,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③贫血。

显效:

①临场症状减轻;

②无规律阴道出血停止;

③贫血症状好转。

有效:

1临场症状减轻;

②无规律阴道出血减轻或好转;

③贫血症状减轻。

无效:

未达到有效标准。

临场疗效评估结果:

有9例患者经此方案治疗,治愈6例,治愈率67%;

显效2例,显效率22%;

有效1例,有效率11%;

无效0例,无效率0%。

我科通过对诊疗方案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发现通过中药中成药的口服、针灸治疗以及配合饮食治疗等传统中医疗法的治疗,崩漏取得显著成效,现得到一经验方,期望有好的效果,优化方案如下:

中药验方

地榆炭30克,仙鹤草30克,侧柏炭15克,金刚藤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0克,生黄芪15克,杜仲10克,桑寄生20克,续断15克,白及15克,炙甘草10克。

妇人腹痛(盆腔炎)诊疗方案

妇人不在行经、妊娠及生产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痛。

西医病名为盆腔炎即盆腔炎症性疾病,是指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

一、一一一yi编辑本段诊断

中医诊断:

症状诊断:

育龄妇女,曾有流、生产史,宫腔内手术探查史,或置宫内节育器史。

少腹部疼痛,每在劳累久站,性交后加重,可伴有带下量多,色黄,有臭味,或有经量过多或频发。

疼痛伴发热,经前或经期加重,身体倦怠易疲劳,严重者可伴有高热寒战。

妇科检查见宫颈肥大,充血或糜烂,子宫体略增大,有压痛,活动受限,粘连固定,如猛一触动子宫颈或后穹窿,立即引起严重的盆腔及腰骶部疼痛。

宫旁或附件区有明显压痛,附件区增厚,有条索状物或包块等急慢性盆腔炎症改变。

证候诊断:

一)、肾阳虚衰型

小腹冷痛下坠,喜温喜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夜尿量多,大便不实,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二)、血虚失荣型

小腹隐痛,喜按,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大便燥结,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三)、气滞血瘀型

小腹或少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食欲欠佳,烦躁易怒,时欲太息,舌紫黯或有紫点,脉弦涩。

四)、湿热瘀结型

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有臭味,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五)、寒湿凝滞型-

小腹冷痛,痛处不移,得温痛减,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西医诊断:

子宫压痛或附件压痛;

或宫颈举痛。

生殖器官急性炎症病变,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高,盆腔B超、盆腔及输卵管造影、盆腔静脉造影均可协助诊断。

1)饮食治疗

要求忌食辛辣油腻之品,饮食宜清淡。

2)辨证论治

肾阳虚衰型

温肾助阳,暖宫止痛。

熟地15g、川附子5g、肉桂5g、山药15g、

山茱萸15g、菟丝子15g、鹿角胶9g、枸杞子9g、

当归9g、杜仲10g

血虚失荣型

补血养营,和中止痛。

方药:

四物汤加味

当归9克川芎6克生地20克白芍20克阿胶9克(烊化)黄芪15克甘草6克

少寐者加夜交藤18克,茯神12克;

虚热未清加天门冬15克,生地改为30克。

气滞血瘀型

治疗法则: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加减

桃仁12克川芎6克丹皮9克当归9克

赤芍12克枳壳6克元胡6克乌药6克

醋柴胡6克五灵脂12克甘草6克

有炎症结块者,加莪棱各12克;

带下量多加白芷6克;

疲乏无力食少加党参12克,白术12克;

有湿热滞留者,加蒲公英12克,柴胡6克。

湿热瘀结型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当归芍药散加减

当归9克川芎6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

茯苓9克白芍20克黄芩6克甘草6克

热毒甚者,加败酱草12克,紫花地丁12克;

湿邪甚者,加厚朴6克。

寒湿凝滞型-

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9g、干姜3g、延胡索3g、没药6g、

当归9g、川芎6g、官桂3g、赤芍6g、

炒蒲黄9g、五灵脂(炒)6g。

3)中成药治疗

妇炎康片两粒每次,三次每日,口服。

抗宫炎软胶囊两粒每次,三次每日,口服。

4)中药灌肠治疗

当归15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败酱草15克

蒲公英20克鱼腥草20克乌药15克

水煎300毫升,每日排便后灌肠,目的是使局部用药时间尽量延长,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微波治疗

每日微波治疗25分钟,功率为15。

对于采取灌肠治疗的患者在灌肠后进行微波治疗。

有悉数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寒热交争、虚实夹杂。

治疗时当辩其轻重缓急,分序施治,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四、临床疗效评估

临床疗效标准:

近期临床治愈包括以下:

a.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b.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c.辅助检查无阳性值。

a.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基本消失;

b.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基本消失;

c.辅助检查无阳性值。

有效:

a.临床主要症状减轻,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b.妇科检查阳性体征有好转;

c.辅助检查基本无阳性值。

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有25例患者经此方案治疗,治愈17例,治愈率68%;

显效6例,显效率24%;

有效2例,有效率8%;

我科通过对诊疗方案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发现通过中药中成药的口服、局部用药(灌肠)、微波治疗以及配合饮食治疗等传统中医疗法的治疗,妇人腹痛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

①在血虚失荣证型中我科用四物汤为基本方,临床效果尚好,根据患者用药后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些修改优化,将方中黄芪的量改为30克,因为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有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理当急固的说法,将黄芪用量加大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在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

②在血虚失荣证型中我科用四物汤为基本方,临床效果尚好,根据患者用药后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些修改优化,在偏于虚热未清的情况下,家用陈皮6克,因滋腻补益之品较多,加用陈皮旨在防止滋腻碍胃;

③在气滞血瘀证型中我科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其中理气破气之品居多,防止伤阴伤正,加白芍30克,一方面白芍柔肝,防止伤阴伤正,另一方面白芍、甘草配伍收缓急止痛之效。

优化后在临床上取得好的效果,目前该诊疗方案在应用中,我们随时观察病人,认真准确了解该方案的作用,以求进一步优化。

带下病(宫颈炎、阴道炎)诊疗方案

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的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者,称为“带下病”、“下白物”、“流秽物”。

西医病名为宫颈炎,为妇科常见的妇科疾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

老年人也有随阴道炎而发病的。

一、编辑本段诊断

本病患者可有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际,忽视卫生,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病史;

或年老妇女、幼女体虚,易感邪毒。

带下量明显增多;

色白或淡黄,或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混浊如米泔;

其质或粘稠如脓,或清晰如水,或如豆渣凝乳,或如泡沫;

其气味或无臭,或腥臭,或恶臭腐败难闻。

可伴有外阴、阴道灼热、瘙痒、坠胀、疼痛等,也可见小腹痛、腰骶痛、发热等症。

脾阳虚型: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觥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肾阳虚型:

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阴虚挟湿型:

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不适,或有灼热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湿热下注型:

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毒蕴结型:

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检查可见各类阴道炎及宫颈炎、盆腔炎体征,也可发现肿瘤。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三度,镜检可见滴虫、真菌及其他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病原体。

此外可做局部病灶活检,以明确有无恶性病变。

B超检查对盆腔炎症及盆腔肿瘤有意义。

1.饮食治疗

建议患者忌食辛辣,宜清淡饮食。

2.辨证论治

1)脾阳虚

健脾除湿,升阳益气

完带汤加减

白术30克苍术9克陈皮3克党参6克

白芍15克山药30克柴胡3克黑荆芥3克

车前子9克甘草6克

气虚甚者,加黄芪15克;

兼肾虚者加杜仲15克,续断15克;

带多日久,滑脱不止者加芡实9克,白果9克。

2)肾阳虚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内补丸加减

肉苁蓉15克菟丝子18克制附子9克肉桂6克

黄芪25克桑螵蛸18克白蒺藜12克甘草6克

腹泻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15克,白术12克;

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18克。

3)湿热下注

清热利湿止带

止带方加减

猪苓12克茯苓12克车前子9克泽泻9克

茵陈6克赤芍15克黄柏6克丹皮9克

栀子3克怀牛膝18克甘草6克

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凝乳者,加苍术12克

4)阴虚挟湿型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6g、黄柏6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

牡丹皮9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

5)湿毒蕴结型

清热解毒除湿。

五味消毒饮加减

蒲公英10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

天葵子9g

兼有白浊者,酌加虎杖9g、甘草梢6g

3.中成药治疗

妇炎康片2片每次,3次每日,口服。

纳米银凝胶3毫升每次,1次每日,外用。

4.外治法

中药煎汤,外阴熏洗,方药如下:

白鲜皮25克地肤子15克蛇床子25克黄芩20克

黄连20克黄柏20克百部20克苦参25克

水煎外阴熏洗,日一次。

5.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三、难点分析

临床有部分患者经中西医辩证施治日久无效者,多考虑恶性病变所致带下,临床应注意区别

四、临床疗效评估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近期临床治愈:

1.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2.妇科检查无阳性症状;

3.辅助检查无阳性值。

1.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基本消失;

2.妇科检查阳性症状基本消失;

1.临床主要症状减轻;

2.妇科检查阳性症状好转;

3.辅助检查阳性值基本消失。

1、未达到有效标准。

2、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有19例患者用此治疗方案,其中治愈人数13个,治愈率68.8%;

显效人数3个,显效率15.7%;

有效人数2个,有效率10.5%;

无效1个,无效率5%。

我科通过对诊疗方案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发现通过中药中成药的口服、局部用药(阴道纳药)、中药外阴熏洗以及配合饮食治疗等传统中医疗法的治疗,带下病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

1.在湿热下注证型中,我科一止带方为主方,对于肝经湿热下注,见带下量多色黄,粘稠,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者,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0克,黄芩6克,栀子9克,当归9克,柴胡3克,生地15克,车前子9克,泽泻9克,甘草6克。

临床效果良好。

2.在湿热下注证型中,我科一止带方为主方,对于湿着偏胜,带下量多,脘闷纳差者,加藿香6克以化湿,效果良好。

3.在湿热下注证型中,我科一止带方为主方,于湿热俱盛,蕴藉成毒的情况,加金银花12克,紫花地丁12克,败酱草18克,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