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6545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docx

《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docx

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看,它是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中心,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操作、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

从地位上看,它是独立的正式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延伸或辅助。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超越了学科的逻辑体系。

因此,在内容上,强调以主题单元设计的方式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有机整合;

在学习方式上,注重把观察、手工制作、访问、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

在功能上,关注学生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克服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从生活中选择活动主题和内容,强调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能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从事生活。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融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它是整体的、开放的。

3、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要求从以学习系统书本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转向侧重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进行自主学习。

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注重从实践活动中选择活动主题及其内容。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直接体验和亲自动手操作,以获得现实社会最直接的感性经历,获得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最鲜活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探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要求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的探索、从教师作为知识惟一的来源和权威转向学生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从注重结果与定论的教育转向以活动为主的创造性学习。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实践、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探究创新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活动性、过程性、地方性等特点。

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因此,国家主要着眼于宏观指导以及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则根据纲要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在确定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时,一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若干主题的随意拼凑;

还需要理清活动之中的内在逻辑联系。

具体的说,要处理好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所有的内容选择都应该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终极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教育实践,下述内容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考虑的方面: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3、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4、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

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

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

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

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权在学校,国家不会也不可能详细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成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方法,因此,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时应该考虑到如何使该门课程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又能够结合当地教育的实际。

一般来说,选择和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出发点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

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

学生不是为学科而存在,恰恰相反,学科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

帮助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自己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对世界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

2、体现校本特色

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

3、兼顾社区的特点

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

4、探究课题或问题应该源于生活

日常生活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科知识。

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探究,努力把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5、处理好与各相关学科的关系

在中小学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

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第二节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

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具体包括: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

①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

②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③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

④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

⑤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

⑤校际合作探究的方式;

⑥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指导。

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每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

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

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国家将谋求建立"

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站"

,各地区、各学校要谋求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

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流程

(一)确定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

”根据这样的总目标,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各地、各校、各班级小组的实际情况,将目标分解到具体方面,以便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具体地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学校目标、班级目标和小组目标三个方面。

1.设计学校活动目标

学校综合实践课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应该体现学校自己的特色。

在设计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学校的育人目标,活动目标应服务于学校的育人目标,防止目标的随意性、拼凑性,保持目标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延伸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学校的资源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考虑到社区资源和特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校目标。

阅读材料9-1:

明确目标,整体规划

一、综合实践活动目标

1、根据学生年龄段和学校、社区资源的特点,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主体的大致框架,引导中、高年级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设计方案。

2、创设时间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3、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策划、自我反思评价和勇于实践的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意识。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求问题的初步能力。

5、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综合实践课的整体框架

线 

索 

主题确定(参考选题+自定)

中年级(三、四年级) 

高年级(五、六年级)

感受自我成长 

自信“不倒翁”我爱我自己我的成长道路学会自救 

我的名片做个大家欢迎的人中学遐想15年后再相聚安全问题

关注社会生活 

小当家健康有益的休闲生活我为城市添光彩争当城管小卫士环保就在我身边 

家庭理财我看《流星花园》开福区道路的变迁走进信息社会人与环境

探究物质世界 

天气的观测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 

学校草坪的养护我的小发明探询长沙的古文化

2.设计年级和班级活动目标

以年级为主体的活动,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所参与活动的学生年龄特征来设计活动目标;

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相应的目标。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活动,首先要求全班同学能够自主提出大家共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班级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制定出本次活动的班级目标,班级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年级以及年龄来确定,在定出大体目标之后,学生能够制订出本次活动的计划和方案,然后能够利用搜集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提出的问题。

以班级为主体的活动的目标应该更多考虑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3.设计小组活动目标

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分组合作的能力,能够根据兴趣、能力、性别进行自愿组合。

其次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活动的总目标,制订本小组的目标,以及计划或方案,然后明确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与小组成员协商,帮助小组的其他成员完成任务,分享成果。

小组活动可能是在年级确定了大的活动范围的情况下,然后分小组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

或者是在班级确定了大的活动范围之后,由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子课题;

或者由各个小组确定自己的活动主题。

不管哪种情况,都要求小组能够制定出本组的活动目标。

4.设计个人活动目标

以个人为主体的活动需要强调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评估自己能力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利用各种条件解决问题。

在国内,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展开,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活动的实施一般都是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逐步深入,个人活动也会成为学生喜欢的研究方式。

而国外的很多综合实践活动则采取了个人活动的形式。

当然在以小组为活动主体时,如有可能或必要,也可以设计个人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因此,在必要时可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设计活动的阶段目标。

(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步骤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因此也就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是一种师生双方的创造。

但是,就目前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大致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确立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具体实施活动、总结交流等。

1.确立活动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确立活动主题是最关键的一步,选择何种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实施者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主题确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论证形成主题三个环节。

(1)发现问题

确立活动主题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从哪些地方发现问题呢?

答案是从生活中。

生活是少年儿童学习的重要教科书,也是学习的重要场所。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能够克服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所出现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由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大致可以划分为自然、社会和儿童生活三个方面,因此,发现问题也应该首先着眼于这三个领域,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休闲以及周边环境等都是发现问题的领域。

如“我是种植小能手”、“社区的交通”、“城市的变迁”等。

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各种情景中发现问题、提供问题或选题范围供学生选择等方式发现问题。

(2)讨论交流

问题发现之后,教师首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让每一个(或每一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这项工作可以使学生将处于朦胧状态的问题理清脉络,使问题明朗化,也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方法;

其次,可以通过讨论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归类,将众多的小问题归纳成大问题。

第三步,当众多的问题被归纳、提升、分类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别人发现的。

(3)论证形成主题

不是任何确立的问题都能够成为活动主题,由问题到主题,还必须经历论证阶段——论证活动主题开展的意义和可行性,同时为活动方案的设计作准备。

2.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明确工作目标,有利于保证活动的连续性。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经历前期准备活动、小组讨论策划、全班轮转完善几个环节。

(1)前期准备

确定活动主题后,成员要围绕主题充分展开前期准备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为活动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小组讨论策划

在搜集了大量的与活动主题相关的信息后,小组成员要进行活动情况的汇报交流,进行活动计划的策划,初步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策划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锻炼学生策划能力的过程。

(3)全班论证完善

学生活动方案的制订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方案制定后,还要对活动方案进行论证。

论证有助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完善活动方案;

观点交流,思想碰撞,迸发思维火花;

回答问题、阐述观点,展示表达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体研究、平等交流,弘扬团队精神。

论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

各课题组成员与教师等组成的评审小组共同讨论,首先由小组成员阐述自己的活动方案,随后评审小组提出各种问题,有小组成员自由回答、答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估。

3.组织实施活动

实施阶段应该遵循学生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人、设计者、创造者、体验者和评价者。

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针对性、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制作档案袋,及时进行成员之间的交流,活动过程中要遵守规章制度、注意安全,及时发现有意义的内容,并将活动引向深入。

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成果展示,确保活动的进度。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防止放任自流,教师要真正地承担起引导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的角色,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辅导。

4.活动总结交流

(1)整理加工

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课会积累大量的资料,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因此要对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汇报材料。

(2)展示交流

在整理、加工的基础上,还要及时对获得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和检阅,也是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好时机,还可以通过思维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孕育新的活动主题。

展示的成果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是研究报告、论文、读书报告、项目设计书、活动日记、心得体会、模型、艺术作品、多媒体、网页等,也可以是创新意识、探索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协作精神等诸多方面。

展示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展览、讨论会、墙报、黑板报、编辑刊物、制作网页、表演等多种形势。

(3)反思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评价过程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是遵循整体观,即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

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

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服务于教学。

其次要遵循多元化,即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积极提倡的。

第三关注过程性,即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