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117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6360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117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117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117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117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117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117Word格式.docx

《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117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117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117Word格式.docx

质效优先,绿色发展。

以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为中心,打造工业精品,实施品牌;

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三)预期目标

到,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创新创造能力增强。

拥有一批性核心关键技术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0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企业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数提高到90人,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87件。

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两化融合水平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

企业普遍依托互联网开展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融合服务,建成1000个智能工厂(车间)。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33%,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8%。

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跨国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达到150家,超千亿元6家。

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2.5%,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主要工业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降低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

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和2025年制造强省建设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5年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02

1.3

1.7

企业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数(人)

80

90

100

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52

87

120

质量

效益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85

88

制造业增加值率(%)

21.8

22.5

23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7

6.5

两化

融合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

94

98

105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67

75

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

35

70

产供销财管理集成覆盖率(%)

20

30

40

结构

优化

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

29

33

38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

56.2

58

60

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企业数量(家)

49

55

绿色

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降低(%)

18

34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降低(%)

19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降低(%)

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降低(%)

10

二、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

围绕促进转型升级、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15个重点领域,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优势和产业发展,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

提高芯片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突破28nm及以下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关键装备和材料,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加快新型元器件、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技术、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和关键仪器仪表研发和产业化,力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网络通信设备。

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开展5G移动通信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等研发攻关,争取在国内形成先发优势;

加快高效能、低成本智能终端及芯片,IPv6下一代互联网设备,高端网络服务器和安全产品,智能家居、车载终端等开发和应用,由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转变。

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

发展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关键领域安全操作系统、工业大数据处理系统等工业基础软件;

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集成与安全测评体系。

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

研发突破资源管理技术、大数据存储技术、并行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系统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核心技术。

加快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集成创新,推出先进、实用解决方案。

突破物联网感知领域核心技术,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缩小物联网组网和协同处理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智能制造装备。

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档伺服系统、智能数控系统、在线远程诊断等具有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与成型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以及新型智能纺织机械、智能专用装备和精密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化装备及关键部件。

积极发展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微纳制造、巨系统制造等国际前瞻性极端制造技术和装备。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重点突破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安全保障、智能化网络技术,大力发展高速动车组、地铁整车、高速重载货运列车,提升整车制造、传动系统、门系统、控制系统、售检票系统、检测系统、通信系统等研制水平,发展轨道交通大型施工和养护装备。

促进轨道交通装备在国内外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总集成、总承包应用。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

突破绿色高技术船型研制技术,提升前端工程设计和基本设计能力,重点发展新型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作业船、起重铺管船、水下工程装备、海上及潮间带风机安装平台等,增强液化天然气船、化学品远洋运输船等高技术船舶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动力及传动系统、通讯导航定位系统、电子电控系统等海洋工程及远洋船舶关键技术和设备。

新型电力装备。

提升大型高效发电设备、重型燃气轮机等装备制造水平。

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及技术,加快发展世界一流的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变流器等关键核心设备。

航空航天装备。

积极参与国产大飞机、支线客机研制及产业化,突破新型航空材料、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液压系统、燃油系统、雷达系统、航空电子等关键核心技术。

鼓励研制民用支线飞机、固定翼通用飞机、直升机、无人驾驶飞机等,力争实现中小型飞机整机制造技术的新突破。

发展先进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技术,加快开发北斗导航接收、发送等关键设备和部件。

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统、高性能遥感数据自动化处理等核心基础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

工程和农业机械。

突破液压部件、传动部件、智能控制系统、配套动力系统等薄弱环节,提升自主研制配套能力。

加快产品智能化升级换代,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挖掘机、大吨位装载机和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盾构机、旋挖钻探机、建筑施工机械、搅拌设备、登机桥及现代物流装备、长距水平钻孔机、超大吨位汽车起重机、重型架桥机架梁机等。

发展大型高效智能化旋耕、播种、收割等农业机械和自动化规模化设施农业装备。

节能环保装备。

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环保型锅炉、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低品位余热利用装备、富营养化污染防治、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高盐度重金属及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处理等技术装备,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及装备,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重金属及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处理等成套设备,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设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设备、污染土壤修复设备。

节能型和新能源汽车。

掌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大力发展低能耗、高安全性品牌汽车,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新能源。

突破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等产业核心技术,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低风速风电机组、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集中监控和智慧风场及光伏电站等管理系统、风电控制系统及设备,核级关键材料、零部件及高端设备等。

积极运用高效智能装备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提高绿色新能源的使用比重。

新材料。

发展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高性能碳纤维、石墨烯、纳米材料、陶瓷膜等高效分离膜材料,以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尺寸单晶硅、新型平板显示玻璃、PM2.5过滤材料、功能性及高分子等先进复合材料、新型防腐涂料、面向资源再生的绿色新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新型电子材料、高强轻质金属合金材料等。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发展国内领先的抗肿瘤抗体、抗肿瘤蛋白、基因工程胰岛素、新型疫苗、生物试剂等;

加快蛋白药物分离纯化介质技术、酶法合成医学产品及中间体技术、生物提取药物及中间体产品升级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研究开发新机理和新靶点创新药物。

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化。

发展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医用机器人、脑神经和脑认知设备、可穿戴设备及智能康复辅助设备等先进医疗设备和高值医药耗材,研发智慧健康信息服务产品。

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建设制造强省,必须凝聚新动能,激发创造力,加快转型升级,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的发展之路。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江苏制造核心竞争力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瞄准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和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整合创新资源,发挥产业创新联盟作用,组织联合攻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推进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研制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高端装备。

专栏1: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新型电力装备、高端专用装备等领域,研制并示范应用一批高端智能化装备,建立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补偿机制,促进示范应用单位与研制单位技术合作,提升自主创新重大装备的质量可靠性,满足我省产业高端发展需求。

到2025年,研制并应用1000个首台(套)重大装备,填补国内空白装备比例达到50%;

企业机械加工数控化率、高档数控装备应用率明显提高,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装置自主化配套率达到80%以上;

培育20个高端装备制造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

2.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引导产学研用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成果熟化和工程化等中试孵化基地。

选择一批能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核心关键技术成果,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以培育市场支持终端用户为主要环节,以重大建设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为主要依托,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推进实施民融合工程,支持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引导先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渗透,鼓励先进成熟民用技术和产品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应用。

强化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完善技术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对接和交易服务平台。

专栏2:

民融合工程

建立健全民技术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开展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重点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船舶及配套、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和特种车辆、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实现民融合发展。

到力争“民参”企业达到700家,建成10家省级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2家进入国家级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民融合示范企业、形成一批民融合示范产品。

到2025年力争“民参”企业达到900家,建成15家省级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力争3家进入国家级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3.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

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充分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所的技术和体制机制优势,改建或新组一批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主要使命、网络化运行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支持高等院校围绕制造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与国内外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力量紧密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完成一批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把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成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依托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推进区域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在重点产业领域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布局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载体作用,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集群。

专栏3: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以企业为主导,整合科研院所、重点客户等资源,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分享的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新模式,建设跨地区、跨领域、面向行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以应用基础研究、产业竞争前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为主要使命,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的支撑平台。

开展试点,制定完善规范建设和评价体系,重点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选择一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产业基础和科研力量的产业前沿领域作为培育重点,加快形成我省制造业创新体系。

到,力争建成5-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建成15家左右,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

1.推进企业智能化升级。

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集成应用,加快自动识别、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人机智能交互、分布式控制、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普及,促进先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提高企业在工艺流程改造、在线检测、质量性能提升、营销服务等领域的系统化整合能力,实现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监控,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

推动大中型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信息技术企业,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能技术和产品。

研究制定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和认定办法,建设一批智能工厂(车间)。

专栏4:

智能制造工程

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应用,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

构建智能制造支撑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关键设计工具软件、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中介服务机构。

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组织创建示范智能车间。

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培育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

到,大中型企业普遍通过互联网开展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

到2025年,基本建成完整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智能制造实现广泛推广。

2.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

完善“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

组织开展大中型企业宽带“企企通”工程、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优化“工业云”、“企业云”、中小企业“e企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

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知识的开放共享,培育社会化、共享式制造模式。

加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联网等综合化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3.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

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计划,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联动发展。

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计算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建立工业大数据开放平台,提供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服务,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制造和精准营销。

推动互联网制造模式创新,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三)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凝聚产业优化升级新动能

1.加大技改有效投入。

突出重点行业、瞄准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围绕两化融合、品种质量、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持续推进实施“百项千亿”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推进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水平,促进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产业链整体发展,进一步强化江苏制造基础。

聚焦工业基础领域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提升技术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性能质量。

专栏5:

工业强基工程

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共性需求,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

构建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引导生产企业与用户加强技术对接和合作,促进工业基础领域新技术新产品首批次、跨领域应用和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工艺、产品推广应用,推动基础材料企业、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协作,加强产业发展与应用需求良性互动。

到2025年,工业基础领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特种材料等部分关键基础领域实现自主保障,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和整机系统、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3.提高质量效益。

大力开拓技术改造项目源,储备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力度大的优质技改项目。

实施技术改造提升行动,引导企业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技术改造在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增量调整做优存量、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后评价,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新增长点。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扩大江苏产品国际影响力

1.完善质量技术体系。

加快建设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适合江苏制造发展要求的体系,大力推进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认证认可体系建设。

鼓励重点产业突破核心技术、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

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组织生产,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化活动的能力,推动优势技术和成为国际。

鼓励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家、行业的制订修订,推进产业联盟协同开展化建设,掌握产业技术话语权。

2.加快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和工业质量品牌创新行动,实施重点领域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工程,集中优势资源破解制约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质量问题。

推动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专业性质量管理团队。

建立和完善一批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先进质量保证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着力促进重大装备、关键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等产品的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转型。

3.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推广应用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6σ)、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

实施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关系安全、卫生、环保以及民生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将质量要求列入行业管理重要内容。

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建立质量黑制度。

专栏6:

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积极创建全国质量标杆,广泛开展“千家企业学标杆”活动;

每年选择若干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产业板块和品牌企业,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核心技术配套能力、构建全产业链市场竞争优势为目标,组织重大质量攻关;

推广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质量品牌高管培训和TQM普及教育培训。

深入实施名牌发展,完善工业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

到2025年,我省重点产品质量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争创国家级质量奖5家,新增省质量奖3家以上。

制造业领域每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件以上,著名商标100件以上,江苏名牌120个左右,形成50个左右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4.推动名品名牌创建。

扶持江苏制造业名品名牌建设,鼓励打造拳头产品,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全面提升江苏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区域名品名牌培育工程。

大力培育国际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品牌企业,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促进品牌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