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6232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文档格式.docx

《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文档格式.docx

静脉滴注脑利钠肽(BNP)具有较强的排钠、利尿、扩血管,抗有丝分裂、抗去甲肾上腺素、肾素、醛固酮的效应,并能在心肌舒过程中起松弛作用。

奈西立肽序贯治疗对慢性心衰无效,仅可急性期治疗。

器械辅助治疗主要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近十年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大型临床研究证实有效降低总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心源性猝死,应用日趋广泛。

心脏移植主要适用于无其他可选择治疗方法的重度心衰患者,尽管目前还没有对照性研究,但公认对于特定条件的患者而言,与传统治疗相比,它会显著增加生存率、改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手术修补或置换瓣膜仍是瓣膜性心脏病心衰治疗的最佳选择。

干细胞治疗带来曙光,近年来兴起的心肌修复——干细胞治疗从理论上具有诱人的前景,让心脏科医师和心衰患者看到了曙光。

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并资助这一技术进入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心力衰竭的基础病因、病理机制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不断修订的有关诊疗指南对心衰治疗模式的转变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1、病理机制转变——从负荷加重到神经分泌激活

过去认为,心脏前后负荷加重致心脏过劳是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

而目前认为,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缺血、心脏重塑以及神经分泌的过度激活,特别是肾上腺素系统、肾素-血管紧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的激活,以及血管紧素Ⅱ和醛固酮水平的升高是促进心衰发展、影响患者预后和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2、诊断依据转变——从症状到影像

已往,对心衰的诊断凭借对症状的经验性判断,而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多普勒血流检查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有价值的诊断心衰手段。

左室容量、径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仍是目前最为明确的诊断标准。

组织多普勒超声、心肌核素血池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血清脑利钠肽等成为心衰诊断的重要补充。

3、心衰指南转变——从“治”到“防治”

国外指南相继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提出了新的“阶段分级”,涵盖从仅有心衰危险因素到终末期心衰的全过程,建议从“防”到“治”进行全面心衰诊治。

新指南强调从心衰发生源头、发展进程上对心衰进行全程监控,建议在左室功能不全和心衰症状出现前采取治疗措施,从而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4、治疗模式转变1——从药理学到生物学治疗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策略从过去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为主的治疗模式,转变为目前以改善神经激素异常、阻止心肌重塑为主的生物学治疗模式。

治疗药物已从过去的强心、利尿和扩血管治疗转变为以利尿剂、RAAS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为主,洋地黄制剂为辅的综合治疗。

5、治疗模式转变2——从药物到非药物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CRT)CARE-HF研究提示,CRT治疗可改善接受理想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的心脏不同步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左室射血分数及症状,并可提高生存率、降低住院率。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对于曾有过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有不明原因晕厥的低左室射血分数CHF患者,应置入ICD进行二级预防。

最近研究表明,ICD对从未发生过症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也有预防猝死的作用。

标准药物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仍低于30%、有轻至中度心衰症状、预期有良好心脏功能、生存超过1年的患者可考虑置入ICD。

左室辅助装置及心脏移植 

这些治疗手段可能会挽救心衰终末阶段患者的生命。

心力衰竭机制认识的历史和变迁

下载次数:

4

2010-12-2919:

58

7

1

59

2010-12-2920:

00

2

慢性进展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

19届长城会精彩回顾

尽管药物治疗取得巨大进步,心力衰竭(HF)依然是患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心衰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继续受疾病折磨。

正性肌力药物被显示能增强心脏收缩和提高生活质量,然而长期使用却增加死亡率。

左心室辅助装置(VAD)过去作为心脏移植的过渡,最近作为心衰人群的“终点治疗”。

然而,目前VAD尚有缺点,包括感染,血栓事件,延长监护室时间和极大的经济负担。

过去10年,治疗进展性HF(NYHAIII-IV级)药物的缺乏导致研究HF治疗器械的工业增加。

成功的双心室起搏,心脏在同步化治疗显示增加左室收缩功能,减轻左室重构和提高HF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这种治疗仅限于心室收缩不同步的HF患者。

另一个成功的装置是置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一种有效降低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的装置。

这些是目前存在的治疗进展性HF的几个例子,这方面还有近来正研发,测试的其他装置,包括ImpulseDynamicsUSAOptimizerTM,theBioControlMedical,Ltd.CardioFitTM,theCVRx,Inc.Rheos&

reg;

System,andtheOrqisMedical,Inc.ExelerasTMSystem。

OptimizerTM系统是一种置入装置,通过传递非兴奋性电信号到右间隔,研究显示可改善慢性HF患者和动物的LV功能。

最近在NYHAIII级HF患者中完成了一项关键的研究。

CardioFit系统是一种置入装置,通过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

在临床前动物实验和HF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中证实可以改善LV功能及降低心率。

Rheos系统通过电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显示可改善进展性HF狗的LV功能,减轻LV重构。

Exeleras系统是可置入的动脉-动脉泵系统,可增加胸主和腹主动脉血流速度,显示可减轻慢性HF狗衰竭的LV的负荷。

这只是治疗进展性HF的研制中的新设备的一些例子。

虽然最终衰竭是可预料到的,但是成功带给HF患者的益处是值得考虑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最后的大战场,各种心脏病到最后可能会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

因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增加,这些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

一、概述

心力衰竭发病率高的首要原因是人口的老龄化,即年龄大于60岁。

我们国家老龄化的人口约占15%~20%,这些人发生心力衰竭的比例较大。

另外一个原因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方案越来越多,从溶栓到介入,到直接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等,使得心肌梗死的存活率明显增加,从而引起心脏的重塑,心力衰竭发生率也就明显增加。

心力衰竭患者的寿命延长,这些都使得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在增加,在全球也是如此。

Framingham的研究是观察整个人群中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与没有患心脏病的患者进行对比,心力衰竭发病的首要因素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正常人的6倍。

其次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约2~3倍。

再次是糖尿病。

由此可以看出,心绞痛的患者实际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并不高,除非在多支病变的患者中。

我们国家还有瓣膜心脏病,它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

从50多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变迁中,我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即在20世纪的50~60年代,很多学者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各种原因的心肌损伤引起心功能下降,心功能下降会引起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素-醛固酮系统(RAS系统)和各种炎性因子的分泌增多,这些激活在急性期可代偿心功能,对症状会有所缓解,但是人们开始怀疑这些神经节因子的激活和炎性因子的激活,对心衰的长期影响到底是好是坏。

经过很多的研究,现在已经得出明确的结论:

这些炎性因子的激活在慢性期可加重心脏的重塑,加重心肌的损伤,引起心功能的进一步下降,是一个恶性循环。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上的认识,对慢性心力衰竭机制上的认识也得到了更新。

人们更加认识到,这些神经因子的激活虽然是有益的,但在慢性期反而可加重心肌的损伤,促进患者的死亡。

因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认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所以50多年以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50~60年代,不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原则就是强心利尿。

20世纪70年代,有血管扩剂开始应用,此后发现心力衰竭的加重,伴有交感神经和RAS的过度激活,从此就开始了一个生物学治疗的年代,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血管紧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血管紧素受体阻滞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我们把这些药物治疗称为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治疗,即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发生了一个重要演变。

从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治疗变成一个长期的血液修复学的策略,就是为了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希望通过生物学治疗能够防止和延缓心脏的重塑,降低心肌的损伤,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和住院率,争取延缓甚至逆转心肌的重塑。

此处列举近期正在治疗的1例患者的资料:

该患者为女性,42岁,就诊时是扩性心肌病,其X线片心胸比例是0.70,心脏明显扩大,左心室超声检查时前后径为70mm,经过近1年的治疗,心脏明显缩小,心胸比例降低到0.50,超声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从30%增高到50%,几乎是正常,这是生物学治疗以后,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达到的一个结果,不是像过去的治疗仅减轻症状,而是把“大心脏”变成“小心脏”。

现在通过生物学治疗,可以把“大心脏”变“小心脏”,使得患者痊愈。

这就是经过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根本策略的改变,从而达到了改变心脏生物学的一个目的,使“大心脏”变成“小心脏”。

二、心力衰竭的诊断要点

左心室收缩性心力衰竭诊断的要点是左心室扩大,左心室的容量增加及LVEF≤40%。

如前述患者,左心室明显增大,心胸比例明显增加,而射血分数明显减少,约为30%。

其可能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如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或心肌梗死等,有或没有呼吸困难、乏力或液体潴留。

1.心力衰竭的具体诊断:

心力衰竭的诊断要点有:

(1)评价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首先是完整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心脏的远达片(心胸比例),如幻灯所示的X线片一样,可以测心胸比例,但是心胸比例有时候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2)二维超声心动图是非常准确的,一般不会漏诊,也不会误诊。

从二维超声心动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心脏到底有多大,射血分数有多低,这才能做出一个比较清楚的诊断。

(3)放射性的核素心室可以更准确地测得射血分数。

(4)脑型利钠肽(brainnatriu-reticpetide,BNP)在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正常和异常的切点是不一样的,而且根据年龄有很大的变化,另外有很多的影响因素,要结合临床。

除了病史、体格检查以外,心脏的X线片和超声是最常用的,所以希望所有的医院尤其是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能够做这些检查。

2.心力衰竭的功能分级:

心功能不全确定以后应进行心功能不全程度的判断,纽约心功能分级,多年来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仍然是Ⅰ、Ⅱ、Ⅲ、Ⅳ级。

如果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就是Ⅱ级;

若有比较轻的活动就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即为Ⅲ级;

休息时有躺不平,甚至要坐起来,即为Ⅳ级。

另外,还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人们有时候觉得主观的分级不准确,可用客观的指标,即6min步行试验来判断心功能不全的程度。

根据心血管的事件链,美国心脏病学会又制定了一个新的ABCD心力衰竭分期方法,这个新的心力衰竭的分期与纽约心力衰竭的分级是不一样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心力衰竭的分级或分阶段,它们不互相代替,也不互相取代。

这个分期方法是从心力衰竭发展阶段来区分的,它从心血管事件链的最开始即只有危险因素时,叫A阶段,因为这个A阶段如果不认真控制,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会发展到心力衰竭心脏结构的改变,也会出现心力衰竭。

B阶段就是不仅有了危险因素,而且有了心脏结构的改变,比如说有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但是还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

C阶段是心力衰竭的症状。

这个就是我们在纽约心脏病分级中的Ⅰ、Ⅱ、Ⅲ、Ⅳ分级。

D阶段是经充分的治疗,仍然处于一个明显的心力衰竭阶段,这是比较晚期的,需要一些特殊的治疗,如各种起搏器的治疗,或者经常输液,离不开一些急性治疗,甚至要换心脏等,这是比较重的阶段。

A阶段、B阶段处于危险阶段,只有心脏结构的改变,尽管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但是要高度重视,我们不要等到心力衰竭了再去治,应该在开始时积极的控制,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控制在正常的围,这样就可避免心脏结构发生变化,发生心肌梗死,也可避免发生心力衰竭,这是从根本上预防心力衰竭。

三、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现阶段,肯定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标准药物主要是三大类:

(1)ACEI类;

(2)利尿剂;

(3)β受体阻滞剂。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标准治疗的药物,不是指急性心力衰竭阶段,也不是针对右心心力衰竭,主要是谈慢性左心收缩期心力衰竭,它一定要符合上述的诊断标准,对明确诊断为慢性左心心力衰竭的患者,要应用以下的标准治疗药物。

1.利尿剂:

利尿剂在心力衰竭中是最常用的,包括襻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

利尿剂的定位在心力衰竭中是非常明确的,它是唯一能够最快地控制心力衰竭液体潴留的一类药物;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心力衰竭,尤其是有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利尿剂是立竿见影的,是一类很重要的药物。

要注意到单一利尿剂的使用是不能保证长期的临床稳定,必须要与后面的生物学治疗相结合,才是完整的。

利尿剂的使用应该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有一个维持剂量。

噻嗪类利尿剂和襻利尿剂:

这两类利尿剂有其不同的特点,噻嗪类利尿剂是对轻度的液体潴留,而且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效果较佳,当然,对伴有高血压的会更好,因为它有降压的作用,应用一般是25mg/片,25mg起始,最多用到50、100mg就达到最大的效应。

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其剂量,襻利尿剂最大的优势就是利尿的效果比噻嗪类强,而且它对明显的液体潴留有比较强的作用;

另外一个优势就是不损害肾功能,所以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用效果较佳。

襻利尿剂的优点还有一个是有较好的量效体现,存在线性关系,即可以把襻利尿剂不断地增加20、40、80mg的剂量,其利尿的效果会随之增加。

有的患者甚至可以用到800mg。

利尿剂的不良反应:

我们在应用利尿剂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它的不良反应:

(1)电解质的丢失。

(2)神经分泌的激活。

(3)低血压和氮质血症。

在利尿的过程中强调从小剂量开始,如果没有效果,就随时加量,加到能利尿为止。

只要每天都有1500~2000ml的尿,就可以使症状缓解。

2.ACEI作用机制:

ACEI作用机制主要是:

(1)抑制RAS系统,无论是循环中的还是组织中的。

(2)作用于激肽酶Ⅱ,它可以减少缓激肽酶的裂解。

缓激肽在体可以扩血管,对各种心力衰竭是有利的。

ACEI的适应证:

所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即左心室射血分数<40%,或有左心室的扩大,除非有禁忌证或者不能耐受。

虽然患者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但是射血分数为30%,即为ACEI的适应证。

如果患者有明显的液体潴留,最好与利尿剂合用,甚至可以先用利尿剂,等液体潴留略有好转,再加用ACEI,这样更安全、效果更佳。

对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患者都应该长期终身治疗,不能局限于几周或几年。

3.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也是生物学治疗的一个典,因为β受体阻滞剂在过去几十年中,都是在心力衰竭中禁用的,它有负性肌力、负性传导、负性收缩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一个“三负”的药物变成心力衰竭适应证的药物,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

分析几个大型的研究,一个是20世纪末公布的CIBISII的研究,治疗组应用Bisoprolol,在慢性心力衰竭中,两组患者都应用了规化的治疗,即在应用了ACEI和利尿剂以及洋地黄类的基础上,一组用Bisoprolol,一组用安慰剂,不到3年的时间,Bisoprolol使死亡率降低了34%。

几乎是同时,又公布了MERIT-HF研究,是用缓释Metoprolol做的,也是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缓释Metoprolol进一步使死亡率降低34%。

第二年公布了哥白尼研究,将carvidilol用在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中,经过2.5年,使死亡率降低了35%。

上述三个心力衰竭治疗的里程碑研究:

CIBISⅡ、MERIT-HF以及COPERNICUS的研究,分别应用Bisoprolol、缓释Metoprolol和carvidilol,都在2000例以上的患者中进行。

COPERNICUS研究是在射血分数≤25%的患者中做的,其他两个是在<40%,他们的死亡率显示一致下降的结果(34%~35%)。

三个大型研究,用不同的β受体阻滞剂,得出死亡率下降的结果非常的一致,说明了这三种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也说明了是应该推广的非常好的一种治疗。

要强调的应用要点是所有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Ⅲ级,射血分数<40%,并且是心衰稳定的,而不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Ⅳ级心力衰竭可以用,但Ⅳ级心力衰竭要等病情稳定,能平躺,没有很多的液体潴留,严密监护下使用,一般来说,都要用在利尿剂的基础上,因为这时候一般患者都有液体潴留,过去强调一定要在ACEI的基础上,现在对轻中度的患者可以同时进行。

其禁忌证很清楚,支气管痉挛性疾病,也就是哮喘;

心动过缓的疾病,心率很慢,心室率<55次/min,或者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一般不用。

有明显液体潴留的,不是不能用,而是在一开始不要用,要大量利尿以后再用,应慎用。

治疗中很重要的原则是,起始治疗前,病情要稳定,一定要无液体潴留,能平躺,肺听诊无啰音。

ACEI的治疗从小量开始,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更是从极小量开始,逐渐增加,比如Metoprolol,从6.25mg,2次/d起,也就是每日12.5mg,国目前没有缓释Metoprolol,普通片也可以用,但是一定要注意,它的剂量要从很低的开始,如果是50mg/片,要从6.25mg,2次/d开始。

Bisoprolol5mg/片,从1.25mg开始,Carvidilol6.25mg/片,从3.125mg开始。

其靶剂量分别为:

Metoprolol普通片可以用到150mg/d,Bisoprolol为10mg/d,Carvidilo为25mg,2次/d。

大家可以看到,其初始剂量之小,而靶剂量之大;

达到一个最大的耐受剂量或者目标剂量以后,要长期的维持。

很多医生用了这些药,但是只是用了很小的剂量,没有进行规的加量,这是不够的,当然比没有强,但是要达到最好的作用,还是要争取能达到靶剂量,因为这是大型临床研究证实了的有效靶剂量。

β受体阻滞剂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监测低血压的情况,注意有没有液体潴留。

因为有了液体潴留,会使心力衰竭恶化,并不是β受体阻滞剂会引起液体潴留,而是如果患者不注意利尿,不注意限盐,会发生液体潴留,从而使心力衰竭恶化,为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带来障碍。

另外要注意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

关键要监测,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如有问题也会被监测在最早期,大的问题发生前及时发现,不要马上加量太快即可行。

4.血管紧素受体拮抗剂(ARB):

目前临床已经使用数种ARB,但这些药物在临床对照研究中治疗心力衰竭病人的经验尚不及ACEI。

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ACEI仍然是抑制肾素-血管紧素系统的第一选择。

研究显示,长期使用ARB治疗所产生的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和临床疗效及抑制RAS的疗效与ACEI相似,对因咳嗽或血管性水肿而不能耐受ACEI的病人,可作为替代药物使用;

在ACEI治疗基础上加用ARB也可能进一步改善预后、降低住院率。

5.醛固酮拮抗剂:

生物学治疗中,还要注意最后一个药物,即醛固酮拮抗剂。

主要的RALES研究证实了在常规治疗中都是ACEI利尿剂等,加用了螺酯,那么使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降低27%,所以我们提到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加用螺酯。

6.其他药物:

洋地黄制剂的定位是唯一的长期应用不增加心力衰竭死亡率的正性肌力药物。

它虽然不改善死亡率,但也不增加死亡率,是中性的,可以长期应用。

在轻度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即纽约分级Ⅰ级的,不建议用。

常用剂量是0.25mg/d,如果患者在70岁以上或者肾功能减退者,可以用0.125mg,1次/d,或者隔日1次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