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人民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 第16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5655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人民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 第16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人民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 第16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人民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 第16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人民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 第16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人民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 第16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人民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 第16讲文档格式.docx

《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人民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 第16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人民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 第16讲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人民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 第16讲文档格式.docx

(3)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知识点三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名目繁多,________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

知识点四 水利事业的发展

1.水利文献:

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

2.水利工程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________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灌溉工具

(1)隋唐五代:

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____________。

(2)宋代:

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3)明清:

出现了风力水车。

【图解历史】铁犁牛耕的演进

信息提取:

图1反映的是西汉的二牛一人犁耕法,图2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反映了古代耕作工具的进步,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图解历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

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漫画解史】均田制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盛行,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于是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主干知识速记答案]

知识点一 2.

(1)铁犁牛耕 

(2)耦犁

(4)曲辕犁

知识点二 1.

(1)井田制 

(2)封建土地私有制 

知识点三 1.田亩税

知识点四 2.

(1)都江堰 3.

(1)高转筒车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1.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

以个体生产经营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2.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

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有利于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1.(2015·

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

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

吉林长春模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  )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解析 宗法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故A项错误;

大家庭变为小家庭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数量的增多,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按照法令分户的农民赋税负担不会增加,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解读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看:

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看:

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看: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看:

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的干预看:

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积极因素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推广:

如筒车的出现,铁犁牛耕的推广。

②个体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政府持续推行重农政策,修缮水利,减轻赋税等。

(2)消极因素

①个体小农经济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②小农经济的低效性,限制了小农生产者扩大再生产的空间。

③历代王朝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加上周期性的社会动荡。

1.(2016·

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

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

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

答案 D

广东省六校联考)《论衡》中记载: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解析 依据“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精耕细作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很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故D项正确。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小农经济的形成与人口分布

1.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

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

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

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论点:

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促成“公田”向“私田”的转变、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封建制的形成。

2.古代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古代中国人口受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

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趋势。

1.(2017·

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由此可知占有适量土地的自耕农盛行。

故A项正确,B项错误。

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题干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项错误;

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

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解析 根据材料“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可知小农经济是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严格管理的,故A项错误;

小农是“经济人”,但每一个生产单位较小,规模不大,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可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故C项正确;

“效率是很高的”无法判断小农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法1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考题1】(2018·

课标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明立意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抓关键 “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清误区 本题为历史阐释类选择题,难度适中。

由于错误理解“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而易错选A项。

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商人的社会地位虽有所改变,但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没有改变。

考法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与影响

【考题2】(2018·

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

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

提示 特点: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政府推动。

作用:

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

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备荒物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

提示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

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

提示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信息

信息1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说明种植大豆历史悠久;

从“黄河中游地区”“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反映出大豆在我国经历了由北方向南方的推广过程;

“改良土壤”“南方救灾、备种”“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说明其价值较为广泛。

信息2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体现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健康食品”“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大豆成为……的重要原料”等从多方面揭示了大豆得以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农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1)问、第

(2)问,可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第(3)问,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等角度回答。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的内容相对较少: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内容主要涉及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官营手工业仍是关注的重点。

知识点一 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类型

1.家庭手工业:

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____________”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

2.田庄手工业: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3.官营手工业:

从____________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

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

知识点二 手工业部门与成就

1.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________和葛。

(2)商周:

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周代“________”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3)汉代:

花色品种多样,________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4)唐代:

____________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

(5)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元代:

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

________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

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____________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由于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手工业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2.冶铸业

(1)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2)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

(3)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4)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________。

(5)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

(6)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陶瓷业

(1)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

(2)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

(3)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4)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________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5)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

(6)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

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

(7)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________”。

古代手工业与匠户制度

明初规定:

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

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图解历史】家庭手工业

在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构图解史】古代手工业

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

官营、田庄、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丝绸、陶瓷、茶叶更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三大名片。

【识图学识】水排

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以水力为动力,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知识点一 1.男耕女织 3.汉武帝

知识点二 1.

(1)麻 

(2)妇功 (3)丝织品 (4)私营纺织 (6)棉布 (7)雇佣劳动 2.(4)水排 3.(4)白瓷 (7)瓷路

探究1 从“时空观念”角度解读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1)商周时期:

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和监督手工业生产。

(2)春秋战国时期:

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在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3)此后官营、田庄和家庭手工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鼎足而立的三种经营形态;

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步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局部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 材料实质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由此可以判断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

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

2.(2019·

广东韶关模拟)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技术精良、水平最高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解析 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产品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需要,而民营手工业从事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得利润,其与市场联系更紧密,故其发展较快,甚至在许多行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

探究2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1.(2018·

课标全国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 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

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

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据文献记载:

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解析 材料中提到唐代白瓷烧制过程中的某项具体方法,即利用磁石的吸附功能,减少釉水中含有的铁屑,即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在世界的地位,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叙述白瓷的烧制过程,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及比较

史料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

王制》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

梁惠王上》

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官营手工业工艺复杂、管理严格;

家庭手工业自给自足,封闭低效。

2.传统手工业的封闭性

史料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