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548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18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教学目标 

一、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二、体会各篇课文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三、结合课文,领悟中国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四、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

 

单元说明 

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

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船夫在激流中搏斗的坚韧勇敢。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一、理解课文的生命内涵和思想情感,了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一定生命形态的诗歌作品,“生命的律动”是这些诗作内涵的共同特征。

不过,每篇课文所表现的生命形态是各不相同的,要引导学生仔细辨析。

例如《井》所表现的是一种“静默”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张扬、凌厉的“天狗”形象及其代表的生命意识大相径庭:

前者趋于内敛、收束,后者则显得外张、夸饰。

同时,不同生命形态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无题》全篇渗透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产生崇高感;《川江号子》也包含了悲壮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悲慨与孤寂。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一定的生命形态是与诗人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郭沫若就说过,“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

恣肆、狂放的“天狗”形象既显示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又是叛逆的诗人自我的真实写照;默默地承受一切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这无疑是诗人所尊崇的一种人格;在《春》《无题》《川江号子》的字里行间及其展现的生命意志背后,也都隐藏着某种人格的力量。

 

二、结合课文,领会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三、认真体会每首诗的韵律、节奏,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现代诗歌的朗诵需要一定的技巧:

首先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这是诗朗诵的基本前提,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就无法正确地进行朗诵;其次,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这是诗朗诵的关键;再次,善于捕捉语词的弦外之音,使自己的朗诵富于个性化。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自由诗,朗诵起来难度相对大些,在没有明显的韵脚的情形下,应格外留意这些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

例如《天狗》中的“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在朗读时每一个“我飞跑”的语速是不一样的。

《井》的整体语调是舒缓、平静的,朗读时应注意保持均匀的语速。

 

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走进诗的世界》,从总体上说明了现代诗的基本特征。

有两点需要注意:

1.这里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诗的定义,应让学生懂得,这是由于人们对诗的理解千差万别所造成的,不过诗有自己的基本格式和规定;2.短文谈到的“不是诗”的几种情况,如“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押韵的不一定是诗”“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生活现象的罗列不一定是诗”,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逐一辨析。

精读

天狗

整体感知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

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

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

诗人除了连续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

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恣肆狂放推向了极致。

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吞”(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再到第三节的恣意“飞跑”,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

 

问题探究 

与“天狗”的狂放气势相适应,这首诗不仅主题思想趋于阔大、高远,而且语言风格极为强劲有力。

无论从气势还是风格来说,这首诗都是空前绝后的。

 

在这首诗里,“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

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和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这里牵涉到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

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

田汉在给他的信里也说:

“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三叶集》)。

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这首诗的整体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自我精神。

拟人手法也便于诗人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夸张:

“天狗”的“吞”“月”“日”“星球”以及“全宇宙”,“天狗”的“飞奔”“狂叫”“燃烧”乃至“剥皮”“食肉”“吸血”“啮心肝”,就变得十分自然、合理。

因此,这首诗的拟人是巧妙的,夸张也是合理的。

 

这首诗的诗体形式同它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是相得益彰的,也同《女神》里的其他诗篇一样,是完完全全的自由体诗。

郭沫若称:

“形式方面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由”(《论诗三札》)。

《天狗》正是如此,似乎惟有采用这自由的诗体,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天狗”的狂放不羁。

在这首诗中,诗句是长短不一的,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且没有统一的韵脚。

不过,郭沫若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而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中的协调。

他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

 

语言品味 

一、单色的想象:

全诗围绕关于“天狗”的形象展开,“月”“日”“星球”“全宇宙”以及“烈火”“大海”“电气”等,是为了凸显“天狗”形象而使用的,均属于相似或相近的语词;至于“飞奔”“狂叫”“燃烧”和“神经”“脊髓”“脑筋”,也属于性质相近的语词。

 

二、单调的结构:

这首诗全部以“我”为起端,一泻千里,因而句式的近似是此诗的显著特点。

除“我”在句首的大量使用外,第一节连续四个“把”字和四个“吞”字,第二节连续五个“是”字和四个“光”字,第三节连续三个“如”字、三个“在……上”句式以及“剥我的皮”“食我的肉”“吸我的血”“啮我的心肝”四个词组,均显示为一种单一的结构。

 

三、大:

本诗所用的词都是“大”词,气势非常宏大,视野也十分开阔,这与作者的诗学观念和泛神论思想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上面已述。

 

四、此外,“我便是我”这句在诗中出现两次,不仅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也在语感上前后呼应、相互印证,突出了“天狗”的自信与自我完成。

 

一、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

四川乐山人。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著作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其中文学20卷)行世。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

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

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谈诗和诗的灵感(郭沫若) 

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中弹出来的melody,生之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欢乐的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

(《论诗三札──致宗白华》) 

《地球,我的母亲》是民八学校刚放好了年假的时候做的,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日本的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索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 

略读

整体感知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

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

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

接着是对“井”的“完整和谐的世界”的描绘:

“草叶”“天空”“浮云”。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

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

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

有意思的是,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

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第二节的“温暖”被带入了第三节:

“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

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

“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使得“永远澄澈的丰满”的“井”的特性更好地显现出来。

 

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与沉静,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因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无法深入它的内心。

这层意思在第五节里得到了强化,“也只能”一语充分显示了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于是,“井”的“静默”品质获得了深厚的支撑──“黑暗的地层”与“无边的宇宙”。

第六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

“默默地承受一切”。

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

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

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