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293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docx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docx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

JennywascompiledinJanuary2021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

广东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广东电网公司发布

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upervisorsystemofElectricVehiclechargingstation

 

目次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促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延伸供电服务价值链,指导和规范广东电网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广东省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系列标准之一。

该标准系列共有4项:

分别为:

DB44/TXXX—2011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通用要求

DB44/TXXX—2011广东省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技术规范

DB44/TXXX—2011广东省电动汽车交(直)流充电桩技术规范

DB44/TXXX—2011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本规范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由广东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组织起草。

主要起草人:

本规范自2011年xx月xx日起实施。

 

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1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的结构、功能要求和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IEC801抗电磁干扰

GB/T19596-2004电动汽车术语

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9813-2000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

GB/T13729-2002远动终端设备

GB/T13730-2002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GB/T1762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DL/T5149-2001220kV~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86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DL/T814-2002配电自动化功能规范

DB44/TXXX—2011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通用要求

DB44/TXXX—2011广东省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技术规范

DB44/TXXX—2011广东省电动汽车交(直)流充电桩技术规范

13名词术语

3.1充电站EVchargingstation

具有特定控制功能和通信功能,将直流电能量传送到电动汽车上的设施总称。

充电站监控系统chargingstationsupervisorsystem

将充电站的充电机、配电设备、视频监视、火灾自动报警及站内其他设备的状态信息、参数配置信息、充电过程实时信息等进行集成,应用微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构成完整的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实现站内设备的监视、控制和管理。

分层式hierarchical

一种将元素按不同级别组织起来的方式。

其中,较上级的元素对较下级的元素具有控制关系。

分布式distributed

指充电站监控系统的构成在资源逻辑或拓扑结构上的分布(未强调地理分布),强调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处理功能上的分布问题。

间隔层baylevel

由监控装置、继电保护装置、间隔层网络设备以及站控层网络的接口设备等构成,面向单元设备的就地监测控制层。

站控层stationlevel

由主机或/和操作员站、远动装置及其他功能站构成,面向充电站进行运行管理的中心控制层。

VPN(VirtualPrivateNetwork)

虚拟专用网(VPN)为通过一个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

14总则

充电站监控系统应遵循如下原则:

作为运行管理基础设施,有利于实现运行管理职责的区分与配置;有利于全系统的安全、信号采集、监视及控制、事故/故障处理,提高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进一步确保充电的安全性。

简化监控系统的硬件配置,避免重复,实现资源共享。

充电站监控系统的建设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执行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和规定。

15系统构成

系统结构

充电站监控系统宜由站控层、间隔层两部分组成,并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网络系统实现连接。

站控层设备发生故障而停运时,不能影响其他层的正常运行。

站控层由计算机网络连接的系统主机或/和操作员站、电能计费工作站、远动装置等设备构成,提供站内运行的人机界面,实现管理控制间隔层设备等功能,形成全站的监控、管理中心,并可与各级监控中心通信。

站控层设备宜集中布置于站内监控室内。

间隔层由站内充电机监控单元、配电自动化终端、间隔层网络设备和各种网络、通信接口设备等构成,完成面向单元设备的监测控制等功能。

网络结构

站控层宜采用基于TCP/IP协议的10M/100M高速以太网作为通信网络。

间隔层宜采用实时、可靠、抗干扰性能好的现场总线或以太网通信网络。

应具备合理网络架构和信息处理机制,保证在正常运行状态及事故状态下均不应出现因为网络负荷过重而导致系统死机或严重影响系统运行速度的情况。

充电站的网络安全应遵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发的《电网与电厂自动化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16硬件构成

总体要求

硬件设备应采用模块化结构,选用标准化、系列化产品,便于扩展、配套、运行维护,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硬件设备必须具备抗强电场、强磁场、静电干扰的能力,并应有防止雷电冲击和系统过电压措施。

硬件系统宜配有必要的备品备件及专用维修仪器和工具。

自动化设备应有明确标识以表明其运行状态。

站控层设备

主机/操作员站

是站内监控系统的主要人机界面,应具有主处理器及服务器的功能,为站控层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及发送的中心,管理和显示有关的运行信息,供运行人员对充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和控制。

电能计费工作站

电能计费工作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也可与站内监控系统相互独立设置。

应能完成电能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等工作,并确保电能数据的准确、完整与可靠。

宜设置与营销系统连接的通信接口。

远动设备

满足直采直送要求,收集全站各监控装置的数据,将信息通过专线或网络通道传至各级监控中心。

对采用的计算机系统,应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用的、先进可靠的计算机设备。

间隔层设备

就地监控装置应面向对像设计、采用统一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管理。

应配备诊断、维护、编程接口。

应选用强电I/O模块,能在静电、高频、强磁场干扰的环境中正常工作而不降低精度和处理能力,抗干扰能力应满足站内运行环境的要求。

应保证在接点抖动(单点防抖时间可设置)和存在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不误发信号。

应能记录各种操作命令的源地址、时间。

在进行遥控操作或传动试验时,必须进行密码确认,不允许密码缺省。

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应包括站控层和间隔层网络的通信介质、通信接口、网络交换机等。

监控室内网络通信介质宜采用超五类屏蔽双绞线。

通往户外的通信介质应采用铠装光纤或铠装屏蔽双绞线。

网络交换机应满足如下技术要求:

1)应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采用无风扇设计,有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25℃~55℃)。

2)满足充电站电磁兼容标准。

3)端口应支持100M,采用RJ45接口或光纤,端口数量不少于16个。

4)应采用无阻塞配置的结构设计,保证满配置时能以线速接收帧,并能无延迟地处理。

5)应支持网络风暴抑制和网络流量控制功能。

6)应采用分布式交换处理结构,所有接口模块均具有本地自主交换的能力。

17软件要求

总体要求

操作系统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软件(Windows、Linux或Unix)。

建立一种面向用户的、灵活丰富的应用软件设计环境,以利于用户根据应用的需要安全地对应用软件进行补充、修改、移植、生成或剪裁。

运行应用软件时应合理使用系统资源,避免不断消耗系统资源而导致系统死机。

采用方便用户使用和维护的数据库,不应因人为或程序原因造成数据的不正当修改。

软件组成

应由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

系统软件包括:

成熟的实时操作系统、完整的设备诊断程序、完善的整定、调试软件和实时数据库。

支持软件包括:

通用和专用的编译软件及其编程环境,管理软件(如汉化的文字处理软件、通用的制表软件和画面生成软件等),人机接口软件,通信软件等。

应用软件应满足本系统所配置的全部功能要求,采用结构式模块化设计,功能模块或任务模块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独立性和良好的实时响应速度。

18系统功能要求

站控层功能要求

数据库的建立

监控系统后台数据库内容包括系统所采集的实时数据;配电设备、充电机的状态参数;作为历史资料长期保存的历史数据;经程序处理和修改的数据等。

应建立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

实时数据库:

载入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其数值应根据运行工况的实时变化而不断更新,记录设备的当前状态。

应提供数据库维护工具和图形界面,以便用户在线监视、查询、排序和属性修改等。

每个实时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数据库中的数据点都可按可设定的间隔时间进行周期性保存。

系统应可提供访问历史数据库的接口,进行历史数据的查询和处理。

历史数据库中的数据类型包括:

测量实时数据和状态数据、电能计量及统计数据、各类累加(包括积分)数据、统计计算数据、状态数据、事件/告警信息、事件顺序(SOE)信息等。

应能自动根据存储空间发出历史数据整理提醒。

所有的历史数据应根据用户要求存放到指定的存储介质上作为长期保存,保存时限应不小于2年,系统应周期性的提示用户进行数据的存档;具备自动和人工进行数据备份功能。

提供至少10天的历史数据缓存,并可恢复至历史数据库。

当已用存储容量达到总容量的80%时发出告警信息。

监视和报警

监视

通过显示器对站内主要设备运行参数和设备状态进行监视,应能监视各设备的通信状态和通信报文,并实时显示。

信息应能分层、分级、分类显示,可以人工定义画面显示内容。

所有静态和动态画面应存储在画面数据库内,用户可方便和直观地完成实时画面的在线编辑、修改、定义、生成、删除、调用和实时数据库连接等功能。

画面应采用符合Window标准的窗口管理系统,窗口颜色、大小、生成、撤除、移动、缩放及选择等可进行设置和修改。

图形管理系统应具有汉字生成和输入功能,支持多种汉字输入法,支持矢量汉字字库。

应具有动态棒型图、动态曲线、历史曲线制作功能。

应显示的主要画面至少如下:

a)系统结构图

b)参数显示

c)实时数据显示

d)趋势曲线图

e)遥测最大/最小值曲线

f)棒状图

g)运行工况图

h)统计及功能报表,包括电能表、各种限值表、运行计划表、系统配置表、系统运行状况统计表、运行参数表等

i)定时报表、日报表、月报表

j)控制操作过程记录

k)事故追忆记录报告或曲线

l)事件顺序记录

m)操作指导及操作票、典型事故处理流程

n)遥测、遥信、遥控信息量表等

报警

采集的模拟量发生越限、突变、数字量变位及计算机系统自诊断故障时能进行报警处理。

事故发生时,事故报警装置立即发出音响报警,主机/操作员站的画面显示上应有相应设备的颜色发生改变并闪烁,同时显示报警条文。

报警方式分为两种:

事故报警和预告报警。

事故报警可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进行确认,事故、预告报警信号经确认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人工设定)其异常仍未消除,系统应再次启动相应报警,重复提示运行值班人员。

报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