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分型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290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痹症分型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痹症分型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痹症分型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痹症分型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痹症分型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痹症分型解析.docx

《痹症分型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痹症分型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痹症分型解析.docx

痹症分型解析

痹症分型解析

着痹

病证名。

痹病中的一种。

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以湿邪为主,表现肢体疼生酸困、病处不移的一类痹证。

《素问·痹论》: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内经》名之曰着痹。

《素问·痹论》: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又名肌痹。

《证治准绳·杂病》:

“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

“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病因病机

着痹的病因不外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外因以感受湿邪为主,常夹风、夹寒、夹热。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难以驱散,脾虚则难以运化,故内因以阳气虚弱、脾胃不足为主。

具体有营卫失调、气血不足、脾虚湿阻、脾肾阳虚等。

此外,着痹在病变过程中可以产生病理产物痰瘀,而痰瘀又可成为继发病因。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营卫气血不足,则易招致湿邪内侵,外邪痰瘀痹阻经脉日久,又损伤脏腑阴阳气血,故内外之因互为因果。

着痹病机总属湿邪等侵犯人体皮肉、经脉、流注关节,气血不和,经络痹阻不通,发为着痹。

中医诊断

本病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初起时可见全身肌肉痠痛,头身困重,渐至关节疼痛,呈酸痛、胀痛状,以下肢关节为主,或肢体麻木不仁,皮色不变,关节沉重,活动不便,遇阴雨天气加重,天晴干燥则症状减轻。

多伴周身困重、胸闷、纳呆、苔腻、脉濡涩等。

起病多缓(夹风寒热邪则较急),病程一般较长,可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易致肌肉萎缩。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老年次之,儿童少见,男女均可患病,发病季节以长夏、寒冬为多,多数患者有感受湿邪的环境和因素。

2.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沉重,或肿胀、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关节怕冷,皮色不变,以下肢关节为多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

3.多伴有头身困重、精神萎靡、汗出恶风、四肢欠温、胸闷腹胀、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

4.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多沉涩或濡缓。

5.病程一般较长,缠绵难愈,可反复发作。

具备第2、3条,参照其他各条,即可确立着痹的诊断。

辨证治疗

风湿痹阻证

证候: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重着,疼痛游走不定,皮色不变,肌肤麻木不仁,随天气变化而发作,或伴恶风寒,汗出,头痛头重,或身体微肿,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或稍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法:

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祁蛇10g羌活10g独活12g川芎10g苍、白术各10g稀莶草15g海桐皮15g防风10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6g

方解:

方中以羌活、防风、独活为主药,羌活、防风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三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而疏利关节。

稀莶草、海桐皮祛湿除痹,祁蛇搜风通络,川芎理气活血,苍、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寒湿痹阻证

证候:

肢体关节冷痛、重着、肿胀,痛处固定,屈伸不利,以下肢关节为多,遇阴雨天气加重,得热痛减,遇冷加剧,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

治法:

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

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0g细辛3g桂枝10g稀莶草15g白芍15g干姜10g茯苓20g麻黄10g当归15g独活12g蜈蚣l~2条甘草6g

方解:

方用乌头、细辛、干姜、桂枝等大辛大热之品,温经散寒除湿,乃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

稀莶草、独活、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当归、白芍活血通络,蜈蚣通络止痛,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

湿热痹阻证

证候:

肢体关节疼痛、灼热,局部红肿、拒按,发热,汗出,口干口苦,烦闷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

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

宣痹汤加减。

石膏20g滑石15g防己15g黄柏10g晚蚕砂土0g连翘12g苡仁30g赤小豆15g肿节风15g忍冬藤30g赤芍15g地龙10g

方解:

方用石膏甘寒清热,黄柏、连翘苦寒清热燥湿,滑石、防己、晚蚕砂、苡仁、赤小豆等甘淡利湿,肿节风、忍冬藤清热通络止痛,赤芍、地龙活血祛瘀,疏通经络。

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之功。

加减法:

如关节疼痛,不可触近加片姜黄10g、海桐皮15g。

脾虚湿阻证

证候:

肌肉关节酸楚疼痛,或略呈重着肿胀,肌肤麻木不仁,肌肉萎软无力,面色苍黄或浮肿,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

健脾和胃,祛湿蠲痹。

方药:

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20g党参15g苍术10g柴胡10g白芍15g法夏10g茯苓18g陈皮10g羌活6g独活10g防风10g泽泻10g黄连4g甘草6g

方解:

方中黄芪、党参、柴胡、白芍、陈皮等补气升阳,健脾益胃,疏利气机;苍术、半夏、茯苓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羌活、独活、防风、泽泻祛风胜湿,蠲痹止痛;佐黄连少许健胃燥湿,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有升阳益胃、祛邪蠲痹之功。

脾肾阳虚证

证候:

着痹日久,肢体关节酸痛肿大,屈伸不利,关节怕冷,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口淡不渴,或面浮肢肿,纳差腹胀,小便频数,大便稀溏,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补脾肾,通阳蠲痹。

方药:

温阳通痹汤。

黄芪18g白术12g熟附子12g肉桂5g(研末煸)当归15g熟地15g小茴香10g杜仲15g独活12g稀莶草15g蜈蚣2条炙甘草6g

方解:

方中以熟附子、肉桂温阳,黄芪、白术益气,当归、熟地养血活血,小茴香、蜈蚣温经通络,独活、稀莶草祛风除湿,杜仲益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温补脾肾,通阳蠲痹之功。

加减法:

诸证如夹痰、夹瘀则应伍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品。

化痰散结可选用半夏、南星、白芥子、猫爪草等,活血化瘀可选用桃红、红花、姜黄、土鳖虫、乳香、没药等。

此外,治痹还应重视擅长搜风剔络之动物药,如蛇类、蜈蚣、全蝎、地龙、露峰房等。

行痹

概述

病名。

出《素问·痹论》。

又名风痹、走注。

详见风痹条。

风痹:

病名。

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

见《灵枢·寿天刚柔》。

又名行痹、筋痹。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杂病证治准绳》:

“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

”《症因脉治》卷三:

“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

”风寒攻痛者,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

亦可用虎骨散加减。

一说风痹即痛风,如《景岳全书·杂证谟》:

“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病因病机

行痹的主要病因为风邪,而风为百病之长,故其他外邪也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其中以风寒、风湿最为常见。

其内因则为卫阳不固,腠理空虚。

风邪或夹寒夹湿乘虚侵入人体肌肤、经络,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为本病。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肢体、经络、关节,尤以上肢、肩背部关节多见,少数发于肌肤。

若病久不愈,可内侵血脉、筋骨,或复感于邪,可累及心、肾等有关脏腑,这些已不属一般行痹范畴。

诊断治疗

①风寒痹阻证

证候:

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浮缓或弦紧。

郁而化热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或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

防风汤加减。

防风10g茯苓15g秦艽15g葛根10g麻黄10g桂枝10g当归10g羌活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10g方解:

方中防风、秦艽、羌活祛风通络;桂枝、麻黄温经散寒;当归活血通络,养血祛风;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姜、枣和中调营。

诸药共用,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效。

  加减法:

酸痛以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白芷10g,威灵仙10g,川芎10g;以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10g,牛膝10g;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12g,桑寄生15g,续断10g。

②风湿痹阻证

证候:

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肿胀,重着,气候突变或阴雨天尤甚,肌肤麻木不仁或身微肿,小便不利,苔薄白或薄腻,脉浮缓或濡缓。

蕴久化热者,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或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

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防己12g稀莶草15g川芎10g海桐皮15g桂枝10g海风藤20g白芷10g木香6g(后下)甘草5g方解:

方中以羌活、独活、稀莶草、海桐皮、桂枝、防风、防己、海风藤、白芷祛风除湿;当归、川芎、木香理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

风甚走痛甚者,加白花蛇10g,蜈蚣10g,甲珠10g;湿甚者,可加薏苡仁15g,苍术10g;兼寒者,可加制附子10g;肢体麻木者,可加甲珠10g,鸡血藤15g,千年健15g,乌梢蛇10g;上肢痛可加威灵仙15g,姜黄10g;下肢痛可加牛膝10g,续断15g;如关节渐肿,舌苔黄腻,有化热征象者,加黄芩10g,知母10g,丹皮10g,忍冬藤30g。

③营卫不和证

证候:

肌肉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肌肤麻木不仁,恶风,汗出,头痛,项背不舒,发热或微恶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

调营和卫,祛邪通络。

方药: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桂枝10g白芍15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秦艽12g海风藤15g独活12g方解:

方中桂枝解肌发表,白芍和营敛阴,桂、芍同用,调和营卫以使腠理密固;生姜助桂枝以解表,大枣佐白芍以和营,甘草以和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助黄芪以固表,且二者同用,又可健脾培中,以资化源;防风、独活、海风藤、秦艽以祛风通络。

诸药共用,有调营和卫、祛风通络之功。

加减法:

痹痛甚者重用桂枝15g,加细辛3g,威灵仙10g;项背不舒者加葛根15g。

④血虚风痹证

证候:

肌肉关节酸痛无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

筋惕肉隅,肢体麻木或肌肉萎软,面黄少华,心悸,气短。

舌淡苔薄白或薄少,脉缓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祛邪通络。

方药:

三痹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

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鸡血藤20g桂枝10g牛膝10g茯苓10g独活12g甘草5g

方解:

方中以党参、茯苓、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当归、川芎、白芍、牛膝养血活血;鸡血藤养血通络;桂枝祛邪通络;独活祛风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养血、祛邪通络之功。

加减法:

气血虚较甚者,加熟地15g,丹参20g,人参5g;肝肾不足者,加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肢体关节疼痛明显,风寒湿之邪较甚者,加防风10g,制川乌10g,蕲蛇10g。

以上各证,若夹痰者,可加白芥子、法夏、制南星、猫爪草等;若夹瘀者,可加桃仁、红花、田七、姜黄、土鳖虫等;痛剧者,可加乳香、没药、姜黄、露蜂房、马钱子等。

痛痹

痛痹,病名。

据文献记载有两个含义:

其一指以关节疼痛为主证的痹证。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故痛痹又称寒痹。

《金匮翼·痹证统论》:

“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

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

”其二指痛风。

虞抟谓:

“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

痛痹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合邪而以寒邪为主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

痛痹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如增生性脊柱炎、颈椎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