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市17区县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议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京市17区县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议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市17区县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议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
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
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
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12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
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
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
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
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13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
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
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
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
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
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14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
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23.简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论证过程。
(3分)
答:
24.作者在文中举出的反面观点是什么?
(2分)
2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23.答案:
首先提出正面观点;
其次分别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和孔子的事例;
最后强调列举事例意在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劝勉我们要勤于发问。
(共3分。
共3点,每点1分)
24.答案:
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共2分)
25.答案:
连用三个反问句。
语气强烈,强调了“能发问,勤发问”的必要性。
(共3分。
第一问1分;
第二问2分)
02西城区
阅读《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成20-22题。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年龄不符的知识,拔苗助长。
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
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
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
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③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
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识失去兴趣。
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④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
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
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
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
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
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
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
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
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⑤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想象力在某种意义上和知识是天敌。
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可能会消失。
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几乎无章可循。
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
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
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
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
他们知识渊博,但想象力丧失,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
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
⑥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___,___。
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选自《北京晚报》2009年9月11日,有改动)
20.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1.阅读第③⑤段,指出作者分别从哪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4分)
22.以下四个句子是从第⑥段的画线处截取的,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将这四句话按正确的顺序填写到答题纸的横线上。
①却输掉人生
②能赢得人生
③输在起跑线上
④赢在起跑线上
20.答案要点:
①通过列举部分家长的错误做法,(树立一个批驳的对象)。
②引出下文的论述。
评分标准:
共2分。
共2点,每点1分。
21.答案示例:
第③段从过早的灌输知识(1分),会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论述的(1分)。
(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识失去兴趣。
)
第⑤段从过早的灌输知识(1分),可能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的角度来论述的(1分)。
(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
共4分。
共4点,每点1分。
22.答案:
③②④①
有误不得分。
03朝阳区
阅读《读书不肯为人忙》,完成第23-25题。
(8分)
读书不肯为人忙
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
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80多年前给毕业生的赠言中赋诗道:
“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
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这个“读书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创见,如此方能使学术精进、学有所成。
陈寅恪以此为读书求学的“秘方”传给后人,至今仍不失为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
③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
【甲】
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美人”;
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
唤醒“睡美人”,洗净“胡萝卜”,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弃囫囵吞枣的不良学风,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
倘若只看书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鲁迅所言,只能算是“书橱”了。
④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乙】
只有疑,才生思;
只有思,才启信;
只有信,才敢践;
只有践,才能进。
学贵知疑,疑则有进。
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了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
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确立的是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
⑤今天,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的目的。
【丙】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读书的真谛就在于突破现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
一旦冲破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冲破思想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⑥在这样一个拼学识、拼智慧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岂不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
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于创新的人们。
读书求学需要独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干事创业亦如此。
23.结合文章,说出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有什么作用。
24.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李贽认为:
学人不疑,是谓大病。
②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③鲁迅先生说过:
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5.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23.答案:
揭示“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内涵,引出“‘读书不肯为人忙’是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的观点。
(共2分。
共2个要点,每点1分。
第二个要点若答成“引出观点”,不得分)
24.答案:
【甲】③【乙】①【丙】②
(共3分,每空1分。
25.答案示例一:
“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指的是读书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最终有所前进,达到一个新境界。
而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不盲从,大胆质疑,经过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获得了成功。
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答案示例二:
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没有盲从,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后提出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解决了我国石油匮乏的问题。
由质疑开始,到最终获得成功,李四光用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达到了新境界。
点明含义1分,分析事例2分)
04海淀区
阅读《说“慎言”》,完成第20—22题。
说“慎言”
①我国的文化典籍《论语》中多次提及“慎言”。
子贡曾请教孔子何为君子之道,子曰:
“君子慎言。
”司马牛曾向孔子问“仁”,子曰:
“仁者,其言也讱。
”意思是说行仁义之人讲话十分谨慎。
看来,“慎言”是古人尊崇的道德标准之一。
在当今社会,“慎言”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对于为官者而言,“慎言”是一种政治操守,体现出为官者对职守的忠诚。
为官者不可随意谈论国家大事,否则就可能会贻害无穷。
汉成帝时,大臣孔光为官谨慎。
每天回家与家人闲话时,从不谈及朝中的政事。
有一次,家人无意中问到朝臣议事的温室殿中种了什么树,他守口如瓶,没有透露。
因为他明白,如果讲了温室树,那接下来就是温室事,拿朝廷政事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就会泄露国家机密,危及国家。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大姐,几十年如一日,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在家从不言及政事,也成为“口不言温室树”的典范。
在今天“慎言”也还是领导干部坚持原则、遵守纪律的信条。
③对于社会名人而言,“慎言”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有社会责任的表现。
社会名人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言行,往往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因此,他们尤其需要“慎言”。
例如,名人代言广告,就需要“慎言”。
英国巨星贝克汉姆在接拍广告前,都会聘请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团队,对相关产品进行严格的调查和检验,把其结果作为是否代言的依据。
可以说,贝克汉姆“慎言”的表现既是对自己,更是对公众的负责。
然而,近年来,一些社会名人不“慎言”而导致低俗乃至恶俗的“口水仗”“对骂仗”事件频频发生。
例如有的演员利用微博,大出不堪之言,谩骂他人,致使众多的粉丝也纷纷加入谩骂行列。
这样的名人不“慎言”,不仅有损于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线,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如此看来,社会名人不可不“慎言”!
④对于广大民众个人而言,“慎言”能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我们大多会遇到各种矛盾,如果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不管能不能说,都口无遮拦,只图一时痛快,其结果是伤人伤己。
因此,要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慎言”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个言有原则、言有分寸的人,势必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⑤当然,“慎言”不是讳言自己的观点,“慎言”是思而后言,“言”的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真知灼见。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言”的形式自由而灵活,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负责任地言,讲道德地言,多言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有益之言,那么就可以说拥有了“慎言”的美德。
20.文章开头所说《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并引用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
21.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贝克汉姆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
22.文章第②段与第④段的文字能否调换顺序?
请作简要分析。
20.答案示例一:
本文开头说到《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又举出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其作用在于说明了“慎言”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意义,为论点的确立(或:
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开头说到《论语》多次提及“慎言”,又举出孔子答弟子问的事例,其作用在于说明了“慎言”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心论点。
〔共2分。
“意义(或重要性)”1分;
“奠定基础”1分〕
21.答案示例:
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
“对于社会名人而言,‘慎言’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有社会责任的表现。
”分论点强调了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
贝克汉姆作为著名球星,属于社会名人,他坚持对代言产品进行调查检验,以调查检验结果作为是否代言的依据,这种“慎言”的做法,既表现出他不唯利是图、为自己言行负责的美德,也表现出为消费者负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所以他的这个事例可以用来证明社会名人“慎言”的重要性。
点明分论点内容的重要性1分;
分析事例2分)
22.答案示例:
不能调换。
首先本文论点强调的是“慎言”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所以论证过程要突出“慎言”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文章的论证部分,紧扣论点,就是按论述对象社会影响的大小来安排的:
第②段从为官者的角度展开,因其社会影响最大;
第③段从社会名人的角度展开,因为他们也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第④段是从广大民众个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角度展开的,这个角度相对而言社会影响最小。
这样的层次安排,逻辑力量强。
其次,文章第⑤段中“言于国、于社会、于人有益之言”一句,与②③④段论述的内容形成照应,也说明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
说明“紧扣论点,安排论证层次”1分;
具体分析1分;
说明“第⑤段内容与②③④段相照应”1分)
05丰台区
阅读《生活中要懂得低头》,完成20-22题(共7分)
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
”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
“三尺。
”那人笑了:
“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
”苏格拉底也笑了:
“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身处社会之中,真的需要低头吗?
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②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但现实生活中,一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下头。
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
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
这时候,你是低下头来进去,还是仰起头来回返?
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很多的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能低者,方能高;
能屈者,方能伸;
能柔者,方能刚;
能退者,方能进。
这是人生的辩证法。
③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
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
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
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
想要成功,必须先学会失败;
想当强者,必须先学会忍耐。
【甲】
④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
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
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
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
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
【乙】
⑤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的越多,越感到口渴。
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
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
权力,总是看着别人大。
而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丙】
⑥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
法律是什么?
是一个框框。
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工作生活。
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
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
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
即便一时得逞,也是心惊肉跳,且往往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⑦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
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
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事业顺、进步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作者汪金友,文章有删改)
20.文章开头举出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而是在低头中化解。
②得失看淡,清心寡欲,不亦快哉?
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20.(2分)答案:
引出本文论点:
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21.(2分)答案:
从在现实、错误、欲望、法律面前都需要低头,这四个方面来证明的。
22.(3分)答案:
【甲】:
③
【乙】:
①
【丙】:
②
06石景山区
阅读《只选一把椅子》,完成20-22小题。
只选一把椅子
①有人曾向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卢卡诺·
帕瓦罗蒂请教成功秘诀,他每次都提到自己父亲的一句话。
从师范院校毕业之后,痴迷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的帕瓦罗蒂问父亲:
“我是当教师呢,还是做个歌唱家?
”其父回答说:
“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
”
②只选一把椅子,多么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
人之一生,说长也短,不容我们有过多的选择,那些左顾右盼、渴望拥有一切的人,往往因为目标不专一,最终却一无所获。
③近两年,明星复出成为娱乐圈一大引人注目的景观。
许多曾在娱乐圈里大放光芒而今已被忘却的艺人们又纷纷回到幕前“重出江湖”,让观众重温他们的风采。
沉寂了十几年的梁小龙再度复出后,他坦诚相告:
“年轻那会儿,觉得一辈子就这么干上了演员有点不甘心,想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潜质可以挖掘,结果失败了。
我心里总还是挂念着影视发展,所以就又回来拍片了。
”说到底,他的回来是在重新寻找自己的“椅子”。
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复出的明星们,命运却各不相同,有的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高峰,更多的则如石沉大海,难以再激起涟漪,原有的人气也削减了。
因为这些明星们离开娱乐圈之后,或经商,或休息,停止了原来的努力,导致思维僵化,因此难有创新,即使复出,生命力仍不会太长。
⑤在一生中,我们会面临诸多选择,特别是在涉世之初或是创业之始,此时的选择尤为重要。
一旦看准了方向,选定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哪怕这条路崎岖不平,障碍重重,为众人所不齿,同行者寥寥无几,你都要“板凳坐得十年冷”,忍受孤独和寂寞,朝着一个主攻方向努力。
尤其在诱人的岔路口,你必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仰和超然气度将它走完,一直走进美好的未来。
⑥巴尔扎克曾经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志从事文学创作。
虽然,期间他遭遇到初期的创作失败,又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投笔从商,受尽欺骗,欠下不少债务,以至于警察局下通缉令要拘禁他,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梦想,隐姓埋名、严肃认真地进行写作,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高产作家。
⑦只选一把椅子,锁定一种努力的方向,可以决定和影响我们的一生。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20.作者以“只选一把椅子”比喻
。
21.文章开头举帕瓦罗蒂的成功秘诀有什么作用?
22.分析文中明星复出的事例与巴尔扎克的事例不能对调的理由。
20.选定一个目标(锁定一种努力的方向)
评分:
21.①通过帕瓦罗蒂确定一个目标最终成功的事例,②引出目标专一才能成功的观点,③也借他父亲的话对论点进行了形象地阐述。
共3分。
每个要点1分。
22.①明星复出的事例,印证了第②段“左顾右盼、渴望拥有一切的人,往往因为目标不专一,最终却一无所获”的观点。
②巴尔扎克的事例,印证了第⑤段“在涉世之初或是创业之始,此时的选择尤为重要。
一旦看准了方向,选定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观点。
③这两个事例都紧承了上文的观点,所以不能对调。
议论文阅读篇(中)
07门头沟区
阅读《学会为别人鼓掌》,完成20—22题。
学会为别人鼓掌
①某知名企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电视招聘,三位求职者为海外经理一职展开激烈的角逐。
由于职位只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