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伟大的阅读者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1970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一名伟大的阅读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做一名伟大的阅读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做一名伟大的阅读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做一名伟大的阅读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做一名伟大的阅读者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一名伟大的阅读者Word文档格式.docx

《做一名伟大的阅读者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一名伟大的阅读者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一名伟大的阅读者Word文档格式.docx

接下来,我们读书了。

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高尔基有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具体到每一个人,书籍更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我们每多读一本书,就对身处的这个世界多一份感受,多一份认知,多一份理解。

运用文字和知识,我们和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创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正是通过阅读而获得的知识,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我们在生命领域和宇宙空间探索得更加深远。

我们的神七上天了,宇航员翟志刚拿着国旗在太空行走,大家觉得很自豪。

一只老虎再威猛,它也不可能制造运载火箭,更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太空行走,因为它没有阅读能力,它无法拥有高深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我说,阅读是人生的身份证。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但如果你的书读得不多、读得不好,你的那个身份证与别人相比就会失色,甚至会黯然无光。

一个靠白手起家而致富的美国企业家华尔德·

伍特,在当选纽约州众议员时发表演讲,他说了一句朴实而又轰动当时的话:

“我愿以五万美金去换取大学教育。

”同学们,我们在座的至少都有五万美金的身价了,那还是十九世纪的五万美金,拿到现在,至少应该是五百万美金了。

我在创办《大学时代》杂志的时候,有大学生向我倾诉苦恼,说,吴老师,你们那个时候国家包分配,不要为工作发愁,当然好读书;

我们现在一进校就要考虑出路,哪有时间读书啊?

我告诉他,你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哪个人不为自己的未来发愁,哪怕是国家包分配,哪怕是已经腰缠万贯,对于未知的将来,他们都有一种紧张和惶恐。

何况,一个工作远远不是未来的全部,未来还有婚姻,还有事业,还有晚年。

而阅读是为自己攒劲,为自己积累实力,增强能量。

在大学时代,阅读是一种最好的储藏,你储蓄的本钱越多,以后在工作和事业发展中的利息就会越高,你的精神就越富有。

该读书的时候你不读书,忙着去找工作,即使你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失去那份工作,或者永远在开始的岗位上裹足不前。

如果在大学四年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哪怕毕业时工作差一点,他也完全有可能依靠自己的满腹经纶而鹤立鸡群。

这样相反相成的例子我们见得太多了。

我跟大家讲一个契诃夫写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和一位年轻的律师打赌,银行家说:

“我用两百万块钱,赌你不能在一间屋子里呆上五年。

”律师说:

“好,我同你赌,但我赌的不是五年,而是十五年!

”年轻的银行家当时特别富有,多的是钱,他为这次打赌而洋洋得意。

律师被关进了一间小屋子里,打赌的规定是,他在这十五年中,不得跨出门槛,不得见人,不得听见人类的声音,不得收信和报纸,但他可以要求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如乐器、酒、食物和书籍等等,只要从一个小窗口抛出一张字条就能马上得到满足,他还可以写信出来。

    

开始,年轻的律师在那间小屋子里喝酒、弹琴,但不久他就非常苦闷,他发现喝酒只会掀起欲望,而弹琴又让他萎靡不堪,于是他要求看书。

他一下被书迷住了,他热切地研究文学、哲学、医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等等。

十五年过去了,按照协定,到明天中午12点,律师走出那间小屋子,银行家就要把一张两百万的支票交给他。

而这时,银行家由于好赌成性,家产已输得所剩无几,根本拿不出两百万了。

他无比后悔十五年前的那场打赌。

第二天,离中午12点还有五分钟时,律师托人交给银行家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这十五年来,感谢你给我的书。

我在你给我的书里,饮过芳香的酒,唱过歌,打过猎,爱过女人。

我创造过奇迹,烧平过城镇,传过新的宗教,征服过所有的国家……那两百万块钱,我曾经一度梦想为进入人间天堂的阶梯。

可是现在,我轻视它,为了在行动上表示我蔑视你所赖以生活的一切,我告诉你,我决定放弃那两百万。

为了摆脱我得到它的权利,我将会在约定期限之前五分钟离开这里,这样,我就等于破坏了我们的协定。

看完这封信,这位曾经年轻、而今已不年轻的银行家落下了热泪,他从来没有,哪怕是在自己生意遭受到重创时,也从来没有感到自己是如此可卑。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两个公理:

第一,金钱可能得而复失,地位可能由尊而卑,但你学到的知识,你通过阅读而培养的气质和学问,是谁也无法剥夺的。

所以,第一个公理是,学问是永久的人生财富。

第二,很多人在事业发展中会形成自己的特长,比如有的同学很会考试,有的同学特有女生缘,有的同学最擅长组织活动、疏通关系;

走向社会以后,有的人发了财,有的人做了官,还有人当上了教授,等等。

这些事业上的成功或多或少会带来自身的骄矜与傲慢,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不可一世。

像契诃夫故事中的那位银行家就是典型。

这些人在事业成功之余,也多了一条自大的辫子或者骄傲的尾巴。

我的第一个长篇小说《高中的疼痛》,里面就写了一个自作聪明、调皮捣蛋、无法无天的高中生王子凡(取名的寓义:

他自以为是王子,其实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长出了一条尾巴,通过不断碰壁,不断磨砺,不断地经受委屈和痛苦,终于让那条尾巴消失了。

有人读了小说,问我王子凡屁股上那条尾巴是什么意思?

尾巴就是性格上的弱点,就是傲慢和没有敬畏感,所以,我们平时说做人要“夹着尾巴做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界出了一位奇人——辜鸿铭。

他奇到什么程度呢?

他用倒读英文报纸的方式嘲笑英国人,用一口纯正的德语挖苦德国人,他骂美国人没文化,和列夫·

托尔斯泰有书信往来,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儒之学。

印度的圣雄甘地赞誉他是“最尊贵的中国人”。

西方人当时流传一句话:

“来中国可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就是这么一个奇才。

辜鸿铭第一天到北大上课,头顶着一条长辫子。

北大的学生个个都是了不得的,或者是自以为了不得的,他们看见慕名已久的大学者原来是这副样子,忍不住发笑。

辜鸿铭往讲台上一站,朗声说道:

“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

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

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罗!

”学生们一听,肃然起敬,连忙坐得直直的。

所以,人稍微勤奋努力一点,再加上运气好一点,做个官、发点财都不是太难,难的是祛除自己的骄慢之气,让自己变得谦和、冲淡、大气。

只有喜欢阅读的人,他看惯了历朝历代兴衰成败,他明白贱如蝼蚁、猪狗也有着生命的尊严,他懂得功名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这样的人才知道个体的渺小与卑微,他的心中才会对世界和命运充满着敬畏。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第二个公理是:

阅读让人产生敬畏感。

读得越多,敬畏感越是强烈。

有人会问,只知道卑微和敬畏,那还会有自信吗?

我的回答是,有着这种卑微感和敬畏感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自信,才会拥有最为强大的内心力量。

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向度,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超越了蝇头蜗角、目光短浅的世俗功名之心,他们总是把自己置放于一个巨大的时空坐标中,竖轴是千万年的文明史,甚至是宇宙生成史;

横轴是与他同时代的数十亿人和无数的动植物生命。

在这样一个坐标中,他和老子、孔子、荷马、柏拉图,和苏东坡、李清照、歌德、黑格尔等等,都是同时代人,他读着他们的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惊讶、叹息与欣悦。

如此,他的这些优秀、杰出、伟大的“同时代人”就会通过书本、通过文字,将自己思想和智慧的力量慢慢注入到他的身上;

如此,各个时代的风云际会,各个时代的血腥与诗意,都会以一种沉淀下来的平静的方式,移植到他的内心,让他经历牧野之战的声势、罗马斗牛场的惊险、宗教裁判所的残暴和清明上河图的风雅。

我们看到,书读得好的人,心胸宽广;

心胸越宽广的人,他的“同时代人”就越多,他随时可以与古圣先贤促膝谈心。

那些因为没有多少知识和修养而心胸狭隘的人,他的“同时代人”就很少,他和亲人有代沟,和同学也不能交流与沟通,连他身边的人都无法成为他的“同时代人”,这不是很可怜的吗?

在一般人看来,过去的东西就过去了,无法追究,即便是记录在书本上的,也是纸上云烟;

但在阅读者看来,过去的东西就是已经成就的风景,就是一座正在盛开的花园,他们走进去,把过去的历史在自己的指头下一一激活,他们的眼睛、大脑和心智都参与进来,他们有了另外一个世界,并巧妙地将那个世界与自己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接。

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作为一名阅读者,他的世界比我们大得多,他的胸怀比我们宽广得多,他的视野比我们阔远得多,他的性情比我们沉潜得多,他的表现也比我们从容、自信得多。

我们说的“大师风范”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无论哪个行业、哪个时代,所有大师首先是阅读的大师。

尤其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首先是一个伟大的读者。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一个叫苏东坡的文学青年的文章,大加赞赏,他对好朋友梅尧臣说:

“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1859年9月,还是文坛新人的波德莱尔把自己刚发表的两首诗《七个老头》和《老妇们》寄给远在英吉利海峡卡奈奇岛上的大师雨果,雨果读后,压制不住自己惊喜的心情,马上回信给波德莱尔,他在信中说:

“你知道你干了些什么……你在前进,在向前突进,你把人们未知的阴冷的光赐给艺术的天空,你创造了新的颤栗。

”这几句话直到现在,仍然是对波德莱尔作品最好的定评。

在这里,欧阳修和雨果都是伟大的阅读者。

几年前,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我和几位朋友一起谈读书。

最后,节目主持人要我们每个人用一句话来概括阅读的重要性。

我说的那句话是:

“我们生下来其实只是半个人,另一半靠阅读来完善。

”如果你不阅读,那你在世界上永远就只有半个人。

二、怎样成为一名伟大的阅读者?

上面我提到,人生来就是一名阅读者。

哪怕他是个文盲,他不读书,也要阅世。

但是,没有读过书的文盲也大大制约了他的阅世,他语文不懂、数学不懂、历史不懂、地理学和生物学不懂,更不用说哲学和美学,他对这个世界就不会懂。

相反,学富五车的人更容易养成一双阅世的慧眼。

所以,阅读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只要生活下去,就无法不做一名阅读者。

问题是,我们是安于做一名平庸的阅读者,还是要力争做一名优秀的甚至是伟大的阅读者。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乃至伟大的阅读者,那我就要学伍尔芙的,给大家三个忠告:

1.保证一个伟大的阅读数量

这个数量究竟以多少为准呢?

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说你一定要读到多少本书才算是伟大的。

我为自己制订的目标是,一生读的有用之书力争达到和超过2000本。

大家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有用之书”,那些没有营养的快餐类畅销书和所谓教授们东拼西凑、煮成一锅粥的教科书就不在其列。

以目前中国人平均寿命70多岁来算,我觉得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一生的读书量应达到1000本,而一个伟大的阅读者这个数量应达到2000本。

拿出这个数字有什么根据呢?

我告诉大家,已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同志曾要求中青年干部至少要读两亿字的书,假如一个人有50年读书时间,则每年要读400万字,也就是说每天要读一万多字,相当于一个短篇小说。

按道理讲,如果吃饭、喝酒、洗脚、按摩不花去我们干部那么多时间,一天完成这个数应该是不难的。

但我敢说,现在我们90%以上的党政干部做不到这一点。

日本东京大学的知名教授渡边茂,他不以字数和册数来计算,他以时间作为衡量标准。

他假定一个人能活到81岁,这可能是日本当时的平均年龄,否则他应该定一个整数。

一个活到81岁的人拥有的时间是3万天,如果平均每天读书1小时,81年加起来读书的时间也只有3年多。

如果每小时读书20页,就可以读60万页,按每本300页计算,正好是2000本。

可见,如果我们保重身体,活得足够长寿,平均每天看一个小时书,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阅读者。

当然,任何事情作量的要求总是呆板的,机械的,并不十分科学。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你读了多少,而是你是否在坚持阅读。

一个人即使再忙,每天都应该抽出哪怕是一丁点时间来亲近书本,这样他才不至于如黄庭坚所说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美国教育家霍勒斯·

曼提出了一个“每天读书15分钟”的学习计划。

我们也许会觉得,15分钟太微不足道了,但只要你坚持一年,每天读书15分钟,一年之后你就能感到它的效果。

因为,以每分钟读300字的正常速度,15分钟可以读4500字,一年就是151万零2千多字。

读书并不难,难的是你要有读书的意志力。

读书的意志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自己的读书计划,不是坚持一两天,也不是坚持一两年,而是坚持一辈子。

二是能抵抗诱惑,不分心。

如果读两分钟书就想去看电视,等会又想上网聊天,看书的时间和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东汉有个书生叫郑玄,他曾拜在名师马融的门下。

马融最喜欢专心读书的学生,为了考验自己的学生是否专心,他用了一个绝招——在自己讲学的座位后面设了一道绛纱帐,纱帐后面排列着一班歌女。

整整四年,只有郑玄一个人聚精会神,没有看过歌女一眼。

在郑玄看来,书中自有颜如玉,那班歌女算什么!

他后来也继承老师的衣钵,成为了一名大教育家。

坚持的前提是热爱。

你要热爱读书,并从读书中得到乐趣。

胡适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他说,要学会为读书而读书。

我不管读书有什么用,反正我觉得读书有味,读书能让我感到快乐,这就足够了。

比如,他说他读《诗经·

召南》,读到“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他看不懂,觉得不合常理,男子怎么可以直接向女子求婚呢?

应该有媒妁之言啊。

后来他通过研究才知道,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男子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和负责保护部落安全的任务,因而在狩猎时获取猎物的多少与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的数量成为衡量男子机智勇敢和技艺高超的标志。

同时,一个女子也以能够成为勇敢男子的妻子而得到人们的尊重。

这样,男子以自己所获得的猎物作为求婚的“进见之礼”就成为当时重要的求婚习俗。

而且,媒灼之言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在诗经的时代,当时男女追求是很率真、很大胆的。

我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觉得很有意思,比如李医生把乳汁叫作“仙人酒”,并说它“此造化玄微自然之妙也,令人肥白悦泽”,可知中国古代的医学充满了人情味。

他还说道,如果妇人难产,应赶紧取丈夫的裤带五寸,烧为灰末,和酒服之。

这里未见得有多少科学性,但当妇人难产时,谁能说丈夫的裤带不能给予她无穷的力量?

这种将夫妻情感、两性和谐纳入医学重要范畴的做法,神秘中不乏绮丽与温馨,实在是迷人的。

2.善于有选择地阅读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密集,知识爆炸。

中国古代只有经史子集,再加些诗词、传奇之类,即便是皓首穷经,一辈子也不过读那么几十本书。

而当今世界,仅学科类别就有二千门之多,我国每年出版的书籍达20万种以上。

据学者们研究,世界知识总量现在每隔五六年就要翻上一番,知识的陈旧周期也在一天天缩短。

18世纪时,知识的陈旧周期约为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知识陈旧周期缩短为30年,20世纪中期缩短为15年,20世纪末叶缩短为10年,而现在顶多只有5年。

我有个时候很怕去书店。

看到书店里那么多印制精美的大部头,天啦,莫说一辈子,就是给我三辈子也看不过来。

所以,我说现在读书比古时候难度要大得多。

古时候不仅没有电视、网络,书也少,可选择的余地很小。

佛教的禅宗有一个偈子: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意思是说,要参悟妙道也不是难事,最怕的是挑来拣去。

因为挑来拣去势必捡了西瓜丢了芝麻,捡了东瓜丢了西瓜。

这个偈子的表面意思是反对拣择,其实质则是强调选择的重要性。

无论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选择代表着你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你的前途和远景。

所以,挑三拣四、朝三暮四才是选择的大敌。

同理,如果在读书的过程中,没有选择,没有规划,没有目标,那就永远也得不到“至道”。

以我个人的经验,一生的阅读应以下列几种类型的书为主:

一是各类学科的入门书,比如美学启蒙、哲学简明手册、艺术入门之类的。

二是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各种优秀书籍,前沿的、先锋的以及权威的,包括部分教科书和工具书。

三是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或思想家的全部著作。

比如我喜欢苏东坡,我就把苏东坡的散文、诗歌、书信、日记、笔记等等全读了,哪怕是他的一张留言,或者是一句幽默,我也想知道。

早些年,我把西方作家房龙、尼采、博尔赫斯、帕慕克、库切等,他们凡是有翻译成中文的著作全部读了。

2001年,我整整花了一年时间,通读美国学者威尔·

杜兰写的《世界文明史》,共24卷,近两千万字。

这套书的规模有多大呢?

仅责任编辑就有29人。

四是本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读物。

像我国,诗歌类,《诗经》,屈原,陶渊明,唐诗宋词元曲等;

散文类,《古文观止》《昭明文选》,汉赋,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等;

小说,唐宋传奇,明清四大名著,《金瓶梅》,《聊斋志异》等;

文艺评论,《文心雕龙》《诗品》《人间词话》等;

科学类:

《黄帝内经》,《山海经》,《梦溪笔谈》,《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等;

思想类:

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禅宗坛经,朱熹,王阳明、李贽等;

历史类:

《尚书》,《史记》,《后汉书》,《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精华》等。

五是世界文明的经典著作。

高尔基说过一句话,人类在走向幸福强大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是什么呢?

(是什么?

)——是书!

我想,高尔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所指的书,一定是人类文明史上创造的经典作品。

无论知识陈旧周期缩得多么短,只有经典作品才有永久价值和普世价值。

你在经典作品中学到的爱、宽容以及人生的韧的精神,都是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不会陈旧的。

有人会说,我为什么要读这些书?

我读点自己专业的不就可以了吗?

我告诉大家,读专业书的确很重要,那是为自己谋立身之本,让自己拥有某项专门技能从而解决物质上的生存问题。

然而,专业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它无法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个人要过日子并不难,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成为一个具有精神力量和智慧含量的人,那你的阅读就得与实用和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你就必须多去阅读那些非工具化和去功能化的书籍,因为一本书,一本经典,只有当它不是现实工具,不具备实用功能的时候,它内涵的价值理性才会像花朵一样摇曳生姿,它的精神层面才会像高原雪峰一样慢慢凝聚,慢慢地成为一个民族或者群体的信仰。

我们每一个人,除了吃饭穿衣之外,除了本职工作之外,我们得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得有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是信仰。

如果我们不读经典,不读好书,我们就极有可能只是一个单面人——物质的人,我们的浅薄与粗俗就会不可避免。

3.在阅读中思考和创造

任何书,无论他如何经典,如何权威,总是会有其局限性的。

它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但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和思想。

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读,阅读面应尽可能的广,但再读你也读不过来;

所以,另一方面,就要靠我们多思,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书进行再创造,将书的内涵扩大,将书的外延伸展,把自己放进书中,同时也将书纳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说,书本能让自己的内心力量变得强大的原因。

如果只有阅读,没有思考,那我们读书,就会像动物捡食,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那我们就会拘泥书本,变成教条主义而死在句下,死在书中;

那会读成书呆子。

古人有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里的书生就是指的食书不化的“书呆子”。

读书的时候,你不能把一本书仅仅看成是一叠子纸,仅仅看成是一群文字的组合,仅仅看成是一个故事或一句名言,你应该把它当成良师益友,把它当成自己家庭中的一员,你和书,彼此互相影响和鼓励,互相批评与质疑,你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那本书也在认真地读着你,那本书成了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一个真实的你,让你有自知之明。

书在你的阅读中实现了它的价值,而令人欣喜的是,你也从书的明镜里找回了迷失的自己。

我读一首诗给大家听,这首诗是个中国人都会背,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三岁小儿都会背,但三岁小儿背出来的是一首儿童版《静夜思》,他认识这几个字,喜欢诗里面朗朗上口的韵律而已。

如果你人到中年,远离家乡,在逆旅孤舍,独自一人,忽见夜月当空,秋霜满地,在那种寒凉、空旷、孤绝的清辉里,想起故乡和家人,彷徨无地,不胜低徊,再读这样的诗句,几欲催人泪下。

此时你才会发现,这首诗不是李白的,它就是你自己的,它属于你的心灵,属于你的境界,属于你的人生情怀。

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拥有一大群喜欢和善于阅读与思考的人,那将大大提高那个国家和时代的文明水准,也将大大促进那个国家和时代的创作水平。

如果说,作品可以提升读者,大家都会相信。

但我要说,读者也可以造就作者,而且往往某个时代的大作家、大诗人就是由读者来造就的。

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词人柳永、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等等,都是因为他们和人民在一起,和他们的读者在一起,而成为一代宗师和大师。

由于不慎参与了永王李璘的叛乱,李白被投入浔阳大牢成为重囚,危在旦夕。

这时全国的诗人和读者通过声势浩大的舆论,掀起了一场解救李白的运动。

当时杜甫就是李白的好友和粉丝之一,他写下了痛心疾首的诗句:

“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唐肃宗这时下不了手了,被迫把李白改死刑为流放。

柳永因为一首词发了点牢骚得罪了皇帝,结果功名梦碎,奉旨填词。

多才而贫穷的柳永被歌妓们簇拥着,柳永也用自己一支神来之笔描绘着沦落社会最底层的女孩子的生活、现实与梦想,他深得那群身受屈辱而心灵通透的女孩子爱戴,被她们奉为“白衣卿相”。

贫病交加的柳永死于一座破庙,还是这群女子把他安葬了。

每年春天,女子们凭吊柳永竟成为当时流行的风俗。

普希金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的时候,圣彼得堡为他送葬的民众万人空巷;

无独有偶,鲁迅1936年病逝于上海时,前来送行的民众达5万人,先生遗体上面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了三个字:

“民族魂。

我们现在呢?

大家痛感于当代没有真正的大师,比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恨铁不成钢,这里面首先是作家的问题。

我在上面说过,当代社会太精彩了,信息密集让人很容易分心,作家也不容易安静下来。

商业大潮熙熙攘攘,追名逐利。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中国所有物品都涨价在10倍以上,唯有稿费丝毫没涨,在很多媒体比如像党报,稿费还降了。

只有少数知名作家出版自己的著作时能拿到版税,大部分作家只能拿到每千字50-80元不等的稿费。

一个时代总不能没有诗人吧,但现在中国几乎没有哪位诗人能够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