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班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论小班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班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雯雯一愣,反应过来后笑着感谢。
“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小铄递过去一条手工项链,雯雯开心地接过去,戴在了脖子里。
(二)争吵不断的菲菲家
“干什么啊。
”菲菲家传来争吵的声音。
“这是我的宝宝,我要带他去买东西。
”“妈妈”芮芮说到。
“奶奶”月月赶紧反驳,“不行,菲菲要在家里睡觉。
”“爷爷”小昕无关的推着推车要去买东西。
芮芮和月月争了一会,最终月月胜利,小菲菲在家里睡觉。
芮芮左看看,右看看,来到梳妆台前,拿出东西准备化妆;
月月看着化妆很有意思,也过来参与,于是新一轮的争吵又开始了。
从上述两个案列可以看出,这是两种不同经验水平孩子进行的游戏。
波比家进行的非常精彩,生活中充满着惊喜。
可以得出,小铄和雯雯的生活经验非常的丰富,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原来前不久小铄家里妈妈过生日,爸爸买了一条项链给妈妈了一个惊喜,于是他今天也想了”生日送惊喜”的游戏情节;
雯雯配合的也非常的好,刚开始她没有反应,很快就也参与到游戏情节中;
这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波比家。
而菲菲家,可以看出,这几个孩子没有“家”的概念,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商量,独自进行游戏。
为了菲菲的出行不出行,进行争吵,为了化妆问题又进行争吵,这是一个争吵不断的波比家。
由此得出,生活经验的不同,孩子们进行的游戏情境也不同,游戏的愉悦感也不同。
二、改善土,利生长
生活经验的不同,孩子们的后续发展也不同。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进行游戏、开展游戏,必不可免——老师就会精心安排,孩子就会被动的听从调动,被动的进行游戏,这样的结果是与自主相违背的。
所以,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游戏能力,就要提高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提高孩子们的认知水平。
(一)教师的有效策略
1.创造游戏环境,激发游戏欲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行游戏的基础,那么游戏环境就是媒介。
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
当然,也要考虑到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幼儿过多的刺激,使幼儿无所适从;
同时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启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介绍规则方法,保证顺利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也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
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1],这也是班级常规的一部分,并不是强制孩子们进行游戏。
比如两个娃娃家,看展前肯定要进行家族的介绍,让孩子们有初步的概念,哪一个是菲菲家,哪一个波比家。
要介绍选择游戏的方法,我们采用的是夹夹牌的方法。
孩子们还需要掌握游戏的时间,过度的游戏也会适得其反。
3.把握指导时机,进行良好启发。
在幼儿园游戏中,教师要改善指导技巧,既要实现延续游戏的教育目标,又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把握好指导的度的基础上,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教师的指导时机也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当,幼儿的自主性就能充分体现。
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二)家长的有效策略
1.了解孩子经验,重视生活经验。
孩子们的游戏,一定程度上反馈的家里的生活情况。
就如波比家和菲菲家,孩子们扮演的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老师如何,孩子们就和如何。
打个比方,如果家里的爷爷是负责买菜的,那么扮演爷爷孩子就会去买菜,因为这是他直接从家里获得经验;
如果家里的爸爸一直在打游戏,那么孩子就会扮演一个一直打游戏的爸爸,不工作也不照顾宝宝。
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老师和家长也应该进行沟通交流,请家长重视孩子们的经验反馈。
2.耐心引导观察,细心讲解工作。
近来,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游戏反应,“娃娃生病了。
”“娃娃感冒发烧了。
”新增了一个“宝贝护理站”,这个游戏设计到了医生和护士,那么医生的工作是什么?
护士的工作有是什么呢?
在经过简单的游戏开展后,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经验水平停留在“医生就是打针的”上面,那么家长又该怎么做呢?
可以带着孩子就近参观社区医院,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看病的过程,了解医生和护士的主要工作。
通过家园配合,相信孩子们一定能提高游戏的水平。
经验就如泥土,有了泥土,小草才会长高,花儿才会结果。
有的土贫瘠,小草虽能发芽但长不高,花儿虽能开花却不茂盛;
有的土肥沃,小草又浓又密,花儿鲜艳美丽。
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生活经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重视生活经验与游戏水平的关系,尽量做到每一个孩子,都能开花结果。
精选阅读“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专题综述
“游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小学、中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通过游戏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是分不开的。
”在本届年会的“幼儿游戏与学习”专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华爱华在开场时就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
围绕着“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华爱华教授与静安区南西幼儿园园长洪晓琴、副园长徐则民共同组织大家展开了研讨。
游戏材料蕴涵学习理念
◆游戏材料的选择
在幼儿游戏中,“玩什么”是关键,游戏材料的选择背后既蕴涵着学习理念,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在研讨中,大家达成以下共识:
首先,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的阶段发展目标,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
其次,游戏材料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再次,游戏材料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幼儿的发展及时调整。
◆游戏材料的设计
幼儿园的很多游戏材料并非拿来就可以用,教师还需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融入其中,个性化、循序渐进地设计游戏材料。
对此,南西幼儿园的两位教师分享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
陈嵘老师在为大班幼儿设计“5的组成”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从最初“简单、重复的操作”,到“让游戏变得有趣”,再到“围绕相同的游戏目标,设计百玩不厌的材料”,最终让简单的游戏充满无限力,激发了幼儿的玩智;
茅丽文老师与幼儿共同努力,将班级一角的“小商店”改造成“自动售货机”,用废旧的塑料瓶、零食罐充当商品,用不同的符号标识商品的数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发展设计了钱币,推进了幼儿游戏的不断深化。
徐则民老师认为,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分析幼儿对游戏材料的理解,并通过适时调整使游戏材料更加有效。
同时,教师对游戏材料的合理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复设计的压力。
游戏主题蕴涵学习目标
教师设计的游戏主题应该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又要融入阶段学习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相应的发展。
徐汇区乌南幼儿园的陈怡老师通过主题的延伸和拓展,让幼儿在玩游戏棋的过程中轻松地巩固原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
杨浦区向阳幼儿园的丁彦人老师为幼儿设计了诸多关于“水”的游戏主题,如适合小班幼儿的“抓水”、适合中班幼儿的“小水滴旅行记”、适合大班幼儿的“水的科学探索”等。
教师将同一种游戏材料贯穿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幼儿的主题活动中,既有连贯性,又富有挑战。
小游戏中有大智慧,南西幼儿园的茅丽文老师通过区角游戏中的“自动售货机”,带给幼儿无穷的快乐和持续的教育价值:
幼儿可以认识生活中的常用设施并了解其用途;
初步形成数与物对应的经验,并在多次的买卖游戏中提高目测数群、比对数量的能力;
知道可以按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看似简单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徐则民老师指出,看似简单的材料背后蕴涵着教师不同层次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改变规则、调整或者创设新的主题。
华爱华教授同时指出,游戏的可玩性越强,就越受幼儿欢迎,游戏主题是随着幼儿的发展动态可变的,变化的出发点源于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过程后的思考。
游戏指导蕴涵学习策略
游戏中的学习使幼儿变得智慧,同时,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此,浦东新区东蕾幼儿园的戚映敏老师面对游戏中幼儿的不同表现和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寻求新的策略引导幼儿自己解决。
南西幼儿园的凌文佳老师则通过组织和开展集体游戏,从目标、游戏环节、参与方式、游戏细节等层面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游戏应该怎么玩”是教师在实践中常常思考的问题。
嘉定区宝翔幼儿园的陶燕萍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一是师幼共建规则,促使幼儿更自觉地遵守和执行:
二是关注相互评价,使幼儿进一步将活动规则内化成自觉行为;
三是鼓励自主创造,培养幼儿的求新、求异思维。
徐则民老师表示,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游戏化转换,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逐步达成学习目标。
华爱华教授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掌握幼儿的连续经验,链接幼儿的已有经验与发展的可能性,在认同幼儿差异、认知、兴趣的同时,给幼儿游戏的自由,并且参与幼儿游戏,逐渐形成以观察为基础的游戏介入。
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电子技术、媒体技术已介入幼儿游戏,许多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虚拟的世界里。
在这种电子游戏的世界里,幼儿获得了广泛的信息。
但更多的给孩子带来负面效应:
1。
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受到限制。
2。
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
3。
缺少了在多维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环境。
而民间游戏是民间传下来的一种游戏形式。
它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收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
它不仅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口语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同伴关系指在游戏中幼儿在一起玩耍和游戏。
鲁本斯坦和沃斯曾经试验,设计两种情景:
一是独自玩,一是与同伴一起玩。
结果表明,与同伴一起玩比独自玩,其游戏更趋于复杂化,更能发现物体的性质。
如此可见,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从以下两点谈谈:
1、语言能力的提高。
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
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
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
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
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
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头。
”又如游戏“拍大麦”中,“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
”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2、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
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
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
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
例如:
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
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
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
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
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
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从早晨来园开始:
晨检、游戏、进餐、午睡等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都在和教师进行密切的交往。
在这些交往中,幼儿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
如果教师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样幼儿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新娘坐轿”游戏中,有的幼儿不愿做“新娘”,他们知道“新娘”是“狼婆子”。
这样,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说:
“你们先看其他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呀!
”当他们看见其他的孩子玩得很高兴时,自己也想积极参加了。
教师的话语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以肯定的语气鼓励幼儿,让孩子树立信心重新参与游戏。
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让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
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游戏与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学习。
那么,幼儿游戏在各幼儿园的现实状态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又该如何更新观念、把游戏还给孩子?
又如何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从游戏中了解幼儿的想法与愿望,满足幼儿游戏的第一需要,并地发现游戏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孩子的不同需要,从而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获得发展?
片段一:
某乡镇中心幼儿园
小班区域游戏,教师从区域柜中取出一份“小熊穿衣”的游戏材料,先向全体幼儿介绍并示范材料的玩法,然后请幼儿依次从区域柜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材料,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游戏。
孩子们拿着各不相同的材料围桌而坐,按照教师“不走下自己的位置、不调换材料”的要求开始游戏。
小小的一张正方形桌子,放了四个装材料的长方形塑料果篮,还没等小朋友把区域材料从果篮里拿出来,桌面上已经显得拥挤不堪了。
虽然老师提醒孩子们把果篮放在地上,却仍不时有孩子的玩具掉落到地上。
很快,幼儿刚拿到材料的新奇感就没有了,孩子们开始关注起同桌其他孩子的活动。
玩钓鱼的小朋友把钓竿伸进了旁边幼儿的果篮,试图把果篮里木串珠钓起来。
旁边的小朋友不让,两个孩子起了争执。
老师走过来,觉得孩子的尝试值得支持,拿了几个木珠给他,争执暂时停歇下来;
两个孩子分别选了链条玩具,一个孩子很认真地用一一间隔的方式连起了一条黄绿相间的项链,在另一张桌子上玩的孩子却一筹莫展,不停地喊老师过去:
“老师,我不会玩。
”老师走过去,手把手地教他连成红绿相间的链条串;
一个小朋友用积木在桌面上搭着房子,桌面太挤,孩子觉得没有办法再搭下去,便一把推倒了“房子”,开始卖积木:
“谁要我的积木……”旁边的小朋友只是看看,却不搭理她,孩子便无聊地把积木捧起来又撒手,积木散了一地。
老师走过来,鼓励孩子在地上用积木围合搭公园,孩子又重新开始建构……
所谓区域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一定数量的同种类操作材料,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是区域活动的主要特征。
老师告诉我,也想为孩子设置相对隔断的区域空间,但幼儿园建造时设计了固定的区域柜,园部也明确规定了室内固定橱柜的不同用途(一作自然区角,一作幼儿的个人物品摆放柜),而自制的区域材料容易损坏,现成的材料则只有每种一件,只能在总体数量上满足人手一份。
若要分区活动,最多也是做个桌签,表明某个区域而已。
园部领导对区域游戏的时间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教师工作的检查也相当细致,必须严格遵守一日作息时间及一日活动计划的内容,这说明幼儿园自上而下在思想上都非常重视幼儿的游戏。
但从活动室环境的布局和班级内游戏材料的提供来看,却反映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缺乏对幼儿游戏的深层认识,游戏仅作为一种意识上的活动形式而存在。
或许,园舍的建筑设计由政府做主,幼儿园自身显得有些无可奈何,但内部的区域设计及游戏材料的提供,却显而易见地暴露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园领导对幼儿游戏的重视仅停留在检查的形式上,并没有深入思考游戏的真正价值。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其学习的特点就是模仿性强,活动的形式则多以平行性游戏为主。
也因此,小班游戏材料的提供,尤其需要从低结构、同种类、多数量的角度去考虑,以满足小班幼儿的同伴模仿学习。
虽然该园设有一定数量的专用活动室,供每个班的幼儿分时段开展角色游戏、建构游戏与图书阅读活动,但可以想见,二十几个班级,孩子们参与游戏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去专用室来回的时间,孩子们真正游戏的时间被挤占,幼儿游戏也只能是一种形式了。
在观察孩子们游戏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虽然游戏的组织与材料的提供都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对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识,但孩子却是游刃有余地创新着自己的游戏。
玩钓鱼游戏的孩子不满足于钓起一条条现成的小鱼,便把串珠玩具想象成各种形态的小丑鱼,当他最终发现自己无法钓起这些“木头鱼”时,他有了一个有价值的发现:
必须去钓有“铁”的物品。
只要教师再有心一点,给孩子提供一些自制的纸鱼,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把鱼钓起来(给纸鱼夹上回形针、小别针等),孩子的探索游戏就能进一步深入。
还有玩积木的孩子,当她发现自己无法扩展搭房子的游戏时,便又开始了想象的角色游戏“卖积木”,她的叫卖声伴随着她敲击积木的动作,她甚至还根据积木的形状与颜色想象某种物品,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了不起的假想能力……再比如,玩链条游戏的孩子,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让他们坐在一起,孩子们就能自发地开始模仿的同伴学习。
孩子的游戏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环境中所有的物品也都有可能被孩子用作游戏的玩具。
只要有心,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和孩子一起进入各种新的游戏。
片段二:
某城区幼儿园
一走进幼儿园,我就被环境内各个巧妙布置的游戏角落所吸引:
小小的楼梯间,被刷上淡淡的粉色,地面铺着柔软的地毯,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精巧可爱的书柜,几张色彩温馨的小沙发椅,几个形状各异的小布垫,营造出一片安静温馨的气息;
宽宽的室内走廊,被设计成一个个相连又隔断的角色游戏区,肯德基餐厅、特色烧烤店、蛋糕店、礼品店,那些富有艺术感的招牌,让人一看就想进去逛上一圈;
宽敞的活动室内,四周都用移动区域柜隔成一个个小小的空间,绘本区、拼图区、建构区、美工区,供孩子们游戏的玩具材料琳琅满目……
可是,在游戏时间,却几乎看不到孩子们玩游戏。
老师说,马上就要集体舞表演了,我们正忙着排练集体舞呢!
忙完集体舞,要忙童话剧,忙完童话剧,要忙大班毕业典礼,哪有时间让孩子们玩游戏?
等领导来检查游戏的时候,我们就让孩子们玩游戏。
从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和各游戏区域内的材料提供,我们不难看出园领导和老师们对于幼儿游戏环境创设的用心,但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幼儿的游戏却被无情地挤占了,因为一些看起来比游戏更重要的活动。
我看到,老师们带幼儿走过陈列着游戏区的走廊时,不时有孩子伸手去摸摸摆在玩具架上的玩具,或拿起一个“蛋糕”假装咬上一口,甚至递给身边的孩子:
“你要不要买蛋糕?
”在孩子们完成小便喝水这些生活活动的间隙,也总有孩子走进区域玩一玩拼图,翻两页图书。
即使是在老师排练集体舞或童话剧的时候,孩子们也在见缝插针地玩着他们自己的游戏。
不记得是在哪儿看到的,游戏就是儿童的生命。
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活动,似乎都带着游戏的影子:
看书,会自言自语,似乎就和书中的形象在一起;
画画,常常边画边讲,好像正在和笔下的线条对话;
走路,也不会好好走,蹦跳着,似乎脚下安着弹簧……不管做什么,“好玩”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学习形式,在我们眼里严肃的学习,在孩子眼里就是一场游戏,在我们眼里属于放松情绪的游戏,在孩子那里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回到问题的原点,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尊重幼儿游戏的天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在思想上重视游戏是重要的,游戏环境的设计与材料的提供是重要的,而教师对于幼儿游戏需求的观察与支持更为重要。
如果教师花一些时间去观察和倾听儿童在活动中的对话,适当地给予支持性的合适的语言或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儿童的活动就可以得到改善和扩展。
比如上述片断一中,教师如果适当地调整一下孩子游戏的位置,同类材料在同一区域内活动,幼儿就有可能发生同伴学习;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幼儿言行及时给予支持,就有可能生发新的角色游戏,就像某次晨间桌面活动,嘉怡把两个弯管积木连在一起说:
“我搭了一个水龙头!
”旁边的徐硕马上取出一个绿色的积木伸过去:
“给你一棵青菜,在水龙头上洗洗。
”另一边的铭熙搭了一个弯弯的长条:
“快,给我的毛毛虫喂点青菜!
”于是,三个人不停地找出不同颜色的积木给“毛毛虫”喂萝卜、香蕉、鱼、肉……一会儿,徐硕说:
“哎呀,毛毛虫吃得太多了!
它肚子疼了!
”嘉怡马上找出一根细细的积木:
“快,我是小医生,让我给它打针……”片断二中,教师如果不把集体舞(或童话剧)作为一种任务来看待,而将其作为幼儿表演游戏中的一环,在学习活动中“集体教”,在游戏活动中“个别练”,让孩子自选角色自由表演,就有可能实现游戏与集体舞(或童话剧)的共赢。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幼儿,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游戏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理解和欣赏幼儿,并且激发他们继续扩展自己的思维。
“把游戏还给孩子”,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也不仅仅只是追求游戏的形式。
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需求,分析并顺应孩子的内在学习需要,这才是我们教师需要重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