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世界史 专题0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1251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世界史 专题0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世界史 专题0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世界史 专题0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世界史 专题0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世界史 专题0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世界史 专题0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世界史 专题0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世界史 专题0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世界史 专题06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版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上:

强制劳动,不劳动不得食。

(3)特点:

直接过渡;

单一公有制;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4)评价:

①积极: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农民不满。

2.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国家无力对所有的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固定的粮食税(核心)

公有制为主体

允许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间接过渡;

公有制为主体,以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4)意义:

①在落后的俄国探索出一条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感悟高考】

1.(2012·

江苏高考)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3.斯大林模式

4.

(1)形成: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到20世纪30年代确立。

(2)表现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作用:

国家可以按照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内

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工业化。

2)消极作用

①片面

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致使其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强调】

(1)史观角度:

文明史观下看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

(2)知识角度: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

建国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2012·

福建高考)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考点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目的

期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赫鲁晓夫改革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未除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内容

农业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种植玉米运动;

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扩大企业的权限

推行新经济体制: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结果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但改革最终失败

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

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经济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4.(2010·

福建高考)《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

“莫斯科:

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课后精练】

一、选择题

1.(2013·

山西模拟)列宁曾说:

“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余粮收(征)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3·

广东六校联考)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

3.(2013·

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4.(2013·

汕头质检)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

予以惩办。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爆发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考点定位】:

必修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5.(2013·

黄山联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

“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

A.实行粮食

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6.(2013·

临沂期中模拟)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7.(2013·

皖南八校联考)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

“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

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

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

”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

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

8.(2013·

辽宁五校联考)“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

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

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9.(惠州市2013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0.(2013·

山西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

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苏联的

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1.(2013·

江西红色六校联考)观察下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有()

苏俄(苏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表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35

44.24

①余粮收集制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②集体农庄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大发展③固定粮食税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小农经济阻碍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①③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2.(2013·

安徽大联考)赫鲁晓夫曾说:

“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

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13.(2013·

潍坊模拟)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

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

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

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14.(2103·

河北高中联考)“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材料说明

A.个人崇拜愈演愈烈B.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

C.赫鲁晓夫的功绩高于斯大林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赞美

15.(2013·

浙江名校联考)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16.(2013·

湖北名校调研)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

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

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

到实质性进展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二、非选择题

17.(2013·

辽宁五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

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到: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

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

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材料四: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

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