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0948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

balanceddevelopment;

statisticalanalysis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被誉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GDP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名义价格),增长了109.2倍,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人均GDP也由1978年的381元/人增长到2009年的29700元/人(名义价格),增长了78倍。

在改革过程中,我国主要依据不均衡发展理论,实行依次开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吸引更多物质、人力资本投入到那些交通设施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获得了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效果。

从总体上看,实施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是积极的、有效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环境、经济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地区间并没有平等享受发展成果,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断扩大,尤其是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特别是在20世界90年代以后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我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上区域经济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

总管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区域经济差距的产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在所难免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自觉地从效率低的区域向效率高的区域转移,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但也拉大了这两类地区之间的差距。

加之,国家给予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优惠的经济政策,发展非常迅速,增大了沿海地区与内地差距。

区域经济差异并非总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在一定限度内的差距是积极的,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适当的地区差异有利于地区间开展分工协作,变压力为动力,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与调控。

但差距过大且超过了一定度,则会影响到全国整体经济效率,这也不符合改革的目的与要求,不利于区域持续发展、社会稳定。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

所以历来人们对此给予极大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时刻,缩小地区差距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的高速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其结果不仅伤害落后地区,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全国发展。

要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分工以提高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

同时,又要通过均衡战略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所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官方数据的大量公布,国外一些学者对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考察。

其中最早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是Aguighier(1988)和Yang(1990),他们分析了中国地区发展战略模式及其演变,认为中国实施的不平衡发展政策是加大东西部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9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学术界开始采用一些前沿方法,进一步考查了中国区域差异的构成与来源。

Rozelle(1994)通过对1984-1989年期间基尼系数进行分解,认为东部沿海省份在此期间差异急剧扩大,发现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是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

Ying(1999)利用人均GDP指标,对锡尔系数分解后发现,1978-1994年期间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变化过程呈现“U”型曲线,1990年以前沿海与内陆差异减小,1990年差异扩大。

Kanbu和Zhang(1999)对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进行分解,发现在1983-1995年期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大于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异。

Fujita和Hu(2001)对GDP和工业总产值的锡尔系数进行分解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沿海地区差异缩小,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工业仍然向沿海地区集中,他们还从区域发展政策、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等方面揭示了差异变化的原因。

1.2.2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受自然条件、人文地理、发展历史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板块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引起了政府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1993年被列为中国未来函须解决的13个重大课题之一,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李善同、许召元(2005)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持续扩大的历程,2000年以后,我国区域差距仍然在扩大,但扩大的速度已经逐步在减缓,特别是2004年出现了区域差距减小的迹象,这表明,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减少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等,可以减缓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2007)考察了1980-2001年间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变趋势,并对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

中国地区总体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但在90年代却呈上升趋势,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距,在各区域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

陈秀山、徐瑛(2004)计算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都显示:

改革开放前,区域差距是比较大的,改革开放后一直到1992年之前,区域差距有所缩小,之后差距扩大得很快,从1993年开始,三大地带间的差距对于泰尔指标的贡献超过了地带内的差距,这说明从1993年开始,地带间差距开始成为我国区域差距的主要影响力量;

林毅夫、刘培林(2003)认为,中国各省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主要原因是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所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由许多省市的要素享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一致;

周晓唯、张平(2007)从制度层次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认为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区域间所有制结构的差异。

李娟(2009)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区位和历史因素、国家政策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从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刘峰(2008)经过分析认为单纯依靠制度和区域发展政策的改变以及政府投资增加不足以保障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持续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政府主导的投资应致力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人文发展指标的改善,建立起开放、竞争、有序的区际关系,创建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改善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张秀生和陈慧女(2008)认为是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需要采取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政府区域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等政策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李刚、贾威、潘浩敏(2009)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路径存在空间上的差异:

东部地区的收敛路径有经济关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FDI和知识溢出;

中部地区的收敛路径有地缘关系、经济关联和货币政策;

西部地区的收敛路径仅有FDI;

东部地区的收敛路径较中西部地区来得多。

因此在经济政策选择上,应该对东、中、西部采用有差别的经济政策。

国内学者关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得出的基本结论一般都是:

20世纪90年代之前区域差距稳定或者有下降的趋势,但是进入90年代之后,地区间的差距明显扩大,尤其是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在扩大,并且这种趋势在短期之内不会有明显逆转。

区域差距体现在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上,在政策的选择上应差别对待。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

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第二部分介绍了区域经济的概念以及测度方法。

本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区域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其次对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指标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对本文所选用的指标体系、衡量方法、区域单元以及时段进行了界定。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

首先介绍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其次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呈扩大的态势。

第四部分为因素分析。

本部分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从多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分析认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区位因素以及政策因素是造成中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主要原因。

第五部分为政策与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及其测算方法

2.1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2.1.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而且相对性很强的概念。

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同,“区域”这个概念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

例如政治学领域,区域一般被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而社会学则把区域看成在语言、信仰、民族特征、文化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社会群落。

区域经济学虽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是区域至今没有一个经济学角度的定义。

俄国较早的对区域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在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俄罗斯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拟订的提纲》中给区域下的定义是:

“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居民、文化和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在1970给出的定义在目前影响较大,他认为“区域是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

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来划分。

”根据我国区域划分现状,本文主要采用魏后凯的定义:

“所谓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整体。

2.1.2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是指特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现象。

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较量。

因此,分析地区差距主要应该分析地区间社会经济整体实力水平的差距,既要突出经济方面的差距,又要兼顾由自然历史、区位资源、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等构成社会经济整体实力各个要素存在的差距。

所以区域经济差异的界定应包括对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逐个界定。

由于不同的区域面积、人口方面相差很大,如果仅仅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上进行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结论往往带有片面性,因此,在分析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时,主要是从人均出发。

在区域经济差异的分类上,可以因为研究的目的不同而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按照区域差距的发展趋势和形成政策,可以把区域差距分为位势差、自然差和趋势差,或者发展水平的现状差异、自然差异和发展趋势的差异;

按照衡量方法的不同,则把区域差距分为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综合差异三种。

2.2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

对区域差距的衡量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它受所采用的指标体系、衡量方法、区域单元以及时段的选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2.2.1指标体系和衡量方法选择

衡量地区经济水平差异的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

由于总量指标包含了人口因素,为了保证横向的可比性,一般都是排除了人口的影响,一般是基于人均指标进行比较。

我国的研究者主要是使用人均GDP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商务。

相对而言人均GDP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指标,它能够很好的反应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因而被广泛采用。

而且从统计上来看,各区域的的人均GDP是连续的,便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本文主要采用GDP及人均GDP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

定量描述地区发展差异的指标很多。

主要有表示地区间绝对差异的指标(

)和表示地区间相对差异的指标(

)两个部分。

衡量绝对差异的指标主要是离差、标准差,衡量相对差别的指标则有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离均差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和锡尔(

)指数、基尼(

)系数。

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是有差别的,使用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研究同一地区差异变化趋势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区域绝对差距变动决定于区域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总量水平高低,一般都是进行同一时点横向的比较,不同时点的绝对差距一般不具有可比性。

而相对差距则消除了问题大小的直接影响,其变化仅直接受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时间序列上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这样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地区差异变化时,同时分析了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

在具体的指标选择上,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在此部分我们简要解释其定义。

1.极差

极差又称离差或全距,是指样本中各单位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变量的变动范围和幅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分别为收入最高、最低的省份的收入数值。

2.极值比率

极值比率指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比率,是反映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用公式表示为:

3.标准差

标准差又称均方差,是统计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差异衡量指标,同平均差一样也是反映各区域样本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表示区域间收入水平的绝对差异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差

其中,

表示区域号,

表示区域

的收入水平,

表示共有

个区域,

表示

个区域的平均收入水平。

4.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

如果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时,比较其变异程度就不能采用标准差,而需采用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相对值)来比较。

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其计算公式如下:

2.2.2区域单元和时段选择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时应明确界定研究区域空间范围和时间尺度。

因为不同的定量指标分析方法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性能,即使采用相同的区域经济差异测度方法,由于所依据的地域单元和时间范围不同,所揭示的区域经济差异在不同空间层次、不同时段变化特点可能不尽相同,有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域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两分法,即划分为

中部、西部;

(3)六区。

包括: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4)省级行政区域单元;

(5)划分为七个部分(七分法):

远西、

(6)县级区域。

从一定的研究目的出发,以上这些区域范围的划分各有道理。

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的区域划分在中国区域划分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多年来的区域经济政策基本上是按照三大地区格局进行。

统计年鉴也有专门对此三区的分类统计,因此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中三大地带划分采用上述方法。

在时间阶段的选择上,由于各个时间阶段由于政策外部环境等差异较大,其分析结果也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

所以为了保证分析的质量,本文选择改革开放后,从1978-2009年为时间段,因为这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较快,政治稳定,政策一致。

2009年的统计数据并不是太完善,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本文暂不考虑分析2010年的数据。

第3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统计分析

3.1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最快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区域经济格局差异不断扩大的时期。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东部沿海地区利用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初步现实了现代化,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较为缓慢。

纵观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区域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年);

第二阶段兼顾中西部地区发展(

第三阶段在保持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支持中西部发展(1999年至今)。

(1)优先发展东部的战略阶段:

1979-1991年,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下平衡发展的思路,从平衡发展转变到有的放矢、重点推进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上来。

从均衡发展转变为优先发展沿海地区。

本阶段国家投资和经济发展重点是东部沿海地区,在政策取向上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发展东部的思想。

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实行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区域经济政策。

在这一阶段,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进行了大力投资,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优先发展东部、兼顾中西部发展的阶段:

本阶段的发展思想依据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所谈到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两个大局”主要指的是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续充当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内地经济的发展要顾全这一个大局,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反过来帮助内地经济发展,这事第二个大局。

这段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做出了部分调整,加强了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力度,增加了转移支付的强度,加大了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使区域非均衡发展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

(3)东部与中西部平衡发展:

年之后

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其经济基础已经完全有条件支持和帮助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自身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进,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同时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区域经济差异形势也是较为严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月,中央明确提出“十五”期间国家要实施开发大西部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为了平衡趋于经济发展,中央相继提出了振兴东部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兴未艾。

3.2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统计分析

3.2.1区域

总量

根据表2-1和图2-1的中国三大区域

总量来看,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

年期间总体上是呈扩大趋势。

年代之前经济总量上的差异并不明显,进入

年代后,东部

增速明显要快于东西部,东部

在总量上已经明显超过了中西部总量之和。

可以说,是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东部的加速发展现在仍然是中国经济加速崛起的希望所在。

图3-1中国三大区域

年份

GDP(亿元)

绝对差距值(亿元)

相对差距值(%)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与

1978

1819

1065

520

755

1299

41.48

71.40

1980

2300

1369

638

931

1661

40.47

72.42

1982

2808

767

1147

2041

40.85

72.68

1984

3572

2239

1015

1513

2737

40.33

72.95

1986

5143

3001

1348

2142

3975

41.65

73.79

1988

7922

4304

1997

3618

5925

45.67

74.79

1990

9986

5479

2683

4507

7299

45.13

73.10

1992

14744

7235

3608

7509

11136

50.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