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Word下载.docx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2.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
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本质特征。
3.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
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模仿。
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和动物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观察的主体。
他们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对操作过程和自然现象等的直观、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操作、自然现象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负责制订观察的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进行观察的组织和现象指导。
(一)观察式教学的类型
在小学科学课上,根据学生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两种。
现场观察就是到实验现场、生产现场和实物现场进行观察,例如:
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教学录像观察就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学录像和记录片等进行间接的观察。
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一次性的短期观察和重复性的长期观察。
短期观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某种实验操作、标本展示和实物等;
长期观察是对植物生长、动物习性、周期性自然现象等进行多次性的长期跟踪观察。
(二)观察教学的一般结构
不论哪一种观察教学,都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一般来说,一次观察教学由以下3个主要环节构成:
1.确定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地点、明确观察目的。
这部分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预先制订观察教学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和组织形式。
2.观察指导。
在观察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策划者,又是观察指导者。
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提示重点,进行观察指导,结合实际进行讲解,并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
3.观察报告。
观察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让学生汇报观察的心得体会。
必要时还应要求学生写出观察报告,根据观察教学的结果,进行观察教学效果的分析。
(三)观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现场观察要事先做好周密的组织安排,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2.现场观察时,学生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吸引,偏离观察的对象或观察的重点。
教师要及时给予组织和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教学的对象和重点上。
3.要理论结合实际的进行观察教学,如讲解操作原理、操作顺序、仪器结构和事物的特征等。
避免将观察教学流于形式或理论脱离实际。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
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
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三年级的“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师揭示课题后出示蚕的实物,孩子们的脑子里会冒出好多问题:
蚕是怎么生出来的?
它吃什么长大的?
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为什么要养蚕等等,孩子们心中未知的谜团会通通释放出来。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
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如上《蜗牛》一课,学生观察了蜗牛后,提出“蜗牛有没有嘴,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蜗牛吃什么、怎样吃,比一比哪只蜗牛爬得快,它怎样运动”等等近30个问题,围绕“有价值、能研究”这一思想,师生讨论后很快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蜗牛怎样吃食物?
”
2、猜想假设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
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3)方向性原则。
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4)开放性原则。
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
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
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
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
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
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
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
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
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适时引导,参与调控;
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
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
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
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如《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各组学生在实验后汇报:
我把碘酒滴在馒头上,馒头变成蓝色了!
滴在米饭、土豆上以后也变蓝了!
碘酒滴在油菜上面没有变化,碘酒滴在辣椒上面没有变化……在学生汇报了丰富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相同点。
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
实验中食物凡是有淀粉的,滴上碘酒都会变成蓝色;
而不含淀粉的就不会变色。
从而,使学生对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色的特性有了很直观的认识。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
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
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
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
《课标》中提出:
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
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结束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
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
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
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
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
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
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
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
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参考资料: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河塘中心小学郁峰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思考推测出影响摆摆动的因素,作出自己的假设。
并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2、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知道对比实验中的定变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活动过程。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具使用:
铁架台、线绳、曲别针、小螺帽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个简易摆。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的装置吗?
(摆钟,秋千,吊环……)
在科学上,我们将这个简易的装置叫做“摆”(板书:
摆)。
同学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这根线叫什么?
下面的重物叫什么?
这根线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摆线,下面悬挂的重物我们称它为摆锤。
你们想不想做这样一个摆呢?
请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2.学生做摆。
3.数摆。
同学们,做完了吗?
那我们怎样来数摆摆动的次数呢?
哪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
一生上台示范,大家观察。
我们在数的时候,手拿着摆锤,摆线要拉直,实验时,将手轻轻一放,不要用力去推,摆出去,再回来,这样往返一次,我们叫做摆动一次,数1。
教师示范,将摆锤轻轻放下,口中倒计时:
3、2、1,放——停,一共摆动了几次?
教师再示范,在摆锤还没有返回的时候喊“停”,要求学生弄清:
如果没有摆回来,就不能数一次。
二.展开:
1.数自己做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同学们,会数了吧!
那让我们一起来数数你们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了多少次?
在数之前,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是啊!
在数摆之前,周老师也有一个友情提醒:
1)合理分工:
1人掌握摆锤,1人看时间,1人数数,1人记录。
2)实验一次记录一次。
反复实验三次。
3)实验后共同分析,选择好我们的数据。
2.汇报,教师板书。
3.这些数据都是我们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在相同的时间内,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
——这是最主要的)
4.踢球:
都是10秒,摆的次数有多有少,这说明摆的快慢不同。
你猜测为什么都是10秒,摆的快慢会不一样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重点的板书:
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角的大小
(学生可能不会说明白,但应该可以说出这个意思:
在科学上,我们称这个为摆角。
)
三.加深:
1.制定实验方案。
同学们,我们猜测摆的快慢跟这些因素有关,事实真如你们猜测的那样吗?
我们还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好!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来分分组,请1——4组研究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5——8组研究摆角的大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9——14组研究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现在请小组讨论,怎样来做这个实验?
同时请完成实验方案中:
我们的假设,我们的猜测和不变的条件。
请记录员拿出记录单,小组讨论,并填写完整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
我们的假设:
摆角的大小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
摆角越大,摆速越,摆角越小,摆速越。
不变的条件:
摆角的大小
实验数据(秒/10次)
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
摆角的大小与摆的快慢。
摆锤的轻重影响摆的快慢
摆锤越重,摆速越,摆锤越轻,摆速越。
摆锤的轻重
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
摆线的长短影响摆的快慢
摆线越长,摆速越,摆线越短,摆速越。
摆线的长度
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
2.讨论实验方案。
好了,那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
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
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注意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结果。
特别是在当学生说到摆线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为了让实验的结果更明显,在选择两次摆线的长度时候,要相差大一些,不要太接近。
3.学生实验。
下面就要开始实验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4.实验汇报。
实验完成了,我们要照例开一个实验的报告会。
请各小组的报告员将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给我们。
学生汇报结果。
汇报的重点:
你们是怎么做的?
发现了什么?
跟你们实验前的猜测一样吗?
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如果实验中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那得让学生台展示一下,共同来找找出错的原因在哪儿?
摆线的长短汇报时,还应再引导学生得出:
摆线越长,摆就越慢;
摆线越短,摆就越快。
5.实验小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都是无关的,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
四.拓展:
1.再做摆。
那如果周老师要求你做一个在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你会考虑什么因素呢?
随便选一个摆锤,根据刚才的实验,先大致确定一个摆线,试着数一数,然后根据摆的快慢调整摆线的长短。
直到准确为止。
2.学生展示。
有几个组完成就展示几个组,让他们一起展示。
3.采访成功的小组,请他们谈谈现在的心情?
也采访一下失败的小组,请他们说说失败的原因?
五.总结:
同学们,摆的研究今天我们暂时讨论到这儿,通过今天的讨论,你的收获是什么?
附板书:
摆锤重量无关
摆的快慢摆角大小无关
越长越慢
摆线长短有关
越短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