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语文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0579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语文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逮我皇帝,定鼎①于兹,始足以当之。

由是声教所暨②,罔间朔南;

存神穆清,与道同体。

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

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③,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

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

“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

”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

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④联肩而入贡,必曰:

“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

”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

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⑤之勤,必曰:

“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万方之民,益思有所安之。

触类而推,不一而足。

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

齐云、落星⑥,非不高矣。

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

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

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然则,果谁之力欤?

逢掖之士⑦,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⑧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①定鼎:

建都。

②暨:

及、到。

③椒:

山巅。

④蛮琛:

泛指四方的进贡品。

⑤馌:

送饭。

⑥临春、结绮,齐云、落星:

都是楼名。

⑦逢掖之士:

读书人。

⑧贞珉:

碑石的美称。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我皇帝,定鼎于兹逮:

到,等到

B.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朔:

北方

C.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幸:

幸好

D.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名:

陈述,形容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

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

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

敛赀财以送其行

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皇上建“阅江楼”是“无不寓其致治之思”的一组是()

①声教所暨,罔间朔南

②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

③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④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

⑤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

⑥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宋濂奉皇帝的旨意为阅江楼撰写的一篇记文。

文章以歌功颂德为主旨,同时也包含一些希望君王励精图治的箴规之言,值得重视。

B.作者惟恐亵渎了皇帝的功劳、德行,所以在写碑文时取舍得当,只写皇上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而对他人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

C.皇上之所以下诏在狮子山山顶上建楼,一是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二是因为想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

D.全文结构严谨,转接自如,写景、叙事和议论穿插得十分自然,而铺陈排比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与内容相谐,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度。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给原文最后一自然段断句。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2)翻译

(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

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译:

(2)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译:

10.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与胡兴安夜别何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

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

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

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诗分析。

(2分)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

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圣心备焉。

《劝学》荀子

(2)少焉,,。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赤壁赋》苏轼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登高》杜甫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曹操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精神解放  路在何方

――《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

《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而且更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把创作的千钧之力放在对人性的深度解剖上,对生命意趣的探索追求上。

我们应当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的成果,把它所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剖析作者和人物的心态,探究其文化历史内涵。

这对人类及其社会具有更恒久的意义,也是贯通古今的一条路径。

在对精神、心理的审视中,我注意到:

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是《儒林外史》深层关注的中心。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特别注意到把读书与做官联结在一起,“诱以官、禄、德”,通过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入我彀中”。

“学而优则仕”,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马二先生就是这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正宗产品。

他以拙朴的本性毫无讳饰地讲出老实话:

念文章、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

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举业,就做什么举业。

至于这种举业是否合理,那他根本不去想,能做官就合理!

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惟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就是做官的惟一正途。

封建统治者正是充分发挥权力的魔法,使读书人乖乖地做自己的奴才。

《儒林外史》没有停留在科举制度这个层面,而是继续深入下去,写到读书人的精神层面:

思想如何被戕害,智能如何被斫伤,人格如何被奴化,结果形成了依附性和奴性,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

正是痛心疾首于“马二精神”,吴敬梓让迟衡山斩钉截铁地说:

“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

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实践这种叛逆的,首先是“作者自况”的杜少卿。

他也像现实中的吴敬梓一样,写了一部《诗说》。

他批评“而今”“只依朱注”是“固陋”。

他常翻朱说,务要说出“前人不曾说过”的话,说出自己的话。

从学术上说,他是在提倡学术中的知性主体精神,具有学术启蒙的意义。

这是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首先形成对照。

在对待朝廷功令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也形成对照。

马二是八股举业的虔诚信徒和传教士,几十年科场不利,他非但毫无怨尤之心,而且弥久弥笃,自觉自愿地让功名的笼头越套越牢。

杜少卿则鄙弃八股举业。

当马二之辈把受朝廷征辟去做官视为无上荣宠时,他却冒着欺君之罪,“装病辞征辟”,执意不受朝廷的牢笼。

挣脱各种“爵禄之縻”后,他高兴地说:

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

“做些自己的事”,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朱自清先生曾说:

“旧知识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新知识分子则不一定靠皇帝(或军阀)生存,所以新知识分子是比较自由的。

他们是‘五四’之后才有的。

”并说这表现着“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一段”。

“五四”之前一百多年出现的杜少卿,当然还不是新知识分子,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还没有从传统中蜕变出来,但他已经表现出摆脱依附性和奴性、争取精神解放的历史要求,这与当时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

杜少卿以及“市井四奇人”、女奇人沈琼枝的形象,都是《儒林外史》奏出的从传统向现代迈步的前进音符。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

李自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根据原文,以下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文章认为《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它对读书人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入剖析并由此对古今的沟通。

B.文章指出“马二”由于思想被戕害,智能被斫伤,人格被奴化,最后沦落为一名虔诚的传教士。

C.文章认为杜少卿虽是旧朝代的知识分子,其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还没有从封建制度下脱胎换骨,但已表现出争取思想解放的历史要求。

D.文章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虽已触及到读书人思想领域的深层话题,并且奏出了由传统迈向现代前进音符,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无法为读书人指出一条真正的思想解放之路。

E.杜少卿是一位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和具有一定批判精神的封建时代末期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

F.杜少卿敢于大胆蔑视皇权,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说明他虽是旧知识分子,却能摆脱皇帝而生存。

13.下列不属于吴敬梓对《儒林外史》对“精神文化层面”进行剖析的一项是(3分)

 A.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生命意趣的求索追求。

B.对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的关注。

C.指出“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

D.分析读书人如何丧失独立人格而形成依附性和奴性。

14.文章最后引用朱自清先生的话,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4分)

15.根据文意,概括“马二精神”的主要内容:

(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玛莎

[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羸弱的瘦马,来到京城,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堂。

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

而且,他那魁伟的肩膀怎么能穿得上这么一件褴褛的厚呢上衣!

然而,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

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

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

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

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

我心里难过死了呢!

她年轻!

健壮!

仅仅一天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

”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

她死时我不在家,所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立刻赶回村里去,赶回家里去。

等到我回来,已经是半夜啦。

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就这样小声地说:

‘玛莎!

玛莎呀!

’只有蟪蚌的吱吱叫。

我不觉哭起来,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还用手掌拍了一下地板!

我说:

‘你这贪得无厌的东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

唉,玛莎!

’”

“玛莎!

”他突然压低嗓子又叫了一声。

他没有放松手里的缰绳,用手套揩了揩眼泪,抖了抖它,放到一边,耸了耸肩膀,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了。

我跳下雪橇时,多给了他剩下的15戈比。

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双手抓着帽子——随后踏着街上空荡荡的雪地,在一月严寒的灰白色的雾里,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16.小说开头,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

答:

17.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试概括这一人物形象。

18.小说最后一句马车夫“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这与人物的年龄特征是否矛盾?

为什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周欣宇

难以想象,如此优雅的美感,竟能在一个物理学家身上得到完美地演绎。

他总是无瑕疵地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深灰之间,而在春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

他爱好文学和音乐。

他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

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和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他叫钱德拉塞卡,原本是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

19岁那年,他因成绩优异获得政府奖学金,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

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

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这个24岁的青年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

当钱德拉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

他当众把钱德拉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理论全盘皆错,原因是它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

听众顿时爆发出笑声。

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

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跟前,说:

“这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多年后,钱德拉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的自言自语。

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

最后,他终于明白应该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

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不久,他把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

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

然后又过了20年,钱德拉获得了诺贝尔奖。

1983年,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此时,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却已有了不同的看法。

“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他说,“但我不认为对我个人有益。

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的确,有多少年轻人在功成名就之后,还能长久保持青春活力呢?

为何即使是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也同样未能始终如一?

钱德拉塞卡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人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因此他的一生都是谨慎、谦逊和勤奋的。

每当投入工作时,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

他总是把研究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就不再关注这个领域,而去寻找天体物理学中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重新埋头研究下去。

直到60多岁,钱德拉仍能定期把精力转向以前从未涉足的新领域。

他的教学同样以严谨和一丝不苟著称。

据说,他的板书和讲稿是那样整洁和优美,以至可以直接拿去印刷。

一个有名的故事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德拉每星期从叶凯士天文台驱车数百英里到芝加哥大学为只有两名学生的班级上课。

而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这个班级仅有的两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

因孤独而优雅。

或许,只有一个物理学家,才能拥有如此优雅的美感。

(选自《教师博览》2007.8有删改)

19.钱德拉塞卡的“优雅”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为什么钱德拉塞卡在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一项项的研究?

请简要分析。

(5分)

21.钱德拉塞卡说“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这句话暗示了怎样的道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提取下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给“创新型国家”下一个定义。

(6分)

今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我国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究竟何为创新型国家?

对于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

具体来说,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

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四、创新产出高。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一天,儿子久久注视一棵小树。

“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

”“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

我有两条腿,太好了。

“为什么会打雷呢?

”“黑云脾气太坏,爱吵架。

“为什么要下雨呢?

”“啊,天空被乌云弄得太脏,得洗一洗了。

“为什么雨点往下掉,不往上掉呢?

”“①。

“月亮为什么有时胖,有时瘦呢?

”“它有时听妈妈的话,好好吃饭;

有时淘气,不好好吃饭。

“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

”“②。

“为什么许多字我不认识呢?

”“它们没有告诉我它们的名字。

(1)仿照文中“儿子”自问自答的形式,在上文两条横线上也回答两句话。

(3分)

(2)体会“儿子”自问自答时所表现的童心,以“童心如花”为开头,运用比喻或者排比手法扩展成一段不少于30字的话,作为这段文字的结尾。

答: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国语》中有“和实生物”的说法,意思是各种不同的元素,相互协调、融合,最终都能得到发展、生生不息。

古人这种认识启示我们去思考古今中外各种相关问题:

自然万物之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

参照以上文字,以“和”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附:

作文二

“理解”的意思不仅仅是“了解”,还包括“了解”之后的认同或宽容等。

我们应该理解别人,理解别人可以拓宽眼界,开阔心胸。

我们需要别人的理解,也经常要面对不被理解。

“理解”不只是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还是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

其实,古今中外,天、地、人、事、物,无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对于“理解”,你有怎样的经历或看法?

请以“理解”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

(一)参考答案

1.B(A.rǒng/jiǒng/zhǒng/jiǒng/C.bó

/pò

/bó

/D.chì

/zhì

/zhǐ)

2.B(目光如炬:

眼光像火炬那样明亮,形容见识远大。

与语境相合。

A尺幅千里:

比喻事物的外形虽小,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此处应为“广袤无垠”。

C长袖善舞:

原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就容易成功;

现在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此处属望文生义。

D按下葫芦浮起瓢:

比喻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无法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此处应为“入不敷出”)

3.D【A.语序不当,“无法”应修饰“拒绝”。

B.不合逻辑,所有的贪污都是“不正当”的。

C.成分残缺,缺主语,将“中央领导”放在“在”或“承诺”前。

4.C.(首先看见的应是“水墨画”的主体部分—-“灰黑的水牛”,因此首句为 

②,可排除A、D;

其次⑤中的“身后”与①中的“身影”照应,⑤中“另一件”是接①中的“一具”说的,另外,这两句句式一致,因此⑤应接在①的后面,可进一步排除B)

二、

5.C(“幸”特指皇帝到某处)

6.B(“之”前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后者助词“的”。

A“虽”都是连词“即使”,C“以”都是连词,表目的,“用来”。

D“乎”都是介词,用法同“于”,译为“在”)

7.D

8.B(“对他人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有误。

9.1)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2)

(1)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好的名字叫“阅江”。

(2)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

10.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

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写出“强笑(苦笑)”并有简要分析即可,2分】

(2)①写眼前实景:

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

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清凄悲凉的离别氛围。

【分析的内容属于颈联(五六句),1分。

分析言之成理,1分】

②写联想之景:

颈联(五六句)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11、(6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

12、B(原文第6段说“马地是八股举业的虔诚信徒和传教士”,这里的传教士是比喻说法,而选项将其偷换成本义来用)F.(由原文结尾一段可以推知。

原文说:

“旧知识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而“杜少卿”仍旧是“旧知识分子”)

13、C(此项属于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由原文第三段“没有停留在科举制度这个层面”的表述可知)

14、是为了说明杜少卿已经表现出摆脱依附性和奴性、争取精神解放的要求,他的觉醒表现出了知识分子从传统向现代的迈步,符合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15、

(1)、在封建统治的魔法下,甘心情愿充当统治阶级的驯服奴才。

(2).无独立见解,只会鹦鹉学舌、拾人牙慧,毫无知性主体精神。

(3).热衷于功名利禄,深受其害而不自知,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