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改革向纵深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合金会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平稳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推动存量向增量转换。
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增强了政府支付能力和调控能力。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行政审批和投资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
6、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净增952元,年均递增7.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净增2608元,年均递增9.5%。
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1平方米和34平方米,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大大改善。
7、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实施各类各级科技项目79项,推广应用18项。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普通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费按时足额发放,城镇“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国家在新形势下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
中央明确指出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和优惠政策不会改变,我县是西部地区的丘陵大县之一,可持续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将继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
我县作为新村扶贫工程实施县,将继续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有利于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更多产业向西部转移。
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升级,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一方面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更大规模的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为我县发挥劳动力优势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了更多机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区域合作日益紧密。
XX经济区、XXX经济圈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为我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区域合作和分工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机遇。
尤其是XXX经济圈建设,我县无论是从区域位置、交通条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还是环境容量、自身优势资源上,都具备参与区域交流与合作的条件。
——XX市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我县,市委、市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和帮扶XX,我县要敢于承认差距,敢于奋起直追,紧紧抓住各种交汇机遇,在全市跨越式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坐标,定清位置,加快发展。
2、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自身发展不足,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大。
我县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还较低,缺乏一大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凭借现有产业和企业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存在起点低、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弱等困难。
——滞后的基础条件对抢抓新机遇造成严重制约。
虽然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县的基础条件有所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还相差较远。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县域内道路等级不高,县际公路网络化程度低,电力能源紧张等,工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财政形势严峻,收支难以平衡,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搞大规模经济建设存在困难。
产业结构还不合理,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水平较低,缺乏大型骨干企业支撑。
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等等,这些都给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和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依据县情,知难而进,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化解。
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特色农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第三产业活县,对外开放兴县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中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
复位、升位两步走,建成XX丘区经济强县。
具体内涵是:
第一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把XX在全省丘区县排位恢复到历史较好水平;
第二步,在第一步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升位,建成全省丘区经济强县。
(三)2020年远景目标
——基本形成结构合理、效益明显的产业体系。
通过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增强主导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科、文、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人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5倍。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娱乐。
(四)发展轴线和空间布局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产业的空间布局还需引导,产业的发展按门类、按区域集中度还不够高,产业集群化运行模式没有形成。
“十一五”时期应充分考虑区域空间、生态效率和承载能力的要求,统筹协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全方位重构发展轴线和区域功能,形成有重点有层次的生产力布局,促进人与经济在各区域的均衡分布,并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为此确立“一心一极一网络”的发展格局。
三、“十一五”发展的重点和任务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粮食、生猪、蚕茧、食用菌、中药材和劳务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步伐,实现我县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
1、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认真落实耕地资源保护政策,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着力抓好水土保持、灌溉渠系整治及节水灌溉和标准粮田建设等工程,到2017年建成40万亩高产稳产粮田,2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进一步提高粮油生产能力。
到2017年,粮食产量力争达到82.5万吨。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工农互动,突出农业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到2017年生猪出栏180万头,力争全省第一。
产茧7000吨,恢复到全省第一。
食用菌到2017年生产规模达到4亿袋,力争全省第一。
中药材产业通过建设国家级无公害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6万亩,进入全省前列。
3、全力提速农村劳务经济。
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狠抓劳务开发,创新机制,做好“五个结合”,促进劳务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
到2017年,劳务输出42万人,劳务收入28亿元,建设成全国劳务产业经济大县。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实施XX水库建设、XX水库整治、XX水库整治、中小微水工程、“长治”工程、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水土保持、产粮大县、旱山村集雨节灌等一批工程项目,使全县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0万亩。
引导一部分村先期建成小康示范村。
(二)加快工业化进程
1、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重点抓好食品、纺织服装、医药、印刷、机械电子等行业,充分体现主导产业(行业)的支撑作用。
食品行业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油、蔬果、食用菌和肉类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建成食品工业强县。
纺织服装行业重点利用现代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做好纺织产品升级换代,通过整合服装品牌,把品牌做成精品,把精品做强做大,提高纺织服装工业的增长质量,力争建成全省纺织服装大县。
医药行业重点要加强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积极开发原料药、合成药、中成药、西药及针剂等新产品,努力建设中成药业研发制造基地。
印刷行业以XX印务为龙头,带动中低档印刷包装企业的发展,重点提高印刷包装档次和水平,打造高档精品印刷包装生产基地。
机械电子行业重点发展一批与重大机械装备制造配套的零部件加工企业。
2、做强做大产业化龙头企业。
坚持走农工互动的路子,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支持粮油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纵深挺进精、深加工领域,到2017年,粮油加工能力突破50万吨/年。
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肉类系列产品精加工力度,到2017年,肉类加工年产规模达到8万吨。
振兴桑蚕茧丝绸行业,扩大优质桑园种植,培育养蚕大户,把茧丝绸企业做大做强,到2017年,力争产销规模突破7亿元。
加快丹参、白芍等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促进制药企业更快发展,把XX的道地药材及其精、深加工做大做强。
到2017年,制药企业产销规模突破10亿元.3、培育壮大现有骨干企业。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扶持骨干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现有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增量,延伸产业,加速扩张,迅速成长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
高度重视规模企业发展,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建设企业梯队。
抓好乡镇现有企业发展,特别要抓好基础较好的XX、XX、XX等乡镇工业的发展。
力争到2017年,培育出10个产销过亿元的企业,培育出5个产销过5亿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00个。
4、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进步。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医药行业加快创新药物、生物医药工程的研究开发。
印刷包装行业提高包装技术和设备生产能力,实现产品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行业标准。
纺织行业主要开发新型天然原料、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纺织品,提高印染后整理能力和水平。
以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支持企业开发和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装备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化水平。
5、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
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重点抓好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因地制宜建设地方特色工业小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XX要率先规划和建设工业小区。
优化集群发展,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向重点乡镇集聚。
加快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工业集中发展区“一条龙”的便捷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集中区,壮大工业集中区产业规模,增强集中区的孵化能力和辐射能力,使之成为政策优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按照服务社会的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9%,到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4%。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是支撑,项目是保障,“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根据国家投资政策,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抓好项目保建设,抓好项目促发展。
在农业、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能源、工业、城建、旅游、商贸流通、社会事业等十大领域中筛选项目,论证、储备、争取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将达到100亿元,比“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翻一番,年均递增17%。
特别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大、支撑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的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投资达到60亿元,以这批重点项目的投资带动和支撑全社会1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
(五)扩大开放
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方针,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为重点,加强国内、省内、市内横向经济联合,大力拓展开放领域,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质量,努力增强开放实效。
1、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实施“开放兴县”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是以优势资源招商,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及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大力引进项目和资金,做长产业链条,做细链条分工。
二是以城市经营和商业项目招商,大力引进资金和新型业态,吸引商场、超市、连锁店入驻我县。
三是瞄准沿海发达地区招商,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进行招商引资。
四是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和手段。
到2017年,力争5年内引进企业资金26亿元,在引进大项目、大集团方面有重大突破。
2、区域合作。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寻求参与区域合作。
一是“引进来”,大力引进境内外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及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等领域,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走出去”,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着力培育和壮大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重点出口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向外扩张。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积极争取与县外承包商、县外企业合作,承揽县外工程和劳务。
(六)城镇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
不断完善城镇功能,着力培植支撑产业,努力增强聚集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到2017年,城镇聚居人口达40万人,城镇化水平30%。
(七)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1、科技。
继续实施“科教兴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发展动力和全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到2017年,科技进步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2、教育。
大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巩固“普九”成果,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XX中学创国家级示范学校,XX中学、XX中学创省级示范学校,XX中学、XX中学、XX中学创市级示范学校。
大力发展职业高中教育,建立以职业示范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的职教体系。
加快XXX职业中专校建设,以XX职中、XX职中为重点,着力打造农民工培训基地,不断提高XX农民工的竞争力,到2017年,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20%以上,城镇职工年培训率达25%以上。
3、卫生。
以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建设为重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到2017年,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和新型合作医疗体系。
加快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85%。
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积极实施传染病防治项目,建立对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的防控体系。
4、文化体育。
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巩固发展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事业,积极推进数字电视发展,逐步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
5、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建设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着力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创新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
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广泛联系在外人才,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科技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优化人才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6、就业和社会保障。
加强劳动就业培训,培育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三大作用,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与再就业。
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扩大享受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加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工作,建立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受改革成果。
(八)可持续发展
1、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健全县、乡、村三级计生管理网络,贯彻计生法规、落实计生政策,突出抓好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工作,促进优生优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幸福文明家庭结合起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出生婴儿性别比趋于正常,计划生育率达90%。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自然改善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构建绿色环保的经济社会新格局。
大力推广沼气工程、以电代燃料等农村新能源利用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老污染,控制新污染,加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流域综合治理水利配套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和环境优美小城镇。
使全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使生态更加优化,环境更加和谐。
四、实现规划目标的保障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还必须着力抓好体制机制、民主法制、发展环境“三个保障”。
(一)体制机制保障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极端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民主法制保障
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提高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民主渠道作用,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
加强基层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
(三)发展环境保障
加强服务环境建设。
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人人都是环境”,“人人为环境作贡献”意识,要求干部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讲话、用心做事”。
进一步发挥政务中心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变“登门”服务为“上门”服务,变“多门式”服务为“一门式”服务,变“过程”服务为“全程”服务,增强服务透明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加强市场环境建设。
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进入经济领域的壁垒。
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巩固和完善挂牌保护制度和环境投诉受理制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严禁“三乱”现象发生。
按照建设现代市场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企业、公民、政府”四大信用工程,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制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市场制度。
增强公民信用意识,提高社会信誉度,打造诚信中江,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环境建设。
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基层,确保社会安定。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建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新XX。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