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0053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等奖13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145项,年预期产值40.82亿元,预期利税10.37亿元,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与担保的企业达75家,资金运行规模从九五末期的700万元发展到近2.5亿元。

与此同时,全社会科技投入也有较快增长,2003全市科技活动经费增至8.41亿元,其中R&

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14%,“十五”期间专利申请量超过前十年之和,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创历史新高,当年申请量达1546件,授权专利678件,全市科技研发及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呈现出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齐头并进的态势。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以现代中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初步形成。

2004年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83.42亿元,增加值28.7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9%和16.43%;

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交货值达11.2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38.6%;

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工业增加值61.51元,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14.87元,均高于全市工业水平,呈现出高附加值特点。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迅速集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新材料产业呈现一园区多片区格局,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中药现代化支柱作用开始显现,建成扎佐、乌当、息烽、花溪、清镇五个医药园区。

3.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进程不断加快

依靠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全市磷化工、铝加工、烟草、能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以建设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1050工程,新建信息化基础平台7个,推广应用技术273项,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3家示范企业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从409.3天减少到242.25天,降低40.8%,平均年销售收入从2.3亿元增加到3.5亿万元,增长了58.9%,圆满通过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验收。

在现代农业方面,新建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建立“三农”科技专家服务中心10个,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培训3.6万人,建成了贵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全市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达8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4.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基本树立

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在科技人才、科技计划管理、产学研联合、军民科技合作、科技中介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开发区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贵阳市科技成果作价出资与提成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基本树立,全民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引起高度重视。

5.区域创新体系基础得到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在电子信息、中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相继建立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及研发中心。

建成了集大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863计划项目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科技技术交易、科技会展和科技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大厦创新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手段和条件得到改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得到加强。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相继组建了贵阳国家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县域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开辟技术交易市场。

全市科技体制管理创新初见成效,12个市属科研机构已精简为“三所一园一中心”并实现平稳过渡,科研机构与产业、企业的结合得到加强,进一步加快了科技资源市场化的步伐。

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绩

实施“三百二千”人才工程,用三年时间培养100名本市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100名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人才,引进100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

培养形成1000名中级职称以上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培养形成1000名拔尖乡土人才队伍。

制定出台了《培养省内有影响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骨干的推荐选拔管理试行办法》、《贵阳市“十五”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

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从2001年的48.87%上升到100%,并在2004年实施了科技人才强市“百千万”培训工程,培训非公企业高级科技人才114人,制造业信息化人才1137人,贫困农村科技人才1.3万人。

同年还启动了“金筑科技英才”工程,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联合举办培训班,组织部分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中青年科技干部到香港接受培训,把握国际科技发展态势,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

7.科技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将国际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科技项目管理之中,开展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ISO9000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科技管理朝着管理科学、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廉洁高效的目标不断迈进。

建立了贵阳市区市县科技进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基层加强科技工作,促进了区市县科技工作,基层科技工作明显加强。

(二)主要经验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五”科技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

1.方向明确、突出重点、抓住特色。

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形成具有特色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子。

2.加强领导、政策先行、立法保证。

大力实施“一抓一”工程,着力制度创新,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

3.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科技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金、介”的创新价值链,促进了科技资源整合。

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强动力。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集成全社会力量,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5.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尽管全市科技工作在“十五”期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综合科技实力还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有限的科技发展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多元化投入渠道尚未建立,具有市场杠杆效应的成果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对外技术合作交流基金的设立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尚待完善,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比较弱,体制性障碍仍存在。

3.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4.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严重匮乏。

贵阳市科技人才总量虽占全省1/3,研究生以上的高级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34%,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成为贵阳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大瓶颈。

5.全民科学素质有待提高,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有待培育。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一)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新技术和新产业群体性突破的新趋势,新科技革命层出不穷,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创新上,科技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前途和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带来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科技立国战略,我国也在新世纪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对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阳而言,要实现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把提高科技整体竞争力作为新的战略选择。

(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撑

作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的贵阳而言,“十一五”期间,是贵阳市实现“科教兴市”、“工业强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协调发展问题;

必须切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贵阳市特色优势产业的高技术化,提高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解决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必须解决农业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的科技支撑问题。

总之,科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抓住机遇和关键时期。

(三)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对科技发展提出更新的要求

贵阳市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较强,“环境立市”已经成为贵阳市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并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治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

必然要求“十一五”期间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大力开发新的替代资源,推广节能、节水、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力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科技创新驱动的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城市是国家的细胞,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贵阳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强大动力。

面对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的制约,改变资源高耗型、环境污染型、技术依附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不失时机地把自主创新从经济社会战略、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中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中心环节,促进城市发展由资本、资源驱动转变为技术和创新驱动,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生态经济城市的战略驱动。

三、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统领科技工作全局,坚持“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方针,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集成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优势产业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科技支撑,努力把贵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创新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推动。

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发挥政府主导和服务功能,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合作创新,开放融合。

打破行政、区域、产权和体制的限制,通过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国家、省、市政府的联合支持,以项目为依托,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主线,高效集成利用科技资源,整合创新要素。

立足需求,突出重点。

以满足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着力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集成力量进行攻关。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发展服务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技人才、企业家营造“创新友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稳步提升,初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直接投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多元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建立多层次公共基础条件平台;

整合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创业环境,鼓励、支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培养、凝聚、整合一批创新型人才队伍;

初步形成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

建立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

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形成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力争到2010年,推动全市主要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为建设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进入国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行列,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2.具体目标

——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加。

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科技经费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10年,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3%以上;

全社会R&

D经费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以上;

企业R&

D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的1.5%以上,高技术企业R&

D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的5%以上。

科技投入效益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建设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到201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3-5个、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建3-5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

在8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磷化工、现代制造等领域,重点组建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战略技术联盟;

重点扶持20家左右具有较强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专利质量构成明显提高。

重点扶持10个‘产、学、研’专项工程示范项目,开发新产品120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20%以上。

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项目600个。

——支柱产业技术水平明显进步,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推动中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及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等关键高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

磷、铝、煤等工业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形成创新活力明显的产业技术集群;

推广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综合技术,建立传统农业加速向生态型农业转化的示范基地。

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

单位能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初步建立起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科技体系构架与运行机制。

整合资源,共同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防治技术取得突破。

围绕节水、节能和污染防治,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施技术攻关和引进应用,利用高新技术初步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环境应急监测系统。

全市重点污染源的废弃、粉尘和废水污染物全面实现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比“十五”期末降低10%。

农村环境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环境质量全面稳定达到国家环境标准。

——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初步形成集自然灾害防御、生产安全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

提高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健康与安全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高新技术在医疗卫生、教育、金融、旅游、商贸、通信、城市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科技支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广大市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有所提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和迷信的良好氛围。

到2010年,人均科普投入力争达到1元。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加强。

建立一支能适应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全面升级的技能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到201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25万人以上。

四、“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科技发展要以实现国民经济战略性转型为主攻目标,以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为切入口,加速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为主旋律,围绕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促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这两大战略任务,根据全市跨越发展的科技需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组织实施“1810科技行动”,即搭建一个体系、建设八个基础条件平台、实施十大工程。

(一)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十一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的阶段任务是按照市场需要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促进政、产、学、研、金、介六大创新要素良性互动,基本建成完善、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总体任务是:

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配置社会科技资源,合理布局科技力量,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完善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和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新格局。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促进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市域范围内的所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积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良性互动的机制。

——建立健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成果转化基地。

以特色产业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光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部件、中药现代化、环保产业、磷化工深加延伸产业、铝工业深加工延伸产业,煤化工延伸产业等十大重点领域,扶持建设十个专业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

——鼓励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攻关活动。

建立政府牵头,产学研共同参与的科技项目计划管理机制,为产学研联合体提供更多机会参加国家和地方的政府项目,为企业扩展更多的与市场结合的接口,建立大学工业园区,追踪高新科技前沿领域,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大学与科研单位的创新联合,初步形成我市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

根据贵阳实际,在主要产业领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尤其是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的需要,通过竞争在市域内的重点大学、重点科研院所优势集成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一批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研究中心,形成以利提供知识创新源泉的基地。

——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为“政、产、学、研、金、介”创新价值链营造“共享与互动”的信息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的信息不对等差距,不断为提高我市以企业为核心的研发体系的创造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2.建设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本着特色突出、制度完备、运作规范、机制灵活的要求,将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为实力强、规模大、具有核心服务能力的知名品牌;

支持一批技术经纪、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交易以及战略研究咨询等创新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重点建设好国家级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综合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形成区、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

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建设,组建贵阳市技术成果转化交流中心,架通科技成果供需桥梁。

扶持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业,通过设立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及其优势产业、发展专项)、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资本金,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能力。

建立完善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科技企业股权投资、产权交易、企业并购重组提供配套服务。

到2010年建立起基本能覆盖贵阳及三县一市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咨询服务业初现雏形。

(二)建设一批能有效支撑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结合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布局科研力量,整合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方面的科技资源,实施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计划。

加强与国内、省内研发机构、高校和知名企业的密切合作,共同搭建电子信息、中药现代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科技创新平台。

以此推进、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

1.中国·

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

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中国·

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制定更加完善的促进政策,吸引省内外著名高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集团)在基地建立研发中心和研究机构;

把贵阳行政区域内的各类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园区、基地等研究性机构集聚到中国·

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共同构建研发平台,形成集群效应。

根据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公用平台和各类孵化器建设,充分发挥贵阳科技大厦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作用,建设中国·

西部(贵阳)海外博士产业化基地,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加速高新技术研发、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2.磷、铝、煤循环经济科技发展平台

以贵阳市循环经济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为契机,依托磷化工骨干企业、磷化工企业技术中心和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力量,促进磷化工工程中心升格为国家级工程中心;

建设循环经济研究院,促进国家级循环经济工程中心的建设,为磷化工成为全国重要磷化工基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以省级白云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中铝贵州分公司、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国家级中铝贵州分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服务能力。

围绕铝循环生态产业孵化、成果转化及信息服务平台为目标,加强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为建成中国重要的铝深加工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以贵州水晶(集团)公司、贵阳煤气气源厂等重点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建设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和煤化工技术研究中心。

发展煤精细化工,提高煤炭安全与高效综合利用,构建煤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开发体系。

为建成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煤化工基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电子信息产品及制造业信息化研发平台

依托贵阳软件园、贵阳微软技术中心、国家863微硬盘研发中心、骨干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电子信息产品及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基础,发挥科技大厦集聚、整合优秀创新资源的作用,加快国家863中小企业ASP研究中心、软件安全测评中心、信息产品展示培训与研发于一体的技术服务机构等信息化研发平台建设,集聚国内外人才、技术和企业,为我市制造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4.新材料产业科技平台

依托贵阳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新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相关院校、科研单位,进一步提升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园、国家级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