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建设,完善市场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发展目标。
到2013年底,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国际可比、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实现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体现在:
——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基本建成。
光纤到户、无线宽带覆盖城镇化地区,实现百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0Mbps,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互联网国际和国内出口带宽分别达到1Tbps和5Tbps,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提供随时随地按需接入的宽带服务,成为国内通信质量、网络带宽和综合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初步显现。
人人拥有电子健康档案,重要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可追溯,网格化管理基本覆盖全市域,动态交通出行信息多渠道获取,信息技术渗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80,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8500亿元。
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个性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政府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智能化的应用格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
到2013年,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1.28万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
在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设备、云计算等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企业;
把上海打造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
——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
城市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网络空间治理、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提高,为建成国家信息安全服务高地奠定基础。
(四)任务概要。
未来三年,围绕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推动相关企业重点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三网融合、功能设施5个专项,落实完善规划体系、规范建设管理、强化机制建设3项重点任务,全面提升上海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
围绕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重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城市运行安全、智能交通、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四个中心”建设、“两化”深度融合8个专项,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围绕构建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实施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NGN)、车联网、信息服务8个专项,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发展。
围绕构建可信、可靠、可控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建设、监管服务、产业支撑3个专项,落实信息安全综合监管、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3项重点任务,确保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二、信息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电信、广电运营企业主力军作用,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原则,以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为主线,加大建设投入,着力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设施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促进机制完善和模式创新,不断满足市民和企事业单位对改善通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
(一)重点专项。
重点专项一:
宽带城市建设。
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实现城镇化地区全覆盖,显著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能级,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光纤宽带、NGB城市网络,基本建成宽带城市。
——光纤宽带网。
对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按光纤到户标准进行建设,对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加快光纤到户改造,光纤到户能力覆盖650万户以上家庭。
扩容、优化城域网络,提高用户接入和业务承载能力。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完成490万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具备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
完成郊区180万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重点专项二:
无线城市建设。
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全市无线宽带网络。
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基本覆盖城市重要公共场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率先在国内投入试商用,基本建成无线城市。
——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
大力推进全市公共场所、服务场所的WLAN建设,全市WLAN总量超过2.2万处(约13万个AP)。
实现公共交通、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公园绿地、旅游景点、宾馆酒店、教育卫生、商业金融等设施的重点场所覆盖率超过80%,接入能力达20Mbps,覆盖密度和质量国内领先。
——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
开展网络优化、技术升级和提高深度覆盖,增加宏基站和室内覆盖系统建设,完善三种制式的3G网络,提升无线宽带数据业务承载能力。
基本实现全市1Mbps以上无线宽带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中心镇3Mbps以上覆盖。
——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
完成国家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建设,力争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心城区和部分郊区城镇的网络覆盖,率先在国内城市中开展TD-LTE试商用。
重点专项三:
通信枢纽建设。
继续保持城域网出口容量国内最大,海光缆通信总容量占全国50%以上,进一步提高通信转接能力,增强服务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能力,积极创建亚太通信枢纽。
——海光缆系统。
完成新亚太海光缆(APG)在本市的登陆建设并投入运行,推进跨太平洋直达(TPE)、亚太二号(APCN2)等已建海光缆扩容建设,力争在本市登陆的海光缆通信总容量达10Tbps。
——国际、国内互联网出口扩容和互联互通。
加强国际、国内通信系统建设,大幅提高城市网络出口能力,互联网国际和国内出口带宽分别达到1Tbps和5Tbps;
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通过各自在上海的国际通信节点实现与亚太地区主要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直连,增强上海通信枢纽能力;
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强网间直联,增强与其他网络运营商的互联互通能力。
重点专项四:
三网融合试点。
全面完成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在基础设施能级、试点业务规模、运营管理模式、应用服务水平和重点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全国领先,广大市民充分享受三网融合的成果。
——管理平台。
基本建成IPTV、手机电视等集成播控平台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控平台、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平台,完善相关业务功能,做好与国家有关平台的对接,加强与本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监测体系的衔接。
——试点业务。
深化拓展IPTV、手机电视和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等试点业务,推进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国内IP电话等试点业务开展,促进多屏互动、高清视频、互动娱乐、智能家居等融合业务应用,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
——业务基地。
加快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手机、电脑、电视等多屏互动平台建设,实现多终端设备交互应用。
推进中国移动视频产品创新基地建设,发展手机视频新业务,开发客户端新产品,促进视频业务整合。
推进中国联通手机应用商店运营基地建设,完善业务管理平台和开发多种应用功能,整合内容资源,拓展应用领域,发展新型业务运营模式。
重点专项五:
功能设施建设。
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功能服务型信息基础设施,在国内率先部署规模化商用云计算数据中心,部署运算速度居国际前列的超级计算主机系统,为大力拓展存储、灾备、高性能计算、高精度位置服务等网络增值业务做好基础支撑,满足服务本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
多方参与、增大投入,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注重节能环保和服务创新,实现集中式和规模化部署IDC,增强云计算、虚拟存储等高端业务服务能力,全市IDC总机架数力争突破2万架。
——超级计算中心四期。
加强部市合作,推进技术和应用研究创新发展,参与研制并引进位居国际前列的超级计算主机系统,完成超级计算中心四期的规划选址,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运营基地和附属设施,面向科技研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应用服务能级,拓展应用服务领域。
——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
以上海GPS综合信息网为基础,完成多站点兼容北斗导航卫星、GPS卫星、GLONASS卫星的建设和改造,建成上海地区CRO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无线广播平台和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开展多种位置服务应用。
(二)重点任务。
构建本市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发展与空间布局相结合的专业规划体系,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的衔接。
加强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和贯彻落实,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资源开放利用管理。
强化政府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发挥行业、民间机构作用,形成良好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环境。
重点任务一:
完善规划体系。
落实本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做好与市、区县两级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的衔接;
编制和实施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布局规划及实施策略等各类专项规划;
落实重要功能区、郊区新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推进专业规划的全市域覆盖,实现与相应层级城乡建设规划的有效对接。
重点任务二:
规范建设管理。
修订和编制新建住宅建筑通信配套技术标准、既有住宅建筑改造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探索和推进光纤到户建设中通信配套设施第三方专业维护;
将信息基础设施意见征询、方案审核和项目验收等环节纳入本市建设工程行政审批管理程序,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市政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交付使用。
重点任务三:
强化机制建设。
进一步发挥上海推进光纤到户建设、3G建设、三网融合等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促进跨部门工作协调推进;
探索建立本市通信质量、网络速度和服务的第三方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完善本市互联网交换中心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功能,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作用。
三、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
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引导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围绕重点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新兴技术应用,突出信息共享和深度挖掘,大力推进以信息感知、业务协同、系统集成为重点的智能应用,通过应用示范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使城市运行更安全、经济发展更协调、政府管理更高效、公共服务更完善、市民生活更便捷。
城市建设管理。
围绕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利用先进、可靠、适用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在城市设施维护、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通过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拓展网格化管理系统应用。
管理范围拓展至闵行、宝山、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崇明等郊区县的600平方公里城市化区域,完成拓展区域的部件数据调查入库、万米网格和责任网格划分、处置单位联网等工作;
管理重心下移至街镇,实施街镇网格化管理拓展,加强城市管理与社区治安、教育、卫生、工商等其他社会管理联动。
——建设并完善专业网格化管理系统。
建设水务管理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防汛堤岸、排水设施等重点部位(件)及江河水污染防治、违法侵占堤岸等重点事件的网格化管理;
完善市容绿化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生活垃圾、市容保洁、户外广告、景观灯光等领域的管理拓展;
完善市政专业网格化系统,逐步将越江设施、掘路管理等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
——完善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
充分应用已有系统资源,建设本市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建设程序审批、工地现场监管、建设主体管理、建设市场信息服务等应用,实现项目全覆盖、管理全过程、部门全参与、服务全方位的管理目标,实现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互用和共建共享。
——建设地下空间管理信息平台。
建设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以中心城区为主要实施范围,完成包括地下综合管线和高架道路、地铁及部分其他地下构筑物的数据建设,开展地下综合管理、地下空间建设风险控制等示范应用;
建设地下空间专业网格系统,重点开展对防空和民防设施的防火、防水、治安和非法经营等的网格化管理。
——开展“智能水网”试点应用。
建设“智能苏州河”监控系统,整合利用苏州河水文资源、供排水、水利闸站设施等领域的控制传感器,加强与市容绿化、建设交通、地方海事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在苏州河水系全方位开展监测预报、事前预警、事中评价、事后评估的业务应用试点,实现水安全智能指挥、水资源智能调度和水环境智能监控;
规划建设“智能水网”感知系统,提高雨量、河网水质、水源地和省市边界水量水质、地下水监控等涉水要素的测报能力。
——搞好智能电网示范应用。
着眼于解决城市电力峰谷差距大、新能源电力入网难等问题,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建设杨浦新江湾城、崇明陈家镇、虹桥枢纽商务区、奉贤南桥新城、临港新城等智能电网示范应用基地,打造智能电网示范城市。
城市运行安全。
围绕城市运行的关键领域,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础,逐步实现管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减少重复检查和管理漏洞,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
以肉类、乳制品等为重点领域,深化农业、商务、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整合和集成各部门涉及食品企业监管、食品安全追溯、食品检验和食品风险监测等信息,建设综合的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食品监管信息的充分共享,为各部门无缝监管和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利用各类贴近公众需求的发布形式和发布终端统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实现食品信息充分共享、惠及公众。
——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二期)。
基于一期建设成果,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安全生产隐患管理共享与应用系统、危化品安全生产诚信系统,以及由专家处置案例、危化品安全特性(MSDS)、应急响应物资构成的应急救援管理系统,构建及时、准确、智慧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化体系。
——智能化消防数字平台。
依托消防专业数据采集终端,实现消防水源分布和应用、重点目标监管等信息的动态采集;
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掌握消防装备、消防车辆、应急救援设备等灭火救援力量的分布、状态和数量信息,实现全市范围内灭火救援力量的调度;
实现与全市重点单位消防监控中心联网,共享消防水泵、水压、探测报警器、防火门、防排烟等消防设施状态、重点部位图像和灭火救援预案等信息,为全市防灾和救灾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撑,并提高重点单位自动预警能力。
——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
建设具备多灾种早发现监测、灾害预报预警、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做到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对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安防视频资源共享系统。
制定社区视频联网共享方案,推进社区、单位视频资源接入,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重点目标、重点场所和道路的视频探头覆盖,依托公安视频系统建设安防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治安防控视频资源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全面提升城市视频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
智能交通。
加强交通各行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换,提高交通信息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建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为公众、交通运输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道路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
完善现有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闵行、虹桥枢纽等区域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完善交通状态指数参数采集发布系统,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多种渠道,为公众提供道路通行状况等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实时采集轨道交通全网各类运行动态信息和客流数据,提升地面公交动态客流信息采集能力,逐步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信息发布;
完善公交企业营运调度系统,试点推进公交站点车辆信息预报发布服务系统,提升公交车辆运营效率;
完善公共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的信息采集,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和停车换乘(P+R)信息系统,推进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和预约停车服务。
——交通管理综合应用系统。
整合交通管理各业务系统和静态、动态等交通数据,深入挖掘数据在交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拓展交通指挥调度、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功能,提高交通指挥协调能力和交通智能诱导能力,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
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覆盖面,完成所有收费匝口ETC车道部署,实现主线收费匝口ETC车道三进三出的规模,提高收费道口通行能力。
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让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
——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
以政务外网为依托,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连通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信息系统;
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通过市、区县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遵循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原则,为每位市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
建立辅助决策和协同医疗服务系统,减少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支撑用药智能提醒,开展影像会诊、远程医疗咨询等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制定医疗卫生发展政策提供辅助决策;
建设市民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及时发布与市民相关的卫生医疗信息,为市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知识宣教、个人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报告网上查询、医疗服务资源网上查询和预约的“一站式”服务。
——数字教育工程。
以上海教育资源库为依托,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
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
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探索建立各类成人教育课程学分和学习成果相互认定、转换的机制及学分银行系统。
——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
以街道为主体,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配送系统,建设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逐步提供就餐、家政、维修等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电子账单服务平台。
进一步推进水、电、燃气和通信等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依托“市民信箱”和“付费通”平台,构建全市公用事业电子账单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市民使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
——市民问诊式虚拟气象台。
拓展建设基于高楼、草地、路面、水面等不同环境的城市综合气象体征信息采集网,加强气象信息资源的开放度、共享度,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出行、健康、防灾、居家生活等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式的气象信息服务。
电子政务。
以方便公众办事、缩小数字差距、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出发点,加强党政机关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业务协同办理,优化服务方式和渠道,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建设和完善网上党建服务平台。
满足党务公开、舆论引导、政策解读、宣传教育等公众信息服务需求;
提供视频接待、网上信访、群众建议征集等互动应用;
开展在线学习培训、网上组织生活、党内监督、宣传统战等应用;
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服务和指导。
——人才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依据《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整合上海人才发展环境综合服务门户、重大人才工程管理平台及人才发展管理监控平台,采用网络化的人才信息申报管理模式,积累人才信息库,提供对各类人才发展指标的分析和比对,为社会人才发展和领导决策服务。
——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平台。
建设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平台,收集整理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电子政务平台上形成的各类电子文件,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覆盖面广的文件资料收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各单位电子文件实现随时形成、随时收集、随时利用。
——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
以透明公开、提高效率、全程监管为总体目标,围绕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涵盖市、区县两级的企业注册登记、企业投资建设工程、规划土地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建设运行,规范政府网上审批和服务;
建立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行政审批数据共享、协同办理、绩效管理,并联审批事项网上办理覆盖率达到100%。
——第二代社会保障卡。
依据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卡的规范和标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全面、基于国产加密算法的第二代社会保障卡系统,将社会保障卡和居住证作为前端载体,实有人口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作为后台支撑,承载相关职能部门的持卡办理事务,为市民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