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和试题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634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和试题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和试题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和试题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和试题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和试题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和试题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和试题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和试题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和试题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2.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

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8.“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

太史公自序》。

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一.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

《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通变入神。

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

“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3)中和之美。

《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

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4)言意之辩。

《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

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

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

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三.《尚书》“诗言志”。

《尚书·

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

”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在先秦,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中指出,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1)文学批评的标准:

“思无邪”。

三字原出《诗经·

鲁颂·

駉(jiōng)》,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论语·

为政》: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八佾》)。

(2)文学的社会作用:

兴观群怨。

孔子认为: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以怨。

”(《论语·

阳货》)。

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

怨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质彬彬,文质并重。

卫灵公》:

“子曰:

辞达而已矣。

”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

雍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并重。

五、墨子“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

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

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

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过于强调强调文学言辞应发挥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作用,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六、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观点+知言养气)

(1)“以意逆志”,出自《孟子·

万章上》。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2)“知人论世”。

出自《孟子·

万章下》。

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3)《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孟子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所谓“知言”即是能够写出(和说出)美而正的言辞。

所谓“养气”就是要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

能够做到“养气”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

七、庄子的文学观

(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

“心斋”、“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自然”、“素朴”。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

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提倡天籁,反对东施效颦。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

“得意”、“忘言”。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

“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八、《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

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4)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

朱熹认为,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九、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十、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

吾子》中提出的。

意思是:

诗人的赋华丽而符合原则,辞人的赋华丽而过分铺张。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十一、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

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世,“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

自纪》)。

(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相辅相成。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论衡·

超奇》)。

(3)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反对贵古贱今。

《论衡·

案书》:

“才有浅深,无有古今;

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作家要有诚实的写作态度。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论衡·

整部《论衡》的宗旨就是“疾虚妄”。

(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

主张通俗易懂,“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论衡·

但对文学作品中的想像夸张持批判态度(见《艺增》),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

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2.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

4.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

知音》。

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8.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9.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提出“文气说”。

“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10.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11.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12.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13.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

这十种文体是:

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14.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

15.李登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

16.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

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17.最早提到声律说“八病”(部分)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

唐代的《文镜秘府论》才将“八病”完整列出。

18.所谓“八病”是指: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19.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20.鲁迅说:

“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2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

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2.《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

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23.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

24.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

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

25.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

26.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

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

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

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27.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

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

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28.通指会通,变指适变。

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

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29.《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

30.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为《知音》篇。

31.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即六观: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32.钟嵘《诗品》原称《诗评》,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

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

“《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33.《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

共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

34.钟嵘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

35.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

嵇康首先把滋味引入艺术理论。

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36.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

《国风》、《小雅》、《楚辞》。

37.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

十二、《典论·

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

(1)《典论·

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2)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指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立言”的重要性。

(3)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

“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

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4)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

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

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

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

(5)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批评了“文人相轻”的不良倾向,对建安七子进行了客观评价。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十三、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2)《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

意与物的关系;

艺术想象的重要性;

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

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

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

(3)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补:

翻译

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

诚然,作家行文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

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

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下能准确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

大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而是难以解决。

因此作《文赋》借评前人的优秀作品,阐述这样写有利,这样写有害的道理。

或许可以说,前人的优秀之作,已把为文的奥妙委婉曲折的体现了出来。

至于前人的写作的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能用语言说明的我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十四、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葛洪文论主要见于他的《抱朴子》一书,他所谓文,主要是指学术著作。

(2)反对贵古贱今,主张今胜于古。

(3)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

(4)强调著书立说要有助于教化。

十五、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反切等注音方法。

(2)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又发现了汉语四声。

陈寅恪的《四声三问》一文对此作了发明。

(3)四声的发现和应用,形成了最初的诗歌声律,并产生了相应的永明体诗歌。

沈约是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并撰有《四声谱》。

(4)沈约的主要理论就是“四声八病”之说。

声即四声,用以定韵;

病即八病,用以求和。

八病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的,四声八病说也称为永明声病说。

(5)沈约把四声分为两类:

浮声和切响,即平声和仄声(上、去、入)。

他要求五言诗一句中,除了双声叠韵词之外,不能出现同声或同韵的字,如有不合,即称为“病”。

而一联之中,前后句平仄声调应该错开。

(6)沈约的声律理论既有正面的立说,又有反面的破说,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结合了相关的创作实践,是唐代近体诗的先声。

十六、《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

(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辨骚》五篇;

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

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

《序志》篇相当于后序。

(3)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十七、《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

其间的关系怎样?

(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

(2)《原道》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发;

《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

《宗经》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

《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

《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

这五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

(3)“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

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

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

(4)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

十八、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