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新版文档格式.docx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新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新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根本原因找经济)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
2.经济是基础,政治经济的集中表现
3.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强调一般性: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4.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也可能出现不同步的现象
(2)因为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的独立性
5.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经济文化化:
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措施:
教育,人才,素质)
(2)文化经济化: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国内:
为了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称为当代国际社会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文化殖民,文化渗透)
二、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一)重要性: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作为发展中国家,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的实质
(二)措施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不断完善各种政治制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国家的进步,形象的改进
3.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生产力
5.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第二课文化对人影响
一.文化影响的来源:
(一)文化环境(静态)
(二)文化活动(动态)
二.文化影响的表现:
(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三、文化影响的特点:
(一)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
1.潜移默化≠虚无缥缈
2.潜移默化≠消极被动(可以积极主动的选择,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注意席勒的观点)(侧重影响的过程和方式)
(二)深远持久(侧重影响的效果)(乡音无改鬓毛衰)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四.(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是塑造,不是决定)
(一)(优秀的文化)丰富精神世界(侧重于主观方面)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优秀的文化)增强精神力量(侧重于转化为实际行动中)
(三)(优秀的文化)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节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
世界文化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二)地位: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3.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也是文化繁荣之前提
(三)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地位、作用):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1)地位: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文化财富
(2)作用: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具有不可再生性)
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一)原因:
1.依据: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3.意义:
(1)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尊重世界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二)做法:
1.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第二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一)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二)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人贸易2.人口迁徙
3.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注意: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
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这三个途径不是唯一的,而且文化传播不一定都是以和平方式传播的)
二.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一)传媒:
1.含义:
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阶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3.新的传媒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4.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二)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2.优点: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做法)
1.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2.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3.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理、和)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节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把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地位之区别)
1.传统习俗: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特点:
(有时也有继承性)
1.相对稳定性
2.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四)作用: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如果能与时俱进,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一成不变,则起消极作用
2.意义:
(1)一个民族、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五)对待传统文化的做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处理还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继承与发展没有先后之分,二者是同时进行的)
(二)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决定性因素(外在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重要因素(内在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2思想运动
3.教育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到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节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文化发展
(一)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二)进行文化创新的原因: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一)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两个方面)
(二)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创新的做法:
(一)立足于社会实践
(二)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三)面对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四)面对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五)发挥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第二节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二.重要(基本、主要)途径:
(一)传统文化的创新: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传统文化的发展
2、要求:
(1)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二)外来文化的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三过程;
(1)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2)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3)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能够突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注意:
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2.三条件: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3.一注意(原则: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要克服"
守旧主义"
和"
封闭主义"
。
即克服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要克服"
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即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四.对各种文化的态度:
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传统文化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外来文化最终本民族化---以我为主,为我作用;
创造新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1.“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一)四大文明古国之比较:
1.古巴比伦——烟消云散2.古印度——雅利安化
3.古埃及——面目全非4.古中国——源远流长
(二)古老中华文化的历程
殷周时期:
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朝时期: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汉代: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
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
宋元明时期:
古代中华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产生了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一)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1.原因:
中国历朝很重要史料收集,设置史官,积累丰富的史料
2.特点:
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一)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内外因情况下根本原因找内因)
1.中国封建统治的日益没落(内因)2、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外因)
(二)文化衰微与国家衰落的关系:
1.国家的衰落决定文化的衰微2.文化的衰微加剧国家的衰落
(三)如何是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坚持中的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2.答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二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一)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第一、文学艺术(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
(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古代科技重视世界运用,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
(二)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2.区域文化的表现:
吴越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台湾文化等
3.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2.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三大英雄史诗;
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
4.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一)内涵:
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和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二)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节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总说: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具体关系:
(1)中华文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而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民族精神由民族文化所蕴育,又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之魂。
(三)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的原因:
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1.团结统一(内部问题):
是中华民族成员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
(1)人作为个体,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团体,形成了团结统一
(2)无论何时都需要团结统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团结统一的体现
2爱好和平(外部问题):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
(1)中国自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崇尚和气生财,认为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和为贵,与人为善;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爱好和平的体现;
(3)日常生活中应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尊严,特别是民族关系。
3.勤劳勇敢:
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我们党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
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二、爱国主义:
(一)地位和作用:
1.地位: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作用:
它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1.团结统一处理的是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和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要求
2.爱好和平处理的是外部关系,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是爱国主义的拓展和延伸
3.爱国主义的特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
(三)特征: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2.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第二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一)民族精神发展的特点:
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
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
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二)中共对民族精神的发展:
1.在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
①井冈山精神②长征精神③延安精神④红岩精神⑤西柏坡精神
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抗美援朝精神②雷锋精神③两弹一星精神④大庆精神⑤抗洪精神⑥载人航天精神⑦劳模精神⑧抗非典精神⑨抗震救灾精神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一).必要性: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二)重要性: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强基固本。
(角度是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三).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做法:
(一)要求:
1.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二)途径: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主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的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根本的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体现和延伸
(二)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三)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节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
(一)总的特点:
色彩斑斓
(二)具体特点:
1雅俗共赏、老少咸宜2.商业性3.传播速度快
4.变化快5.超越了各种界限
(三)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表现“喜”与“忧”
(一)“喜”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2.表现:
(1)充实人们精神生活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3)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4)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二)“忧”的原因和表现:
1.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2.表现:
(1)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2)迎合低俗趣味(3)不负责任的传播“绯闻轶事”
三、措施:
(一)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分公民、文化企业和国家政府角度,参照第二节总结点)
(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特点、原因、做法
(1)基本特点:
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2)原因:
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3)做法:
①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②发展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
即面向广大人民(方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内容),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式)的社会主义文化。
2、如何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一二三四)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二节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阳光下的阴影:
(一)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有阳光也有阴影)
1.一方面,丰富文化景观,扩展视野,活跃思想,激发热情
2.另一方面,落后、腐朽文化寻求就会